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山表哥,應該沒有需要切的了。
剩下的另一個菜頭是準備煮菜頭湯的,只要要缺口砍就可以了,就像地瓜湯里面的地瓜塊一樣,砍成一塊一塊的就可以了。”小世初回道。
“煮湯的話也不用一整那么多吧,我再切個四分之一練習一下。”小百山的話還沒說完,手就已經動了起來,隨后切了另一根菜頭的四分之一出來用以練習。
******
進去廚房門口朝向的正前方分別是廚臺與灶臺,廚臺在左、灶臺居右,且灶臺的左邊連著的是同種材質的斑巖質地的‘廚臺’,二者相連一體,且三墻聯嵌,皆以灰色的熔巖與墻面冷卻后相耦合在一起。
灶臺長1.52米和寬1.03米,灶臺左右分別是‘大炒鍋灶臺’與‘大鋁鍋灶臺’。
大鋁灶臺的右上角,也就是兩墻相交處有一條貫通兩個爐灶且用以排氣的朱黃色的陶質煙囪;煙囪高3.4米,厚2.6厘米,下部分為長方體狀,上部分為圓柱狀,且以陶質原料為底——無縫地使煙囪耦合在兩面墻的相交之間;在距離二樓樓板下20厘米處的右墻位置,有一個24厘米圓徑的闊口,煙囪便往這個闊口延展出去,延展出去的煙囪長為27厘米且與墻面保持垂直,這27厘米長的部分叫作‘出煙口’,且出煙口呈正向朝北,出煙口由于煙火的熏染,可以看出這個煙囪的出煙口處泛著黝油的碳物質,而煙囪內附著的是灰輕色的碳灰。
廚臺長4米左右,與灶臺同高,約為1.2米,寬43厘米。廚臺和灶臺的其它邊緣的扶緣處,皆似水滴滴在地板上的半圓潤形的形狀。
廚臺的正上面的臺面帶著稍微因時間和人為的磨損,且與日常的油浸,而使其附帶著歲月的挫折感,不過此時的廚臺正上面依舊體現出如往常一般的光滑如新。
廚臺中間處的上面,有兩個各隔20厘米且有0.4立方米這么大的廚盆。其中,左邊第一個廚盆上放著的是一個瀝水盆,瀝水盆裝放著一些碗、筷、湯勺與飯勺等等的餐具,主要用來晾曬洗干凈的餐具;而右邊的另一個廚盆,其實際意義上是用來洗手、單一地洗果蔬和倒掉右邊面盆里面洗好餐具的廢水等等的這些作用。
在兩個廚盆的左邊是一個長、寬、高皆為1米的1立方米的小儲物室,小儲物室的開口處在正上面的中間位置上,在這個中間位置上便有一個石質的提蓋,提蓋長30厘米、寬25厘米、凹深4厘米,如長方盤子一般地蓋壓在小儲物室的正上方。提蓋的中間是一個只手可握的一個提耳。在這個小儲物室的提蓋上的其它空缺位置上,放著的是兩小鍋豬油。
在兩個廚盆的右邊放著的是一個洗碗盆(指專用來洗碗的臉盆),此時洗碗盆的里面還放著兩個還沒擦拭完畢的碗公。
離洗碗盆再靠右的廚臺上面放著的是刀具、削皮刀和砧板等等地方;在靠近灶臺的廚臺上面,則是擺放著小武鈴剛剛擺放好的調料和佐料。
在這個廚臺正面的中間位置,便是廚柜,廚柜分三層,里面可以存放一些不常用的和多余的餐具,有兩個柜門,左右各一個,打開即可存取餐具。
******
“真拿你沒辦法。”小世初說完后,接著頭部稍微向左傾斜了一下,并同時抿了一下,緊接著聳了一下肩膀表示無奈地道。
在另一旁的小雪靈先是右手緊握著拳頭,接著豎起拇指并同時白了一下眼,然后詼諧地道:“咱們走,不理他發神經。”
小雪靈說完后,便帶著嘲笑的笑臉起身,然后回到廚臺洗碗盆的位置旁繼續清洗洗碗盆里面的兩個碗公。
在小雪靈起身的同時,小世初頭也向右斜看了一下小雪靈的背影,接著回過頭來,然后望了望正切得專注的小百山,接著以最后一句結束的耳旁聲說道:“那我也去把另一個灶爐里堆積的火灰處理一下先。”
小百山理會到這一句是結束話語后,便沒有接小世初的話,繼續地切著他砧板上的菜頭;而小世初也朝著大灶那邊走了過去。
******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沒幾分鐘,小百山就把那四分之一的菜頭切好成絲了,且把其余四分之三的菜頭砍缺成塊并放在一個小湯鍋里面;而與此同時,小世初也處理好另一個灶口里面的火灰,小雪靈也早已洗好手頭上的餐具,并與小武鈴一起打掃了一下有點狼藉的廚房。
當四人準備完畢之后,小世初就從灶縫中拿出剛剛的那把鐵火鉗,然后往大鋁鍋的灶口里夾出一塊稍微大的、且正在燃燒的梅木塊火炭,夾的時候看似沒什么,但是一出灶口,就因外面的溫度偏低和沒有煙囪的排氣條件,這塊燒了三分之二的梅木炭就變成冒著濃烈、刺鼻和熏眼的白色煙火,由于小世初靠的太近,就直接地被這種煙熏嗆得稍微流眼淚,不過在小世初夾緊火鉗快速地把梅木炭放進大炒鍋的灶口之后,白色的煙火就順著煙囪排到外界。無風的天空,在煙囪的排煙下,飄起了裊裊青煙,漸漸地飄向了高空,然后緩緩地飄向了東面的田邊,而后漸漸地散去。
