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鄉黨10.11
書名: 誰寫的論語作者名: 金巨喜本章字數: 1033字更新時間: 2018-02-06 17:11:56
10.11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前面篇章,弟子們筆下記錄了孔子對國君、大夫等“有政”“為政”者“僭禮”等行為的看法、意見、建議。這節弟子們描述孔子與國君如何相處,表現出孔子知禮而敬。可結合八佾篇進行對照研讀。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3.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疏》:此明孔子受君賜食及侍食之禮也。“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者,謂君以熟食賜已,必正席而坐,先品嘗之,敬君之惠也。君賜必多,不可留君之惠,既嘗,當以班賜。“君賜腥,必熟而薦之”者,謂君賜已生肉,必烹熟而薦其先祖,榮君賜也。熟食不薦者,褻也。“君賜生,必畜之者”,謂君賜已牲之未殺者,必畜養之,以待祭祀之用也。“侍食于君,君祭,先飯”者,謂君召已共食時也。于君祭時,則先飯矣,若為君嘗食然。云“于君祭,則先飯矣”者,《曲禮》云:“主人延客祭。”注云:“祭,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君子不忘本者,有德必酬之,故得食而種,種出少許,置在豆間之地,以報先代造食之人也。若敵,客則得先自祭,降等之客則后祭。若臣侍君而賜之食,則不祭。若賜食,而君以客禮待之,則得祭。雖得祭,又先須君命之祭,后乃敢祭也。此言君祭先飯,則是非客之禮也,故不祭而先飯,若為君嘗食然也。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此明孔子有疾,君來視之時也。拖,加也。紳,大帶也。病者,常居北牖下,為君來視,則暫時遷鄉南牖下。東首,令君得南面而視之。以病臥,不能衣朝服及大帶,又不敢不衣朝服見君,故但加朝服于身,又加大帶于上,是禮也。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此明孔子急趨君命也。俟猶待也。謂君命召,已不待駕車而即行出,車當駕而隨之也。
孔子對君盡禮,有些人會認為是“諂媚”。但孔子從來主張“鳥擇木而棲”“有道則顯、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恥也;邦無道,富且貴,恥也”…對于國君,首先做好自己,忠于職守,盡禮而行,但不排除自己對“道”的選擇。孔子思想講究“角色對等”,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反對“僭越”,不鼓吹革命,但對于商湯、周武王這樣的通過革命手段“替天行道”的圣主,一樣予足夠的贊賞、贊揚。所以,孔子思想不是固化、僵化的,并非一兩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三綱五常”所能涵蓋的。孔子思想以“和為貴”,但同樣閃爍著讀書人“守道”獨立的不合作精神,“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