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機遇之手在召喚 (4)
- 哈佛家訓ⅱ:贏在起點的哲理
- 哈耶克
- 4299字
- 2013-08-03 02:58:03
格林打算在看到湖的時候拒絕大個子的邀請,然而那翡翠般的湖光美景把她的打算拋到了九霄云外。湖岸邊停著大個子的釣魚船,大個子取出一根最短的魚竿,“拿著。”說著便把魚竿塞在格林手里。
“這根正適合你。來,上船。”
大個子給格林示范如何拋竿:“把魚竿的一頭扔到你認為魚會經過的地點,拋竿時要放線,然后卷進來,像這樣。”
他們保持著沉默,只是當他們釣起了一條條魚,把它們放進冰盒子時,寂靜才被偶爾打破。“太棒了,不是嗎?”大個子看著格林的神情像是在看著另一個成年人,就在這一刻,她覺得他們成了最親密的朋友。
大個子一邊吃午餐一邊問:“在費城完成了事業后,你會回家嗎?”這問題使格林想起她是離家出走的。
不,我不可能再回家,除非克利夫蘭重新競選總統。”
大個子凝視著格林,好久才問:“為什么你這么說?”
“因為我爸爸說這是‘永遠不’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我爸爸說如果一個總統競選連任失敗,他就不可能再次成為總統,美國歷史上還沒有先例。”
格林把頭靠在大個子溫暖的肩頭上,不一會就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她看見了媽媽和他們家的房子。
站在媽媽身邊,格林好不容易才聽見自己對大個子說的話音:“我可以再去嗎?求你了。”
“為什么不,當然可以。”大個子說。然后他拉起韁繩,回過頭來堅定地輕聲告訴格林:“我相信克利夫蘭會重新競選總統的。”
當媽媽告訴格林這大個子就是克利夫蘭時,她驚訝得幾乎透不過氣來。那天晚上的彩排,她的鼓敲得美妙極了。
天才推銷員
一個人既有成算,若不迅速進行,必至后悔莫及。
——但丁
伍德魯夫天性熱情外向,可稱得上是推銷奇才。
“讓全世界都喝可口可樂”——這就是他的目標。當時國內市場日趨飽和,開辟國際市場勢在必行。他上臺后,立刻增設了“國際開發部”,立志要把可口可樂推向世界。
然而,把這樣一種略帶藥味的飲料推到國際市場,要使全世界飲食習慣各異的人都能接受它,談何容易!
阻力首先來自可口可樂公司董事會那些保守的元老們,老董事杜吉爾怒氣沖沖地責問道:“我知道你上任后想顯示一番,但你不能用全體人員的利益去孤注一擲。”
伍德魯夫爭辯說:“美國的食品能在國外銷售,這么好的飲料為什么就不能在國外銷售呢?”
杜吉爾也振振有詞:“食品與飲料完全是兩回事,不管什么人,對食品主要考慮的是營養成份,只要有營養,他們是愿意讓自己的口味遷就食品的。而飲料只是消暑解渴,喝不喝都行,外國人怎么會放棄自己的傳統和習慣去遷就飲料呢?”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不管是哪國人都會有好奇心,這一點請不要忘記……”
杜吉爾相信開發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一樣,只要推銷方式得當,手段得法,國際市場就一定能夠打開。
1941年,爆發了珍珠港事件,美國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使可口可樂陷入困境,國內市場不景氣,向國外發展也一籌莫展。內外交困使歷來精明的伍德魯夫備感憂慮,“難道父親一手創建的基業要敗在我的手上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當伍德魯夫發愁時,老同學班塞出現了。
班塞在麥克阿瑟手下任上校參謀,這次臨時回國,特意給老同學打來電話。
伍德魯夫說:“難得你還想著我啊?”
