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榆木川的回聲
朱棣率領大軍踏入漠北之地,荒野景象撲面而來。狂風呼嘯,如鬼哭狼嚎般肆虐,揚起漫天黃沙,天地間一片昏黃,日光也被遮蔽得黯淡無光。
腳下是無邊無際的戈壁,碎石嶙峋,馬蹄踏過,發出沉悶聲響。遠處沙丘連綿起伏,宛如大地的波瀾凝固于此。偶有幾株枯瘦的胡楊,孤獨地挺立著,干裂的樹皮刻滿歲月滄桑。
行軍隊伍如一條蜿蜒長龍,在這荒蕪之境中緩緩前行,軍旗烈烈作響,卻也難掩漠北的死寂,將士們神情堅毅,目光穿過風沙,向著未知的遠方進發。
四月二十五那天,大軍路過獨石堡,到了隰寧這個地方。在這里金忠手下有個叫把里禿的將領抓到了一個蒙古軍的間諜,一審問,這個間諜就交代了一些情況。說阿魯臺在去年朱棣第四次親自出征的時候,就趕著他的那些手下往北遷移。沒想到遇上了大暴雪,導致大部分的牲畜都凍死、餓死了,好多依附阿魯臺的部落也都跑散了,為了活命不得不出來掠邊還殺了許多大明邊民。這次聽說明軍怒了要出塞,阿魯臺怕了朱棣,老早就跑到答蘭納木兒河那兒去了,打算躲到荒漠里。所以才派了大批間諜出來,探探明軍有啥動靜。
朱棣按照間諜所說的,放出一些暗探,帶著兵朝著答蘭納木兒河猛沖過去。六月十七的時候,明軍到了答蘭納木兒河這個地方,可壓根就沒有找到阿魯臺在哪里。朱棣不甘心,就叫英國公張輔他們帶著兵到山谷里分頭去找。最后,明軍“在周圍三百多里地找了個遍,一無所獲,連個人影、馬影都沒瞧見。”
沒辦法,朱棣就在翠云屯把跟著他北征的那些文武官員都召集起來商量。朱棣都六十五歲了,連續三個月在馬背上跑來跑去,他的身體也是撐不住。再說看來阿魯臺是已經逃遁的很遠了,在這荒漠里大軍糧草消耗巨大,時間長了于己不利。
正在這時卻傳來了好消息,“皇上,有幾位蒙古軍大將前來投降”。
“阿什鐵木兒,古納臺,參見大明皇上!”
朱棣一見跪在面前的兩員蒙古首領便笑逐顏開。
“哈哈,朕一直在等著你們呢!朕相信你們一定會來的。”
其實蒙古人也沒有想到,這位大明的神勇皇帝都一大把年紀了,還這么玩命。大冷天的,硬是帶著大軍一路窮追不舍,四處出擊。眼下就要天降大雪,草原上四月仍然是嚴寒,到時牲畜會凍死,老人和孩子也受不了。韃靼幾個部落分支已經東躲西藏的好幾個月,實在是跑不動了,只好服軟表示歸降。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朱棣樂意看到的結果。兩位首領也想過幾年安生的日子,所以雙方很快就達成了休戰協議。朱棣最后還不忘叮囑他們說:
“朕等著你們更多的兄弟前來通好,共敘友情啊!”
“我們一定會把陛下的寬容和友愛傳遍草原!”
永樂大帝的臉上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不僅歸還了先前繳獲的牛羊車駕,而且還承諾會賞賜一些過冬的生活用品。這讓兩位韃靼首領喜出望外,跪地感恩不盡,“謝皇帝陛下!”
兩位蒙古人走后,老太監王忠擔心皇上的身體,于是趕緊奏請皇上班師回朝,犒賞三軍。
還沒有滅掉阿魯臺,就這樣班師回朝?朱棣猶豫不定,似乎意猶未盡,還有些心有不甘。
清晨,朱棣起了個大早,對鏡穿衣,只見鏡中一白發老叟,他一怔,難道這就是如今自己的樣子?心中陡然開悟,方知自己是壯志未酬,馮唐先老。一時不禁潸然淚下,肝腸寸斷。他喃喃自語:
“想我朱棣自幼無母,幸得三豐恩師教導成人,十五歲得封燕王,十七歲娶妻生子,曾是何等的英俊瀟灑。本想為國守邊,一輩子盡忠大明,誰料父皇仙逝,建文登位削藩,逼得我不得不靖難造反。如今幾十年已過,大明繁榮強盛,可朕卻老了,去日無多。但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以后能得到個毀譽參半的名聲,便也知足了。朕一生五征漠北,看來這是最后一次了,該放下擔子,把江山交給后人了!”
