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他有一顆赤子之心
- 混跡在新明朝
- 蕭小山
- 2084字
- 2019-02-11 22:58:28
沉默片刻,胡居仁答道:“亞圣未曾言及,無后何解。”
“是么?”張彥搖頭失笑,悠閑而淡然的說道:“其實,孟子對此早有解釋,只不過世人一葉障目,不求甚解而已。”
“哼,一派胡言!”
胡居仁確信,孟子的確沒有對此做過任何說明。否則的話,他通讀百家經史,怎么可能會見不到任何的只言片語?
“那好,你且聽來——”
張彥認真而篤定地開口道:“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此言一出,眾皆莫名其妙。
這不同樣出自《孟子》一書么?哪里有對‘無后’做過解釋?
胡居仁卻是目光一凝,似是已然猜想到,張彥將會如何進行解讀了……
“斯言出于孟子本人,故孟子以為,不孝有五,然并未將無子涵蓋其中。豈非可以反證,孟子從未認為,無子乃大不孝?孟子既未說過,無子乃是不孝,那么無后一詞,又如何得出無子之說?”
“若真如此,豈不說明,孟子言語自相矛盾?孟子若果真有言語矛盾處,為何不見其弟子出言提示?莫非他們全都視若罔聞?”
全場生員都聽得呆住了,他們從未聽過如此言論。是啊,如果真的按照張彥所說,孟子的確是沒有認同過無子為不孝。
“強詞奪理!”胡居仁又是重重一哼。
張彥毫不在意,繼續說道:“是故不孝有三,三者,多也。若依趙邠卿所言之三不孝,亦非孔孟之孝也!故《孝經》有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此之謂孝之三也。又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這話一出,眾人都不得不為之拜服了。
《孝經》一書,本就相傳為孔子所作,乃儒家十三經之一。盡管有人懷疑是后人附會,但對大多數的讀書人來說,都是比較認同前者的。那么,諸多有關孝之一字的解讀中,孔、孟二人的思想就是最為接近的了。
緊接著,張彥又補充道:“孟子有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最終,他做出如下結論。
“故而,孟子所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一句,應為不孝之行多矣,未盡人子之本分,人子所不為,乃大不孝也。然舜不告而娶,乃未盡人子之本分也。雖舜非常人,卻仍應告于父母,此之謂人倫至孝也。”
“放肆!”胡居仁怒而斥道:“如你所言,舜即為大不孝,此乃污蔑先賢之言,休要再提!”
“先賢皆為完人乎?須知舜雖明君,亦是人也——”
張彥冷冷地看著他,不無誅心地道:“《左傳》有言,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再者,若見君有過而視若不見,豈非有眼如盲乎?依你之見,君有過而不諫之,便是吾輩所為?”
“既如此,你我今日論道又有何益?”說罷,張彥搖頭失笑,傲然朝他拱了拱手,“也罷,道不同不相為謀,僅此而已,就此別過。”
話落,轉身之時,卻又見其一臉的蕭然落寞,一邊往前走著,一邊張口吟道:“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原本這詩就讓人聽得異常凄涼,因為在場之人都能夠想到,今日之事傳開后,張彥將要面臨怎樣的輿論譴責……無他,只因他以另一種觀點,顛覆了朱子對于孟子之言的注釋。
然而正當此時,外頭突然下起了雪,飄然而落的雪花,襯托得那道背影愈顯孤寂。不覺間,眾人全都濕了眼眶,忠良見放,去國懷鄉,孤臣孽子,不外如是也。
是啊,他曾是如此的耀眼奪目,宛若橫空出世一般進入眾人的眼簾。
可如今呢?
只因某位不能容人的所謂名士,就落得如此不為士林所容的尷尬境地,這怎能不令人為之心寒,怎能令人不對其心懷同情呢?
要知道,他只是一個一心想要匡扶正道,糾正謬誤的少年郎呀!哪怕年輕氣盛了些,卻也不止于此……他有何錯?何至于此?
不,他沒錯,他才是對的!
他有一顆赤子之心!
一時間,眾人紛紛轉頭望向胡居仁,盡管沒有人出言辱罵,可那一雙雙的眼睛里,無一例外都充滿了嫌惡,任是傻子都能看得出來。
胡居仁愣住了,難道說,自己真的錯了?
維護圣賢之言,本是沒錯的,可為何會造成如此局面?
是啊,自己親手葬送了一個少年人的前途,盡管他的一些作為,確實令人感到極不舒服,有沽名釣譽之嫌。可是,自己為何就不能大度一些,體諒一些呢?
為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有心想要張口喚回張彥,可當他抬頭再望向遠處之時,看到的只有那漫天的風雪,哪還有張彥的影子?
“我……”他張了張口,卻又不知該說些什么才好,頭一次感到了茫然不知所措。
正當此時,一直默然不語的陳獻章站起身來,喟然一嘆道:“師弟,今次確是你錯了……一直以來,我們都錯了,誠如此子當日所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
“盡信書……不如無書?”胡居仁喃喃自語。
陳獻章想了想,又是笑道:“此子確有大氣魄!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道盡了吾輩文人之風骨,窮盡了亞圣所言之大義也!”
“嘶——”
此言一出,場中之人盡皆咋舌,這得是多高的評價了?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這豈不是說,張彥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言之境界——道之所至,雖千萬人吾往矣?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可以想見,自今日起,此句將成為士林名言,天下所有的讀書人,都應當用此話來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