送進大炒鍋灶口里面的梅木炭的火苗很快便變得微弱起來,小世初就把抓在手里的‘埃’緩緩地放進灶口,借著隔壁灶爐里拿過來的炭火,使得干燥的埃被點燃,并緩緩地燃燒起來,當第一個埃燃起后漸漸縮小三分之一的體積,小世初就趕緊地再往大炒鍋灶口里面再送進一個埃,接著在身份坐著的右手邊的梅質柴火堆里拿出了一根拇指大小的梅枝干放進灶口里,并卡在兩個埃的底下,同時也隔開了在最底部已經開始借著埃的火焰不穩定燃燒的梅木炭,使得已被抬高高度并且增加間隙的埃也反借著底下的梅木炭的火焰開始了蔓延更大面積的燃燒,接著小世初在原基礎上再微微吹進一口氣,灶爐里的火便開始轟轟地燃燒起來,因為埃是易燃,但不耐燒的草料包(簡稱:草包),經過短暫的轟轟烈烈的燃燒之后,便開始轉變成熊熊的金色火焰,接著變成柔和的焰火。當變稍微變成柔和的焰火時,便是第三個埃該放進去的最佳時機,但同時從第三個埃開始,灶爐里面的埃便開始耐燒起來,說是耐燒起來,還不如說是炭火大量堆積加上大灶保溫作用,二者互相聚熱,便形成了足以用來炒菜高溫。
在小世初向大炒鍋的灶爐里放進第二個埃不久后,一旁踩著凳子的小百山手里已經拿著一把灶臺左上角的一個專門用來裝著半罐豬油的‘食格’里面放著的是也是用來專門舀豬油的小粥勺,此時小粥勺里面已經舀了一勺子的豬油,待到大炒鍋稍微熱一點后,小百山就把手里準備好的這一勺黃悠悠豬油倒進了鍋里面。
不過由于炒鍋里還有一些沒有蒸發干凈水滴,而剛倒進去豬油現在在炒鍋里倒是沒事,但是幾秒過后,因鍋里油一熱,夾著水分的油里面,便發出“噼啪、噼啪”的響聲,而小百山在這種情況下便慢了幾拍后,才把灶臺前放著的一小盆花生倒進炒鍋里面。
花生在稍高的油溫里,有的因為油的初始溫度較高而被燙黑了花生皮,且那些比較細小的花生和那些只有半葉的花生,皆先開始泛黃,最后往焦黑的方向發展。由于看出火勢稍旺,小百山急忙讓小世初暫時先不要加第三個埃進去。
不過,此時的小百山也是目不轉睛地盯著炒鍋的花生,且時不時地反著鍋鏟在炒鍋里攪了攪花生,盡量讓花生朝鍋上的變為朝鍋底,使得均衡受熱,但也偶爾因油里遺留的些許水分而產生的油泡發出爆裂聲,嚇得小百山下意識且滑稽般地挪開了抓著鍋鏟的右手,不過并沒有真的被嚇到,只不過是因為豬油濺在手背上造成右手產生躲閃的條件反射罷了,實際上隔著那么長鍋鏟,手背上被濺到油的溫度,其實并沒有那么高。
炒了五六分鐘之后,小百山看著鍋底的花生還沒有炒到印象中老媽炒出的那種脆黃色,便接著繼續炒下去。
期間小世初看著火勢漸小,便往炒鍋的灶口里面塞進了第三個埃,同時一邊看著右邊大鋁鍋里面煮的飯。其實在這五六分鐘里面,大鋁鍋已經有過一次飯泡頂鍋的狀況。(‘飯泡頂鍋’,其實就是大鋁鍋里面煮的大米釋放出的淀粉與水溶合,然后在熱量下產生飯泡的速度快過破滅的速度,在不斷累加下,飯泡沖壓頂出鍋蓋的現象就叫“飯泡頂鍋”。大鋁鍋一般飯泡頂出鍋蓋兩次后,基本上就可以停止加柴火或者可以卸除多余的柴火,單靠里面的炭火就可以完成剩下的過程。)
小百山察覺到小世初加進去第三埃后,且使得火勢開始變猛之后,便開始緊張兮兮地加快了右手握著的鍋鏟,且不斷的由下鏟上地鏟動著,等到火勢變緩之后,小百山也就慢慢地用鍋鏟撩撥著花生。
不久后,花生炒到小百山記憶中的那個成色之后,就開心的左手挪好小雪靈早早地放在灶臺上洗得干干凈凈的碗公貼近大炒鍋的稍偏左的鍋緣,然后右手拿著鍋鏟把花生鏟到離鍋底的豬油有一段距離并晾了一下油之后,接著就把花生鏟進碗公里,連續這樣鏟了八九下之后,便把炒鍋里面所有的花生都鏟到碗公里面。
當小百山把所有的花生鏟進碗公里,站在小百山左邊一旁圍觀的小武鈴就及時地朝左邊的鹽罐子抓了一小把細鹽往花生上面一撒,接著小雪靈拿著早就捏在手上的湯勺走了過來,然后不斷地對著碗公里面的花生進行攪拌,當把撒下去的鹽攪拌均勻之后,小雪靈就捏著湯勺先嘗了一個花生。
“哦呦,有點燙嘴~嘶…嘶…”小雪靈稍微燙到嘴吸了兩小口冷氣開心并可愛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