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選擇當機立斷,人生缺少的是對機遇的把握
- 你的選擇就是你的世界
- 端木自在
- 6985字
- 2021-04-15 10:55:26
對成功者來說,優柔寡斷是一個最危險的仇敵,在它還沒有對你施加影響、破壞你的機會之前,你就應該立即把這樣的敵人置于死地。不要再猶豫,不要再思前想后,馬上作出決定,就在現在。
當機立斷,絕不猶豫
有些人不是沒有成功立業的機遇,只因不善于抓機遇,所以最終錯失機遇,他們面對機會,總是患得患失,搖擺不定,不敢下定行動的決心,他們做人好像永遠不能自主,非有人在旁扶持不可,即使遇到任何一點小事,也得東奔西走地去和親友鄰人商量,同時腦子里更是胡思亂想,弄得自己一刻不寧。于是,越是商量越是拿不定主意,越東猜西想越是糊涂,就越是弄得毫無結果,不知所終。
沒有判斷力的人,往往使一件事情無法開場,即便草率開了場,也無法進行。他們的一生,大半都消耗在沒有主見的懷疑之中,即使給這種人成功的機遇,他們也永遠不會達到成功的目的。
一個成功者,應該具有當機立斷、把握機遇的能力。他們只要自己把事情審查清楚,計劃周密,就不再懷疑,立刻勇敢果斷地行事。因此任何事情只要一到他們手里,往往能夠隨心所欲,大獲成功。
大學畢業那年,同學張某和同學李某同時暗戀著校花吳某。兩人都認識到:如果吳某能做自己的妻子,將會使自己幸福一生。但是幾乎所有的男生認為,同學李某無論就才智還是相貌都遠不及同學張某,吳非張莫屬。然而,這時同學張卻一直在苦惱著:吳某能看上我嗎,她可是校花呀,追求的人不下一個排,要是被拒絕那將是怎樣的難堪呀。同學李與同學張的想法大相徑庭:上天待我不薄,能與吳有緣同班,一定要吳做自己的妻子。思維不同決定了不同的行動,結果可想而知,畢業后,在大家的羨慕和祝福聲中,吳和李步入了結婚的殿堂。
面對機遇,一個是遲疑不決,猶豫彷徨;一個是成竹在胸,果敢行動。雖然結局有些意外,但仍顯示著世界依然很公平。
在行動前,很多人提心吊膽,猶豫不決。在這種情況下,首先你要問自己:“我害怕什么?為什么我總是這樣猶豫不決,抓不住機會?”在成功之路上奔跑的人,如果能在機遇來臨之前就能識別它,在它消逝之前就果斷采取行動占有它,這樣,幸運之神就來到你的面前了。
當機立斷,將它抓獲,以免轉瞬即逝,或是日久生變。看來,握住機遇,眼力和勇氣是不可缺少的。
機遇是一位神奇的、充滿靈性的,但性格怪僻的天使。它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但絕不會無緣無故地降臨。只有經過反復嘗試,多方出擊,才能尋覓到它。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每一次機會都會輕輕地敲你的門。不要等待機會去為你開門,因為門栓在你自己這一面。機會也不會跑過來說“你好”,它只是告訴你“站起來,向前走”。知難而退,優柔寡斷,缺乏一往無前的勇氣,這便是人生最大的障礙。
要善于發現機會。很多的機會好像蒙塵的珍珠,讓人無法一眼看清它華麗珍貴的本質。踏實的人并不是一味等待的人。要學會為機會拭去障眼的灰塵。
也要善于把握機會。沒有一種機會可以讓你看到未來的成敗,人生的妙處也在于此。不通過拼搏得到的成功就像一開始就知道真正兇手的懸案電影般索然無味。選擇一個機會,不可否認有失敗的可能。將機會和自己的能力對比,合適的緊緊抓住,不合適的學會放棄。用明智的態度對待機會,也請用明智的態度對待人生。
不要為自己找借口了,諸如別人有關系、有錢,當然會成功;別人成功是因為抓住了機遇,而我沒有機遇,等等。這些都是你維持現狀的理由,其實根本原因是你根本沒有什么目標,沒有勇氣,你是膽小鬼,你根本不敢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你只知道成功不會屬于你。
如果一生只求平穩,從不放開自己去追逐更高的目標,從不展翅高飛,那么人生便失去了意義。
成功的將軍總是拒絕人們畫出的分界線,他們向傳統的一切提出挑戰。他們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打破舊的模式,時常讓自己的信心得到升華。巴頓曾對自己的下屬說:“去做一件事,先經過估測再去冒險,那同莽撞蠻干是兩碼事。”
