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阿Q正傳》:喜劇始,悲劇終,一個象征性的預言

“阿Q”這個名字

《阿Q正傳》是魯迅最有名的小說?!犊袢巳沼洝吩谒枷肷戏浅V匾?,但是從文學來講,《阿Q正傳》是更重要的作品。

“阿Q”這個名字,有幾個解釋。其實,我們叫“阿Q”,是不符合魯迅的原意的。照魯迅的原意,這個人叫“阿Quei”。小說的前言里說了,因為不知道他是不是生在中秋節,所以不能說“桂花”的“桂”;也不知道他的哥哥是不是叫“阿富”,所以也不能說是“寶貴”的“貴”。因為搞不清楚是哪個“Quei”,只好用拼音的第一個字母“Q”來概括他。魯迅:《阿Q正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所以,“阿Q正傳”應該是讀作“阿Quei正傳”。“Quei”在民國時是羅馬音,用現在的拼音,應該說“阿Gui正傳”。

周作人另外有一個解釋。他說,魯迅本意就是要用這個“Q”字,因為“覺得那Q字上邊的小辮好玩”。周作人:《魯迅小說里的人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魯迅不是寫“國民性”嗎?國民性是麻木的,看人殺頭也沒表情,“吃瓜群眾”只是看熱鬧,沒有同情心。其實國民性就是圓圓的一張臉,沒有嘴、沒有眼睛、沒有鼻子?!癚”字的尾巴就是清代留的辮子,漢人被清人統治近四百年,最大的恥辱就是要留這個辮子。反清最重要的兩個標志,就是:男人割辮,女人放腳。所以,“Q”就是一張麻木的國民的臉,留了一個辮子。

“精神勝利法”的層次和界定

精神勝利法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情理不分”,這是生理/心理基礎。另外,精神勝利法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變換角度,以獲得心理快感。比如,這里有半瓶水,你可以說“只有半瓶水”,也可以說“還有半瓶水”。兩個說的都是事實,但表述角度不同,對心理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但精神勝利法,是選擇從高興的角度出發,去看待這個事實。

同樣是事實,同學們來嶺南大學,也是“半瓶水”。有的同學可能填了港大,也填了嶺南,結果收到嶺南的通知。這件事情有兩種解讀方法。前一種解讀方法是:我會考成績只差一點,怎么就到了嶺南呢,應該去港大的;但也可以反過來講:我住在屯門,離嶺南這么近,何必跑去港大呢,而且嶺南中文系本來就比港大要好。這都是事實。但是,這兩種事實對你的心理影響很大。如果同學們覺得,去港大天天坐車那么遠,很辛苦,還沒有宿舍,哪有嶺南宿舍漂亮啊。這就說明你們已經具備了阿Q的第一個條件了,進入了精神勝利法的入門階段。就是說,同樣是事實,你們會選擇從高興的點出發,去看這個事實。

第二個層次,虛擬事實,再轉換角度,以獲得心理快感。這也是阿Q一出場就帶我們進入的一個層次。要自然而然地、不自覺地、潛意識地將被迫害的處境假想成善意、合理或者意外、偶然,然后弱勢個體才能心理平衡。

還是“半瓶水”的例子。比如在爬山途中或在沙漠,應該為半瓶水慶幸還是懊惱呢?其實要看另外半瓶水是怎么沒有的。如果另外半瓶水是自己不小心打翻或偶然事故,無可挽回,那還是慶幸留下半瓶比較正能量,心里比較好受。但如果是被不講理的同伴或路人搶去喝了,甚至是無理取鬧的人故意打翻,也是無可挽回,人家已經揚長而去,打架報警都已太遲,這時應該怎么調整心態呢?如何安慰自己?怎樣再走下去? “就當是不小心打翻的……”在這個關鍵時候,精神勝利法的初級階段,便悄悄進入了第二個層次。

阿Q一出場就被人打了,痛、難過、丟臉。怎么辦?“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這就不是簡單換一個角度了,因為對方并不是他的兒子,他只是虛構了一個事實,讓自己開心。可見,精神勝利法從一開始就和屈辱有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靠著這種層次的精神勝利法來維持的。

第三個層次,也是虛擬一個事實再變換角度,以獲取心理快感或安慰;不同之處是,這個虛構是以自虐的方式產生的。這也是比較難的一個層次。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一個頂級的表現:他被人打了,人家又知道他的精神勝利法,知道他要說什么“兒子打老子”,所以就抓著他的辮子,逼他說“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于是他只能說:“打蟲豸,好不好?”因為辮子在人家手里,痛。最后輸得一塌糊涂,不僅皮肉痛楚,而且顏面全失。這時候,阿Q怎么讓自己繼續快樂地生存下去?他說,這個手是我的,這個臉是他的,然后他就啪啪打臉。痛了吧?求饒了吧?啪啪再打。求饒了吧?然后非常得意地擎著自己的手,感受著他人的臉,覺得勝利了。這是精神勝利法的高級階段。這就是以自虐的行為,制造某種虛構的東西,來滿足精神的勝利。