于是,最后朱棣聽從了大家的意見,決定收兵回去,到邊關再觀察一段時間。
七月初五那天,朱棣讓禮部尚書呂震先回京城,去給太子朱高熾說自己要班師回朝了。七月十六日,朱棣的車駕到了蒼崖戎,這時候朱棣開始生病了,經軍醫診治不見好轉,并漸漸重了起來。七月十七日,朱棣帶著騎兵到了榆木川。
榆木川就在現在的內蒙古多倫的西北邊,以前就是個沒有多少人知道的北方荒野地。可就是這么個不怎么出名的地方,在歷史上從此出了名,因為它與永樂大帝朱棣永遠有了聯系。
朱棣病重,到了榆木川的時候覺得自己快不行了,他就讓貼身太監王忠,把跟著他的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叫來,口授遺詔,讓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并讓楊榮先行回京,早做安排。
十八日晚上,夜空中,天上有流星閃過,像碗口那么大,紅色的,特別亮,到尾巴那兒就炸散開了,頓時,天上好多星星像是都跟著晃動。
朱棣在軍帳里聽說,心里頗有感慨,他眼睛里發出亮光,或許是在回想自己的一生經歷。想起了“靖難之役”的九死一生,想起了那些跟著自己征戰二十年生死不懼的伙伴,想起了十五歲時嫁給自己的徐皇后,也想起了鐘愛的皇太孫朱瞻基,還想起了第六次下西洋未歸的鄭和。他笑了一下,不舍的搖了搖頭。
他想起了自己最喜歡的那首辛棄疾的名詞:“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唉!---”
忽然,朱棣哀嘆一聲,輕聲言道:
“朕這一生,不負天下,唯負十七弟一人耳!”
朱棣的十七弟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自幼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很得朱元璋的喜愛。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最后一次分封諸王,十四歲的朱權被冊封為寧王。成為了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洪武二十六年,年僅十六歲的寧王朱權,前往封地大寧就藩。大寧在北平的東北方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明朝防衛北元的重鎮之一。朱權麾下的朵顏、泰寧和福余三個衛所,被稱為朵顏三衛,或者兀良哈三衛,幾乎全部都是由蒙古騎兵組成,戰力十分強悍。在就藩大寧以后,朱權多次配合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一起出兵討伐北元。兄弟二人的關系十分融洽。世人描繪朱權神姿秀朗,白皙美髯,他不僅能征善戰,而且文采斐然。
洪武二十九年,朱權奉朱元璋之命修撰完成了《通鑒博論》、《漢唐秘史》等書,得到了朱元璋的大加贊賞。
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登基以后開始削藩,最終逼得燕王朱棣起兵靖難。與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一樣,寧王朱權也是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握有大明朝最精銳的蒙古騎兵。不僅如此,朱權和朱棣的關系還十分要好。所以,朱允炆在削藩五王的同時,也以放任將士擴大草場為由,召朱權進京說明情況。然而,有齊王進京受辱被囚的先例,朱權自然不敢貿然前往京城。不過,朱允炆對朱權也不敢逼迫太急,怕將他徹底推到朱棣一方。所以,寧王朱權在雙方爭斗剛開始的時候,還大體保持著中立的態度。不過,朱權沒有想到,朱棣居然會在李景隆大兵壓境這種關鍵時刻,帶領精銳離開北平來到大寧。
而朱棣之所以前往大寧,就是因為他看上了朱權麾下的朵顏三衛。如果,他能夠收服寧王,不僅能極大增強燕軍的力量,還能切斷遼東軍隊與南軍的聯系,同時消除寧王這一大后方的隱患。可謂是一石三鳥。
來到大寧,朱棣為了表達誠意,單騎入城。再動之以情,向兄弟朱權哭訴自己的委屈和遭遇。朱棣的一番言辭,讓朱權心生同情放松了警惕,并允許燕王的下屬進入大寧府。朱棣則趁機讓手下收買籠絡了朵顏三衛的首領,和不愿意駐扎在外面,希望回到塞內的將士。
不久,朱棣就假裝要返回北平。當朱權到郊外為他餞行的時候,朱棣就突然提出要他跟自己一同造反的要求。此時,朱權促不提防,發現自己中了四哥的圈套,已經成為他的人質。隨后,燕軍與城內叛變的將士里應外合,一舉拿下了大寧。
達成目的之后,朱棣將朱權和家人全部裹挾到北平。從此,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寧王朱權被迫留在了朱棣的身邊,成為了唯一一位和朱棣一起靖難的藩王。在朱棣和朱允炆的這場叔侄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時除了周、齊、湘、代、岷這五位被削的藩王以外,其他仍然在世的藩王中,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被朱允炆召回了南京;楚王朱楨、蜀王朱椿和慶王朱栴兩不相幫,在封地觀望動向;而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和伊王朱?等人,因為年幼還未就藩,全部在應天居住。所以,跟隨朱棣一起靖難的,只有寧王一人。在朱棣勢單力薄的時候,朱權的加入,即便是有些被迫的成分在里面,那也是十分珍貴的。
然而,朱棣在擊敗朱允炆坐上皇位以后,對這位唯一跟隨自己的十七弟寧王朱權,卻著實不夠意思。靖難成功以后,朱棣放出了被朱允炆囚禁的周王朱橚等藩王,并恢復了他們的封地。對于背叛朱允炆打開南京城門的谷王朱橞更是厚加賞賜。只有朱權,不僅沒有得到額外的獎賞,就連原來的封地大寧,也被朱棣作為籌碼為了當年的承諾,贈予了蒙古部落。
朱棣在裹挾朱權靖難的時候,曾經對朱權說:“事成,當中分天下!”