這是一條生活準則,從你停止把握機會的那一刻起,你就開始死亡了。如果在商業活動中你總是毫無變化地做相同的事,那你就會破產。如果我們的行為同我們的祖先一樣,那么進化過程就會停滯不前。世界會與你擦肩而過——它只為那些不斷超越現狀的人打開通向成功的大門。
克服做事猶豫不決的方法是,先“排演”一場比你要面對的更復雜的戰斗。如果手上有棘手活兒而自己又猶豫不決,不妨挑件更難的事先做。生活挑戰你的事情,你定可以用來挑戰自己。這樣,你就可以自己開辟一條成功之路。
發現機遇,果敢行動
凡有心計賺大錢的人,往往兼具“千里眼”和“順風耳”。他們在捕捉關鍵市場信息方面大都表現出超出常人的能力。
在現代化社會,信息的多寡常常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很難想象,一個閉目塞聽、信息不暢的人能取得成功,一個目光短淺、孤陋寡聞的企業能夠在市場上抓住先機。
說到成功的企業家,一般人往往佩服他們那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呼風喚雨”“左右市場”的能力,其實,在那叱咤風云的表象背后,有著共同的規律:他們善于抓住關鍵信息,善于伺機而動。
表面上看似無從入手的市場,實質上并非“天衣無縫”,總是有“機”可乘,有“縫”可鉆,關鍵在于:你是否有一雙銳利的眼睛,是否有超人的嗅覺。
對企業家而言,信息并不是任意的資料,也不是道聽途說的陳芝麻爛谷子。信息千姿百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的信息屬于虛假的表象,很能阻擋一般人的視線;也有的信息屬于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很容易擾亂一般人的視線,只有具備清醒的頭腦、廣博的見識、豐富的閱歷、準確的判斷力,才能披沙揀金,讓信息為己所用。
有“東北電器大王”之稱的孫峰,是木蘭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他創辦的“木蘭”集團遍布東北,有100多家連鎖店,還在珠海、海南、沈陽等城市和地區開辦了燈飾城、裝飾城、電子城、七彩娛樂城,進而又在美國經營房地產生意。
孫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善于作“地域差”和“時間差”這兩篇文章。他準確地意識到,各地市場差距造成的信息正是自己的突破點。
孫峰早年曾在廣州當過兵。這不僅使他感受到改革開放最前沿地帶的氣氛,還使他結交了一幫當地的戰友和朋友。
孫峰復員回沈陽后,深刻地感觸到,廣州和沈陽一南一北兩座城市存在很大差異。從報紙和電視中他隱約感到,改革之風必將從南國吹向東北大地。
而在此同時,孫峰認識到自己的一大優勢:他可以從廣州的戰友和朋友那里得到許多在東北聽不到也看不到但卻極其珍貴的信息,他的一些老戰友下海經商,經驗豐富,肯定能給他支持。這些判斷最終堅定了他下海的決心。
1987年年初,孫峰聽到了這樣一個消息:由于市場渠道不暢通,南方許多城市如廣州、深圳生產的收錄機過多,賣不出去,都積壓在倉庫里,許多生產商為此資金不暢,生產難于運轉。而另一方面,東北的大城市里收錄機很缺少,年輕人熱衷于交際舞和流行歌曲,卻苦于市場缺貨,這個“地域差”真是天降財神,孫峰決定做樁大生意。
時間就是金錢。孫峰立即南下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大批購買收錄機,運到沈陽,立刻暢銷。隨后,孫峰又在沈陽城建了十幾個連鎖店。一年下來,銷售額達到4000萬元,利潤達700萬元,此時的孫峰被同行稱為“收錄機大王”。
孫峰的成功,說明市場機遇的重要性,更說明了信息的價值。在20世紀80年代,孫峰借戰友和朋友的消息網取得了成功。在21世紀,要想取得成功,自然得依靠更為迅捷、更為可靠的信息。
對關鍵信息抓得準、抓得快、抓得狠,也是其他成功人士的共同經驗,李曉華的成功之道就很鮮明地印證了這方面的經驗。
