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拓跋嗣死后,繼位的是兒子拓跋燾。拓跋燾當時只有16歲,和爺爺拓跋珪、父親拓跋嗣一樣都是少年繼位。也和祖父輩一樣,拓跋燾將北魏王朝推上了更高的臺階。
拓跋燾的運氣很好,接手的是一個北方最強大的帝國。不過,北魏帝國雖然強大,卻只是若干個北方割據政權中的一個。
前秦滅亡后,北方經過多年的相互吞并,還有北魏、北涼、北燕、夏和西秦幾大政權。其中北魏占領現在的山西、河北大部和河南、山東的一部分,最強大。和北魏有世仇的匈奴后裔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占據陜西大部地區,也就是古代的關中地區,勢力僅次于北魏。北燕是后燕的殘余(后燕的另一支殘余南燕在劉裕北伐時滅亡),占領現在京津地區和遼東一帶。西秦、北涼是現在甘肅、青海一帶的割據政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拓跋燾繼位后,就把統一北方作為奮斗目標。
統一要用拳頭來說話,誰的拳頭硬誰就有希望統一天下。
為了磨礪一雙硬拳頭,拓跋燾非常重視軍隊建設。
長期的游牧射獵生活鍛煉了拓跋鮮卑健壯的體魄和高超的騎射能力。北魏軍隊戰斗力很強,尤其是騎兵,算得上北魏克敵制勝的法寶。有了硬件優勢,拓跋燾又在軟件建設上下功夫。他常從普通士兵中提拔將官,激勵士兵們英勇作戰,對在戰斗中表現勇敢的將士,或升官晉爵,或賞賜以人口、牲畜及金銀、古玩、繒帛等物品;對違犯軍紀的官兵,拓跋燾嚴懲不貸,即便是親貴重臣也痛下殺手。臨淮公丘堆是老資格的鮮卑貴族,幾朝老臣,貴為太仆。在和夏國作戰的時候,丘堆聽到前線兵敗的傳言臨陣脫逃。拓跋燾毫不猶豫地將丘堆斬首。扶風公拓跋處真等八人則因為偷盜軍用物資,也被斬首。
拓跋燾嚴格治軍,首先做到了以身作則,對自己嚴格要求。每次征戰,他非但御駕親征,還身先士卒——估計小伙子年輕、體力好。比如始光四年(427年),拓跋燾親自帶上三萬輕騎突襲夏國的都城統萬。途中,他與官兵們頂著風沙、強忍饑渴,并親自參加了統萬城下的惡戰。戰斗中,拓跋燾的坐騎力竭倒地,把主人帶倒墜地。拓跋燾上馬后繼續戰斗,殺死夏軍十多人,后來身中流矢還血戰不已??吹酵匕蠣c玩命地沖鋒在前,北魏官兵們也都英勇殺敵,“是以人思效命,所向無前”。
當然,拓跋燾不是一味窮兵黷武的武夫,知道上層建筑離不開經濟基礎。他忙于征戰的同時也不放松經濟生產。北魏統治民族和百姓眾多,拓跋燾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性,治理百姓卻不強迫百姓改俗易性,追求生產效益卻不強求整齊劃一。一句話,拓跋燾“因地制宜”地“開展多種經營”,既發展鮮卑等少數民族的畜牧業,又尊重漢族人的農耕和商貿。難能可貴的是,拓跋燾還派出使者用太牢大禮祭祀孔子,真正做到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
很快,北魏兵強馬壯,和其他割據政權的差距越拉越遠。統一的時機成熟了!先消滅誰呢?
