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0章 王振遭處罰

第一百一十一章王振遭處罰

夏日的晨光掠過乾清宮的飛檐,琉璃瓦在蒸騰暑氣里泛著鎏金光澤。年輕的皇帝款款走過,朱墻下跪伏的官員們任由烏紗帽沿結滿細汗,卻不敢抬頭看那道猩紅蟒袍拖過丹陛。

玉帶扣碰著牙牌脆響,驚起檐角棲息的灰鴿,盤旋間掠過王振頭頂的七梁進賢冠。他垂眼瞥過御案上堆積的奏本,唇角浮起細紋,雕花窗欞將日影篩成金絲籠,籠中三足銅爐青煙裊裊,熏得滿室檀香里都浸染著權力的腥甜。

有權利,就想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但這一理想目前卻難以實現,因為有兩個最大的障礙擺在他的面前。此時的王振經過宮里太監的晉升體系,雖然已由御馬監太監、司禮監秉筆太監,爬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人稱“內相”這個重要職位上。那是地位顯赫,福利豐厚。

這時朱祁鎮雖然登基為帝幾年,但根據宣宗留下的遺旨,有祖母太皇太后張氏聽政,又有“三楊”輔政,他們均背景深厚。這三人都曾在朱棣、朱高熾和朱瞻基三朝任官,身居高位,門生故吏遍布朝野。在輔政的十年里,他們穩定了邊防,整頓了官員管理,促進了經濟發展,使明朝的國力繼續保持鼎盛。并使得明代的輔臣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從原來的皇帝辦事員,轉變為具有丞相性質的輔政官員。這些人經歷了幾十年的宦海沉浮,尤其是首席的內閣大臣楊士奇,從靖難之役到太子朱高熾與其弟朱高煦爭奪皇位的明爭暗斗,到朱祁鎮時期已成為文官集團的領袖。

太皇太后張氏的權勢更加強大,她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她在擔任皇后期間,幫助朱高熾處理政務,對朝中事務了如指掌。成為太后以后,她對軍國大事有所裁決。盡管張太后參與朝政,但她一向正直,從不讓家人介入政務。朱祁鎮登基后,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仍是朱祁鎮時期權利最大的人物。一切大事都得報經張氏同意方行。

這使得王振雖然已成為掌印太監,但在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下,也只能選擇等待忍讓,一點不敢越距。他對“三楊”恭順有加,頻頻示好,態度謙卑,盡顯恭敬。此時的王振看起來恪守規矩,盡心侍奉朱祁鎮的生活起居、上朝,就連經常注意觀察王振言行的,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也沒有發現到任何不妥的行為。

要說,盡管宣宗朱瞻基留下的忠臣班底龐大,但卻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年齡偏大。楊士奇已經年過七旬,楊榮、楊溥也已年邁,所以王振可以耐心等待。

但老練的太皇太后張氏,卻已看穿了王振的野心。便與兒媳孫太后共同商量后決心除去王振,孫太后也正有此意已久。

因為她們看出太監王振的權利正在悄悄地擴張,比如1441年,朱祁鎮在慶祝重修紫禁城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的宴會上,做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舉動。在宴會即將開始的時候,朱祁鎮違反祖制,派人把王振請來參加,并且專門命人打開東華門中間的大門迎接王振。也就是說王振作為一名內廷宦官,卻享受了一次皇帝與朝臣的宴會,得到了只有太子和大臣一樣的待遇。

而且王振到達后,參加宴會的官員紛紛拜見王振,表示歡迎,似乎這時的王振不僅僅只是一名服侍皇帝的內廷宦官,他已經擁有了和外廷官員同樣的話語權。一些善于察言觀色的官員們開始敬奉王振,是因為通過皇帝的行為,他們看出了王振在皇帝心中的影響力和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

太皇太后張氏素有“女中堯舜”之名,如今雖然已經年老,但在宮里久經風浪,慧眼如炬。豈能容忍一個太監發揮到影響皇帝行為的能力,以致可以左右皇權。違反宮規,這就是天大的罪過!

在后宮里,太皇太后、皇太后教訓甚至是處罰一個太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這一天,太皇太后張氏在便殿就坐,朱祁鎮則站在身邊,召集英國公張輔以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老臣議事,在激勵各位大臣盡力輔佐皇帝之后。她派人把王振召來。王振跪下后,張氏臉色驟變,厲聲說道:

“宣旨!”

“---兩宮懿旨: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侍奉皇帝僭越,不合規矩,違反宮規,著立即賜死!”

身旁的女官們立即將冰冷的鋼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令他嚇得渾身顫抖。

太皇太后的舉動震驚了朱祁鎮,他急忙跪倒在地不停地叩頭哀求,眼淚都流出來了:

“皇祖母,都是孫兒的錯,不該與他不分尊卑,下次不敢了,您就饒了他吧!”

在場的其他幾個顧命大臣,看到皇帝都跪下了,他們也紛紛跪下為王振求情。最終無奈,太皇太后只得饒過了他。卻警告道:

“你們這類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只會誤國害民,皇帝年幼,無法明了。現今因皇帝和重臣為你求情,暫且寬恕你,如再犯,必定嚴懲不貸!”

王振這次雖然被朱祁鎮護了下來,卻是留下了后遺癥,經常鞭打小太監出氣,但一看見太皇太后張氏就會不自然地兩腿哆嗦。

朱祁鎮發現了忙安慰他,還不解地問道:

“你一個太監無兒無女的要那么多錢,收那么多干兒子干嘛?”

