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穿越之玩轉古商
- 木里青
- 3767字
- 2017-11-02 23:35:38
李謙創業還沒開頭,然而,有一個東西是他一直在學卻還沒有掌握的,就是這邊的文字。這里可不寫簡體中文,也不是繁體字,而是類似于隸書,只有部分字能勉強認出。但是不能掌握文字,到底是無用。
聽秀才說,有的書法大家會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書法風格,不過也是基于這個基本字體的。當李謙第一次拿起筆寫出“李謙”的簡體中文版時,秀才還以為他聽到書法大家的事兒,開始自創了,還夸他在書法方面有些天賦。但是成為書法大家比較費錢,得先寫出一些字帖讓書法大家們鑒別一番,再自己出錢印成冊子出售。聽到這些條件,李謙暫時放棄了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家弘揚簡體中文,而是跟著村子里的秀才一個字一個字地識字練習。
家里的這種境況,也沒有閑錢買那么多紙給李謙練字用,李謙就在西墻外的一小片空地練,直接用樹枝在地上寫,寫過后用樹枝或是腳胡亂劃拉幾下,就可以繼續寫。一開始他也是在家里院子里練的,家里的雞也被小主人正在做的事情吸引,時不時過去摁個自己的“爪印”。
文化可以慢慢補,但是李謙想掙錢改善的首先是原生態的廁所。在這里,最令李謙受不了的是上廁所這件事。
當李謙第一次打算去拉粑粑時,他說:“娘,給我點紙。”
李林氏問他用紙干什么。
李謙不想說是擦屁股,只說:“您先給我吧。我有急用。”確實是急用,人有三急,肯定是等不及的。
李林氏:“你告訴我你到底要做什么?這紙一張那么貴,賣了一籃子雞蛋才買了那么幾張給你學寫字,你是不是又想糟蹋東西。”
李謙知道看來是沒法從娘那里要到紙了,只能適應這邊的上廁所方式。
這個家的衛生間,相當簡陋,位于院子西南角,是一間大概四平米左右且露天的小房子,里面放著兩個桶,一個桶里底層盛著河水,桶上掛著個小籃子,里面放著大拇指粗細、長度約一食指長的柳枝兒,這就是用來擦屁股的東西;還有一個桶放在房間中點靠后的位置,沒有把手,作用約等于現代的馬桶。所以該理解李謙的為難了吧,大家可以自行腦補出李謙上廁所的場景。
曾經李謙也很不解,為什么要放個桶,后來當他被要求給家里的菜園子和農田施農家肥時,他悟了,知道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李謙每次上完廁所都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好好賺錢,哪怕只是為了能夠用紙擦屁股。看起來很沒出息,但是我們沒經歷過這種事也是無法體會李謙的痛苦。
接下來,又有一個窘境在等著李謙,就是這個孩子的身體仍然處在成長期,每天吃的東西相當多。現在,他一頓飯至少要吃五個貼餅子,還不加上其他的菜等。
由于大米和面粉比較缺乏,所以一般大家都是吃由高粱面、面粉按照大致比例混合制成的面餅。做飯時,鍋燒開水后,把餅子一個一個貼到鍋沿上,然后等差不多二十分鐘出鍋放到瓷盤里,如果做得多就放在盛飯的木桶里存著。
如果鍋里煮著湯,餅子里也會有湯汁的香味。
為了吃的盡量好一點,李謙就經常和鄰居家的孩子去河邊逮魚或是釣魚,如果有收獲的話就在河邊把稍大的魚收拾好,小魚可以不用處理內臟,拿回家讓母親在做貼餅子的時候做小魚湯。
轉眼間馬上就到臘月了,李謙也感受到了沒有暖氣、沒有空調的生活,關鍵是連羽絨服、呢子大衣或是其他厚衣服都沒有。只有李林氏親手做的“慈母愛心版”棉衣。板式和平常的衣服差不多,只是多了一層棉絮。
這里家家戶戶都會在房前屋后種點棉花,一是采摘并彈好棉花后為家里人做冬衣,二是可以賣出去。
冬天沒有炭火,估計這時候這里的炭還沒有被開采出來,所以一般小家小戶取暖用的是自制的木炭,達官顯貴和宮里就用官制木炭。
制作木炭也是在秋季就開始的。一般從秋分后,每戶都會出個勞動力砍柴,砍夠柴后,一起在村子的窯里燒制木炭。
冬天白天只會在客堂(或叫古代客廳)里放置一個炭盆,燒炭取暖。晚上本來也應該是燒炭取暖的,但是李謙怕一氧化碳中毒,就只能讓母親和自己一起給每個門開個大縫透風。
其他不適應的方面也沒有什么比上廁所和取暖的問題更折磨人了,所以李謙也不再抱怨了。李謙每天在這里吃著幾乎沒有什么調料的飯菜、貼餅子或是有點糙的米,上著簡陋的廁所,說實話,真是痛并快樂著。痛就是生理上面的窘境,為什么說快樂呢?因為除了想掙錢和想回去,他真是活得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呆瓜。
首先,不得不說,這個時代官府還是挺注重園林綠化的,也或許是因為人類的開發能力還沒有21世紀那么強,人類和自然算是和諧共處。雖說也得伐木,但因為戰亂等原因,這里的人口基數遠遠小于現代,所以伐的那點木根本就不會影響生態環境。再加上受封建迷信的蠱毒,人們怕驚擾山神,每年也會種樹苗或是插枝種樹,樹林子相當茂密,不然當年秦竹昱三人也不可能在樹林子里把南周的那些“土匪”甩掉。
李謙在這里呼吸到了新鮮且沒有PM2.5的空氣,沒有汽車尾氣、沒有露天燒烤的煙味,倒是多了很多“人味”。每次和同齡人上山砍柴的時候就像進入天然氧吧一樣,還能和小伙伴一起說說笑笑。每次一進樹林子,就深呼吸幾口氣,還說“空氣真清新啊,要是能賣就好了”。