魯迅也舉過一個自我安慰的例子。有一次,北洋政府的某種紙幣突然宣布作廢,大家在懊喪中過了兩天后,銀行又宣布紙幣可以兌換銀元,兩塊換一塊。于是人們紛紛排隊去銀行。魯迅也去了,捧著一袋銀元幸福地離開?;丶衣飞贤蝗幌氲剑冶緛碛卸僭F在只有一百元了,為什么還這么高興呢?顯然,魯迅是看到了自己心里的阿Q之后,才看到了人們心里的阿Q。但是,在人人想做趙家人的時候,能看到并承認自己是阿Q,其實也就是“狂人”了。

今天有些地方,明明沒有很高的GDP,怎么辦?阿Q精神的第一個階段:我沒有這么高的GDP,但比旁邊的省要高,比去年要高。阿Q精神的第二個階段:雖然GDP沒有這么高,但我把一些不應該報的東西也報進去,本來可以不報的東西也報進去,搞一個虛的數目,搞得GDP也很高。我們每年有統計,比方說國家統計是一萬億,但每個省又有一個統計,各個省的統計最后加起來是一萬一千億,多出來的一千億哪里來的?還有阿Q精神的第三個階段:為了虛造GDP,搞有毒的土地,搞假藥,害自己本省的人,來取得一個數據上的勝利。這樣一種虛妄而且自虐的精神勝利法,到底是階級固化秩序當中的弱者生存策略,還是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或者是一種普遍的人性特點?

精神勝利法有三種不同的界定。

第一種,說這是弱勢群體心理,尤其是階級固化的弱勢群體心理。魯迅自己在《阿Q正傳》的俄文版序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原載《語絲》周刊第31期,1925年6月15日。中提出來,他說中國過去人分十等,自己的手還看不起自己的腳。阿Q為什么老是要“精神勝利”?因為他老受氣,總被人看不起,他又看不起別人。所以,精神勝利法的要害,是欺軟怕硬、自欺欺人。

第二種,說這是中國的民族性,這也是魯迅的說法。魯迅說,國人在過去幾千年里習慣了在不合理的統治下幸福生活,就是“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只要有口飯吃,生活還不錯,不殺我,就可以。這是國民性。雖然也曾被另外一種文明長期地統治,但中國文化的生命力是很強的。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比較少見。

我做過簡單的課堂調查,關于精神勝利法,在香港的大學里,大多數學生認為是普遍人性;在上海、北京的大學里,大多數學生認為是國民性;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討論課上,更多學生認為是階級固化秩序當中的弱者的生存之道。不同國家、地域、語境對阿Q精神的不同理解很有意思,值得思考。

第三種,說這不是中國人的問題,全世界的人都有。欺軟怕硬、自欺欺人,是普遍的人性。

阿Q精神有很大的壞處,不承認失敗。如果一個人從不失敗,當然就沒法真正地勝利。好處就是自殺率低。我們相對來說自殺率低。碰到了再大的難處,中國人的說法是“沒有過不去的坎”, “好死不如賴活著”。日本的國花是櫻花,很漂亮,很絢麗,但一過季節就沒了。日本武士崇尚剖腹,要么做英雄,要么就自殺。中國人喜歡什么花?梅花,冬天再冷都不死,生命力頑強。中國人不喜歡櫻花,生命時間太短。民族性也體現在一些共同的審美符號里面。

對革命的象征性預言

阿Q的評論史,也是中國當代文學評論的發展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馮雪峰、何其芳等名家都為之頭痛:阿Q明明是農民(理應勤勞、勇敢、善良),阿Q精神卻是欺軟怕硬、自欺欺人。怎么解釋呢?于是有人說阿Q屬于“落后農民”,有人(李希凡)說阿Q精神是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毒害,等等。

