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張大千要從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他的學(xué)生設(shè)宴為他餞行,邀著名京劇藝術(shù)家梅蘭芳等社會名流作陪。宴會開始,張大千向梅蘭芳敬酒說:“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蘭芳不解其意,眾賓客也莫名其妙。張大千含笑解釋道:
“你是君子——唱戲動口,我是小人——畫畫動手。”一句話引得滿堂大笑。
生活中巧用幽默智慧的事兒也屢見不鮮。
臺灣著名歌星潘美辰在一次演唱會上,有位小伙子問她:“能知道您的芳齡嗎?”
她回答說:“芳齡是女人的秘密。但我可以告訴你,你還有機會。”
觀眾對此報以熱烈的掌聲,并伴著一陣開心的笑聲。
潘美辰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還沒有結(jié)婚,如果你有意,你也有機會。這是一句玩笑,顯示出歌星活波開朗的性格與機智幽默的口才。
還有一段關(guān)于海明威的故事:
有位嫉妒海明威名氣的人給海明威寫信說:“我知道您的身價是一字一金。現(xiàn)寄上一塊美金,請您寄個樣品來看看。”海明威收下那塊美金,回答了一個字:“謝!”
這些純屬一些生活笑話,然而我們從中看到了幽默的真諦。兩句幽默的話語,幾段短小精干的幽默小故事,或者一張令人發(fā)笑的幽默漫畫,都可以令人頓生靈感,從困境中走出來,面前呈現(xiàn)出條條光明大道。幽默智慧之光何其偉大啊!
世人皆曉的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總統(tǒng)之一,同時也是最著名的幽默大師。他曾兩次當(dāng)選為美國總統(tǒng),領(lǐng)導(dǎo)美國人民經(jīng)過四年血戰(zhàn),使國家走向了統(tǒng)一,宣布解放黑奴,分配西部土地,一生留下了多少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也給世界留下許多閃耀著智慧之光的幽默佳話。
1860年,林肯作為共和黨的總統(tǒng)侯選人,參加了競選。他的對手民主黨人道格拉斯是一位有錢有勢的大富翁,競選時,他租用了豪華的競選列車,組織了樂隊,每到一站鳴禮炮32響,道格拉斯以為這樣就可以獲得民心,還十分得意地說,“我要讓林肯這個鄉(xiāng)下佬聞聞我的貴族氣味。”
林肯呢,沒有專車,甚至要買票乘車,每到一處,朋友們僅為他準備一輛馬車,他走到哪里,就和選民們用幽默的話語,推心置腹地交流說:“有人寫信問我有多少財產(chǎn)?我有一個妻子和三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還租有一間辦公室,室內(nèi)有一張桌子,三把椅子,墻角還有一個大書架,架上的書值得每個人看。我本人既窮又瘦,臉蛋很長,不會發(fā)福。我實在沒有什么可依靠的,惟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
道格拉斯雖然排場很大,聲勢浩大,然而選民卻深感與他之間有很大的距離。林肯運用自我解嘲的方法,嘲笑自己的狀況、短處,把他與選民之間的心理距離縮短了。他夸大自己的窘迫處境,恰恰增強了自己的優(yōu)勢,顯示了自己寬廣的胸襟和幽默的風(fēng)度,他因此而獲得了更多的尊重,這是精神的解放,這是需要超然物外的睿智和高人一籌的智慧。結(jié)果,林肯獲勝,連任兩屆美國總統(tǒng)。
9.幽默無處不在
我們說,品嘗過幽默味道的人才能真正說出他的真切的感受。作家王蒙說:“幽默是一種酸、甜、苦、咸、辣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沒有痛苦和狂歡強烈,但應(yīng)該比痛苦和狂歡還耐嚼。”《世界幽默技巧》作者張瑞君先生說得更妙:“千百年來,有無數(shù)智者對幽默投入了無限熱情,他們盡情地禮贊幽默:對疲乏的人們來說,幽默是休息;對泄氣的人們來說,幽默是破曉;對悲傷的人們,幽默是陽光;對煩惱的人們來說,幽默又是最好的解藥。”一個人有一種對幽默的認識,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對幽默的理解,也正因為如此,幽默才會如同廣闊的時空。它像人生的調(diào)味品,需要認認真真品嘗其酸、甜、苦、辣、咸調(diào)理出的各種味道。
大科學(xué)家愛因斯坦,一次因為一點小事和妻子生了氣。晚上,他要動手寫文章,便吩咐妻子為他做些準備工作。他妻子很不高興地問:“你都需要些什么東西?”愛因斯坦說:“一張臺子、一把椅子、紙和筆,嗯,還要一只大大的廢紙簍。” “為什么要大大的廢紙簍?”妻子問。他說:“這樣,我可以丟掉我的所有謬誤。”他妻子被逗笑了,一場不愉快煙消云散。
