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松錦大戰
天啟元年的晨光穿透紫檀窗欞,在乾清宮的金磚上織出龍鱗般的金網。銅鶴香爐吞吐著南海沉檀,青煙在雕花梁柱間盤桓不去,像極了昨夜飄散在御案前的奏折灰燼。
朱由校的手指在蟠龍御座扶手上輕輕摩挲,木紋的觸感讓他想起未完工的拔步床。卯時三刻的登基大典,此刻他掌心卻沾著黃楊木的清香,九龍朝日冕服下擺還藏著幾片未拂凈的刨花。丹墀下的山呼聲潮水般漫過金磚,他望著藻井上斑駁的彩漆,恍惚聽見太監魏忠賢新制的百寶嵌妝奩正在偏殿開合。
司禮監掌印的蟒袍掠過蟠龍御道,魏忠賢的影子比朝陽更早爬上丹陛。他彎腰拾起皇帝遺落的墨斗時,象牙白的指甲在玄色袍服上一閃,恰似昨夜暗室里熄滅的最后一盞宮燈。禮官宣詔聲起,十二旒玉藻在朱由校眼前晃動成模糊的簾幕,而魏忠賢已立在龍椅右側,將傳國玉璽的影子投在皇帝肩頭。
晨風搖動太和殿前的老銀杏樹,金葉子落在新帝剛剛走過的御道上。一絲飛絮落在年輕主子未戴穩的翼善冠上。魏忠賢抬手拂彈那抹明黃的動作,比尚寶司太監展開即位詔書快了三息。百官伏拜揚塵的間隙,皇帝嗅到檀香里混進了血銹味——那是魏忠賢昨夜在詔獄試用的新刑具,此刻正靜靜躺在司禮監值房的樟木箱底。
由于萬歷皇帝偏寵鄭貴妃對王氏子孫厭惡,從不支持對他們的教育。天啟皇帝朱由校也識字不多,甚至是看不懂奏折,對辦理朝政無興趣。于是大權旁落,前朝有東林黨崛起與大內的宦官魏忠賢抗衡爭權奪利。后宮里有客氏奶娘爭寵,興風作浪,禍害妃嬪,使得朱由校一直未有子嗣。而皇帝不管不問自在宮內滋滋有味地做木工家具,精巧的雜耍等。
天啟七年,朱由校病重去世,廟號熹宗。由于無子,在皇后張嫣的主張下,兄終弟及,便把皇位傳于同父異母的弟弟,十七歲的信王朱由檢,年號崇禎。
朱由檢到是個勤政的皇帝,但是他年輕氣盛,有些剛愎自用,不夠寬厚。做事往往求全責備,心急莽撞,疑心太重,反而過之不及。由于方法不對,南轅北轍,所以越折騰反而越壞事。
他先是重用文官,致使文貴武賤,軍心渙散。接著不顧自己的皇位還沒坐穩,便打破朝中的平衡,如同自斷臂膀般的,誅殺了能頂半個朝政的魏忠賢閹黨。致使那些代表富賈強豪的文官東林黨一黨獨大。他們不但占有大部分的社會財富,逃稅避稅,致使朝廷財政入不敷出,國力虛弱。還大肆圈占土地,逼迫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生活無以為繼。大明朝此時恰遇小冰河時期的天災,旱澇不均,蝗災和人禍,底層百姓頓時陷于絕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朝中文官見皇帝無能,反過頭與皇權相爭,朱由檢獨木難支,面對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屢屢疲于應對,陷于內外交困。
此時的大明朝廷由于收稅搞錢的高手魏忠賢及黨羽已死,稅收減少。朝廷國庫空虛,經常發不出軍餉,大明軍隊戰斗力急劇下降。而李自成、張獻忠等各地的農民起義軍一波接一波,消耗著國力,關外的清軍也趁機進攻大明。
崇禎十三年四月(公元1640年),正當欽差楊嗣昌跟張獻忠在四川圍剿纏斗的時候,一個更兇惡的敵人張開了獠牙,滿清皇太極又向大明出兵了。他這次出兵有些不尋常,因為他的目標還是錦州。
錦州是舉世無雙的名將孫承宗親自設計的關寧防線,盡管他已經死去多年,但歷經二十年依然是滿清軍隊難以攻克的堅城。過去皇太極曾派兵攻打幾次,毫無結果。這次終于怒了,決定全軍上陣?;侍珮O發動包括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等部兵力,拉上了明朝降將尚可喜、孔有德,帶上了百余門大炮,對錦州發動了總攻。
錦州城近年又經過袁崇煥的砌筑,城高池深,就是為了防守清軍,守城的是總兵祖大壽。雖然十年前他曾詐降過一次皇太極,但這次是堅決不降?;侍珮O的進攻無果后改變了策略,圍城打援,以消滅明軍有生兵力為目的。他命八旗兵四面包圍了錦州城,使其內外隔絕,而后屯兵于距離錦州九十里的義州,在遼西平原靜待明軍來援。以發揮八旗騎兵優勢,乘機殲滅明軍。
錦州被圍后,祖大壽派人突圍去朝廷求援。他對朝廷說:敵軍圍城,若援軍前來,小心敵人陷阱,不要輕敵冒進。我還能撐住,七八個月沒問題。
崇禎帝得知消息,當即決定,命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大同總兵王樸、宣府總兵楊國柱、密云總兵唐通、薊鎮總兵白廣恩、東協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延臣、寧遠總兵吳三桂,八個總兵及副將以下官員兩百名,步騎十三萬,克期出關,火速馳援,擊退敵軍,解圍錦州。把明朝最能打的十三萬人馬全都調來了,這也是明朝最后的家底。
