- 中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 張文娟
- 20字
- 2019-01-04 23:29:41
第三章 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對機構養老的選擇
一 研究背景
2011年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了建設“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其中,機構養老是以社會機構為養老地點,依靠國家、親人資助或老年人自助但由養老機構提供養老照料職能的養老模式。
作為彌補其他養老方式不足、解決養老問題的終極方案,機構養老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機構養老為主的社會養老服務成為未來城市老年人群失能后首選的照料資源。
近年來,政府在加大養老機構建設投資的同時,大力推動民間組織和社會資本的介入,養老機構呈現多元化趨勢。然而,養老機構建設仍存在養老機構床位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
與其他老年人相比,失能老年人對照料服務的需求最為迫切,對服務的綜合化和專業性要求最高,在家庭照料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機構照料是滿足該他們養老需求的最佳方案。在北京市的“9064”和上海市的“9073”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失能老年人群的比例成為規劃未來養老機構發展規模的重要依據。在機構養老資源匱乏的狀況下,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對社會照料服務有迫切需求的老年人成為機構養老的主要目標人群。然而,目前養老機構的“服務對象錯位”現象屢見不鮮,大多數養老機構并不愿意接收失能老人入住。
在這一背景下,深入探索和比較失能老人與非失能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對于減少養老機構“服務對象錯位”現象、緩解機構養老資源緊張局面、合理利用與提升優化機構養老服務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市的西城區是一個開展社會養老服務建設較早、社會養老服務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反映了未來城市社會養老服務的發展趨勢;加之其地處北京市的核心區域,轄區內的社區多元化特征非常突出,既有新建的商業住宅小區,又有傳統的單位大院和街坊胡同,能夠較好地代表城市中生活的各類社區居民。因此,本章將以該地區調查數據為依托,挖掘失能和非失能老年人的特點和特殊需求,探討個人、家庭和社區因素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作用,為未來機構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和規劃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