以長孫嵩、長孫翰、奚斤等為代表的鮮卑武將們主張先進攻柔然。新興的游牧民族柔然不斷侵擾北魏北方邊界,日益成為北魏的大患。同樣出身游牧民族的鮮卑武將們渴望和柔然們一決雌雄,擄掠牲畜來補充軍需。大臣劉絜等則主張先打北燕,因為北燕最弱小。做事情先易后難,也算是人之常情。太常卿(掌宗廟禮儀的官)崔浩反其道而行之,認為應該先進攻最強大的赫連氏大夏政權。崔浩的理由是大夏政權殘暴無道,已經失去了人心,看似強大其實不難戰勝。拓跋燾毅然接受崔浩的主張,親自領軍渡過黃河襲擊夏國首都統萬城,擂響了統一的鑼鼓。
北魏對大夏的征戰開始并不太順利。拓跋燾親自出馬也沒能攻破統萬城,只擄獲牛馬十多萬班師。赫連氏匈奴還有相當強大的軍隊。為了消滅夏軍的有生力量,拓跋燾在始光四年(427年)再次進攻統萬。這一次,他只帶一支小部隊佯攻城池,然后假裝不敵撤退,引誘夏軍離開統萬城追擊。拓跋燾早在城外的山谷中埋伏了主力,就等夏軍出城,在城外解決敵人。夏國的赫連昌看到北魏軍隊“戰敗”了,并沒有出城追擊。他擔心這是拓跋燾的誘敵之策。崔浩向拓跋燾獻計,故意讓犯死罪的士卒逃走報信,說魏軍糧草已盡,軍中士卒每天只吃菜,而輜重補給還在后方,步兵也未能趕到。赫連昌終于上當,大喜,親自帶兵出城追擊。這一下就中了拓跋燾的計謀了。訓練有素、嚴陣以待的北魏主力給了夏軍致命打擊。就是在這次激戰中,拓跋燾墜馬又身中流矢,仍然血戰不停,鼓舞士氣,消滅了夏軍的主力。赫連昌狼狽而逃,放棄統萬城逃往現在的甘肅一帶去了。夏軍殘余則逃入統萬城。拓跋燾帶少數隨從混在夏軍的敗軍中沖進城里——估計是想來個釜底抽薪。匈奴人覺察到有魏軍混入城中,把城門全都關上,四處搜捕。拓跋燾和隨從闖入宮里,拿到女人的裙子,化了裝,翻城出去,最終脫險。第二天,他指揮大軍猛攻統萬城,最終占領這座夏國的都城,匈奴王公、大臣、將校、妃婢都成了俘虜。經此一戰,夏國敗局已定。
拓跋燾戰后巡視統萬城,看到當年赫連勃勃驅趕無數血肉之軀花費幾十年修成的都城,感嘆道:“夏國國土不大、人口不多,卻濫用民力修建這樣的都城,哪有不亡的道理?”
在南邊,魏軍占領了長安。夏國仍在掙扎,在西部和北魏打持久戰。第二年(428年),魏軍在隴西俘獲赫連昌。赫連定在隴西即位稱帝,繼續抵抗魏軍。他一度擊敗北魏軍隊,奪回長安。兩年后,北魏最終收復長安,平定關中地區。赫連定向西逃竄,竟然還在431年迫使乞伏暮末投降,滅亡了西秦。但是,北魏大軍接踵而來,赫連定畏懼魏軍,不敢接戰,向青海一帶繼續逃竄。同年六月,赫連定被吐谷渾所俘。夏國滅亡。
夏國滅亡的第二年(432年),北魏再接再厲進攻北燕,包圍其都城和龍(今遼寧朝陽)。北燕皇帝馮弘連戰連敗,在太延二年(436年)自己放了一把火燒毀和龍的宮殿、城池,逃往高麗(朝鮮)。馮弘后為高麗人所殺。北燕滅亡。
十六國政權中就只剩下一個北涼了。涼主沮渠蒙遜對自身實力本來就沒有信心,不斷依附于中原強者。誰強大,他就向誰稱臣,以求茍延殘喘。劉裕滅后秦的時候,沮渠蒙遜擔心自身地盤不保,非??只?。他看到漢族大臣劉祥奏事時面有喜色,罵道:“你聽到劉裕入關,竟敢這樣高興!”就把他殺了。他先向東晉、劉宋稱臣,北魏崛起后又向北魏稱臣。433年,沮渠蒙遜死了,終于在有生之年保住了地盤。六年后(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燾御駕親征北涼,包圍其首都姑臧(今甘肅武威)。繼位的涼主沮渠牧犍聯合柔然人,守城不降,寄希望于柔然入侵可以迫使北魏撤軍。沒想到柔然不成器,只能騷擾一下北魏邊境,撼動不了全局。拓跋燾一心一意要滅北涼,抓緊攻城。沮渠牧犍困守孤城一個半月,山窮水盡而降。北涼滅亡,十六國結束。
