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人肉為糧命若草,熱血頭顱豈白拋

  • 漢末宏圖
  • 白衣校尉
  • 3636字
  • 2018-03-27 12:01:41

既然接到了呂布送來的印令官服,李炎也不想再耽擱時日,向李傕告了聲別,當即帶上張遼高順徐晃趙申等人,前往城外軍營接收華雄的殘部去了。

一行人來到城外駐地,已快到午時。

李炎揮揮手讓身后的兩百多護衛停在轅門外,只帶了張遼高順六七人進入華雄殘軍大營。

大營門口未曾見到守衛,進了軍營,三三兩兩的士卒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絲毫沒有軍營的嚴整肅殺之氣。

想想也是,此番大戰,連軍隊的主帥都陣亡了,這些人雖然僥幸活了下來,卻還不知道要被劃歸到哪位將軍的部下去賣命。

能活一天算一天,主將未到之前,又有誰愿意去浪費體力訓練呢。

然而讓李炎驚奇的是,眼前這些死里逃生的將士中卻沒有一個重傷員,偶有幾個纏著布條的士卒也只是無傷大雅的皮外傷。

李炎拉過一名路過的士卒問道:“這位小兄弟,可否告知這大戰之后為何軍中未有重傷士卒?”

那名士卒見眼前這公子衣著華麗,雖然只帶了六七個侍衛,卻人人彪悍異常,只得嘆了口氣道:“公子有所不知,董相國早先便有軍令,但凡重傷的普通士卒,需就地處理,不得帶回大營。”

重傷士卒就地處理?李炎心中升起一股涼意,但依舊有些不敢相信,接著追問道:“卻不知董相國是下令如何處理?”

那士卒聽聞李炎如此問,再想想那些被處理掉的戰友,不由得心有戚戚。

含著淚道:“那些重傷的弟兄或是被活埋,或是被扔入江河之中喂了魚蝦,若是軍糧供應不足之時,亦有……亦有用以做軍糧者。”

拋棄重傷士卒也就罷了,竟然有用做軍糧者,這是何等的令人發指,聽聞面前士卒的話語,李炎不由得心中大怒。

這些士卒為了主將拋頭顱灑熱血,戰死的便也暫且不說,受傷的不僅受不到救治竟然要被如此殘忍的對待。

猛然,李炎轉過頭看向身后的張遼高順等人,其眼神中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張遼高順徐晃等人也都默默的點了點頭。

李炎嘆了口氣,看來這樣做的不僅僅是華雄的軍隊,也不僅僅是西涼軍,呂布的并州軍如此,乃至于關外的諸侯聯軍亦是如此。

李炎前世看到有記載說曹操攻打徐州之時軍糧不夠,便下令取徐州百姓及敵軍士卒身上之肉曬成肉干,以充做軍糧。

那是的時的李炎還覺得這多半是后世厭惡曹操的人故意為其抹黑,不過以如今情況看來,這卻十之八九是事實。

這是個金戈鐵馬英雄輩出的時代,更是個血肉橫飛十室九空的殘酷時代!

李炎不再多說,拿出印令率先大步朝著中軍大帳走去,主營前守衛見到李炎手中虎符紛紛下拜行禮。

大帳中坐著一名高瘦男子,接過李炎軍印驗證之后,下拜道:“屬下段啟拜見將軍。”

這名叫段啟的軍官正是軍營的臨時主官,李炎點點頭道:“段啟,速傳我軍令升臺點將。”

段啟見李炎臉色不是很好,也不敢多問,匆忙轉身告退,去傳軍令了。

一時之間鼓聲大作,響徹整個軍營,這些營中士卒雖然這幾日散漫了,但卻人人都是見過血的老兵,聽到集合鼓聲,紛紛整理衣甲,按照段啟前些時日安排的序列站好。

卻說此時的大營中,李炎身后緊跟著張遼高順徐晃等人,誰也沒有開口說話,大營中顯得格外的肅靜。

徐晃率先上前一步打破沉默道:“逝者已去,外面尚有三千將士盼望著將軍。”

