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狂生之名

  • 混跡在新明朝
  • 蕭小山
  • 3282字
  • 2019-01-07 11:58:50

自打來到大明朝后,在這等級森嚴的封建體系下,在這萬般皆下品的背景之下,老實說,張彥也有混個秀才功名的打算。

如此一來,罵科舉就不太符合自身的利益了。

好在,他此時仍未應考科舉,只拿自己當個山野狂士,隨口說說科舉的弊處,倒也無關大雅。

等到以后拿了功名,再轉變立場也不遲……

卻說大明立國至今,短短百年,江南文風雖然開放,狂士卻還比較少見。也就蘇州士風比較前衛一些,狂生已然有了冒頭的趨勢。

于是張彥便想著,揚一揚浙江狂生之名!

說起來,他今日純粹只是誤打誤撞,借題發揮而已。所謂的眾人圍攻,根本就入不得他的眼,只當個笑話來看罷了。

一群無名無姓之輩,連史料研究都上不了的小人物,還敢跟我斗?

也罷,就讓我踩著你們上位好了!

“汝等既以為科舉無弊,今日我便說道說道……在下不才,為此作有《道情》散曲一首,專為科舉而嘆,故取名曰《時文嘆》,自覺應有幾分可取之處,便當眾獻丑,說與諸君一聽——”

張彥笑著朝眾人一拱手,當即和著小調,半歌半吟。

“嘆秀才,最不濟,抄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作了欺人計。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第。可知《三通》、《四史》是何等文字?漢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案頭放高頭講章,店里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孚迷一世。就叫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

此曲一出,一眾秀才又傻眼了。

這小子簡直就是妖孽啊!

詩詞作得好倒不讓人覺得奇怪,關鍵是他出口成詩,這就比較厲害了!出口成詩也還罷了,散曲小令竟也隨手拈來……讓他們這滿堂秀才情何以堪?

盡管張彥并未明說,這首散曲是否為舊作,可傻子都能聽得出來,那語氣,分明就是沖著他們這些秀才而來!否則,為何要以“嘆秀才”為開頭?

要知道,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又不只是他們這些秀才。

童生、舉人同樣也寫時文八股,若是泛泛而指,也該是針對整個讀書人群體才是。可張彥倒好,偏偏只針對他們秀才群體……

原因不言自明,方才貶損人家詩詞和人品的,就是他們這滿屋子的秀才!

所以說,這首散曲不太可能是舊作,因為此前張彥并未與他們發生過沖突。縱使因為一時不得志而寫詩發牢騷,罵的也該是江南名流這么一個廣泛的群體。

之前那首七律便是如此。

可現在呢,張彥就差沒點名道姓、指著鼻子罵他們這些人了!

關鍵是,信手沾來也就罷了,這道情小曲作得確實還不錯,所言也并非全無道理。

當下科舉應試,舞弊雖還不算太嚴重,‘程房墨稿’式的取巧方式卻已成為普遍現象。為了增加中榜登科的把握,多數人在開考前,都會死記硬背幾十上百篇程文,以作應試押題之用……

說句題外話,后世學生的考前復習重點、背誦范文,興許就從這兒來的。

本來吧,大家對此早都習以為常了,并不覺得這是什么壞事。然而現在讓張彥一說,可真就稱得上是科舉一大弊端了!

試想,這般通過取巧考出來的功名,到底還有幾分真才實學呢?

關于這事,眾人大都心虛不已,同時,也打心眼里對他徹底服氣了。

唯獨王、莫二人,仍是心有不甘,出言斥道:“俚俗亂曲,何登大雅之堂?非議朝政,更為可惡!”說著轉向一眾秀才同道,煽動道:“諸君,明日我等聯名上稟老父臺,參他一個誹謗朝政之罪!”

張彥一聽就樂了,哈哈大笑:“作首小曲就是誹謗朝政?汝等欲效烏臺詩案不成?”

眾人本就猶豫,一聽‘烏臺詩案’,更是不愿附和王、莫二人了。

開玩笑,若只因為一兩首詩詞散曲,就告人誹謗朝政,事情一旦鬧大,張彥豈不成了東坡第二?

且不說如此一來,算是白白把張彥給捧出了名。

關鍵是,他們這些推波助瀾的人,還會成為輿論中陷害大文豪的‘奸邪小人’!這簡直得不償失……

“噢,對了!”

張彥突然一拍腦袋,像是剛想起了什么似的,笑道:“雖則太祖立有法令,允許天下軍民、商賈人等言事,卻獨獨不許生員妄議朝政之事,諸君該不會忘記了罷?”

“.…..”

眾人又是好一陣無語。

這個張彥,根本就是老早挖好了坑,就等著他們自個兒往里跳呢!敢情說了大半天,廣開言路,卻是獨獨限制了他們這些在學生員。

其實此條法令,學宮里的臥碑上就有。在座的秀才,大都知道后面還有這么一句,只不過下意識的選擇了忽略而已。

畢竟,這條法令不能真當回事,否則會大大限制他們這些生員的話語權。這在鄉紳和士林群體中,早就形成了潛規則,因為這才符合他們的利益。

舉人老爺們,個個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自然不會輕易出頭。因而,每當地方鄉紳群體與官府發生利益沖突時,打頭陣的往往都是秀才。

有了功名在身,官府輕易動不得刑罰,那么聚眾抗令這種事,秀才不上誰上?