北涼雖小,消滅它的意義卻不小。首先,北涼占據著中原地區和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地區。北魏滅北涼后,通西域更方便,西域各國紛紛臣服北魏,使得后者的影響力劇增。其次,從晉末張軌割據河西以來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河西地區相對安定。中原人士避居河西的人很多,其中有許多讀書人,世代詩書相傳。北涼滅亡后,北魏將這些文人遷到平城。他們對北魏王朝的漢化進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此,拓跋燾基本統一了北方。時隔多年以后,統一的光芒重新照耀北方大地。南北朝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二
必須指出的是,拓跋燾的統一是形式上的、脆弱的。
北方分裂了上百年,數十個政權相互廝殺,留下了各種矛盾。拓跋燾剪滅其他割據政權只是消除了表面的統一障礙而已。深層次的民族問題、財政問題等更要命,更難解決。拓跋燾的高超之處就在他不僅打倒了其他梟雄,還大大緩解了深層次的矛盾。能夠做到前一點的人不少,但能同時完成后一點的人就不多了。拓跋燾,一個少數民族的年輕人,能夠兩者兼顧,實在是難能可貴。
我們來看看拓跋燾面臨哪些深層次的矛盾。主要是柔然、民族、收入和南方威脅四大問題。
柔然是繼鮮卑之后在北方興起的少數民族。鮮卑人南下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空出來的塞北草原被柔然占領。到北魏初期,柔然已經占領了東起朝鮮半島、西到西域、北達西伯利亞、南至長城的廣袤土地,成為中原王朝新的心腹大患。拓跋燾剛繼位,柔然就不給他面子,出兵侵擾。拓跋燾親自迎戰,結果被柔然騎兵包圍了整整五十重。全賴北魏將士拼死殺敵,拓跋燾才脫險逃出。北魏王朝對柔然的政策遵循“穩中求變”的原則,在北方各地建立軍鎮、以守住現有疆域為前提,然后瞅準時機積極出擊。拓跋燾一共對柔然發動了不下10次征戰。北魏組織敢死隊,將士們都只帶有限天數的糧食深入敵后,抱著不成功就成仁的決心,給了柔然不小的打擊。尤其是在429年,拓跋燾大敗柔然,取得了戰略意義的勝利。北魏俘獲柔然軍民數十萬人、牛羊上百萬頭,將他們南遷,安置在邊界南北。柔然余部北遁,逃到了漠北地區。原先依附于柔然的高車(北方游牧民族,據說所乘之車輪子高大而得名)等部落改弦易轍,投靠北魏。柔然元氣大傷。不過他們依然沒有放棄侵擾北魏這項“非常有前途”的事業。
北魏對柔然的戰爭,耗費了大量的物資和人力。朝野有許多人因此反對主動出擊柔然,認為柔然地處荒遠,即便得到土地也不能耕種,俘虜人口也不能直接驅使,主張消極建造軍鎮防守。拓跋燾在崔浩的支持下,力排眾議屢次出擊柔然,雖然沒能根除柔然勢力,但基本解除了北方的威脅,免除了內政外交的一大后顧之憂。
第二個民族問題,從西晉末年就開始了。北方犬牙交錯地生活著漢、匈奴、氐、羌、鮮卑、羯、屠各等民族。割據戰爭往往和民族仇殺相伴隨,導致北方民族關系非常緊張。
和鎮壓異族的十六國政權一樣,北魏也推行民族高壓政策,尊崇鮮卑族人,強遷其他民族加強控制,對反抗的異族力量大開殺戒。許多異族百姓被北魏王朝罰做各種府營雜戶,供各衙門驅使奴役,甚至被迫從軍當炮灰。拓跋燾用兵關中和隴西的時候,為籌措軍需對關中百姓橫征暴斂。因此,表面統一后的北魏王朝民族矛盾激烈,尤其以關中地區最厲害。