1985年,李曉華東渡日本,他在東京國際學院學習,在課余時間為一家日本商社打工,平時常留意日本人的交易方式和日本市場的特點。
有人稱贊,優秀的企業家簡直就是“信息動物”,從頭到腳,從眼到腦,從鼻到耳,對信息的敏感超乎想象。李曉華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信息動物”。
1988年,李曉華在報紙上留意到這樣一條毫不起眼的消息“中國生產的101毛發再生精在日本市場上的價格一路上揚”,他憑著敏銳的市場判斷認定:機會來了。
李曉華想,如果自己能夠取得“101毛發再生精”在日本的代理權,肯定能賺一大筆錢。
說干就干,李曉華立即返回中國,真難想象,一個人能如此果決地行動。不過,這也許正是成功人士的特異之處。
李曉華精通情感投入,竟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與“101毛發再生精”的發明者趙章光結成朋友,順利地得到了生發精在日本的經銷權。
李曉華壟斷了“101”在日本的代理權后,以10美元一瓶的優惠價進貨,以70~80美元一瓶在日本拋售,仍供不應求,真可謂是“一本萬利”。李曉華也因此成為日本知名人物,為此受到海部首相的親切接見。海部稱贊他是中國“最優秀、最有智慧的企業家”。
能力卓越的企業家不但能夠先人一步,率先搶占信息,果敢采取行動,而且善于不斷充實自己的實力,把財富的雪球越滾越大。
時機永遠不會剛剛好
信息時代,抓住機遇、獲得成功是要珍惜時間的。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成功。誰能夠最先產生好的主意,并將主意加以實施,誰先一步搶占市場,誰的收益就大,利潤就高。
有時,同樣一個機遇既可以屬于你,也可以屬于他,這就有一個看誰捷足先登的問題了。
要捷足先登,就要靠速度,所謂兵貴神速。《孫子·虛實篇》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這就是說,凡先到達戰地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反之,倉促應戰的就疲勞被動。看一看今天的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就可見一斑了。
《孫子·勢篇》說:“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弩,節如發機。”這段話是說,用兵應造成一種險峻的態勢,這種態勢如同湍急奔流的水,像速飛猛擊小馬的鷹,像張滿的弓弩,其所發出的節奏是短促的,就像擊發弩機一般。有這樣險疾的態勢,“鷹之一擊,百鳥無以爭其勢;猛虎一奮,萬獸無以爭其威”。“水之漂石”“鷹之一擊”,牽涉兩個因素“疾”與“節”。我們在捕捉機遇時,除了“疾”(快速)以外,還要有節奏、節量。你看:鷹之擒鳥雀,必節量遠近;虎之獵麂鹿,總是先踞后躍奮之。抓機遇,要善于權衡,力爭不失時機,不耗“無用之珥”,張弛得體,該張時則張,該弛的則弛。時下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威。
“疾而有節”,就能把握機遇。有人把機遇比作搭車,這一班車來了,一定要抓緊時間,趕快擠上去。至于下一班車什么時候到,只有天曉得,也許永遠搭不上了。
人生,就是由無數個機會怪圈組成的長鏈。假如速度再快也趕不上這一班車了,怎么辦?通常的回答是:歲月蹉跎,人生短暫,朝如青絲暮成雪。當我們發現自己的鬢角冒出幾縷白發時,這一生便被等得差不多了。
搭不上車為什么一定要坐車?可否跑步趕去?可否抄近路(有時候抄近路比坐車還要來得快)?自己沒有能力買汽車,為什么不能買自行車?三十六計,走為上,等為下。我們應該把別人用來等待機會、抱怨命運的時間都用來完善自我、錘煉自我。一個人也許不能創造客觀的機遇,不能駕馭別人,但為什么不能學會駕馭自己呢?無力駕馭別人不足為奇,也不可悲,但駕馭不了自己,實在是讓人遺憾的。不是機遇鐘情于誰,也很難說是社會扼殺了誰,因為在所有的時候,所有的環境下,總會有出類拔萃者。作為個人,我們應該常常自問:別人行,我為什么不行?
