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剛(1920—2009)
安徽合肥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后任職于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并對口述歷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袁氏當國》、《段祺瑞政權》、《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五十年代的塵埃》、《戰爭與愛情》等,包括歷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

1941年,駐美大使胡適于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雙橡園留影(之一)。

1941年,駐美大使胡適于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雙橡園留影(之二)。


1941年,駐美大使胡適于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雙橡園留影(之三、之四)。

1941年,駐美大使胡適于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雙橡園留影(之五)。

1941年,駐美大使胡適于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雙橡園留影(之六)。

胡適和《國學季刊》編委會成員合影。右起:陳垣、朱希祖、顧頡剛、胡適、馬衡、沈兼士、徐炳昶。

中英庚款咨詢委員會委員胡適(左一)與丁文江(左五)等人合影。

1946年,評議會投票之后,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在中研院大門口合影。中立西裝者代院長朱家驊,左二胡適,左四張元濟,右一湯用彤,左三余嘉錫,右二陳垣,右三柳詒徵。

1948年5月,南京舉行國民大會,主席團成員胡適博士向大會宣布蔣中正和李宗仁當選正副總統。

1958年4月10日,臺北南港,蔣介石與新任臺灣“中研院長”胡適合影。

晚年胡適南港留影。

胡適著博士服油畫像。1917年5月,胡適交出約九萬字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并通過口試,但依哥倫比亞大學規定,博士候選人必須提交論文一百冊,方能取得學位文憑。胡適這個“待贈”階段一直維持了十年。到1927年趁赴英參加中英庚款咨詢委員會會議之便,他再到紐約時才攜來一百本1922年在上海印刷出版的博士論文,由杜威玉成,經過補交手續,始由校方正式頒予“哲學博士”學位的。

胡適之先生為唐德剛夫婦所寫的條幅。胡適是安徽人,哥大出身,北大成名。因而他對這三重背景都存有極深厚的溫情主義,而且老而彌篤。事實上,胡先生晚年對唐德剛這一后輩,不拘形跡的教導與往還,與他這三大偏愛,亦不能說毫無關系。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胡適雜憶》唐德剛題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