李炎聞言一震,從方才的情緒中走了出來。

對出言提醒的徐晃點了點頭,李炎暗道自己初到這亂世之中,終究還是差了些火候,畢竟是來自和平年代在五星紅旗下長大的青年,一時之間有些難以做到像這個時代的奸雄那樣視人命如草芥。

徐晃說的對,逝者已去,自己要想在這亂世中生存下去,要想創建一番基業,為華夏子孫做一點事,那就得去面對這些血淋漓的現實。

或許,以后遇到的會比現在還要殘酷血腥。

整理好心緒,恰好段啟回來,稟告士卒已集結完畢,李炎頷首道:“段啟,你且說說軍中現今有多少人馬,多少糧草。”

段啟顯然是早已意料道新來的長官會問這些。

當即熟練的答道:“回稟將軍,軍中現有騎兵一千三百二十人,步卒兩千一百四十二人,共計三千四百六十二人,糧草尚能供應一月,再過二十日便到了領取軍糧的時日。”

李炎微微點頭:“如此甚好,你且帶我去點將臺。”

段啟連忙應諾!

出了大營,不遠處的空地上三千多士卒早已集結完畢,騎兵在左,步卒在右,排列也還算整齊。

隊伍前方是一個三米多高木頭搭建的簡易高臺,李炎暗自點頭,看來這代理軍官段啟還是有幾分本事。

登上高臺,李炎看著眼前這些士卒或是木然或是凄苦的面孔,早先那些想好的慷慨陳詞卻一句也說不出來。

在一些士卒略顯奇異的眼神下,李炎默默走下點將臺,走入最右側的步卒行列前,看著眼前這名滄桑的掌旗老兵,李炎拍了拍他肩膀。

把他左手上那隨意系上去的繃帶解下來,認真的折疊好再系上去。

此時那老兵雖然沒有說一句話,但卻已是虎目含淚,旁邊的士卒眼神也不再是方才的淡漠。

就這樣,李炎一一拍著士卒們的肩膀一列列的走下去,遇到有傷的士卒就重新幫他們包扎,遇到盔甲不整齊的就幫他們整理一番。

午時的太陽已經開始毒辣,三千多士卒就這樣站在空地上,但卻沒有人抱怨一句話,有的只是壓抑的抽泣聲。

整整一個時辰,李炎掏出手帕幫最后一列的那名小士兵擦了擦額頭的細密的汗珠。

回到點將臺,看著下面那三千多虎目含淚的將士,李炎沒有過多的欣喜,更多的是感覺到自己肩頭那份沉甸甸的重任。

掃了一眼眾人,李炎高聲道:“諸位弟兄,吾乃討逆將軍李炎,華雄將軍殉國,自此便由我來帶領諸位弟兄。”

“我李炎沒能給諸位帶來高高在上的爵位,也沒能給大家帶來享用不盡的金銀珠寶,但是我李炎來了,從今以后,軍中將士但凡還有一口氣在,吾絕不會將任何一位拋棄。”

沒有掌聲,沒有歡呼,全場一片寂靜,忽地全軍將士異口同聲的唱起了那首古老的歌謠:“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古樸蒼涼的歌聲久久的在大營中回蕩,不少士卒唱完早已淚流滿面。

李炎靜靜的等待大家穩定住情緒,方才開口道:“諸位弟兄,我知道你們之前有的是西涼軍,有的是洛陽衛軍,但如今,你們做了我李炎的部屬,那便皆是我的袍澤兄弟。”

“做了大漢的將士,我等便當承擔起保家衛國之重任,保護我們身后的父母妻子不受外敵欺辱,護衛我等家鄉不受敵人戰馬踐踏。”

“不論諸位之前是何等身份,何等職位,明日,將重新考教,伍長、什長、屯長、軍侯能者居之,希望諸位弟兄莫要讓我失望。”

在一陣海呼聲中,李炎走下點將臺,解散了士卒,帶著段啟張遼等人回到了大帳中。

卻只見段啟、徐晃、趙申等人紛紛拜倒在李炎面前齊聲道:“屬下段啟(徐晃、趙申)參見主公。”