在我們的現(xiàn)代家庭生活中,夫妻間因各種各樣的矛盾,鬧點小摩擦,吵幾句嘴,發(fā)生一點小誤會是難以避免的。如果我們動輒打罵,經(jīng)常爭吵,不但于事無補,弄不好還會擴大矛盾,增加隔閡,傷害感情。假如夫妻雙方能運用一點幽默,效果恐怕就會截然相反。
遺憾的是,我們中國的大多數(shù)家庭,幾乎是與幽默無緣。我們化解家庭矛盾的方式,只是單一地用說好話、賠禮道歉或生悶氣、找人說合、要么讓時光慢慢沖淡。這些古老而又落后的方法應(yīng)該改變一下了。
林語堂先生在他所著的《幽默人生》一書集中,有一段話非常耐人尋味,他說:“渴求知識與渴求清水,喜愛一個良好的思想和喜愛一盤精美的竹筍炒肉一樣,向往一句美麗的詞語與向往一個漂亮的女人一樣。”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有人講,大聲怒斥、吵架,使人想贏都贏不了;謙卑禮讓、自嘲,使人想輸都輸不掉。這說明幽默是多么有力量啊。
古時候,有對年輕夫妻;經(jīng)常吵得不可開交。太太叨叨不休,罵丈夫是一個好吃懶做、沒有出息的老公,說自己是鮮花插在牛糞上。一會兒丈夫從樓梯上走下來,談諧地向老婆說道:“尊敬的夫人,牛糞到了!”丈夫的自我解嘲,使太太破涕為笑,也結(jié)束了一場永無休止的戰(zhàn)爭。
胡適先生深曉人間的辛酸,他曾幽默地說過,這世間不僅女人有“三從四德”,男人也有“三從四德”:
三從是:
一、太太出門要跟從;
二、太太命令要服從;
三、太太說錯要盲從。
四德是:
一、太太化妝要等得;
二、太太生日要記得;
三、太太打罵要忍得;
四、太太花錢要舍得。
夫妻生活在一起,雖有許多樂趣、幸福,但也有許多難過和辛酸。愿天下的有情人,愿世間的男人們,都應(yīng)把胡老先生所說的“三從四德”背下來,用到行動中去,使家庭生活永遠幸福美滿。
幽默是家庭生活的調(diào)味品,它像五味中的甜味劑,沖淡了辛酸,使家人轉(zhuǎn)憂為笑,其樂融融。誰不希望家庭多一點幽默啊!
我們來看一對夫妻的對話:
丈夫:“親愛的,上帝把你造得這么漂亮,又這么愚蠢這是為什么?”
妻子:“這個問題很簡單。把我造得漂亮,是為了讓你愛上我;把我造得愚蠢我才愛上了你。”
多么富有情趣的調(diào)侃!這樣的生活才是溫情萬種,陽光無限啊!
一個人的人生是缺少不了家庭的,而家庭生活也正是產(chǎn)生和培植幽默的沃土。
夫妻之間應(yīng)該有些磕碰,變化和起伏才不顯得平淡與平庸。重要的是如何巧用幽默,使生活充滿更多的笑聲。
結(jié)婚后,家務(wù)事是兩人爭吵不休的主要原因。有的丈夫太懶惰,即使工作不忙,也不肯為妻子幫點忙。對此,妻子可運用幽默來刺刺丈夫。
妻子對久坐不動的丈夫說:“今晚的菜,你可以選擇。”
“是嗎?都有些什么菜?”
“炒白菜。”
“還有呢?”
“沒有了。”
“那我選擇什么?”
“吃還是不吃?”
家庭生活,做丈夫的要能“難得糊涂”。以糊涂面對妻子的無理,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害怕,而是一種開明,一種幽默。
有一位妻子吵架的時候罵丈夫:“你這個禿頭,我討厭你!”
丈夫笑笑說:“禿頭有什么不好!什么時候下雨我第一個知道。”
找到這樣大度的丈夫真是一種造化。
名人的幽默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正如莎士比亞說:“甜中加甜,不見其甜;樂中加樂,才是大樂!”
10.智慧等于幽默
幽默是一切智慧的超越。有人認為“幽默是能飛的智慧。”錢仁康說:“幽默是一切智慧的光芒,照耀在古今哲人的靈性中間。凡有幽默的素養(yǎng)的人,都是聰敏穎悟的。”林語堂說:“當(dāng)一個民族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總是會生產(chǎn)出豐富之智慧,足以表露其理想時則開放其幽默之鮮花,因為幽默沒有其他的內(nèi)容,只是智慧之刀的一晃。”我國古人也把幽默和智慧看得密不可分,如《史記》中有“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
我們先來比較兩個有關(guān)幽默與智慧的例子。
據(jù)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的回憶,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時,政界要人茲比格曾在自己家中設(shè)宴招待他。席間,茲比格評論道:“中國人和法國人有一點是相同的,都認為自己的文明高于別人。”鄧小平回答道:“我們這樣說吧,”他停了一停,然后說:“在東亞,中國菜最好;在歐洲,法國菜最好。”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法西斯頭子之一戈林,曾問一名瑞士軍官:“你們有多少人可以和我們作戰(zhàn)?”
