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統前身之黨務調查科2

  • 中統特務實錄
  • 安子
  • 3459字
  • 2013-08-03 03:41:13

3.中山艦事件

“三二”中山艦事件可以說是一件嚴重動搖“國共合作”的事兒,后來影響了國民革命進程。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表面上是將矛頭指向共產黨,其實實則也是對準自己的政治死敵汪精衛。蔣介石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他和汪精衛的關系到底如何?事情還要從孫中山革命時期說起。

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等人都曾追隨孫中山先生一起革命。他們都曾為革命上過刀山、下過火海。從表面上看,起初兩個人的私交還可以。稱之為三杰的“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在黨內的地位比蔣介石高一些,蔣介石只能算個小輩了(雖然年齡小,但野心最大,早早瞄準了孫中山的總理寶座)。所以孫中山去世后,黨政大權落到了汪精衛的手里,而地位矮一截的蔣介石有些不服氣。這種政治格局并未持續多久,由于懂得“槍桿子里出政權”,蔣介石早早掌控了兵權,在黨內的地位飆升。但是一個黨,不可能有兩個領袖,于是兩個人開始為了“王位”明爭暗奪起來,慢慢就結下了梁子!

1926年初,蔣介石與蘇聯顧問季山嘉因在北伐及軍費分配方面發生了分歧,而汪精衛則趁機拉攏蘇聯顧問季山嘉,落井下石。氣得蔣介石牙齒直哆嗦,一度血壓躥高。兩個人針鋒相對干了起來。

先是汪精衛伙同季山嘉拉攏蔣介石的屬下王懋功,后來被蔣介石發現,下令開除了王懋功。后來汪精衛又以販賣私鹽等罪名撤了蔣介石把兄弟陳肇英的虎門要塞司令職務。

汪精衛畢竟是一個政治高手,稍微年輕一點的蔣介石還不是他的對手。交戰幾輪,蔣介石不但沒能占著便宜,而且連失兩員大將,差點被迫下臺。這一天,陳立夫本來心情不錯,但看到蔣介石一臉愁容,便安慰蔣介石:“校長,不要生氣……生氣解決不了問題!”

蔣介石面色凝重:“能不生氣嗎?大戰將臨,軍餉還沒有著落,靠什么打?我們不是義和團,沒有刀槍不進之軀!尤其那個汪精衛,大戰之前撤我的帥(虎門要塞司令陳肇英),這事不能就這么算了!”

“可是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陳立夫安慰道。

“立夫,校長一直器重你,希望你以后能夠替校長掌舵!如果把你放在這個位置上,你會怎么做?”

陳立夫想了想,沒有什么好主意,只能無奈地搖搖頭:“校長,你知道我不懂政治,換作我,可能只能躲避一下了!”

當時,廣州已經謠言四起,風口浪尖上的蔣介石聽到“躲避”一詞,竟然眼前一亮,陳立夫不愧是蔣介石的福將啊。于是蔣介石拍了拍腦袋門子感慨了一番:“是啊,為什么不躲躲呢?古人都說,攻可進,退可守。以退為進不是沒有道理啊!”于是蔣介石決定去蘇聯躲一躲,借此讓汪精衛等人難堪。

1926年的2月9日,蔣介石辭去軍事委員和廣州衛戍司令等職,要求去蘇聯“休養”。但是汪精衛卻看出蔣介石心機,于是例行公事去黃埔軍校勸蔣介石:“老弟,革命尚未成功,你的這個做法是不是有些倉促?”

蔣介石回答:“有汪主席在,革命早晚會成功!”

汪精衛看出蔣介石的心意,就沒有強行挽留,故意把球踢給蔣介石,做順水人情:“如果出去,要注意身體。”

蔣介石此計不成,反被汪精衛將了一軍。于是蔣介石的日記中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頃聆季新言,有諷余離粵語,其受讒已深,無法自解,可奈何……蔣介石思考再三,還是決定讓陳立夫買了船票。

1926年3月19日,車開到碼頭,蔣介石又改變了想法。這個改變蔣介石想法的人,又是這個“不懂政治、直言快語”的陳立夫。

當時陪同蔣介石的陳立夫看到蔣介石左右為難,便起了同情之心。據說,陳立夫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一個性情中人肯定會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的。

到了碼頭,蔣介石臨江眺望遠處,老淚差點竄出來。這一幕又打動了性情中人陳立夫。陳立夫覺得“車到山前必有路”,即使到了碼頭,也不定無路可走。此時他又聯想到蔣介石說過的國際形勢,此時選擇政治避難無疑等同自殺。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陳立夫的內心起了變化。

陳立夫道:“校長,手握重兵,豈有躲避的道理?在我看來,應該躲的是他們,不是我們!”

蔣介石琢磨了一下:“是啊,為什么要躲?為什么不直接跟他干?”

由此看來,陳立夫的一舉一動影響了蔣介石,而陳立夫在政治沼澤里也是越陷越深。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這個道理。蔣介石回去之后,一方面防備著汪精衛,另一方面則繼續潑共產黨的臟水,企圖破壞國共合作,把共產黨排擠出去。于是蔣介石在陳立夫的幫助下,一手策劃了歷史上著名的“中山艦事件”!

