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金錢是給上帝的禮物 (5)
- 圖釋經典系列:圖釋塔木德
- 沙遜
- 4316字
- 2013-08-03 03:15:41
經過調查和慎重的分析,洛克菲勒認為:“原料產地的石油公司在需要用鐵路的時候就用,不需要的時候就置之不理,十分反復無常,使得鐵路經常無生意可做,鐵路的運費收入也就非常不穩定。這樣,一旦我們與鐵路公司定下一個保證日運油量的合約,對鐵路方面來講必是如荒漠遇甘泉般的及時,那時鐵路公司在給我們運輸時必定會大打折扣。這打折扣的秘密只有我們和鐵路公司知道,這樣的話,別的公司在這場運價競爭中必敗無疑,那么壟斷石油產業就指日可待。”之后,洛克菲勒在兩大鐵路巨頭顧爾德和凡德畢爾特之間經過權衡,選擇了鐵路霸主凡德畢爾特作為談判對象,最后雙方終于達成協議:洛克菲勒每天保證運輸60車皮的石油,但鐵路運輸費上必須打20%的折扣。
這樣一來大大減少了運輸石油的成本。低廉的價格為洛克菲勒贏得了廣闊的市場,大大增加了競爭實力,洛克菲勒又向控制世界石油市場的宏偉目標邁進了一步。
洛克菲勒在和同行業的競爭者中身為弱者,他如果和對手面對面競爭,不一定能夠獲勝,但他最終巧妙地借助第三者鐵路霸主的力量,以低廉的運輸價格擠垮了同行,實現了其小魚吃大魚的愿望。
人類自從走上文明之路,便一直在尋求借勢借力的辦法,杠桿原理便是人類“借”力的一種發明,其后又發現了滑輪的原理。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知道把大小不同的滑輪加以組合就可以用更小的力量舉起更重的物體。今天,只要一個人坐在起重機的駕駛座上,就可以挪動幾十萬斤的鋼架、貨柜。人類依靠頭腦,使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最大的限度。
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中,任何一項成功的事業,都是運用了滑輪的原理,借助別的力量使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效果。所有大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有一種識人的眼光,能夠抓住別人的優點,把每一個員工的位置都分配得十分恰當,使每個員工的力量和智慧都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鋼鐵大王卡內基曾預先寫下這樣的墓志銘:睡在這里的人善于訪求比他更聰明的人。的確,卡內基能夠從鐵道工人變成鋼鐵大王,是他能夠發掘許多優秀人才為他工作,使他的工作效率增長了成千上萬倍的結果。
總而言之,猶太人懂得任何事業都不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辦法卻是多種多樣的,辦法得當,則可快捷省力。巧于“借力”,精于“借勢”是成功的一大訣竅。
不管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還是個人的發家發跡過程,都有一個叫做“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對于那些富有豪門或旺族的后輩,自然可以接過父輩打下的江山繼續前進,但是對于窮人而言,要想發家致富,光起步時的本錢就是個難題。按照一般的思路,可以去借,但對于一個毫無家底的窮光蛋,誰又能借錢給他呢?現代的銀行有嚴密的信用級別制度,對于一個窮人而言,其資用等級肯定達不到銀行的要求,因此,想從銀行借錢簡直是比登天還難。猶太人身處異地他鄉,遭人歧視,受人排擠,他們無地無權無勢,想出人頭地,在常人看來簡直是妄想。然而,事實上,猶太人卻以其超出常人的智慧和機智,加上勤勉、忍耐的性格,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并且最終成了富翁。猶太大亨洛維格就是利用一種超乎尋常的方式巧妙利用別人的錢發家致富而最終成了億萬富翁。