五月,洪承疇出兵,到了寧遠之后,安營扎寨,將十三萬人緊緊抱成一團,但修整不戰。因為他知道,在平原地帶,想要輕易擊敗清軍是非常困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堅守,慢慢耗著,把遠道而來的清軍耗回沈陽老家,完事大吉。
皇太極見不能設伏打援,也不能正面開戰,更不能掉頭回家,只能和洪承疇干耗著,便開始開荒種地自給自足。局勢就此陷入僵局,自崇禎十三年五月,到崇禎十四年五月,雙方對峙一年。皇太極因病自己回了沈陽,讓多爾袞作為前線總指揮在這里盯著。
洪承疇想打持久戰,但大明王朝卻不想,原因就是沒錢。十幾萬人在前線,不打仗,光吃喝,就能讓日暮西山的大明王朝崩潰。所以,兵部尚書陳新甲不斷催促洪承疇速戰速決。崇禎帝也詔令克期進兵。洪承疇沒辦法,只能率兵出寧遠,往松山進發。
洪承疇充分吸取了薩爾滸大戰楊鎬兵分四路被各個擊破的教訓,堅決將十三萬大軍集中在一起,步步為營,且營且進。從寧遠到松山短短二百里地,走了四個月,于七月到達,設立大營,以圖進取,雙方開始交戰。
面對洪承疇突然出兵,清軍前線總指揮多爾袞沒有提防,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清軍潰敗。在沈陽養病的皇太極得到消息,也顧不得鼻子還在流血,晝夜兼行五百里到達前線。顧不上休息,皇太極立即登山視察形勢。明軍陣勢布置嚴整,且占據至高點,很難破陣。看了許久,他發現洪承疇的部隊只有前權而無后守,于是想出了破敵之法。洪承疇的軍陣雖然不能突破,但他軍陣的尾部防守薄弱。掘壕圍其主力,斷其糧道,可破之。
于是清軍拼命挖掘壕溝,從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的通道一直到???,連掘三道大壕,切斷了明軍與后方糧餉的聯系,僅帶了三天糧食的明軍一下子陷入了絕境,軍心開始動搖。洪承疇決定收縮兵力,突破重圍。
二十日,雙方列陣大戰。炮矢紛飛,死傷相當,未分勝負。本就缺糧的明軍于筆架山的十二堆儲糧又被清軍奪取,進一步陷入了險境。洪承疇擔心步兵、騎兵被分割,收縮到了松山城內。二十一日,明軍于松山城內召開軍事會議,商量對策,決定回寧遠。于是洪承疇放棄解錦州之圍的計劃,決定兵分兩路,半夜突圍,先回寧遠吃飯。
但想不到,當夜尚未到約定突圍的時間,總兵王樸率先逃遁,眾人還沒明白怎么回事,“有人逃亡了!”于是明軍炸營大亂,人喊馬嘶,各總兵、參將、副將、游擊、都司爭相撤離。八路大軍馬步爭馳,自相踐踏,尸橫滿地,弓甲遍野。
洪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只能退守城內,王樸、吳三桂等逃入杏山,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清軍便沿路截擊,明軍死傷無數,王樸和吳三桂所部沿海邊逃遁,被清軍追擊,明軍被趕到了海里,淹死無數,赴海死者以數萬計。浮尸水面,如乘潮雁鶩,與波上下。落海淹死的明軍尸體像海鳥一樣成片隨著波浪起伏。最后,這兩路大軍全軍覆沒,王樸和吳三桂僅以身免,逃回寧遠。
而后,皇太極大規模進兵松山城,誓要活捉洪承疇。
洪承疇親率兩萬人馬數次突圍均被清軍擊退回城中,不久,城中糧餉斷絕,闔城食盡。此時,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形勢岌岌可危,士兵先是殺馬充饑,后至人相食。洪承疇派人求援,但他自己心里清楚,援兵永遠不會來了。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二十日,松山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打開了城門,松山城陷落。洪承疇被俘,總兵曹變蛟、王延臣等官員百余人被誅殺。
攻破松山后,皇太極集中攻打錦州,已經堅守兩年的錦州城糧食早已食盡,馬匹早已殺完,已經到了殺人相食的地步,援軍也被擊敗了。祖大壽沒有辦法,只能剃發投降。自此,持續了兩年之久的松錦大戰結束。
清軍大勝,奪取了遼西錦州、松山、杏山、塔山四城。打破了和明朝二十年的遼西軍事僵局。
明軍大敗,此后,明朝再也集結不起這么多軍隊了。而遼西地區,除寧遠外,已全境陷落,關外地區,已無可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