“五十萬!”
戈林說:“哈哈!如果我百萬大軍壓境,你們就無可奈何了。”
“不,先生,那正好一槍倆。”
例一可稱得上機智的好例子。茲比格的評論實際上是指責(zé)中國人和法國人一樣,自傲自大。弦外之音,還有一層深意:如果你們中國人和法國人到一起,那又將會怎樣呢?話雖不多,卻把對方逼到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回答:“不對”,雖然可以回擊茲比格傲慢的批評,但同時卻要帶來自己否定中國文明高于別人的后果。如果回答:“是的”,雖然肯定了中國文明高于別人,卻又難以解答中國人和法國人碰到一起究竟誰更高的問題。可以設(shè)想,一般人如果遇到這種場面,確實夠為難的。而鄧小平則先以“我們這樣說吧,”為開頭,對茲比格的話不作正面回答,輕輕一轉(zhuǎn),就避開了茲比格的話鋒。言外之意是,我既不同意你的看法,又不反對你的看法,我有另外的看法。
僅此一句,就使說話者的自得立即消逝,而使自己將可能出現(xiàn)的被動變?yōu)橹鲃印>o接著,鄧小平又一停,逼著聽話者急于想知道他到底想講什么,不僅牽住了聽者的注意力,而且加重了即將說出的后半句的分量,然后說:“在東亞,中國菜最好;在歐洲,法國菜最好”;答話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特別是由于幽默語所產(chǎn)生的時間效應(yīng),巧妙地把中國人和法國人分開,根本不承認二者具有同一特點,這就使茲比格一概而論的武斷批評不能成立。并用“在東亞中國菜最好;在歐洲法國菜最好”這樣一個公認的,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委婉而又有力地證明:中國和法國的文明,確實有公認的高于別人之處。鄧小平用自己的機智巧妙地回答了茲比格的難題,一方面避免了讓對方難堪、窘迫,使宴會仍能保持友好的氣氛,另一方面,也實實在在地回敬了美國人盛氣凌人的指責(zé)與批評。
例二可稱得上幽默的好例子。瑞士軍官以自己的幽默戰(zhàn)勝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狂妄,表現(xiàn)出不卑不亢、不畏強權(quán)的堅強氣概。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大體上可以分辨出什么是機智,什么是幽默。但是,就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鄧小平的機智回答中也含有幽默的成份,而瑞士軍官的幽默則顯示了他的聰明與智慧。可見,機智與幽默是不可截然分開的。
再看“諷刺”與“幽默”的例子。
有一次著名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法國旅行,在去迪照恩的火車上,他十分困倦,打算睡上一覺。因比,他請求列車員當(dāng)火車到迪照恩時把他叫醒。他首先解釋說他是一個非常嗜睡的人。“當(dāng)你叫醒我時,我可能大聲抗議”,他對列車員說,“不過,無論如何只要把我弄下車去就行了。”于是,馬克·吐溫睡著了。當(dāng)馬克·吐溫醒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夜間,并且火車已經(jīng)到了巴黎。他立刻意識到別車員在迪照恩忘記把他叫醒了,他非常生氣。他跑向列車并沖他大聲嚷道:“我一生從來沒生過這樣大的氣,也沒有發(fā)過這樣大的火。”馬克·吐溫說。列車員平靜地看看他說:“你的火氣還沒有我在迪照恩推下去的那個美國人的一半大呢!”
從以上這例子大家基本上可以體會出諷刺與幽默的不同。近乎純幽默的例子中。大家也能體會到對那個粗心的列車員的善意的嘲諷與批評。可見,諷刺與幽默也不是水火不容的。諷刺與幽默也是既有區(qū)別而又相交相融的。
再來看一個“滑稽”與“幽默”的例子。
馬克·吐溫心不在焉的毛病是很有名的。一天,馬克·吐溫外出乘車。當(dāng)列車員檢查車票時,馬克·吐溫翻遍了每個衣袋,都沒有找到。這個列車員認識他,就安慰馬克·吐溫說:“沒有什么大關(guān)系,如果實在找不到,也不礙事。”
“咳!怎么不礙事,我必須找到那張該死的車票,不然我怎么知道到哪兒去呢?”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感受出滑稽與幽默的區(qū)別。滑稽就是幽默的技巧用得過火的淺俗的幽默。“滑稽”在我國古代和近代則幾乎是“幽默”的代用詞。大體說來,把招笑的技巧用得過火而又沒有多少內(nèi)容,不能使人回味的就是“滑稽”,而技巧用得適中又有引人思索回味的內(nèi)容的就是“幽默”,二者也沒有什么精細明確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