“中山艦事件”算是陳立夫進入政治圈后的一次中考,且成績不錯,可以給個優秀。但是陳立夫心思縝密、忠心耿耿、毫無二心地為自己的主子賣命,則說明蔣介石是個聰明人,且有自己的識人、用人之道。陳立夫在“中山艦事件”里到底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1926年3月19日,車還在回去的路上,陳立夫就勸蔣介石:“校長,既然做,為什么不搞出點聲響來?”

蔣介石將信將疑:“你有什么辦法?”

陳立夫此時也拿不出具體的想法,但是他說:“我覺得汪精衛是占著茅廁不拉屎,而中共也想借機竊取政權……我們要想個辦法,讓汪精衛和中共都難受!”

蔣介石:“好吧!”

蔣介石回到學校后,便讓陳立夫通知陳肇英、歐陽格等人來黃埔開會,商量對策。這段時間,陳立夫不僅發揮其組織才能,而且在許多問題上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期間蔣介石總會問:“立夫,你有什么想法?”

陳立夫:“校長,我們不但要制造點聲音,而且還要散布言論:說共產黨借機叛變……如此一來,也能給汪精衛一個下馬威!”

此時蔣介石命令歐陽格傳一道命令,讓海軍局的代理局長李之龍(共產黨)速派得力兵艦兩艘。李之龍接到命令,并沒多想,便通知了中山艦和寶璧艦開往黃埔。

在一場政治陰謀下,中山艦就這么乖乖地來了……

等兩艦到位后,此時陳立夫帶領歐陽格等人開始四處散布謠言,說中山艦無故移動,顯露共黨陰謀……而共產黨授意李之龍,準備強行劫持蔣介石、陳立夫兩位同志至蘇聯海參崴,圖謀不軌……此時謠言四起,街道上亂成一片。

1926年3月20日的凌晨3點,鐘聲一響,蔣介石離開家趕到造幣廠,下令全城戒嚴。此時的廣州城已經彌散著一股恐怖的味道。

隨著蔣介石一聲令下,抓捕行動開始了。首先虎門司令陳肇英和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王柏齡在廣州文德樓的家中逮捕了海軍局長李之龍;劉峙接替王斌功二師師長的職位扣押了二師所有的共產黨代表,而蔣鼎文則帶領二師五團占領了海軍局,解除了海軍局的武裝;而陳策、歐陽格等人則借機控制了中山艦。與此同時,還逮捕了四十多名國民黨左派代表,并派人監視鄧演達的一舉一動。蔣介石還一紙電文撤銷了遠在潮汕的第一軍,完全奪得了粵海第一軍權。

中山艦事件就這樣發生了,而國府主席汪精衛也終于坐不住了,他咬牙切齒地說:“我是國府主席,又是軍委主席,蔣介石這個舉動不是成心讓我難堪嗎?我看他,早就吃了豹子膽,想造反啊?”

在陳立夫等人的獻策下,廣州淪陷,完全成了蔣介石的天下。就連汪精衛都害怕了。于是他向蔣介石妥協了,偷偷坐車離開了廣州。蔣介石的做法其實是“一箭雙雕”,既攻擊了共產黨,又趕走了政治死敵汪精衛。

在陳立夫的幫助下,蔣介石的血壓降下來了,自然也就高興了。機要秘書陳立夫一下子成了蔣介石手上的一張王牌,后來蔣介石提拔他為機要科科長。

4.遷都之爭

北伐戰爭終于開始了!1926年的5月,葉挺將軍帶著他的獨立團和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作為尖刀,首先向吳佩孚的腹地插進。一直到1926年的7月1日,國民政府終于坐不住了,于是頒布北伐動員令。7月4日,為完成中山先生遺愿,國民黨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了《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蔣介石也迎來人生當中的轉折點。他成了這支北伐軍的總司令,李濟深為總參謀長,鄧演達擔任政治部主任。

7月9日晚上,蔣介石擲地有聲地宣讀北伐誓詞:嗟我將士,而肅爾聽。國民痛苦,火熱水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日星。吊民伐罪,殲厥兇酋。保我平等,還我自由。實行主義,犧牲個人。有進無退,革命精神……

北伐戰爭開始后,身為機要科科長的陳立夫也沒有閑著,雖然他沒有親自帶兵討伐(他從來也沒帶過兵),但卻跟著自己的哥哥陳果夫在黨內幫助蔣介石搞起了“遷都”這門子事。所謂“遷都”,就是從一個地方遷到另外一個地方。通俗點說,“遷都”就是搬家。但是這個“遷都”不同于歷史上任何一次遷都,這一次遷都完完全全、徹頭徹尾是一次政治陰謀。

1926年11月,在北伐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將國民政府遷到武漢。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遷都武漢是必然的。但此時蔣介石又打起自己的算盤。他認為遷都武漢之后,不利于自己的政治前景。恐怕自己費盡心思打出來的局面,都將付之東流。于是他內心起了矛盾,成了遷都武漢的堅決反對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花垣县| 凤凰县| 灵石县| 乐至县| 黑龙江省| 合阳县| 宁海县| 上虞市| 邢台市| 娱乐| 博湖县| 桂林市| 石渠县| 贺兰县| 临漳县| 拉萨市| 桑植县| 赞皇县| 丹凤县| 辽阳市| 汶上县| 镇原县| 巢湖市| 墨脱县| 绥芬河市| 安泽县| 淮北市| 南昌市| 安徽省| 黔江区| 若尔盖县| 静宁县| 沙田区| 隆安县| 华安县| 通化县| 闵行区| 墨玉县| 老河口市|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