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壟斷戰
- 水滸攻心計
- 清樽一笑
- 2549字
- 2018-04-04 23:36:19
潘玥回頭給了她一個少安毋躁的微笑。
“李大嫂子,是這個價。因為他們一次都買了二十個以上,所以,肉餡饅頭是兩個算十三文錢,青菜餡饅頭每個按三文錢收的。”
抬手又讓她瞧了下被換掉的木板,上面寫著“購買饅頭二十個以上大量優惠!”幾個字樣。
這批上門采購的,都是按照批發價格走的哦!
見李氏一臉疑惑,又耐心的解釋了幾句。
“前幾日我讓大郎在外邊說了,只要是主動上門來買的,每次超過二十個餡饅頭,都是這個優惠價!”
見李氏仍是似懂非懂,也懶得再跟她普及什么叫做走“批發量”,將桌子上算好的另外一小堆銅錢推向了她,“這是你這次的工錢,一共九十四文,你點點,錯了再找我!”
“哦,哦,哎!”
這堆銅錢看上去可不算少了!李氏驚喜地過去一枚一枚地數了起來,暫且將方才那個問題拋之腦后。
反正這筆錢才是歸她的不是?
其他的她操什么心呢!
等李氏喜滋滋地摟著錢離去了之后,潘玥提著蒸籠去了后院,放在了水井旁,便開始提著水桶打水洗蒸籠。
沒辦法,如果這蒸籠現在不及時清洗干凈的話,等過不了多久就會變成干巴巴的,特別難洗。殘脂遺留在上面時間久了特別容易長霉斑。
在長霉斑什么的蒸籠上做出來的饅頭,吃多了會致癌的好嗎!
根本不能忍!
只是……
尼瑪這鬼天氣真坑爹。
天氣變涼了,連從井底打上來的水,都漸漸地變得寒冷的刺骨。
方才她與李氏所講的并不完全是實話。
武大郎這個人嘴笨口拙,加上見到的買主無非都是一些散戶,根本不想花費精力找上門來主動大批量地購買饅頭。
她也不指望著他能夠給她找來大批量的上門客戶。
所幸的是她這邊還有陸小乙那撥人。
那群人可都是流竄在市井中的人才,不消她兩三句,便領悟了她此番話中的“真正的內涵”。
讓這樣一群人廣為散布“上門購買更實惠,而且還能對外賣”的優惠消息豈不是效果更佳?
沒錯,她要的不僅僅是走批發,搞低價大促銷。
最根本的目的,她是想要培養一群“粘度性”較高的二手販子。
俗稱“倒爺”。
通過前些日子的銷售可以看得出來,餡饅頭在陽谷縣里基本上屬于十分暢銷的吃食。
這類吃食便于攜帶,不像其他有湯水的還得放個碗筷和攤位固定死了,市場流量方面根本沒有問題。
而且目前只有武大郎在挑著擔子叫賣,市場缺口不可謂不大。
若是有人過來以批發低價買走,再提高成正常價格轉賣給其他固定商販買主,從中就可以小賺一筆!
這么多天下來,若是有心觀察,便會發覺那些固定商販在武大郎挑著擔子過來時竟是爭相購買,根本不用發愁饅頭砸在手里賣不出去。
賣出兩個肉餡饅頭至少能賺三文錢,而賣出一個青菜餡饅頭至少能賺一文錢。
這么算下來,隨隨便便賣出二十來個,就可以賺上至少二十文錢!
畢竟他們本錢都不用出!
剩余沒賣出去的饅頭還能揣家里熱熱吃掉,放個一兩天都不成問題,比單個從武大郎手里買更加劃算!
更不要說如果一次性超過三十個饅頭,那武家小娘子還會另外做十文錢減價優惠!
這么算下來,簡直不要太劃算!
而這也僅僅只是一個開端。
那俏娘子還放了話,說是如果每日定時定量來采購,連續超過半個月,采購價格會比市場價更低廉!