所以說,每當有人談及廣開言路,必會搬出此令,但通常只截取前半句,后半句則選擇性遺忘…….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而然的也都不當回事了。

但張彥是誰?

都重活一世的人了,若連這點見識都沒有,還怎么在大明朝混!

他本就有志于秀才功名,當然要把一些門門道道給摸清楚,以免將來一不小心之下,行差踏錯,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正當眾人沉默之際,張彥卻將目光轉向了李文斌,正欲醞釀一番情緒,對方卻已迎上前來。

“當日一別,未想竟能在此相會,張兄,久違了!”李文斌端來了兩杯水酒,其中一杯遞給張彥,敬道:“濁酒一杯,張兄,請!”

這小子,倒是挺會配合……

張彥接過酒盞,飛快向他遞過一道贊許的眼神后,舉杯一飲而盡。末了,又動情地望向他,放聲吟道:“詞家從不覓知音,累汝千回帶淚吟。惹得滿堂高士惡,誰解赤子一片心?”

此詩一出,全場人都驚呆了。

人常說曹子建才高八斗,七步可成一詩。可今日所見,卻是完全顛覆了他們的畢生認知……這個張彥,杯酒飲下就有詩作面世,簡直比曹植都還要厲害!

瞧瞧人家這詩怎么做的?

詞家從不覓知音…….嘖嘖,聽聽,你聽聽!

這話夠狂的吧?逼格夠高了吧?人家張口就來,可見其孤傲清高之態,乃是由骨子里所發出來的,而非有意佯作輕狂來博取眾人眼球。

可以想見,這首詩必然是寫給李文斌那小子的。

大概意思就是,我張彥從未想過要尋找知音,唯獨你李文斌,時常將我的詩詞拿來反復吟誦,并為其中詞句深受感動。結果今夜又特地為我出頭,惹得在座之人都對你產生惡感,疏離于你,可誰又能理解你那一片赤子之心呢?

李文斌起初也是一臉懵逼,反應過來后,立即就開始配合起了張彥。

他強行擠出一張深受觸動、泫然欲泣的面容,一把抄起張彥的手,緊緊握住,語聲哽咽道:“知我者,張兄也!”

“……”

滿座文人,盡皆無言。

這倆人到底想干嘛?難不成,還打算來一出現場版的‘伯牙子期’么?可怎么看,都覺得他們基情滿滿,倒更像是戀人啊……

此時,高秀才也堪堪回過神來,趕忙起身相邀道:“既是吾輩同道,理當入座,張公子,請!”

此言一出,全場頓時一陣騷動。

在座全是身負秀才功名,抑或已經過了府、縣兩考的童生,自然都以文人自居。高升公然用上‘吾輩’、‘同道’這樣的字眼來抬舉一個小吏,自是令人心中或多或少感到不滿。

但這短短片刻功夫,張彥已然隨口吟出了三首七絕,外帶一首散曲,皆是上了水準的佳作。此刻,他們縱是有心出言驅趕,也覺不大好意思了。

畢竟,人一開始說得可是要和他們比一比詩詞!在這方面,既然自認沒本事把對方給壓下去,又何必再自討沒趣呢?

捏著鼻子認了就是!

張彥自然識得高秀才,事實上,他已是第二次見到這姓高的。上一回,還是初入縣城之時,街上撞到過自己的那位酒醉書生,曾和高秀才打過招呼。

李文斌卻是不知道這事,便居中為倆人介紹了一下。

對于高升的入席邀請,張彥卻是長長一嘆道:“高公子終于想起邀我入席了么?不過今夜興盡矣!”話落徑自轉身,飄然而去。

高秀才倒是未能料到,此人如此恃才傲物,絲毫不給自己面子。

想他出身望族門第,何曾被人如此拒絕過?一時間,竟是不知該作何反應了,只能愣愣地望著張彥的背影發呆。

此刻發愣的不止高升一人,便是其他秀才,也沒想到張彥會是如此態度。但仔細一想,先前他們對于張彥的各種喝斥驅逐,也委實過分了些,人家心中有氣也很正常。

眾人正愣神間,夜空中,隱隱又傳來了一陣輕歌漫吟。

“少小立志效前賢,直抒胸臆滿詞箋。詩詞歌賦平生意,不負狂名若許年——”

“我又獨行矣!笑今年、鸞飄鳳泊,情懷何似。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愿得黃金三百萬,交盡美人名士。更結盡、燕邯俠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都县| 大邑县| 内乡县| 五台县| 磴口县| 龙口市| 鹰潭市| 闽侯县| 宿松县| 合川市| 郓城县| 淮南市| 万荣县| 简阳市| 呈贡县| 兴山县| 林甸县| 房山区| 阳江市| 绥化市| 蒲江县| 呼玛县| 广安市| 定州市| 成武县| 志丹县| 青田县| 盐边县| 井研县| 柳林县| 密山市| 高邮市| 广安市| 泾阳县| 上饶县| 广南县| 叙永县| 刚察县| 秦安县| 天长市|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