王振委委屈屈地回答:

“還能為啥,不都是為了陛下您。陛下不是就要親政了,還要大婚,我不是得搞點錢,弄些干兒子給你撐場面嗎?”

“哦,你看你,以后注意點就是了。”

朱祁鎮相信他,以后不再過問。

此后,太皇太后經常派人到內閣了解政務情況,一旦得知王振擅自做決定而未經內閣商議,即會派人召他前來嚴厲責備。因此,在太皇太后張氏有生之年,王振總是恭恭敬敬,始終無法真正掌握政權。

雖然面對這個局面,王振束手無策,只能蜷縮起來,放下干預朝政的想法。但他心有不甘,在等待機會,并調整策略。他先裝出一副守規矩的樣子,卻更加努力地討好朱祁鎮,對他施加影響。同時還秘密擴大與朝臣的交際圈,大量培養私人勢力,逐漸壯大。

1442年春,朱祁鎮大婚,按照祖母的意思娶了十六歲的錢氏立為皇后。仿佛是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同年十月,太皇太后張氏病逝,朱祁鎮給祖母定謚號“誠孝昭皇后”,把祖母和仁宗朱高熾合葬在帝陵,還讓祖母的牌位進了太廟。

張氏當了九年燕王世子妃,做了二十年太子妃。皇后當了九個月,太后做了十年,太皇太后當了七年。她是明朝第四位皇后,第二位皇太后,更是第一位太皇太后。她經歷了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這六個朝代,最終高壽善終,在歷史上留下了好名聲。

祖母張氏的去世,使得朱祁鎮失去了對其最有影響力的支持者。而“三楊”中的楊榮也在1440年去世,在諂媚奉承王振的朝臣左右下,楊士奇、楊溥變得越發孤立無援。

明朝初期,在明軍的壓制下,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分。這三個部落每年都得向明朝納貢。而到正統初年,蒙古逐漸被瓦剌統一,盡管其表面上對明朝表示臣服,每年依舊向明朝朝貢,卻常常到明朝境內侵擾,于是就成為了明朝邊境的禍患。

幾年后,內閣“三楊”和皇祖母張太皇太后紛紛謝幕之后,剛剛十五歲的朱祁鎮就基本上乾綱獨斷了。當然他的身后免不了有身侍四朝的太監王振的影響力。朱祁鎮仍一直稱呼他為“王先生”,大臣們慢慢覺得有時王振的意思可能就是正統皇帝的意思。這樣帶來的后果,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權傾一時。自此,王振開創了大明朝宦官專權的先河。

“給我把這塊牌子移走,放在這里礙眼,走路多不方便!”

身穿紅袍,白面無須,五官端正,一臉莊嚴的王振昂身挺立,直指著那塊太祖皇帝朱元璋早年立下的“內官不得干政,違者斬!”的鐵牌大聲吩咐著。

這可是藐視皇祖,犯上作亂的大罪,認真地說,要殺頭滅九族的!

老太監們面面相覷,但小太監小安子及喜寧等立刻行動起來。因為沒有誰敢違背頂頭上司的指令。畢竟王振的背后有個與他情同父子的皇帝撐腰,得罪他的人就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就連許多朝臣都得恭恭敬敬地稱呼他一聲“王大大”。甚至有些善于獻媚的朝臣還稱他為“翁父”。

從此,皇帝的寢殿乾清宮前,那塊“內官不得干政,違者斬!”的鐵牌就不見了,正統皇帝對此見怪不怪。反而,還經常叮囑小太監們要服從指派,要向孝順親爹一樣照顧“王先生”的起居。

“爹!”“干爹!”

每天王振一出現,就能聽到一群大小太監的恭敬問候聲。

“唉,唉---”

王振就是這樣成為了史上唯一一個奉旨當爹的大太監。

后來,王振又想起自己當年,后悔因一時想不開自宮成了太監,“身之發膚,受之父母”,這事做的對不起祖宗。就想盡點孝心給自己贖罪,尋摸著在北京東城區給自己家建個宗廟。正統皇帝知道了也支持,還親筆給王家的宗廟題寫了匾額。

看到王振如此的風光,那些心懷野心有所祈求的朝臣官吏,也聞風而動,口稱“翁公”,私下里給王振送禮示好。王振開始收受賄賂,中飽私囊,繼續收拜許多干兒子,再瞅機會放出去做鎮守太監,替自己搜刮錢財,拉幫結派。

當然,朱祁鎮也不是完全不務正業,他在學業上挺認真,不好女色。受其母孫太后的影響,喜歡研究佛法,有時也會為老朱家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好事。

一天,身邊的小太監悄悄地告訴他:

“陛下,宮門外有一位老僧,賴著不走。說是一定要見皇帝陛下。”

“哦,何方的僧人?如此的大膽!嗯---那朕還是去見見他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闸北区| 天长市| 重庆市| 水城县| 滦平县| 邵武市| 临桂县| 雷州市| 会东县| 柞水县| 辽中县| 乌兰察布市| 西充县| 澄江县| 云阳县| 安岳县| 夏河县| 石屏县| 安顺市| 曲水县| 襄樊市| 大余县| 高邮市| 涪陵区| 呼玛县| 古浪县| 老河口市| 甘洛县| 芦溪县| 买车| 包头市| 河西区| 汕尾市| 龙胜| 信丰县| 凤凰县| 晋中市| 方城县| 红河县| 柞水县| 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