關中百姓的反抗屢有發生,北魏只能控制長安、杏城等重要軍鎮,沒能實現有效統治。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匈奴別部的盧水胡百姓在蓋吳的領導下起義。關中各族人民紛紛響應,起義軍迅速擴大到十萬余人,分兵三路進逼長安。關東的河南、山西等地老百姓聞訊,也紛紛響應,占領弘農等地,進逼潼關。一時間,烽火燃遍北魏王朝半壁江山。拓跋燾不敢怠慢,緊急抽調軍隊鎮壓起義。連新歸附的高車部落的騎兵都奉命從內蒙古地區南下作戰,可見拓跋燾抽調范圍之廣,也可以看出蓋吳起義的沖擊之大。
遺憾的是,蓋吳起義雖然聲勢浩大,卻沒有明確的發展戰略。起義軍四處活動,卻沒有攻克長安、潼關等戰略要地,也沒有構建起確定的防線。這就讓拓跋燾有充分的時間來調兵遣將。他先調兵趕赴長安固守,又派兵屯守渭北,嚴令務必阻止關中局勢進一步惡化。拓跋燾自領主力先清剿山西、河南一帶的起義。第二年(446年)正月,拓跋燾成功隔斷了關中和關東起義軍的聯系,隨后乘起義軍沒有戒備發起突然襲擊,鎮壓了關東的起義。二月,拓跋燾馬不停蹄渡過黃河,殺向關中。蓋吳聞訊北撤,在杏城遭到魏軍包圍,損失嚴重。八月,蓋吳遇害,年僅二十多歲。有人傳說他是被親屬出賣的,也有人說他是屠各叛軍殺害的。但是之后,不斷有起義軍打著蓋吳的旗號繼續作戰,北魏還要花費兩年時間來徹底穩定關中局勢。
在鎮壓過程中,拓跋燾對響應起義的百姓殘酷殺戮。為震懾人心,屠城也在所不惜。之后一段時間,各族百姓屈服于暴力,起義浪潮逐漸息弱。
大起義的爆發,讓拓跋燾意識到國家財政的窘迫。赫赫武功離不開物質基礎。常年征戰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北方百姓捉襟見肘,北魏的橫征暴斂是關中各族大起義的重要原因??赏匕蠣c也有他的難言之隱,國家掌握的戶口很有限,分擔給每個人的賦稅自然就重了。所以,當務之急是增加戶口,只有增加了賦稅征發的對象才能增加收入。
當時北方大量的戶口被貴族官僚、據守一隅的塢堡主、寺廟僧侶等人控制。亂世中,人們依附于強者,為強者勞作服務,并不對國家產生貢獻。官僚貴族依靠特權占有奴婢,拓跋燾一時無法剝奪;塢堡主們各據一方,擁有武裝,拓跋燾也無法驟然解決。而寺廟和僧侶控制的大批勞動力、土地和財產就進入了拓跋燾的算盤之中。
佛寺的興起在中國時間不長,畢竟佛教傳入中國也沒多久。但是撫慰人心的佛教理論遇到了魏晉南北朝的大亂世,如同火苗遇到硫黃,越燒越旺。信眾越來越多。拓跋鮮卑入主中原之初也接受了佛教,把它當做思想武器麻痹人民。從拓跋珪開始,北魏統治者大多敬禮沙門。寺廟規模日漸擴展,最后發展成擁有大批土地、財產和依附百姓的莊園經濟。許多信眾信仰、尊崇神佛超過了對朝廷的信仰,奉獻寺廟而不服從衙門,這就在官府和寺廟之間產生了矛盾。拓跋燾的赫赫武功恰好需要大批的物質支持,于是激發了蓬勃發展的寺廟經濟和北魏朝廷的矛盾。一些佛教僧侶和信徒借助于鬼神方術擴大影響,追求特權,更讓官府看不慣。
拓跋燾一改之前對佛教的尊崇,強迫寺廟經濟納入朝廷的控制。在討伐北涼的時候,他就為了解決兵源不足問題,下令50歲以下的和尚全部還俗,參軍作戰。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正月,拓跋燾正式下令“禁佛”。他在詔書中指責佛教信眾假借神佛荒誕之說,影響朝廷政治,威脅皇權。規定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有私養和尚及師巫的,限在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府,不得藏匿。過期不送,一經查實,和尚身死,主人抄家。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拓跋燾鎮壓蓋吳起義來到長安。一次,侍從牧馬來到一座寺院,發現其中藏有大批武器,就報告了拓跋燾。經搜查后,官兵又在其中發現數以萬計的贓賄之物和密室等。拓跋燾勃然大怒,在大臣崔浩的進言下,將“禁佛”發展為“滅佛”。他發布了更為嚴厲的滅佛詔:佛圖形象及佛經一律擊破焚燒,和尚無論長幼一律活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太武帝滅佛”。中國北方的滅佛運動掀起了高潮,北魏境內難覓佛教僧侶蹤跡,北方佛教勢力一時陷于衰落。