關于阿Q的解讀,可參看《“論‘文學是人學’”批判集》第一集。

《阿Q正傳》最初是一個“搞笑”的小說,編輯孫伏園在北京《晨報副刊》設了一個專欄叫“開心話”,約魯迅寫稿,魯迅就寫了。《阿Q正傳》的開始是很“搞笑”的。

因是連載,魯迅也是寫一段發一段。連載小說是影響文學生產的重要形式,比如張恨水、金庸的連載小說。連載的過程,也是創作的過程。可是,魯迅不是讓連載形式影響、改變小說的結構內容,而是反過來了。魯迅連載兩次以后,編輯孫伏園就看出這個小說的嚴肅性了,他的報紙讓步了,把它搬到文藝版去,以報紙遷就作家。這是文化工業和作家之間的一個經典性的協調。那時的報紙跟現在不一樣。所以,《阿Q正傳》開始是喜劇,到后來是悲劇。

喜劇始,悲劇終,其實就是魯迅一直講的有關革命的故事?!栋正傳》不只寫精神勝利法,還提前預告了中國二十世紀的革命,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革命。魯迅自己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話,一九二七年,魯迅說:“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殺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作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或并不當作什么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這是寫于《小雜感》的一段話。今天重讀“文革”的歷史,會發現魯迅已經把這些事情都寫在前面了。

陳丹燕采訪過上海的老黃包車夫,你們當初拉人力車是不是被欺負?那些老人說,是被欺負,坐在后面的洋人都不跟我們說話。要右轉也不說“turn right”,只拿一個手杖,在我的右肩一敲,我就得往右轉,在左肩一敲,我就得往左轉。這個故事很有階級壓迫的內容,作家就繼續挖掘,那你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推翻這些有錢人,然后大家平等,建立新的社會?老車夫說,我當時是真的想,我立下志氣,一定要改變命運。那你做什么?我要坐在車上,讓別人拉我。這就是阿Q的革命。他的革命不是要平等,而是要享受成果。

我考查了不少文學作品里的紅衛兵、造反派,發現魯迅在《阿Q正傳》里都寫了,就是一個普通的年輕人的基本命運。阿Q的革命動機,既有很合理的一面,也有很合理的另一面。這話有點繞口,但不難明白。首先,動機合理,就是要平等。不許姓趙,被人欺負,在村里沒有地位,什么都不能做,所以他要翻身。這是正當的,是所有革命的動力。但阿Q的翻身,不僅是為了天下太平、平等、自由,他的翻身,是最好能睡地主的小老婆。一講到革命,他就已經把村里那些女人的樣子想了一遍了,覺得革命以后他都可以占有。在阿Q這里,革命的動力,一方面是爭取平等,一方面是掠奪有錢人的東西。

革命有兩種,一種叫“平民革命”,一種叫“貧民革命”,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捌矫窀锩本褪欠▏锩?,追求自由、平等?!柏毭窀锩?,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搶東西,睡地主的老婆,把有錢人的東西都拿來享受。阿Q是第二種。所以,人追求理性是合理,無限追求快樂也是人性?!拔母铩睍r的造反派,打著很神圣的旗幟,或許也有各種各樣的動機,比如讀書成績不好,在班上被有錢人或干部子弟欺負,被女生看不起,等等。

《阿Q正傳》里更妙的地方,就是寫出革命當中的阿Q,是一個非常矛盾的狀態。一方面,他造反,膽子很大,去城里去搶人家的東西,回到村里很神氣,趙家的人叫他“老Q”。另一方面,后來阿Q被人一抓,前面來了一個人,很高大,好像很有威嚴的樣子,阿Q就不自覺地撲通跪下去了,奴性十足。在“文革”里,也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人。不論是早期保衛紅色江山的紅衛兵,還是不滿社會固化秩序的造反派,都可以真心擁抱理想,充滿革命激情,挑戰反抗權貴。然而只要一聽到上面有什么精神,有什么表態,卻又可以馬上泄氣,像阿Q般不自覺地撲通跪下(甚至還不清楚眼前是誰)。今天的網絡上,是不是還常見這樣有奴才血統的革命戰士呢?(注意,是奴才,而不是奴隸,這兩個概念在魯迅筆下有重大區別。)而且,革命也要爭資格。為了爭取一個革命的資格,是比革命本身更大的問題,如果這個資格沒爭到,就只能是犧牲品。除了精神勝利法,《阿Q正傳》還是一個有關中國革命的象征性預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张家川| 永德县| 纳雍县| 建平县| 社旗县| 金川县| 堆龙德庆县| 兴文县| 安康市| 和林格尔县| 益阳市| 永仁县| 革吉县| 达孜县| 临邑县| 泰州市| 枣强县| 崇文区| 突泉县| 安康市| 浦城县| 故城县| 道孚县| 武清区| 自治县| 扶沟县| 观塘区| 许昌县| 兴安县| 敦化市| 榆中县| 宜丰县| 闸北区| 昌吉市| 清丰县| 姚安县| 留坝县| 施甸县| 葵青区|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