我們知道有個世界船王叫奧納西斯,但他同洛維格相比,只能是“小巫見大巫”。洛維格擁有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6艘油輪,另外,他還兼營旅游、房地產和自然資源開發等行業。
洛維格第一次做的生意只是一艘船的生意。他把一艘別人擱置很久沉入海底的長約26英尺的柴油機動船打撈出來,然后用了4個月的時間將它維修好,并將船承包給別人,自己從中獲利500美元。這使他很高興,也很感謝父親能借錢給他。他明白了借貸對于一貧如洗的人創業的重要。
青年時期的洛維格在企業界碰來碰去,總是債務纏身,屢屢有破產的危機。他始終也沒有跳出平常的思維,達到一種有希望的新境界。就在洛維格行將進入而立之年時,靈感也在這個時候爆發了。
他先后找了紐約的幾家銀行,希望他們能貸款給他買一艘一般規格水準的舊貨輪,他準備動手把它改造成賺錢較多的油輪,卻遭到了拒絕,理由是他沒有可以用來作為擔保的東西。于是洛維格有了一個不合常規的想法。
他有一艘只能用來航行的老油輪,他將這條油輪以低廉的價格包租給一家石油公司。然后他去找銀行經理,告訴他們他有一條被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輪,租金可每月由石油公司直接撥入銀行來抵付貸款的本息。經過幾番周折,紐約大通銀行終于答應了他的要求。
這就是洛維格奇異而超常的思維。盡管他并無擔保物,但是石油公司卻有著很好的效益,其潛力很大,除非天災人禍,石油公司的租金一定會按時入賬。而且洛維格的計算非常周密,石油公司的租金剛好可以抵償他銀行貸款的本息。他的這種巧妙的“空手套白狼”做法看似荒誕,但實際上正是他成功的開端。
他拿到了貸款就去買下他想買的貨輪,然后自己動手將貨輪加以改裝,使之成為一條航運能力較強的油輪。他利用新油輪,采取同樣的方式,把油輪包租出去,然后以包租金作抵押,再貸到一筆款,然后又去買船,……這樣,像神話一樣,他的船越來越多,而他每還清一筆貸款,一艘油輪便歸在了他的名下。隨著貸款的還清,那些出租船也就全部歸他所有。
洛維格的成功,最關鍵的地方就在于他找到了一種巧借別人的“勢”來壯大自己的妙策。一方面,他將船租給石油公司,這樣他就有了與這家石油公司開展業務往來的背景。有這樣一家石油公司來做保證,況且每月租金可以直接抵付利息,銀行當然樂意將錢貸給他了。另一方面,他用從銀行借來的錢再去買更好的貨輪,然后再租給石油公司,然后又貸款。從這一點上講,他又巧妙地利用借來的錢壯大了自己的“勢”,如此往復,借的錢越多,租出去的船也就越多,而租出去的船越多,其“勢”就越壯大,而“勢”越壯大,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錢……這樣,像滾雪球一樣,他當然就發財了。由此可以看出,猶太人不但精于利用別人的錢,更精于借別人的力量來壯大自己或者說為自己服務。
借錢,就是掏錢買敵人
“借錢給朋友,將以失去友情作為利息。”
——《塔木德》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不要把錢借給別人,借出會使你人財兩空;也不要向別人借錢,借進來會使你忘了勤儉。”這句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和猶太人的生意經正好相反。
你可以用其他友善的方式接濟你的朋友,但不要借錢給他。借錢給他人就是掏錢為自己買了一個敵人。
猶太人朋友之間很少涉及金錢,他們之間朋友是朋友,金錢是金錢,分得十分清楚,一般不把金錢摻入友情,也不借錢給別人。
猶太人朋友之間會在一起吃飯喝酒,這樣的朋友關系就表示他愿意和你經常來往。但你要是借錢,他們很少會答應。
這不是因為猶太人不喜歡自己的朋友,也不是因為大家彼此之間不信任,而是他們處事的一種精明。
猶太人是十分自尊的,他們一般是決不肯向人求助,即使遇到了困難,他們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猶太人在生活上借錢,與他們在生意上的借貸是不一樣的。假如一個人向自己的朋友去借錢,那說明這個人已經處于生活比較困難的時候了。有人借錢給他,他就總是感到忐忑不安,心里總是想著怎么樣把錢盡快還給自己的朋友,見了朋友就感覺很不好意思,雖然朋友對他仍然很親密,甚至渾然不覺他的尷尬,而他為了避免這種愧疚的心情一般就會回避自己的朋友,希望自己盡快地還錢,那樣自己才覺得在朋友面前會坦然,有了這種心理,他就會因為金錢變得很不自在,讓人感覺不舒服。