但自古就是,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自然,朱權是不會把這句話當真的。朱棣登基稱帝以后,朱權第一時間就奏請將自己的藩地遷到杭州。因為杭州是江南富庶之地,朱權此舉是想向朱棣表示,自己只想做個富貴王爺,除此之外,別無所求。沒想到,朱棣不但嚴辭拒絕了朱權的請求,還專門賜書給他,多有責備之言。朱棣在賜書中說:“咨詢眾臣,都說建寧、荊州、重慶和東昌是好地方,就在這四個里面挑選一個作為藩地吧。”
其實,建寧位于福建,荊州是湘王朱柏的舊封,重慶遠在四川,東昌則在山東,戰火至今仍未平息。所以這四處都稱不上是什么好地方。
建文四年十月,朱權到南京正式朝見新君,經過和朱棣的多次磋商,朱權的藩地最終被改為了江西南昌。
永樂元年二月,寧王朱權正式遷往南昌就藩。由于朱權南下事出匆忙,所以寧王府三護衛并沒有隨行。而朱棣則在朱權抵達南昌以后,宣布將南昌左衛改為南昌護衛,歸寧王府管轄。至于原來的寧王府三護衛,則被朱棣改編為隆慶左衛、隆慶右衛和寬和衛,由朝廷予以收編。不動聲色之間,朱棣就將寧王府的精銳部隊,收到了自己的手里。他削藩的手段,比朱允炆高明的太多了。
雖然朱權失去了精銳的護衛,又遷到了地處內陸的南昌,成為了一只被拔掉了牙齒的老虎,但是朱棣對他的戒心卻時刻沒有放松。寧王府內外遍布著朝廷的密探和眼線,朱權的那顆炙熱的心終于涼透。便把自己的精力用于史學、道教、戲曲、文學和醫學的研究,著書立說七十余部,頗有成就。
正統十三年,寧王朱權在藩地南昌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但朱棣作為一位從戰亂中走出來的帝王,為了江山穩定,國家統一,他的那些作為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對得起朱家的江山萬民,只能選擇對不起十七弟朱權了。
夜深了,太監王忠過來,替朱棣蓋好了被子,看著他靜靜地沉默了一會,聽到朱棣又開口說出了他這輩子的最后一句話:“夏元吉是朕的知己。”
說完就慢慢地閉上了眼睛,眼角邊流下了一滴淚水,朱棣駕崩了。
這位一生征戰無數,靖難上位,天子守邊,曾經五征漠北的英明皇帝,永樂大帝朱棣,最后馬革裹尸還。在回師途中,結束了自己非凡光輝的一生。
得知六十五歲的永樂皇帝朱棣,在北征途中駕崩于榆木川。“二楊”楊士奇、楊榮,立即帶文武百官出迎靈柩,扶持太子朱高熾即位,改元洪熙,冊封太子妃張氏為皇后。
朱瞻基這個皇太孫被立為皇太子,太孫妃胡善祥也隨之被立為太子妃。但朱瞻基的這個太子只當了短短十個月,他的父親洪熙皇帝就駕鶴西歸去了。
大明朝自英武的太祖皇帝朱元璋開國,永樂皇帝朱棣同樣是一位明智而果敢的君主。他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并開創了一個繁榮的時期,被后人稱之為永樂盛世。之后繼位的朱高熾身體雖然有些殘疾,但事實證明,這個體態臃腫的皇帝確實是一個仁慈寬容的優秀統治者。然而,盡管他的治理受到廣泛地認可,他的統治時間卻非常有限。
洪熙元年五月,四十七歲的朱高熾僅僅做了不到十個月的皇帝,便離世而去。
那天,剛剛離開郭貴妃宮的朱高熾,來到張皇后這兒,突然感覺胸口一陣很不舒服,他想起太醫不久前的囑咐,便讓內侍急招太醫和老臣夏元吉前來。可是不料病勢危急,不等太醫到來,他便昏厥過去隨之駕崩。
“召,---瞻基回京!只要---五個妃嬪殉葬!”
也許還有許多的話沒有說出來,朱高熾臨終只死死的握住淚流滿面的張皇后的手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