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購買力對比理論1 (1)
- 貨幣論(全兩冊)
- (英)凱恩斯
- 4162字
- 2013-08-03 03:16:00
1.購買力對比的含義
如果代表消費的復合商品的組成對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情況來說都保持穩定,并且消費者喜好沒有發生改變,那么購買力對比就不會產生任何理論難點。根據一系列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位置而準備編制的關于某一特殊復合商品價格的一系列指數,除了要涉及到獲取單獨商品的一系列可靠的報價這一實際問題之外,就沒有其他問題的干擾了。
但是,事實上,代表了實際貨幣收入花費的復合商品,其構成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或者群體當中并不是保持固定不變的。其不穩定性有三個原因——[1]由于消費想要滿足的需求,即消費目的不同,或者[2]由于消費達到其目的的效率不同,或者[3]何種商品組合才是達到消費目的的最經濟手段這一點發生了變化。第一種原因我們歸為消費者喜好發生了變化,第二種屬于環境變化,而第三種則是相對價格的變化。由此這三個原因,實際收入分配或者習慣、教育領域中的每一次變化,經濟氣氛和國家慣例的每一次變化,相對價格和用以購買的商品的性質和質量發生的每一次變化,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平均消費性質。
當消費性質發生變化時,如何對比購買力這一問題就會變得非常困難。這已經成為如何明確地對待購買力這個主題的絆腳石。但是,我認為人們對該問題的探討產生的混淆主要歸因于我們未能明確指明處在不同時間或地點、并且消費性質不一的商品的購買力對比到底指的是什么。
首先,購買力并不是指貨幣對效用量的支配權。如果兩個人都將其收入花費在面包上,并且二者支付的價格一樣,并不會因為某人比對方更為饑餓或者更貧窮,那么對他來說,貨幣購買力就會大于對后者來說的購買力。對于兩個持有相同收入的人來說,貨幣的購買力并不會因為一方有更大的享受權而不同。影響商品總額增加的貨幣收入的重新分配,本身并不會影響貨幣的購買力。總之,購買力的對比意味著貨幣對兩大類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對方的商品的支配權,而不是對效用量的支配權。因為,我們面臨的問題是要找到為此目的而衡量“等同性”的標準。
在此情況下,我們的任務不是要證明什么,而是通過考察與我們在普通用法中的真正含義密切相關的確切定義來闡明這一標準。對我來說——希望讀者也同意我的觀點——通過考察,我們能夠得出如下衡量“等同性”的標準:兩大類商品集合相互“等同”的條件就是它們代表了具有相同敏感性2的兩個人的商品收入(即利用貨幣收入購買的商品),并且該商品收入具有相同的真實效用收入3。我們稱這樣的人為“相似的”人。那么,如果我們說處于A 位置的人的購買力是處于B位置的相似的人的r倍,就是指相似的人在A 位置的貨幣收入是在B 位置的r倍。因此,貨幣購買力的對比與相似的人之間的貨幣收入總量的對比是一個道理。
但是,我們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困難。在上述定義中,與具有相同實際收入的個人相關聯這一點是了解處于兩種位置的貨幣購買力之間的對比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購買力的對比對整個社會來說是恰當的,因為社會是由具有不同實際收入水平的個人組成的,除非如我們上文所表述的那樣,貨幣購買力的改變對不同的實際收入水平來說都是一致的。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到這在工薪階層中可能翻倍,在中等階層中增加兩倍,而在非常富有的階層則可能增加三倍。那么,在此情況下,對整個社會來說這又改變了多少呢?
我認為,此問題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無法定義窮人和富人之間的貨幣購買力的(也就說我們所說的處于不同層次的事物之間的)數量對比。任何試圖將購買力對整個社會的改變量進行平均的做法,肯定要涉及到將某一階層的購買力“等同于”另一不同階層的購買力,但除了任意假設外,我們無法做到這一點。比如說,假設整個社會的收入在三個階層之間是平等分配的,并且更低階層在B位置的購買力是在A 位置的購買力的兩倍,中等階層是三倍,更高階層是四倍。如果,我們再假設在A位置的單個階層的貨幣購買力都是相同的,那么我們就會發現,在B位置購買力平均增加了2倍;但是如果我們假設在B位置的時候三個階層的購買力都是相同的話,我們就發現在B 位置平均購買力是之前的2倍。4我們不僅無法協調這些結論,并且我認為那種假設社會不同階層的貨幣購買力都是相同的觀點也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當貨幣購買力的變化在不同實際收入范圍間各不相同的時候,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忽視那些相對來說人數較少的階層,并認為整個社會購買力的變化位于最大和最小的變化之間,這些最大和最小的變化表現在那些包含了大多數人口的階層,并且這些階層的實際收入的變化都是按規模大小排列。在上文的例子中,即我們只能得出購買力增加介于2-4之間這樣一個結論。