而借出錢的朋友呢,如果也恰好需要這筆資金,但是由于已經將錢借給別人,而且為了讓借錢的人放心,自己一般不會規定還錢的時間,這樣就是別人什么時間有了錢就什么時間來還,而自己的事情卻不得不去向別人借錢才能解決,這樣大家的心里都不舒服。所以,猶太人之間就心照不宣地達成默契——不借錢給自己的朋友。
猶太人開的餐館貼著這樣的一首歌謠:“我喜歡你,你要借錢,我不能借,怕你借了,以后不再上門。”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
猶太人喜歡放高利貸收取利息,這是他們幾百年的傳統了,他們如果有閑余的資金,就會把這些錢放出去收取利息,而有人需要錢自然就可以去借貸了。所以,猶太人沒有錢的時候,喜歡去借貸,來充實自己的資金或者暫借資金來渡過難關。向他人借貸資金是一種商業行為,這與向朋友借錢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雅可夫借給亞瑟500美元,明天就要到期了,但是亞瑟根本沒有錢可以還。雅可夫3天前就已經提醒亞瑟,還有3天就該還錢了。“到明天雅可夫一定會來要錢的”,想到這里,亞瑟坐臥不寧,煩躁地在房子里走來走去。“你為什么還不睡覺?”他的妻子問他。“我向雅可夫借了錢,明天早上非還他不可!” “你現在有錢了嗎?” “我連一個子也沒有呢!”
“那既然這樣,你就睡覺吧,著急的應該是雅可夫而不是你。”
亞瑟妻子的話代表了我們處理債務的一般態度,既然沒有錢就干脆放心休息,反正著急也沒用。而事實上,雅可夫也確實沒有辦法,自己的朋友沒有錢,如果逼朋友還錢,那與朋友長久培養起來的感情就會因此而崩潰了。打官司更是浪費自己的錢財,對朋友的感情也更是致命的打擊。
還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梅西克向羅揚借了1200馬克,但是梅西克一直沒有錢還,每當遇到羅揚,梅西克都會溜掉,避而不見。羅揚束手無策,只能唉聲嘆氣。
這時,他的另一個朋友對他說:“你不妨寫信給梅西克,叫他盡快歸還1800馬克的債,瞧瞧他的反應。”
羅揚也十分需要這筆錢,不得已只好采納了這個辦法,就給梅西克去了一封信。
兩天后,梅西克就回信了,信中說:“羅揚,我記得很清楚我只借了你1200馬克,你怎么說我欠了你1800馬克?隨信附上1200馬克,如果你要打官司的話,你準輸。”
如果朋友之間真的到了這個地步,兩個人以后的關系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洞悉人情的猶太人說:“借錢,即是掏錢給自己買了個敵人。”
美孚石油公司向餐具經銷商猶太人喬費爾訂購了3萬套餐刀和叉子,交貨日期為9月1日,地點是芝加哥。喬費爾不敢怠慢,立即請廠商為他趕制。
沒想到,麻煩卻出來了。廠商磨磨蹭蹭,一直不能按期交貨。
喬費爾對廠商十分生氣,但是事情已經這樣了,他也沒有辦法,只有希望對方能夠快一點了。
他多次打電話催問,但是對方滿不在乎地說:“就算是遲點兒,你也總不至于這么上火吧。”
喬費爾是猶太人,信守契約精神,所以只好咬牙:刀叉坐飛機吧!
5小時內將3萬套刀叉裝上飛機,9月1日,這架飛機裝載刀叉到達了交貨地點芝加哥。
這下,喬費爾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額外地多支出了6萬美元,要運送的不過是3萬套刀叉。
美孚石油公司的人只說了一句:“按期交貨,很好!”至于那昂貴的飛機租金,他們問也沒問。
不過,這次以后,商界都知道了這個做生意注重合同的猶太人,全世界的許多商人都來和喬費爾做生意了,于是大量的訂單雪片般地飛到了喬費爾的辦公桌上。
當年的這點小損失讓他心疼不已,現在喬費爾卻得好好感謝那次意外給他帶來了這么大的利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