一開始,看到他這個樣子,一起去砍柴的小伙伴們都以為李謙的傷還沒痊愈留下了有點瘋癲的后遺癥。后來李謙也意識到同行人看自己時那如同看傻子的眼神,就收斂了許多,現在終于“表演”得像正常人了。
其次,食物綠色營養無公害且物價水平很低。沒有農藥、化肥這等神奇的化學物質的存在,施的肥也是純正的農家肥,作為食物原材料的果蔬要是放到現代售賣,能賺大發。此外因為烹飪佐料的缺乏,食材都盡量保持了原汁原味,營養成分并未遭受多大破壞,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再加上木柴作為柴火燒時,也會給食物增添一些木柴的清香。
第三點,在這個時代沒有電,所有人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良好生活習慣,讓以前經常加班熬夜的李謙在這里獲得了規律的作息,漸漸的精神頭好了許多。李謙來到這也沒怎么熬過夜,蠟燭這種物資也是能省就省;其次晚上自己能做的就是和母親聊天,但是兩個人也沒什么可聊的。偶爾在農忙時,會因為天氣原因會在晚上加班加點收糧食。
第四點,這里的民風很淳樸,尤其是鄰里之間。李謙在現代住的公寓樓有很多住戶,但是李謙連自己對門那戶家里有幾口人都不知道,鄰里之間沒什么交流,即使一同處在電梯中也是各自發呆或是玩手機。
在這里,鄉親鄰居看到你都會熱情地打招呼,一般就是以問句為主,比如“吃了嗎?”之類的,深刻體現了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的基本愿望——吃飽飯。晚上如果吃完飯天還沒有完全黑下來,大家就會在樹下或是某塊空地聊家常,年長一點的老人就下棋,孩子們追逐打鬧,會吹拉彈唱的有時也會表演。在物質方面這里是真窮,但是淳樸的民風卻是他們擁有的無比珍貴的財富。
最后一點,李謙還發現自己以前上學的東西還能用得上,當然只限于語文和文學方面。雖然不認識這邊的文字,但是李謙畢竟不是啞巴。他曾經試探性地問秀才有沒有聽說過李白、蘇軾等文豪,結果是那個秀才一臉茫然,絲毫不知李謙說的是誰,所以李謙在和秀才聊天時,總是有意無意地說出一句所謂“原創的金句”。雖說這樣不是很道德,但是對李謙來說還是很好玩的,好不容易讓秀才這一個一個自認為在村子里“鶴立雞群”的“鶴”對一只“雞”有所改觀。
那個秀才一向自認清高,認為自己與周圍這些村野民夫不是一類人,自然也看不起原來就頑劣的李謙。但是因為李謙這些極具文學意義的詩句,秀才對他刮目相看,認為他是這大俗中的大雅之人,而且有超人的文思能力,就樂此不疲地教李謙。
不過,有時李謙獨處還是想念自己曾經生活過的現代生活。雖然壓力大,但是那畢竟也是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自己熟悉那里的一切事物和人,如今卻是另一個時空、另一個世界了。
最初的一段時間,李謙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前都祈禱自己已經躺在自己公寓里,哪怕是躺在醫院的床上也可以接受。但是每次都是這個沒有床墊的木床上。
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電視,空閑時間只能練字或是找個沒有人的地方“一展歌喉”。曾經李謙也在人前不經意間唱過現代的流行歌曲,結果被這邊的人當做怪物一樣看著。這邊的人更喜歡聽一種近似于花鼓戲的傳統戲曲,喜歡聽說書。
知道人們喜歡聽說書后,李謙還真打算過去城內的夜場子說書掙錢,但是剛提出就被母親嚴詞拒絕了。這個傳統的家庭婦女仍然固守“士農工商”的等級秩序和清白人家不踏進這些“墮落之地”的原則。殊不知,在這種亂世下,等級有何用,清白又有何用,掙到錢活下去才是王道。
知道母親反對,李謙就沒在明面上再提過這種事,而是換了一種方式。自認為讀了不少小說、看了不少電影電視劇的李謙,每次去秀才家時,有時會打著“即興講故事”的幌子給秀才說一些電視劇情節,秀才也漸漸被這些“俗氣”的文學故事吸引,就在李謙講的時候用紙記下來。
李謙講給秀才的第一個故事自然是每年寒暑假電視上必播的改編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而且還是他認為最好的86版西游記。雖然對有些故事的臺詞和詳細細節記不清楚了,但是這里貌似除了自己也沒有第二個人知道這版電視劇的劇情,李謙就做了些小改動。
結果沒想到還有意外收獲,秀才被這個故事吸引,極度地贊賞李謙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也樂意為他寫下這些故事。李謙拿到前三集的手稿后,打算利用這個試試水,看看能不能掙點外快,看《西游記》的故事符不符合這個時代人們的口味。
李謙第一次給秀才講完故事,秀才寫好后直夸他。他走出秀才家門后,感嘆終于理解了影視劇和小說中那些主人公“剽竊”這些古詩詞和書籍了,這屬于低成本創業,比進行發明創造簡單多了。他想著等自己回到現代后,一定去給李白等詩人上墳,多買些四大名著等書籍捐給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