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摩挲中國文明 (2)

從古至今,始終有極少數人,為了個人的、集團的、區域性的利益,不斷地制造與世界潮流不和諧的音符,對整個人類利益進行踐踏,罪惡、暴力和戰爭時有出現。余秋雨先生在《兩難的實驗》中說道,“現在,我國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面臨著一發而動全身的危險處境,一系列全球性法規的制定已不可拖延。以自由市場經濟為最終驅動的發展活力、以民主政治體制為理性基座的秩序控制,能否在全球范圍內取得協調并一起面對危機?時至今日,各國熱衷的仍然是自身的發展速度,掩蓋了一系列潛在的全球性災難”。可想而知,人們在享受社會進步和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也品嘗著自己釀造的苦酒,這不能不讓有正義感和良知的人們感到困惑。

◎穿越現實的門徑

桃花源,是對惡濁亂世的一個挑戰。這個挑戰十分平靜,默默地對峙著,一聲不吭。

——《白蓮洞》

從水域到陸地,從樹上到樹下,從洞里到洞外,人類的發展史從來就沒有停歇過。從進入文明時代那一刻起,人類便從洞穴中搬了出來,由血緣和土地將他們聯系在一起,或棲于茅舍竹籬,或居于樓臺亭榭。然而從古至今仍不乏眷戀、追逐著洞穴生活的人們。

一千五百年前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最好的例證。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散文家,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文學潮流。他的詩文充滿了田園氣息,他的名士風范和對生活簡樸的熱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他是個生性熱愛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歸園田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朦朧中,我們似乎看到一個身披蓑衣、腳穿草鞋,肩荷鋤頭的清瘦詩人正從山上悠然而下。這樣一個原本就沒有遷就世俗的個性,生來就酷愛山川自然的人,卻讓他做不喜歡做的,讓他聽不喜歡聽的,讓他說不喜歡說的,以致于讓那志氣高揚的靈魂還要墮落在骯臟的紅塵俗事中,非讓他去做官,每天逢場作戲、官場酬酢,那肯定是難受得很。

殊不知,早年的陶淵明也不免落俗。他幼年時家道中落,生活非常清貧,也曾想通過仕途改變現狀,于是懷揣著單純的理想在漫漫仕途之路上下求索,雖飽讀詩書,頗有為官之才,但“大濟蒼生”的宏偉抱負卻始終得不到施展,先后只是做了一些小官,而且時間都不長。最終因為無法忍受官場習氣,發出一聲“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感慨,掛印辭官,結束了淺淡的仕途生涯,回到家鄉,過著“躬耕隴畝”的生活。當他真正拋棄了所謂的“功名利祿”之后,一個無限舒展的世界便向他敞開了。

他渴望開鑿一個精神的洞穴——夢想中的桃花源,好讓他避身其中,逃離現實。這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說的是武陵地方的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洞口,就丟下船只從這個缺口中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土地平曠,房屋整齊,人民生活古樸自然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為樂。看到漁人,人們大吃一驚,紛紛請他回家吃飯飲酒,自稱是祖先為了逃避秦朝的戰亂,躲進桃花源生活。這些人不知道秦以后有過漢朝,漢朝以后又有了晉朝。漁人在桃花源住了幾天想家了,就和這里的人告別,出了桃花源。等他以后再去尋找,卻如何也找不到了。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陶淵明用簡凈的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極富感染力。然而,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的社會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罷了。

對于在此用“逃離”來形容陶淵明,林語堂先生是持否定意見的。林語堂先生認為“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認為陶淵明是中國整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談到陶淵明對后世的影響,林語堂先生說:“他不曾做過大官,沒有權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詩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給我們什么文學遺產,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較渺小的詩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遠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簡樸的,風格也是簡樸的,這種簡樸的特質是令人敬畏的,是會使那些較聰明較熟悉世故的人自慚形穢的。