“我不是想你,我是天天在想著你的可口可樂!”班塞豪爽地笑著說:“好長時間沒喝上你那深紅色的‘頭疼藥’了,在菲律賓熱得要命的叢林中,真想喝啊!一下飛機,我就先喝了兩大瓶,可惜我不是駱駝,不然真想灌上一肚子帶回去慢慢消化。”
機會來了!敏感的伍德魯夫從班塞的話中得到了靈感:“如果前線的將士都能喝到可口可樂,不就像是做活廣告嗎?那么當地人也會紛紛購買的,這樣一來市場不就打開了嗎?的確,戰爭不僅會帶動軍火工業,而且也會刺激其他行業的生產,刺激疲軟的市場。
伍德魯夫不會輕易放過這個機會,他開始了他的宣傳攻勢,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大吹可口可樂可以“鼓舞士氣”,可以“調節前線將士的艱苦生活”。但五角大樓的官員卻連連搖頭,只給了他“研究一下”的答復。
回到公司之后,伍德魯夫發現形勢逼人已不能再等,他決定展開一場宣傳攻勢,促使國際部的官員改變主意。為了一舉成功,伍德魯夫親自指導宣傳提綱的撰寫,他說:“一定要把可口可樂與前方將士的戰地生活緊緊地聯系起來,還要寫清飲料對戰斗的影響,可口可樂對前線將士的重要性不亞于槍彈,公司的成敗在此一舉,各位要用盡全力,使之一舉成功。”
畫冊最終定名為《完成最艱苦的戰斗任務與休息的重要性》,并用新版印刷,顯得圖文并茂,生動感人。小冊子極力宣傳在緊張的戰斗中盡可能調劑戰士的生活,當一個戰士在完成任務后精疲力竭、口干舌燥時,喝上一瓶清涼的可口可樂,該是何等的愜意啊……
不用懷疑,伍德魯夫這一天才的宣傳,使國會議員、軍人家屬和整個五角大樓為之傾倒。國防部不僅同意把可口可樂列入軍需品,還支持在軍隊駐地辦飲料工廠。
五角大樓的有力支持,使可口可樂公司受益匪淺,不到3年時間,公司共向海外輸出了64家加工廠,銷量達到了50億瓶。在這一時期,可口可樂公司成功地開辟了國際市場,還為戰后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可口可樂的成功,主要依靠廣告的作用,而伍德魯夫的天才也主要表現在這方面。伍德魯夫天生適合這一工作,他熱情奔放,富有鼓動性,他極為重視廣告,經常親自動手制作。
伍德魯夫為了保證廣告的質量,還規定所有分公司的廣告宣傳全由總公司負責統一制作。
至今,世界各地的可口可樂廣告、商標,都是正宗美國貨,伍德魯夫是利用外國人對美國的崇拜心理大做文章。
在1911年,可口可樂的廣告費就高達100萬美元。30年后,猛增至1000萬美元,又過了8年,廣告費再翻一番,到1958年,更是高達4000萬美元。幾乎沒有哪家公司像可口可樂公司這樣在廣告上花大錢的。但這也正是伍德魯夫成功的秘訣。
有備而來
誰不坐等機遇的饋贈,誰便征服了命運。
——馬·阿諾德
萊斯·布朗是美國最著名的音樂節目主持人之一,備受大家的喜愛。他的成功事例已被人們廣泛流傳,激勵著無數渴望成功的年輕人。
萊斯出生在美國邁阿密附近的一個貧困家庭。他非常好動,而且喜歡不停地說話。可是大家或許不會想到,日后成為播音員的他小時候卻口齒不清,因此他被送到當地小學中一個專門為學習有障礙的學生開設的特教班,直到高中畢業。畢業時,他成為一名環衛工人。但是,他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成為一名電臺的音樂節目主持人。別人聽了,忍不住嘲笑他,像你這樣,連說話都說不清楚,還想去當主持人?萊斯聽了也不怒,心中暗暗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的!”
