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剛(1920—2009)
安徽合肥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后任職于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并對口述歷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袁氏當國》、《段祺瑞政權》、《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五十年代的塵埃》、《戰爭與愛情》等,包括歷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

胡適(1891—1962)。這張照片攝于1956年4月,照片上胡適親筆注記:“沒有戴眼鏡,使我感覺這像上有我母親的神氣。”母親馮順弟對胡適一生待人處事影響很大,胡適在《四十自述》中說:“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下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就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胡適父親胡傳(1841—1895)

胡適母親馮順弟(1873—1918)

1914年胡適攝于康奈爾的照片和背面題字。

1916年,胡適攝于哥倫比亞大學校園。

1947年4月27日清華大學三十六周年校慶。左一為原西南聯大訓導長、昆明師范學院院長查良釗,左二為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左三為原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左四為南開大學秘書長黃鈺生。

胡適在1938—1942年間出任中華民國美國大使的職務。1942年3月至5月,他在美國、加拿大等地巡游演講百余次。這幅照片應是其巡游場面。

1943年11月,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的王重民寫信給胡適,請教有關《水經注》的問題,由此引發了胡適的考據癖,重回故紙堆里。

1953年1月,胡適在駐日使館暢談文學革命。

1958年,胡適在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口述歷史訪問。

胡適之先生親筆所擬口述自傳大綱(共四頁)
“職業化”的“口述歷史”是胡適之先生多年的心愿。一旦理想成為現實,他反而沒有工夫做了。這是1957年夏,胡適根據唐德剛擬的大綱逐條修正,再一條條地抄改下去,重謄出的手書“自述大綱”。唐德剛個人對這個“自述大綱”的定稿則甚不滿意。




胡適之先生手書父母生卒年代及徽州“經解三胡”
蔡元培在《中國哲學史大綱》第一版的序文中,誤把徽州“經解三胡”說成胡適的老祖宗。因而人們覺得胡適對中國哲學之所以有如此透徹的了解,實在是家學淵博,箕裘有自!

胡適之先生手繪故鄉地圖
1956年冬季,胡適與唐德剛討論他自己的“傳記”或“自傳”寫作應當采取的方式。談得起勁了,胡先生找出一本地圖,用張薄紙蒙在上面,畫了一張他故鄉的地圖。其中,“上海”、“杭州”四字為唐德剛所補加。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胡適口述自傳》唐德剛題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