進行精確的量化對比是很困難的,這也同樣存在于許多其他著名的概念中,即那些從某種意義上講非常復雜、多樣的概念中,這些概念很可能同時在不同程度上位于不止一個相互無法比較的方向中。從該意義上講,購買力理論在實際收入并不相同的人口中進行平均后,就變得非常復雜。同樣的困難還有一個產生原因,就是無論何時,我們在思考某種事物是不是總體上優于另一事物的時候,優越性取決于幾種屬性的合力,這些屬性每一個在程度上都是不同的,但是對優越性的影響方式相互間又無法對比。5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出于簡單、精確的目的,我們將假設我們研究的是不復雜的情況,即貨幣購買力的改變對所有相關的實際收入水平的影響都是一樣的。
2.近似方法
我們已經知道,正確對比處于兩個位置的貨幣購買力的方法就是對比在這兩個位置上的兩個“相似的”人的實際總收入。但是應用這一方法存在一定的難度,這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客觀測試可以使我們選擇“相似的”組合以便進行對比。因此,迄今我們一般使用的辦法不是先試圖選擇一個相似的人的組合,然后再對比他們的貨幣收入,而是找到我們認為可以代表在不同位置的兩個相似的人各自消費的兩組消費計劃,然后對比各自對應著這兩個消費計劃的兩個“等同的”復合商品的價格。
不管是對比相似的人的貨幣收入這一直接法,還是對比“等同的”復合商品的價格的間接法,都不可能獲得完整的準確性。因此,我們就面臨了一個近似值的問題。但是,我認為我們現在使用的近似方法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使用者并不是非常清楚他們到底要比較什么。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會努力分析不同的近似方法到底意味著什么,以及他們的假設是什么——包括那些在我看來有效的和無效的假設。
[1] 對比相似的人的收入直接法
這一直接法已經完全遭到了數據師的摒棄,但是,實際上卻是常識中最經常使用的方法。該方法取決于對那些了解我們要討論的兩個位置上的人的富裕情況的一般性判斷。如果一個蘇格蘭人得到了一個去倫敦工作的機會,或者一個英國人得到去澳大利亞、美國或者德國的工作機會,并且正在考慮將得到的貨幣收入,同他現在在國內獲得的貨幣收入相比,達到什么程度才能“值得”他去接受這份工作,也就是說,新的工作地點的相對貨幣購買力是多少,他通常不會參考任何官方的指數,并且即使參考這些指數也不會得到任何有價值的答案。他會請教一位了解兩個地方生活情況的朋友。這個朋友就會想到生活在兩個地方的、并且生活水平大體相同的兩個人,比較它們的貨幣收入,并根據比較結果給出他的答案。他可能會告訴那個人,在紐約他需要每年1200英鎊的收入才能跟在倫敦每年700英鎊的收入或者是愛丁堡每年500英鎊的收入所獲得的生活水平相當。也就是說三個地方收入的貨幣購買力比例是12:7:5,對工人階層的人來說,這一比率并非一定要與此相同。
同樣的方法還可以用來衡量在不同時間內的購買力(如果人們的記憶力還能對此進行判斷的話)。我們經常會問到某一階層的購買力同戰前的購買力相比是什么樣的,并且根據我們腦中對此進行的對比結果來決定中等階層或者農業勞動力的比例是多少,等等。
如果為此目的,經過培訓的調查者對此進行細致深入的調查,并且與物價和消費數據進行了核對,在此基礎上使用直接法就非常有價值。但是,雖然對比法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模糊不清、單憑記憶和一般印象無法得到確切結果等問題,仍然有兩種情況可以使我們通過對比獲得的結果,甚至比指數為我們提供的答案更為可信,即消費性質發生重大變化以及大部分消費都屬于非標準類型,而且指數無法涵蓋這樣兩種情況。
比如說,我們最好是通過對于相當的生活水平所需成本的印象,而不是其他方法來對比一個英國人在國內的貨幣購買力和他在東方的貨幣購買力,這是因為此人購買的商品在兩種情況下是非常不同的。而一對中等階層父母在戰前和戰后的貨幣購買力的對比也最好是通過一般印象來進行對比,因為消費中的非常大的一部分——比如說,租金、雇用傭人、教育以及旅游——總是不包含在指數之中。
正是在這些情況下,直接法得出的結果與間接法得出的結果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更接近真實情況。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研究的是標準化消費,并且消費性質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比如說現在或者是五年前工薪階層的消費,間接法可能相對更準確。
一般印象通常包含了傳統消費,雖然這些消費實際效用不大,但是為了避免引起不便,地區性的習俗又要求這些傳統消費。這一點到底是有利于還是不利于對比方法,引起了一個非常微妙的問題,即購買力指的是什么。但是,我不會在該問題上止步不前。
[2]對比相當的復合商品價格的間接法
這是一個常用的方法,通常編制購買力指數這一問題由此會得到解決。我們知道不同商品的價格以及這些商品之間的消費分配情況,并且很少或一點都不了解什么樣的人是“相似的”,我們就可以用間接法來提供這些數據。
但是,我們通常都知道處于兩個位置的一部分消費——并且有時候是很大一部分——性質相同,并且為相似的消費者提供滿意的能力也都相同。讓我們把代表了兩個位置的平均消費、并且對這兩個位置來說都一樣的那一部分復合商品用a來表示,互不相同的兩個部分用b1和b2來表示。如果某一位置購買的商品數量多于另一位置購買的商品數量的時候,對兩個位置來說,相等的數量當然就包含在了a中,而多出來的那部分,對每一個位置來說都是特殊的,就被包含進了b1或者b2中。另一方面,那些實體上是相似的,但是在實際收入產出能力方面不相同的消費,由于消費喜好或者環境的變化,就必須包含在b1和b2中,而不是在a中。并且,b1的數量單位必須能夠使在第一位置上的花費在每單位b1上的消費與每單位a的比率跟總消費中b1與a的比率相同;b2的情況與此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