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多數文明都采用草藥或是民間的偏方,但是對于重病卻束手無策。當一個人身患重病時,向神靈祈禱和祭祀是人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畢達哥拉斯創立了一套完整的醫學系統并得出了關于呼吸、視覺、聽力和大腦功能的理論。數十年后,希波克拉底擴展了這套理論,被許多學者推崇為醫學之父。羅馬人認為醫療行為有損于羅馬市民的尊嚴,所以最初的醫生都是希臘奴隸。后來愷撒大帝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并賜給他們羅馬公民的身份。但是隨著羅馬的衰落和基督教會的興起,人們又一次開始相信疾病是來自神靈的懲罰。于是醫生和醫療行為又再度受到教會的壓制。
在中世紀時期的13世紀和14世紀,鼠疫肆虐歐洲大陸,奪去了整個歐洲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生命。鼠疫非常可怕,人們開始相信它在本質上只能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是上帝在懲罰罪人的罪行。大規模的鞭笞開始流行,受鞭笞者認為通過抽打自己和承受其他身體上的懲罰,上帝可能就會認為他們已經受夠了懲罰從而不再讓他們染上鼠疫。這種狂熱蔓延至全歐洲,最初教會也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但是鞭笞行為漸漸變得失去控制,于是教皇頒布了禁止的法令,不愿停止的人被絞死、斬首或是燒死。說來古怪的是,教會命令一些受鞭刑者在羅馬城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壇前由主教親自鞭打。
在鼠疫橫行的時期,人們需要找到一些替罪羊,任何長相丑陋或行為古怪的人都會受到懷疑。富人、殘疾人和猶太人極容易受到攻擊,迫害接踵而至。在弗萊堡和巴塞爾城,猶太人被成群趕入巨大的木制建筑中活活燒死。許多猶太人流亡到德國東部和波蘭,在那里他們可以得到寬宥。在幾個世紀之后,大批的猶太人幸存下來。但是到了20世紀早期,許多猶太人死于納粹黨徒的“終極解決”。
經濟學感悟: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安全而作出的交換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
【5】說話的勇氣
18世紀早期,法國的經濟已經接近崩潰邊緣。失業、貧困和疾病無所不在,除了王公大臣和達官貴人們--他們非常富有,極度奢侈。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國王路易十六,他依仗天授神權進行統治,也就是說,只要不違農時就可以為所欲為。教會也徒有虛名,主教們個個貪污腐化,只要貴族們能夠遵從“真正的信仰”,就對他們的行為聽之任之。人們依然相信有巫婆和巫術,任何人如果膽敢對教會的教義有疑,就會被判為異教徒,受酷刑折磨并被綁在火刑架上燒死。貴族階層將普通百姓視為奴隸和玩物。法官們認為法律就是用以維護現狀的,而醫生認為疾病就是來自上帝的懲罰,是因為罪有應得才會遭此厄運。
一個出生于中產階級家庭的法國年輕人開始質疑他所處的社會--他就是伏爾泰。伏爾泰記錄下了他的思想,以詼諧的諷刺性戲劇的形式來嘲諷富人和貴族的無知。伏爾泰24歲時,他的第一部戲劇在巴黎面世。作品非常成功,伏爾泰本人也因此名聲大噪。幸運的是,才華橫溢的他在宮廷大受歡迎,女王本人也對他頗為欣賞。盡管如此,他還是多次鋃鐺入獄,每次都在一些權貴朋友的幫助下才幸免于難。有一次,由于他惹了很大的麻煩,只有在他承諾離開法國去英國定居的條件下,才能獲得釋放。
這個懲罰后來成為法國貴族們所犯的一個錯誤。多年后,他享譽巴黎。他的一生中有很多著名的深入人心的論述:
“如果不存在上帝,就有必要制造一個。”
“工作可以驅走三種罪惡:無聊、墮落和貧窮。”
“歷史就是對于罪惡和幸福的刻畫。”
“對生者,我們虧欠的是尊重;對死者,我們虧欠的只有真理。”
經濟學感悟:安全,常常需要強有力的庇護,甚至包括一些交換行為,也必須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
【6】樂隊在堅持演奏
在“泰坦尼克”號上有八位樂手隨船航行,他們被雇用來在“泰坦尼克”號處女航中為乘客提供娛樂。在輪船剛剛撞到浮冰后,樂隊開始在頭等艙以演奏來安撫乘客。輪船開始傾斜時,樂隊轉移到甲板上。很多幸存者都提到,樂隊在輪船沉沒的過程中一直在堅持演奏。最后八位樂手全部遇難。