且不說滅佛背后的思想糾葛,僅僅從物質收益上來說,拓跋燾經此一舉獲得了不少物資和人口,緩解了北魏朝廷的收入窘迫的困境。但是,人口被官僚貴族和塢堡主藏匿的主要弊端,拓跋燾終其一生都沒能解決。要經過之后幾代人的努力,通過“三長制”、“均田制”等漢化改革才能徹底消除。
拓跋燾面臨的第四大問題是南方的威脅。早在拓跋燾全力剪滅割據群雄的時候,南方的劉宋王朝就很有“想法”,想趁北方內戰來收漁翁之利。劉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宋文帝劉義隆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元嘉北伐”,很有氣吞河山、畢其功于一役的架勢。宋軍一開始也取得了部分成績,但很快就在拓跋燾的御駕親征下一敗涂地。當年年底,拓跋燾就帶著北魏官兵飲馬長江,對宋都建康(今南京)指指點點了。北伐變成了拓跋燾的南征。最終,南北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在淮南一帶達成了均勢(事見之后元嘉北伐的內容)。
這時候是北魏王朝軍力最強盛的時期。策馬揚鞭馳騁在長江北岸的拓跋燾也達到了赫赫武功的巔峰。
三
拓跋燾這個人果敢英武,事業成功,但性格上有個缺陷,就是脾氣暴躁。人到中年以后,拓跋燾的脾氣越來越差。一般人發脾氣的時候,也就是砸砸東西,最多打打人。拓跋燾發脾氣,后果就很嚴重了。他每回生氣都殺人,而且誅戮過多,造成他身邊的人終日戰戰兢兢,擔心什么時候自己就成了喜怒無常的皇帝的刀下鬼了。拓跋燾也常常在殺完人之后后悔莫及,但就是改不了暴躁的脾氣。
話說,拓跋燾干事情親力親為,經常領兵在外,留太子拓跋晃在首都平城監國,主持政府運轉。拓跋晃年紀大了,身邊自然聚集了一批人輔佐他。但是拓跋燾又不放心讓太子去做,而是信任太監宗愛,放任宗愛留在平城宮中胡作非為。拓跋晃集團不時限制宗愛,雙方就產生了矛盾。
正平二年(452年)的時候,宗愛向拓跋燾進讒言,誣陷太子身邊的輔佐大臣們行為不軌。拓跋燾不辨真偽,就處死了他們。太子拓跋晃大為驚恐,擔心父皇接下來就要對自己開刀了,竟然驚懼而死,年僅24歲。事后查明,太子及其身邊的人都沒有什么不軌的行為。拓跋燾追悔莫及,在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打擊下號啕大哭。
這下子,輪到宗愛害怕了。他害怕拓跋燾治自己的誣陷之罪,決定先下手為強。在一個漆黑的夜里,宗愛趁拓跋燾熟睡之時,將他殺死在床上。北魏的一代雄主,一個面對數萬敵軍鐵騎面不改色、馳騁南北浴血百戰的拓跋燾稀里糊涂地死在了親信的太監手中,時年45歲。
北魏史書對拓跋燾做了極高的評價:“世祖(拓跋燾的廟號)聰明雄斷,威豪杰立,藉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遂使有魏之業,光邁百王,豈非神睿經綸,事當命世?”等于是將拓跋燾看做開創北魏百年基業的領袖。就是被拓跋燾打得夠戧的劉宋王朝,也對他做了很高的肯定,說拓跋燾是“英圖武略,事駕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