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成長(成人人格修補手冊,B站人氣UP主“安慰記心理小店”作品)
- 王瑞
- 7184字
- 2021-12-21 10:25:45
第三節 安全感
普通的生活,卻變成了戰場
沒有安全感,我們就“不敢”做任何事情。不敢在課上回答問題,不敢在工作中表達想法,不敢靠近喜歡的人,不敢在感情中做自己,不敢面對未知和迎接挑戰……在這無數的“不敢”中,這個世界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充滿危險的陷阱,每走一步似乎都有掉進深淵的可能。
安全感全部喪失的人是什么狀態呢?我第一反應想到的是在戰爭中幸存下來,但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老兵。他們在戰爭中需要時刻保持警惕,不然下一秒死的就是自己,他們就是靠著這種極端的敏感度幸存下來的,但當他們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時,反而成了另一種“殺手”。如果有人從后面拍他們,想跟他們打招呼,可能會被誤認為是敵人,然后被誤傷;如果有陌生人快速地從身邊跑過,其他人都可以若無其事,但是他們可能會迅速想找地方躲起來,以為有人襲擊自己;如果大街上有什么大的聲響,比如節假日的煙花聲,可能會讓他們心跳過速,難以承受……
這些并不只是老兵才會經歷的,當普通人處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時,就好似生活在一場無形的戰爭中,處處都是危險。正如我開頭所說,沒有安全感,在學校、公司、家庭中,都會產生應激反應,有些危險是真實存在的,但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曾經經歷的創傷留下的幻影,把本沒有危險的生活改造成了戰場。
安全感就是健康的自戀
我們常常把“自戀”作為一個貶義詞去使用,當我們用自戀形容一個人的時候,大概是想說這個人過分關注自己了,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自戀的狀態是令人反感的。但在心理學中,自戀其實是一個中性詞,是描述對自己的一種依戀狀態,不過的確有健康的自戀和不健康的自戀之分。
健康的自戀是這樣一種狀態:首先,你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會覺得自己是可有可無的透明人;其次,你有一些自己的規則,用來判斷人際關系和生活的環境;最后,當你的存在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困難的時候,你可以依靠你的規則來應對,并且你喜歡和相信你的規則對你自己是有好處的,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同時你也喜歡和認同自己這樣一種存在的狀態,讓你可以認可、依賴。
而不健康的自戀是這樣一種狀態:首先,你有時覺得自己應該卑微到塵埃里,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也沒關系,有時你又會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你的事情最重要,比天還要大,這個時候你的眼中也無法裝下任何人。其次,你常常需要依賴別人的規則來幫助你做判斷、做決定。在學校里,老師就是絕對的權威;在工作中,老板是絕對的權威;在感情中,伴侶是絕對的權威,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你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還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面,也就是老師、老板和伴侶都是你的工具人,你無所謂他們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只需要實現你的目標就可以了。最后,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慌張、迷茫,要不就是趕緊抱住身邊的人,作為你的救命稻草,要不就是犧牲掉你的工具人,不去承擔任何責任。
所以安全感其實就是一種健康的自戀狀態,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可以依賴自己的一種安心的狀態。聽起來安全感是一種自我給予的感受,對于成年人來說,的確如此,但是我們在還是嬰兒的時候,這個安全感是無法自己提供的,需要依賴我們當時的環境以及照顧我們的人。怎樣的照料才能使我們產生原始的安全感,在前兩節中都有討論,這里我們再回顧一下。
在一歲左右斷奶前的時間,是我們幾乎需要完全依賴外界來感受安全感的階段,我們所有的生活需求都需要用哭喊的方式來獲得外界的幫助,比如饑餓、排泄等。在這個階段,我們期待餓了就能馬上吃奶,排泄了馬上就有人來清理干凈……如果大部分的情況下,這些需求都被很好地照顧到了,那么原始的安全感也就形成了,偶爾沒有被滿足的情況,雖然會讓嬰兒經歷一定的負面體驗,但并不會影響安全感的建立。如果這個階段的安全感初始值比較高,那么即便后來經歷斷奶、摔倒、尿褲子等早期挫折,我們也不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傷害,能更好地進入獨立階段。