李炎見狀來不及管依舊站在身旁的張遼、高順趕忙上前扶起跪倒的眾人。

張遼、高順見眾人都看向了自己,知道終究是到了表態的時候了。

其實兩人這些時日跟隨李炎,自然也差不多了解了李炎的品性,那日的馴馬本就讓兩人對李炎的“世家惡少”感觀有所改變,再加之今日李炎的所作所為,和他們心目中的仁君明主身影重合在了一起。

當即高順上前一步抱拳道:“公子,高順有一請求,若是公子能成全,高順愿為公子效死。”

此言一出,大營中眾人皆為之側目,李炎也是一愣,正色道:“伏義有何請求,盡管說來,但凡吾能做到,定當成全。”

高順也不廢話,直截了當說道:“呂布將軍有恩于在下,如若他日公子與呂布沙場相見,且請公子放呂布一條生路。”

李炎聞言一愣,與呂布沙場相見,放呂布一條生路,如今自己與呂布皆在董卓帳下,高順卻突然如此說。

深深看了一眼面前直視自己的高順,李炎心中一嘆,自己終究還是低估了高順。

漢末三國忠義之士無數,但卻鮮有人能和高順相比,像高順這種忠義到類似于愚忠的地步,讓人可嘆卻也可敬,然而如果這樣的人是自己的屬下,又有哪個諸侯軍閥會不喜歡呢。

張遼高順二人,論才能,高順不及張遼,可若是論忠義,張遼卻不及高順,畢竟張遼終是降了曹操,這也成了這位曹魏五子良將之首一生中的瑕疵。

對于高順的節操,李炎敬佩不已,當即拉起張遼高順道:“文遠、伏義之高義吾深感敬佩,豈有不成全之理。”

李炎也就順帶就把高順的忠義帶給了張遼,省得張遼尷尬。

眾人見高順說出這樣一個請求,一時都有些摸不著頭腦,雖一頭霧水,但大帳中卻也無人多問。

高順張遼見李炎點頭同意,當即跪地齊聲參拜李炎。

李炎見如今水到渠成的收服了張遼高順,不由得心中歡喜,對未來要走的路又多了一份信心。

是夜,李炎分發酒食,與全軍將士大口吃肉,大碗飲酒,李炎的豪爽隨和,使得他與眾軍士相處得其樂融融。

這些士卒這一天過得簡直猶如夢幻,上一刻還是戰后余生的殘兵敗將,下一刻卻遇到了他們做夢都不敢想象的好將軍。

哪位將軍給他們包扎傷口,為他們整理盔甲,甚至是為他們擦拭臉上的汗水,與他們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給他們講他們從未聽過的有趣故事。

李炎一行人圍坐在火堆旁,喝著烈酒,卻見旁邊兩名士卒已是喝的大醉。

其中一人吐著酒氣問道:“二牛,李將軍尚在否?李將軍……”

那叫二牛的士卒也已喝的半醉,聽同伴如此說,臉紅脖子粗的揮拳揍了同伴一拳,怒道:“你個匹夫休得胡說,李將軍不會走,將軍還要帶領吾等守護家園,我妻兒尚在家中等我。”說著嘿嘿傻笑起來,又歪歪斜斜走了幾步,卻是不勝酒力醉倒在地上。

見此情此景,縱使是不茍言笑的高順,也不由得露出了笑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龙陵县| 泰和县| 柏乡县| 烟台市| 讷河市| 朝阳区| 阜平县| 乌拉特中旗| 西林县| 万盛区| 花垣县| 贺州市| 东港市| 牙克石市| 富阳市| 象山县| 本溪| 马边| 汉川市| 德州市| 朝阳市| 大英县| 大同县| 尉氏县| 黎城县| 新蔡县| 慈溪市| 东阳市| 资溪县| 昆明市| 呼和浩特市| 松阳县| 阜阳市| 靖江市| 新泰市| 香河县| 化德县| 依安县| 泾川县| 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