他今日是人生的真愛好者的模范,因為他心中反抗塵世欲望的念頭,并沒有驅使他去做一個徹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和感官的生活調和起來”。魯迅先生也說,“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而我們更多人之所以能記住陶淵明的名字,正是因為那篇《桃花源記》。對于這篇《桃花源記》為什么能轟傳百代,余秋雨先生認為,關鍵“就在于它開鑿了這樣一個洞口”,一個通向理想國的洞口。從此這個默默開放的洞穴,被埋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底。余秋雨先生在《白蓮洞》中說“桃花源,是對惡濁亂世的一個挑戰。這個挑戰十分平靜,默默地對峙著,一聲不吭”。

在這個挑戰之后,有一個挑戰卻是響當當的。這個挑戰為世人所流淚,它的始作俑者就是中國歷史上福氣最好的大皇帝——乾隆。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個有趣的帝王,一個真正的唯我獨尊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統治著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近3億人口,寫出了超過44000多首所謂的“詩”和數千散文,而且,他還是一個音樂家,一個水平出眾的書法家,也是一個熱心的三流畫家。作為統治者他事必躬親,對行政事務有著驚人的記憶力。他親自簽署其政權所頒發的每一條法令,并在中國進行了超過150次的長時期民間巡游、會見、探訪和核查,以保證地方官員對他言聽必從。但同時,他也大興文字獄,寵幸大貪官和珅,六下江南游逸揮霍,耗盡國力民財……余秋雨先生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這樣評價乾隆“乾隆靠著人才濟濟的智力優勢,靠著康熙、雍正給他奠定豐厚基業,也靠著他本人的韜略雄才,做起了中國歷史上福氣最好的大皇帝。”

乾隆在位期間做了一個怎樣的挑戰呢?那就是“閉關鎖國”。1793年英國使團來華,并提出了一系列雙方貿易方案,先不說對方目的如何,乾隆皇帝不僅沒答應,還把已經開放的港口也關閉了起來?!昂么笙补Φ那“阉乃^‘十全武功’鐫刻在避暑山莊里樂滋滋地自我品嘗,這使山莊回蕩出一些燥熱而又不詳的氣氛?!彼氉猿两谥腥A古老文明的夕陽余暉之中,渾然不知日之將暮、寒鴉凄迷。以致歷史上對乾隆皇帝的評價向來是有功亦有過,人們無法忘記那段把國人封鎖在“洞穴”中、與世隔絕的歷史。

也許正是因為閉關鎖國的悲劇太苦澀,致使它留下的陰影歷經百年而不退,至今仍讓國人耿耿于懷。余秋雨先生在《借我一生》中說,“我們再也不要躺在‘四大發明’上沾沾自喜了”。“中國由于長期封閉,不僅基本上沒有參與近代文明的創造,而且對西方世界日新月異的創造態勢也知之甚少。結果,直到今天,組成現代生活各個側面的主要部件,幾乎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我們的下一代并不能感受此間疼痛,仍在“四大發明”和其他零星“國粹”中深深沉醉。這種情形,使文化保守主義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的步伐?!贬槍ι厦娴膯栴},余秋雨先生在《迷昧和保守》一文中提出質疑并做了回答,“一種在輝煌時期都缺少變化的文明,怎么能在以后正常發展呢?當主體文明不再具有創造力,那么,只要特殊的保護因素一旦失去,就必然會讓位于低層文明、原始文明,就像印度在戒日王之后便出現了佛教漸漸讓位于印度教的勢頭?!边@些年來,雖然我們已經走上了復興之路,但我們似乎還是沒有擺脫這種惋惜的心態。

人類進入高度文明、發達的現代社會,對洞居生活又有了新發現、新認識??茖W家們對山西省住窯洞而得以長壽的人,進行了50年的研究后得出結論:他們之所以長壽,是因為窯洞生活方式帶來的結果。這就是為什么那些修仙求道的人多在洞中修煉,其中有很多人又得以高壽的原因。相傳江西廬山的仙人洞,就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修煉的地方。

從洞里走出來,又從洞外走進去,再從洞里走出來。剛剛擺脫困惑,又陷入新的困惑之中。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們的態度又當如何?余秋雨先生在《白蓮洞》做了最后的回答:“既然人們還得返回黑洞,為什么還要披荊斬棘地出來?出來,就是要自由地享用這個寬闊的空間;出來,就是要讓每個生靈從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來,就是要讓每個個體都蒸發出自己的世界。這樣,當人們重進黑洞,才不會對著蝙蝠和盲魚羞慚?!?