我是什么類型的安全感
“自戀”來自“他戀”——如果沒有人給你展示“戀”是什么,你是不明白的;如果你最信任的人告訴你“戀”是什么,不斷地用行為告訴你,你很容易就相信了,并認為那就是自己的位置。所以安全感最初的來源就是和親近的人(大部分時候是母親,以下都用母親代指)的依戀模式,比較經典常見的就是四種模式,分別為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和冷漠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secure):這類嬰兒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候,非常安心和舒心,但并不總是依賴和母親的互動,可以自娛自樂。當母親離開的時候,會表現出明顯的苦惱,但當母親回來時,也會立即尋求和母親的接觸,并且能很快回到安心和舒心的狀態。
回避型依戀(insecure-avoidant):這類嬰兒在母親靠近或離開的時候,都不會有強烈的互動興趣。在母親靠近時他們可能不予理會或者短暫接近又離開,甚至可能會有忽視或躲避行為;在母親離開時也不會有明顯的緊張或憂慮,就好像母親和陌生人沒有差別。
焦慮型依戀(insecure-ambivalent):這類嬰兒對母親的離開會有強烈的反抗情緒,母親回來時也會尋求和母親的接觸,但同時仍會有反抗的情緒,無法被快速安撫,很難回到舒心和安心的狀態。
冷漠型依戀(insecure-disorganized):這種依戀類型的不安全程度最高,多有被虐待或被忽視的經歷,這類嬰兒對母親表現出持續的冷漠。
除了第一種屬于安全型依戀(人群中占比約63%)之外,回避型(20%)、焦慮型(13%)和冷漠型(4%)都代表著不同類型的不安全依戀。這讓我想到在學習家庭治療的時候,課本里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話: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后來我才知道這是列夫·托爾斯泰所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句,在不斷積累的咨詢經驗中,我對這句話體會越來越深了。
如果我們把幸福等同于擁有安全感,那么我們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幸福的人的樣子可能是非常相似的——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可以表達自己的愛,遇到挫折也可以互相溝通支持,共同努力解決;如果因為一些原因分開,也會痛苦和難過,但仍舊是一個完整的人,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離開就變得支離破碎。就像小的時候對待母親離開的方式一樣,長大后面對相似的情境,也會因為自己的依戀模式而這樣應對。這里面傳遞了這樣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來的依戀模式,在成人后也會以大人的方式顯露出來。內核沒變,變的只是依戀的人和相關的事。
安全型依戀(secure):安全型的人和別人親密并不覺得困難,既不擔心會被別人拋棄,也不會擔心別人和自己太過親密;既能安心地依賴別人,也能夠讓別人依賴自己。
焦慮型/癡迷型依戀(preoccupied):焦慮型的人有自己更偏好的依戀方式,如果別人不按自己期望的方式和自己親密,就會不舒服。可能還會經常擔心伴侶是不是真的想和自己在一起,擔心被拋棄。如果試圖和伴侶非常親密,有時那種強烈程度會嚇跑別人。
疏離/回避型依戀(dismissive):回避型的人和別人親密會覺得有些不舒服,不能完全相信和依賴別人。當別人和自己太過親密的時候,也會變得非常緊張;如果別人要求自己更親密些的時候,也會感到不自在。
恐懼/混亂型依戀(fearful-avoidant):這是一種復雜的依戀類型,處在這種狀態中的人,會同時期待親密但又恐懼親密。內心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真的被表白的時候,可能又會被嚇跑。

圖1-5 親密關系類型圖譜
但是對方如果后撤,他們可能又會變得積極熱情起來,就這樣來回拉扯,處在一種沒有頭緒的混亂中。
一般沒有人完完全全吻合其中某一種類型,大部分都是有些明顯的傾向,但會和其余的類型有交集或者是一種混合狀態,不必糾結自己究竟是哪種類型,如果實在分不清,可以直接參考圖1-5來了解自己,你只需要去看兩個維度,一個是焦慮程度,一個是回避程度,你可以在坐標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哪種類型。比如你特別擔心被拋棄,但又不回避親密,那就是癡迷型;比如你不是特別擔心被拋棄,但又不是特別喜歡親密,那就是回避型。