每天晚上,他都會在他那間狹小的房間里抱著收音機專心致致地收聽電臺的主持人談爵士樂,而且,他按照自己的想象創建了一個假想的電臺。他用一把梳子當做麥克風,喋喋不休地向想象中的觀眾介紹唱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努力地為自己的夢想奮斗著。
終于有一天,萊斯鼓足勇氣來到了本地電臺。當時,這個頭戴草帽、衣衫不整的年輕人被拒絕了。
但是在接下來的那個星期里,萊斯每天都去找臺長。最后,為了讓萊斯知難而退,臺長同意讓他打雜,但是沒有薪水。萊斯的工作是為那些不能離開播音室的播音員取咖啡或買午餐、晚餐。這對他來說,是接近夢想的第一步,每天在優雅、整潔的辦公環境下工作令他心情舒暢,更為重要的是,他每天可以近距離地接觸這些著名的播音員,可以默默地看他們是如何工作的,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要把握住它。所以,每天在電臺大樓里,都會看到萊斯忙碌的身影,無論人們讓他做什么,他都愉快地接受——甚至做得更多。干完自己該干的事情,萊斯就全神貫注地在一旁默默觀察播音員們的一舉一動,分析他們為什么會受到大家的喜愛,他們的節目有什么特色,而自己還欠缺什么。晚上,回到自己的臥室,他就開始一遍又一遍認真地進行練習,為自己所確信的一定會到來的機遇而努力。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萊斯照例來到播音室的門外。那位叫羅克的電臺主持人來接班了,他要主持長達四個小時的綜藝廣告。羅克從萊斯身邊走過時,萊斯感覺到他今天有些不同尋常,腳步跌跌撞撞的,而且滿嘴酒氣。萊斯不由得心中暗想:也許這家伙堅持不到節目完畢就爛醉如泥了。不久,羅克說話果然語無倫次起來。正在這時,電話驟然想起,萊斯拿起聽筒。電話是臺長打來的,臺長焦急地說:“萊斯,我看羅克出了問題,你能打電話通知其他播音員,讓他們過來接替洛克嗎?” “好的,臺長,我一定會辦好的。”萊斯放下電話,箭一般地沖進演播室,輕輕地把羅克移到一邊,坐在了他期盼已久的旋轉工作臺前。他打開麥克風的開關,堅定而自信地說:“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萊斯·布朗,您忠實的音樂使者。我最大的愛好就是和大家一起傾聽音樂,品味生活。我保證帶給你們一檔豐富多彩的節目,讓你們開心、滿意。聽著,寶貝,我就是你們最喜愛的人!”這次節目大獲成功。
結果自不必說,萊斯最終實現了他的夢想,坐在了美國最受歡迎的音樂節目主持人的寶座上。
一般人等待機遇以至于成為一種習慣,這真是很可怕的事。工作的熱情和精力就在逐漸等待中消磨。那些不肯工作而只會胡思亂想的人是根本看不到機遇的,只有那些勤奮工作奮發向上的人,才有看見機遇的可能。
暴風雨夜的奇遇
機會似乎是很誘人的,事實上有很多遙不可及和美好的事物都是騙人的幌子。最好的機會,就在你的身旁。
——約翰·拔羅斯
很多年前一個暴風雨的晚上,有一對老夫婦走進旅館的大廳訂房。
“很抱歉,”柜臺里的人回答說,“我們飯店已經被參加會議的團體包下了。往常碰到這種情況,我們都會把客人介紹到另一家飯店,可是這次很不湊巧,據我所知,另一家飯店也客滿了。”
他停了一會兒,接著說:“在這樣的晚上,我實在不敢想象你們離開這里卻又投宿無門的處境,如果你們不嫌棄,可以在我的房間住一晚,雖然不是什么豪華套房,卻十分干凈。我今晚就待在這里完成手邊的訂房工作,反正晚班督察員今晚是不會來了。”
這對老夫婦因為對柜臺服務員造成了不便,顯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們謙和有禮地接受了服務員的好意。第二天早上,當老先生下樓來付住宿費時,這位服務員依然在當班,但他婉然拒絕了,說道:“我的房間是免費借給你們住的,我全天待在這里,又已經賺取了很多額外的鐘點費,那個房間的費用本來就包含在內了。”
老先生說:“你這樣的員工,是每個旅館老板夢寐以求的,也許有一天我會為你蓋一座旅館。”
年輕的柜臺服務員聽完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婦的好心,但他只當它是個笑話。
又過了好幾年,那個柜臺服務員依然在同樣的地方上班。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來信,信中清晰地敘述了他對那個暴風雨夜的記憶。老先生邀請柜臺服務員到紐約去拜訪他,并附上了往返機票。
幾天之后,他來到了曼哈頓,在座落于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間的豪華建筑物前見到了老先生。
老先生指著眼前的大樓解釋道:“這就是我專門為你建造的飯店,我以前曾經提過,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