“泰坦尼克”號上還有許多富豪和名人。本杰明·古根海姆以經營鋼鐵工業起家,經常被人們看做是無修養的暴發戶。他與他的情婦同行。在撞擊發生后的一個小時內,他與他的私人助理--維克多·吉利奧,脫下了救生衣,換上西裝和帽子,決定要像紳士一樣死去。他要別人給他遠在紐約的妻子捎個信,他解釋說:“我覺得很多人懷疑男人們會棄船而去。如果沒有足夠的救生艇來解救婦女和孩子,我情愿做個真正的男人。我絕不會在這里像個禽獸一樣死去,告訴我的妻子我堅持到了最后一刻。不會有哪位女士因為我本杰明·古根海姆的貪生怕死而被困在船上。”古根海姆和他的助理最終遇難,而他的情婦幸存了下來。
阿奇伯爾德·巴特上校是一名大使,同時也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的密友。當輪船撞上冰山時,他正在頭等艙的吸煙室里玩牌。他護送一名女性朋友登上了救生船,然后說道:“再見了,親愛的小姐。祝您好運!請您代我向故鄉的朋友們問個好。”然后他回到了吸煙室,和朋友們繼續玩牌。有救生艇上的幸存者稱,在輪船沉沒的那一刻,巴特上校就站在甲板上凝望。
經濟學感悟:能夠保障他人安全的人,總是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在許多簡單的為安全進行的交換行為中,他們甚至被稱為道德高尚者。
【7】成功人士的經歷
貝內代托·扎加里亞,是一個杰出人物。
扎加里亞于1248年出生于熱那亞的一個貴族家庭。1259年,也就是在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就去了東方,和哥哥一起在皇帝那里得到了一大塊封地。那塊封地叫福西亞,在小亞細亞,封地內蘊藏著大量明礬。為了降低明礬的價格,扎加里亞兄弟二人造船、買船或租船,自己搞運輸。不運明礬的時候,他們就把船租出去,或者用那些船去攻打海盜。另外,他們也進出口明礬以外的商品。這些生意使他們在地中海和黑海一帶不停地跑來跑去。
扎加里亞經常去熱那亞,他對那里的公債行業很感興趣,他也經常去君士坦丁堡,在那里有一所房子。除了從事經濟活動,他還在政界和軍界扮演著某種角色,但他基本上是一個商人。
1286年,他奉命追擊比薩海盜。追到突尼斯以后,他的任期滿了,于是他就讓艦隊停下來保衛他的船只。他還在利比亞的黎波里從政過,這使他得以去追捕那些對他事業極其不利的海盜。他送給卡斯蒂利亞國王12艘帆槳大木船,國王投桃報李,把卡迪克斯對面的圣瑪利亞海港城當做可以繼承的封地賜給了他。于是,這座城市就成了他那些去大西洋的船只的接濟站,使他得以去西班牙繼續他的生意。法國國王菲利浦任命他為魯昂艦隊的司令。扎加里亞接著又去了東方,占領了希烏。皇帝把希烏作為封地給了他,而希烏是唯一出產油灰的地方。
扎加里亞后來回到了熱那亞城,并在那里逝世。
經濟學感悟:在許多實際情況中,交換行為并非總是能夠保證經濟體的利益不受損失,因為這一層次的交換法則相對特殊,且帶有很大的風險性。但是,一旦這種行為成功,就會獲得巨大的收益。
【8】美第奇家族與巴爾瑟薩的故事
巴爾瑟薩是那不勒斯貴族的后裔,在他年輕的時候,他跑到公海上,靠當海盜獲得財富。等他返回陸地后,又用這些錢獲得了波侖亞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然后,他又在教堂為自己買了一個圣職,并且很快開始高升。1402年,他決定購買紅衣主教的頭銜,因此,為了一萬達克特的貸款而和美第奇家族接近。讓人驚奇的是,美第奇家族的領導喬凡尼·迪·比齊竟然一口答應了。一想到巴爾瑟薩的身份,這個決定就更讓旁人感到費解。據一個同時代的作家所記載,在巴爾瑟薩作為主教使節在波侖亞的九年時間內,他的精神品德是“零,或者負值”。主教官邸很快因為“兩百名女孩、少婦和寡婦,還有許多修女的存在”而臭名昭著。
一向謹慎小心的美第奇家族為什么會與像巴爾瑟薩這樣荒淫無恥的人有牽連呢,更別說貸給他數目如此大的貸款了。答案很簡單,美第奇家族之所以在巴爾瑟薩身上冒險,是因為知道巴爾瑟薩正在參與競選教皇職位,而喬凡尼在羅馬工作了很長的時間,他知道,成為教皇的銀行家,就意味著擁有了最大的金融特權。如果美第奇家族能夠掌控元老院的財政事務,它就能成為歐洲主要的商業機構之一。長達八年時間,喬凡尼把巴爾瑟薩當最親密的朋友看待,擔任他的銀行家,定期與他聯系,并盡全力限制他的浪費行為,使美第奇銀行的資財能夠保持穩定的流出。1410年,這一切付出都得以清償,巴爾瑟薩當選為教皇,成為教皇約翰二十三世,美第奇家族接管了元老院的財政管理。
經濟學感悟:交換行為并非總是能夠保證經濟體的利益不受損失,這種行為帶有很大的預期性,屬于前瞻性投資。
【9】為選舉而進行的交換
1832年是美國杰克遜總統競選連任的年頭,如果他連任成功,第二銀行的有效期將于1836年,即他的下一屆任期內結束。大家都知道杰克遜總統對于第二銀行的態度,為了避免夜長夢多,銀行家們在大選年趁亂提前再延續20年的經營特許權。與此同時,銀行家們以300萬美金的重金,不惜下血本以資助杰克遜的強力競爭對手亨利·克雷,而杰克遜的競選口號是“要杰克遜,不要銀行”。最后杰克遜以壓倒性優勢獲得勝利。
經濟學感悟:對于可能獲得的潛在利益,人們總是懷有巨大的期望值,他們希望有人能夠出現來保障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