了解自己究竟是什么類型的親密關系模式,一方面可以幫助你理解自己有時候反復無常或者莫名其妙的行為,持續不斷地處在混亂狀態中對我們的心理能量必然是一種消耗,所以即便我們暫時還不能解決一個問題,但知道問題的核心和本質是什么,我們的內心就會安定一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你去理解自己的伴侶和你所處的關系狀態,很多親密關系中的矛盾和問題,并非“哪兒不好,改了就行”這么簡單,只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源,才能夠理解有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因為那將代表著對一個人徹底的顛覆。希望這種理解可以使你自己或者你的感情生活多一些自我支持和互相支持,“解決”是一個很遙遠的目標,而“理解”近在眼前,帶著問題生活,學會掌控問題,而不是消滅問題,是我更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納。
“月亮繞地球”保護法
不論是什么類型的依戀狀態,我們想要的安全感方式其實差異并沒有那么大,我把這種適用于各類嬰兒的保護方式稱為“月亮繞地球”保護法。在天文學發展初始,人類曾天真地以為自己生活的地球就是這個宇宙的中心,不管是太陽還是月亮,都是在圍繞地球轉,為我們提供能量。但后來我們知道,地球只是宇宙中無數星體中的一顆,我們都圍繞太陽轉,只有月亮一直跟隨我們。這個過程很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起初我們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應該圍著自己轉,那最好的建立安全感的方式,就是滿足這一點。
在嬰兒期,這個需求是最強烈的,所以媽媽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年,也確實是最辛苦的,要時刻圍繞嬰兒轉。這個時候,整個家庭要把媽媽作為中心,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要圍繞媽媽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穩固的“嬰兒中心—媽媽中心—家庭支持系統”。
但這個系統的實現依賴的其實并非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責任,來自社會的現實壓力很大程度上在阻礙它的完善,比如女性生育后重回職場的問題,以及傳統文化中還未完全消除的性別地位問題等。一方面,來自職場的壓力,讓媽媽不敢安心地陪嬰兒度過最重要的第一年;另一方面,沒有工作在很多人眼中仍舊被認為是對家庭沒有貢獻的表現,所以很難獲得其他家庭成員的全力支持,反而變成了一個人的責任和負擔。理由往往是“你什么都不干,就在家看嬰兒,有什么好累的,還需要什么幫忙”,但這個真的是對照顧嬰兒最大的誤解。如果我們想要給嬰兒營造一個“月亮繞地球”的保護成長系統,那就意味著你的注意力是實時待命的狀態。下面我來描述一下一個一歲左右的嬰兒在這種保護系統中的畫面。
我的一個好朋友,也是我的本科同學,她有一個一歲多的女兒,小名叫豆豆。她也跟我一樣,特別喜歡把心理學用在自己的生活里,于是她就在孩子出生前翻出了我們曾經的《發展心理學》的課本重新復習,準備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用最適合孩子心理狀態的方法來陪伴她。有一天我去她家里做客,我觀察她和嬰兒的互動方式,就是“月亮繞地球法”的現場版。因為她需要全職照顧豆豆,而我也是工作繁忙,很久沒有見面了,所以我們肯定有很多話要說,在我們說話的時候,豆豆就自己在床上爬來爬去。我朋友的眼神幾乎一直在豆豆身上,哪怕在跟我說話的時候,一旦豆豆快爬到床邊了,她能瞬間移動到豆豆身邊,把豆豆抱回來。豆豆有時候自己爬得無聊了,也會靠近我們,找她媽媽,看她有沒有在關注自己,這個時候我朋友一定會特別積極地回應她。
這個過程描述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確實不容易,媽媽的社交生活顯然會受到影響,比如哪怕我到朋友家來找她聊天,也不可能是完全專心的,畢竟她現在是圍繞著豆豆這個小地球的月亮媽媽。可人生在某個階段,總會有不同的優先級,一個家庭要作為一個團隊來努力,我這個朋友也很榮幸我能成為她的支持系統,即使她沒辦法很專心地跟我說話,但我也表示極大的理解,并且認為這已經是她能做的最大努力了,不介意我看到蓬頭垢面的她,對于有豆豆之前的她,這都是難以想象的。就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她的丈夫回來了,而我正好也有機會觀察到他們的“嬰兒中心—媽媽中心—家庭支持系統”。
她的丈夫回來之后就馬上承擔起了哄豆豆的責任,把豆豆帶到別的房間玩,讓她可以享受一段跟朋友相處的時光。沒多久,豆豆的爺爺奶奶就把晚飯給我們送過來了,他們住得很近,平時也經常來照顧夫妻倆的生活,減輕一些他們的負擔。他們不會要求全職的她承擔所有的家務活,也理解她的丈夫在外奔波的辛苦。看到這樣的畫面,我真是打心眼兒里替豆豆感到幸福,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想不幸福都難。這也一直是我堅持做科普的意義,我希望更多的曾經經歷家庭創傷的孩子都能夠學會理解自己的經歷,然后學習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家長,在和下一代的關系重塑中,也能夠治愈自己。這個方法在后續的人生階段中還會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階段的解讀就先到這里,接下來我們看看自己的安全感水平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