以這樣的模式銷售了幾日之后,武大郎家門口每日上午【辰時到巳時】,漸漸地出現了一群漢子挎著籃子,耐心地在門口等待的場面。
走街串巷也多了幾個賣餡饅頭的,但是供求仍是有些不足。
隨著時間慢慢地推移,一些做餐飲的商販也漸漸地瞧出了在陽谷縣賣餡饅頭的商機,也開始在自家攤位上擺出新蒸出的餡饅頭以供來往的行人購買。
一開始也漸漸有人自他們的攤位上順帶著買餡饅頭。但是很快就發現了,這些后者蒸出來的餡饅頭,不僅要比武大郎家做出來的要硬得多,里面的餡腥味還特別的重,被武大郎餡饅頭養刁了口味的縣城人越發挑剔了。而這么難吃的涎饅頭在價格上卻沒什么區別。漸漸的就無人問津了。
他們只得把餡饅頭的價格壓低了一些。
可是這樣一來,除去本錢,根本就沒有多少余錢進賬了!
而由于味道還是比武大郎家的差遠了,即便是價格低了,仍是無人問津。
無奈之下,這批人也只好每日趕早去武大郎家門口早早地守著,批量買回去再掛上“武大郎餡饅頭”的招牌,這才漸漸地引來了他人前來購買。
畢竟批量買的餡饅頭可以從中賺一筆差價,何苦自己親手來做呢?
于是漸漸地,武大郎“餡饅頭”成為了陽谷縣里面的一大招牌吃食。就像后世的“狗不理包子”“貓不聞餃子”似的開始在縣城里蔓延了開來,大有被壟斷的架勢。
那些被逼無奈也紛紛開始賣“武大郎餡饅頭”的商販心里只有一件事想不通。
為什么武大郎家的饅頭個頭那么大,餡也不小,還大量便宜賣,但他家就不虧本呢?
那是因為——
他們不懂得和面的技術啊!
面團發的時間長短。
和面時用的水的溫度。
在鍋里蒸的時間長短。
都會影響到那面團能否能變成面包那么大,還是只是死死的一小團。
面團沒有發起來,個頭就會小。
若還想保持大饅頭,那就只能多放餡。
餡放多了,不賠死才怪啊!
即便是知道了溫度,他們家也沒有武大郎家里這么專業的工具設備啊!
退一萬步來講,就算是他們掌握了和面的技術和水平,也沒有調出美味餡料的食譜啊!
生活在陽谷縣城里的老百姓們大都是淳樸型的,而這意味著,他們在飯菜配料方面,也是有些“不太講究”的。
這個“不太講究”就意味著,做出來的有些咸味,能夠吃進嘴里就行了。
北宋的菜肴種類確實很多,也很精致,也很饞人。
但這僅僅只出現在能夠培養廚娘的大戶人家里才能嘗到的味道。
哪像來自上個世界的她,因為經常走南闖北,魯菜,粵菜,川菜還是什么菜系的,統統都吃個遍。
就像一句十分著名的話,怎么說來著?
走過的路多了,也就變成了路。
吃過的菜肴多了,也就漸漸地將嘴巴養刁了……
嘴刁了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從此以后就得經常親自下廚房做了。
因為外面的很多都不合自己胃口了……
只是沒有想過,竟然歪打正著地也開始養刁了陽谷縣人民的嘴巴。
潘玥見外面跟風了幾日后慘遭滑鐵盧,不得不鳴金收兵的場面,心里很是一陣春風得意。
千萬不要盲目地跟風別人的杰作呦!
這是非常不科學地,也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呦!
這么一番“優幣驅除劣幣”的鬧劇漸漸收場之后,每日按時上門收購饅頭的人卻是越來越多。
只是這么一來,武大郎家的只供兩人身量同時進出的大門就顯得有些很是寒磣了!
總不能讓這群人一直傻站在大門外等吧。
那條青石板路都要被堵的水泄不通了!
話說這陽谷縣會不會有相應的“城管大隊”來找上門來啊……
為了保證“武大郎餡饅頭”能夠合理、合法、長久地做大,想要開個饅頭店的念頭,漸漸地從她的腦子里形成了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