丹青石壁似竹簡

◎罹難的“荷馬史詩”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茨呖撸皇强此懒艘磺甑臉吮?,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后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游行。紛雜的衣飾使我們眼花繚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

——《莫高窟》

小時候,我們經常在不同的場合看見關于石窟壁畫的畫冊或是圖片,但由于那些繪畫模式以及表現內容都離我們的生活太遠,因此未曾過多留意。但當我們真的走近敦煌,靠近莫高窟時,還是不禁深深地被她震憾了,她的崇高似乎早已被歷史喚醒。

石窟是一種就著山勢開鑿的寺廟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來源于印度佛教。因為佛教提倡遁世隱修,所以僧侶們常選擇在崇山峻嶺中比較幽靜的地方開鑿石窟,方便修行。最初的中國石窟是仿印度石窟開鑿的,多開鑿于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魏晉、隋唐時期是鑿窟的鼎盛時期,特別是在唐朝,修筑了大量大石窟,唐代以后則逐漸減少。

石窟藝術可以說是一種宗教文化。它既吸收了印度宗教建筑的藝術精華,又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傳入中原及其漢化過程,也曲折地反映了各歷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景象,是研究我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我國現存的主要石窟群均為魏唐之間或宋前期作品,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古代的西域)、甘肅西部(古代河西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新疆是中國接受佛教較早的地區,最早的石窟拜城克孜爾石窟就在此地。

中國漢傳佛教石窟的內容十分豐富,其輝煌的藝術成就為世界所矚目。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是佛教東傳的特定產物,它繼承發展本土漢晉藝術傳統,吸收南北朝、唐宋美術藝術流派的風格,又不斷接受、融合域外印度、中亞、西亞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東西兩種文化的交融,以獨特的身份完成了聯接東西兩端佛教石窟藝術體系的重大使命。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由此開啟。千百年來,碧天黃沙的絲路貫通著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而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南枕祁連,襟帶西域,前有陽關,后有玉門,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絲綢之路上。漢代起敦煌即為轄六縣之郡,貿易興盛,寺院遍布。東漢大家應劭稱:“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倍嗄陙?,祁連山雪水滋潤著這顆明珠,讓它千年不衰,在沙漠侵襲、包圍中生機盎然。兩千年后的今天,這一“繁盛大地”以其擁有的舉世無雙的石窟藝術、藏經文物而成為人類最偉大、最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莫高窟作為敦煌石窟的象征,余秋雨先生說,“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玩索一塊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蹌,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干脆就丟棄自己,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在燦爛的陽光下,莫高窟背倚蒼涼的鳴沙山,在高大的白楊樹掩映下向世人綻露著神秘的微笑。古老而愴然的歲月,讓固封的淳樸開放為久違的花香。如果把莫高窟歷經的風雨比作一道萬世經傳的長詩,那么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淚的。重述那段歷史,對今天的我們,意味著文化價值的存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曲县| 越西县| 临武县| 启东市| 东乡县| 上饶县| 龙井市| 河源市| 长乐市| 平邑县| 泰安市| 安乡县| 建宁县| 沁水县| 阿荣旗| 邯郸市| 尖扎县| 丹巴县| 缙云县| 永昌县| 乌兰察布市| 海城市| 都江堰市| 岳池县| 顺平县| 蒲江县| 德令哈市| 望奎县| 淅川县| 宁陕县| 仪征市| 平远县| 迭部县| 和林格尔县| 通山县| 清流县| 溧阳市| 繁昌县| 江川县| 梁河县|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