當然,有時候萬物之神確實可以徹頭徹尾地難倒一個人!人是生活在諸多的局限之中的。比如,你想去雁蕩山,但趕不上車了;你抄近路,卻有一條大河橫在你面前,你又不會游泳,怎么辦?不會游泳就搭橋,不失為一計。此外,我們可否知“節”而退,重新選擇?為什么非去雁蕩山不可?可否改去無需搭車又不必過河的天姥山?雁蕩山自有其嫵媚,天姥山則有其雄渾,孰優孰非?難說。
居里夫人說:“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臺北民族晚報》上,曾經記述了林語堂博士當年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請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女士,林語堂先生也在被請之列,于是他就請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賽珍珠旁邊。席間,賽珍珠知道座上多系中國作家,就說:“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國出版界印行?本人愿為介紹。”
座上人當時都以為這是一種普通敷衍說詞而已,未予注意,獨林博士當場一口答應,歸而以兩日之力,搜集其發表于中國之英文小品成一大冊,而送交賽珍珠,請為斧正。賽因此對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據說,當日座上客中尚有吳經熊、溫源寧、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如他們亦若林氏之認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給賽氏,則今日成功者未必僅林氏也。
由這段故事看來,一個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創造時機,及時把握時機,不因循,不觀望,不退縮,不猶豫,想到就做,有嘗試的勇氣,有實踐的決心,這些因素加起來才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成功。所以說,有的人成功源于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但認真想來,這偶然的機會能被發現,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卻又絕不是偶然的。
因循等待是人們失敗的最大原因,所以“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所謂“創造時機”,不過是在萬千因子運行之間,努力加上自己的這萬千分之一的力量,希望把“機會”的運作成有利于自己的一剎那而已。林語堂博士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另外,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也可以說明把握時機的重要性。
有位知名哲學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讓我做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事后,哲學家用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列下來,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于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找出什么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選擇的困難。最后,他得出一個結論——我該答應那女人的請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想到,向來引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換來的竟是一場悔恨。爾后,哲學家抑郁成疾。臨死前,只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注——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后悔”。
機會是在紛紜世事之中的許多復雜因子,在運行之間偶然湊成的一個有利于你的空隙。這個空隙稍縱即逝,所以,要把握時機確實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方有諺語說:“機會不會再度來叩你的門。”這并非說機會架子大,而是指機會也被操縱擁擠在萬事之間,身不由己。
徘徊觀望是我們成功的大敵。許多人都因為對已經來到面前的機會沒有信心,而在猶豫之間把它輕輕放過了。“機會難再”,即使它肯再來,光臨你的門前,但假如你仍沒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顧的毛病的話,它還是照樣要溜走。
有車搭則搭車,無車搭則走路,抄近路,或騎摩托,甚至自行車,要不就走過去。去不得雁蕩山,也不必痛苦和嫉妒,趕緊修正目標,不妨去天姥山、武夷山。條條道路通羅馬,一路風塵自瀟灑。簡言之,要快速,要擠車,要有節,要有度,要機智,會應變。
超前意識,果斷搶占先機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一次中層干部會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石頭怎樣才能在水上漂起來?”反饋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把石頭掏空。張先生搖搖頭。有人說,把它放在木板上。張先生說,沒有木板。有人說,石頭是假的,張先生強調石頭是真的……終于有人站起來回答:“速度。”張瑞敏的臉上露出滿意的答案:“正確!《孫子兵法》上說:‘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是速度決定石頭是否能漂起來。”
人生中猶豫和徘徊往往導致失敗,而成功則在于領先一步。
有下面這樣一個笑話。
兩個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老虎。A趕緊從背后取下一雙更輕便的運動鞋換上。B急死了,罵道:“你干嗎呢,再換鞋也跑不過老虎啊!”A說:“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人生也是這樣,沒有人在為你等待,也不會有機會為你停留下來,只有與時間賽跑,那才有可能贏。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飛在別人前面,永遠比別人快一步,永遠也不要停留下來,這是競爭者的心態,也是勝利者的姿態。如果成功有捷徑的話,那就是飛,時刻準備著去飛!
有下面這樣一個例子。
在十多年前,何飚作出這樣一個決定:棄商從農到高明開發綠色農業產品,把高明作為農業生物肥料和綠色農業生產的“大戰場”。因為他清楚地意識到,中國農產品的農藥殘留物等問題一定會成為出口的“瓶頸”。憑著這種超前的意識,他果斷行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們公司生產的有機肥料獲得了成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何飚的“金葵子”贏了,他的有機肥料得到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認可,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他的產品適應了世界的潮流,迎合了人們對綠色、環保的期望,符合可持續發展觀。
研究何飚成功的方法,無非就是他超前的意識和超前的行動。所謂超前的意識就是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如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勢越來越強,中國經濟要融入世界,其產品標準也要和世界接軌等,因此,何飚比一般人有了超前的判斷和對策。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超前的行動,超前的行動強調著一個“先”,在別人還沒有開始做的時候,他做到了別人前面,搶占了先機。在市場競爭中,企業領先一步就是贏。
要做到超前意識和超前的行動,我們的素質需要有全面的提高,這體現在應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有著較強的敏感,體現在對來自各方面的信息有較強整合能力。在此基礎上,要肯于決策、敢于決策,在充分理解國家政策法規的基礎上盡快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