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治學的三根毫毛 (1)

主席、白副總司令、各位同志:

我很抱歉,因為昨天在梧州一連說了兩次話,喉嚨有些啞,今天覺得更啞,恐怕在這么大的集會,不容易說得好。剛才聽見主席說,我這次是受了李總司令的勸駕才來的,其實我早就有到貴省觀光的意思,事前并已先拍電通知廣西的友人,告訴他不久將來桂一游。所以,這次可以說是專程而來的。記得這次在粵謁見李總司令的時候,李總司令對本人再三叮囑,希望本人不但要到西大看看,而且要到南寧以及其他各處去看看。今天能夠到這里和諸位見面,心里實在感到非常的快慰!但是,本人來到這里,要講什么題目才好呢?剛才賓南先生已經說過,諸位都是青年,所以在擬定的許多題目中,賓南先生特擇“治學的方法”這一題要我來講。

本來做學問,如果得到好的方法,自然容易與學問接近,所得的成績也會比較的多。因此,我時常接得青年朋友的信,殷殷以治學的方法相詢。說胡先生何以不告訴我們做學問的方法,以指導我們如何去做才會更有條理,更有成績,讓我們也好得到做學問的捷徑。對于這問題,我有的或在書信上答復,有的或在學校講演,計前后已講十七年了。去年三月初八到天津去,也是講這個題目,當時,因為早到了半天,就在旅館中重溫舊稿,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增改,但是愈看心里愈懷疑,到最后才恍然大覺大悟,深覺十七年來所講這無數次的治學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于是就把舊稿都撕掉了。

三月初八那日所得的新覺悟,使我明白,治學有無成績,有無結果,不是單靠方法就可以做得到的。在方法之前還須有更重要的先決條件,那些先決條件不具備,即有方法也是沒有用的?!段饔斡洝返膶O大圣,因為上西天取經去,怕路上要遇到許多艱難,所以就求觀世音給他三根救命毫毛,放在身邊,以便解決一切的危急。假如做學問也和唐僧求經一樣要經過九九八十一劫,那么,難關還有一定的數目,然而做學問這一條路的歷程,卻是無窮盡的,其難關也不止九九八十一。如果我可以借給你們三根毫毛,或者一把百寶寶鑰,以便諸君都能夠深達學問的堂奧,豈不甚妙?無如我去年三月以來的新覺悟,使我知道做學問是無捷徑的,也無小路可走,更無三根毫毛般的百寶寶鑰可求。我們應當在方法之外,先解決做學問的基本條件,依據這種基本條件以建立學問的基礎,以后,治學的方法,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了?,F在我把去年在天津旅館里所覺悟到的兩個基本條件貢獻給諸位,這或許比三根毫毛還有用呢!

我以為在做學問之前,應先有下列兩個條件:第一是有博大的準備,第二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茲請依序說明之。

一、準備做學問的準備工作,就是先要打個底子,先要積知識經驗,把基礎打好。基礎打好了,學問的初步也就有相當的成功了。做學問的第一步功夫,先在日日探求知識,搜集材料,不要即談方法,更不要急求成績,知識日深,材料日多,自然有方法,有成績了。即古人所謂“開卷有益”之意也。所以現在做學問不但要開卷,而且什么東西都要用,以作做學問的基礎。諸位知道,在科學史上有一段佳話,說牛頓看見蘋果自樹上墜下,后來就依之發現地心吸力的定律。這種希世的發明,不獨當時和現在的學術界受了絕大的影響,即將來影響于學術界亦必無窮盡。

但是蘋果的墜地,可以說是我們天天所看得見的,但是為什么不知道去發明,倒讓牛頓發明了去呢?原來我們所以不及牛頓的地方,就是因為沒有牛頓的博學的基礎。我們都以為蘋果的墜下是當然的,用不著再加懷疑,但是牛頓對蘋果的墜下卻發生了懷疑,他想:蘋果為什么不向空中飛去呢?他的成功是因為牛頓有了精博的學問,對于當時十六、十七世紀的新科學有了深切的研究。因此做學問必要先有豐富的知識來做基礎,這是不待言的。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做學問的先決條件,不是重在先得方法,而是在先求知識,抱定開卷有益的態度,先造成廣博精深的基礎,然后才來做學問。宋朝的王安石,其道德、學問、功業,都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等人。他有幾句很警惕的話,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他的朋友曾子固因為看他做學問方法太雜,就寫信勉戒他。王安石先生因此就作書答他說:

……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故自百家諸子之書,至《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后于經為能知其體而無疑。蓋后世之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圣人故也。……致其知而后讀,以有所去取,故異學不能亂也。

我們現在離王安石先生的年代,雖已有八百余年之久,但一讀他前面的一段文章,再把“致其知而后讀”的意思仔細體味起來,深覺其言,實大有至理。所以做學問應該以廣博精深的學問來做基礎,不論它是牛溲馬渤,竹頭木屑,都要兼收并蓄,使對于各種知識,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然后做學問才能有成績;否則,即有孫大圣的三根救命毫毛,亦無補于事。不過,或許有人對于“致其知而后讀”的意義還有懷疑,現在請再舉例以明之。

我現在要舉例是《墨子》?!赌印愤@部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奇書。墨子大家都知道他是講兼愛的,反對儒家和楊朱一派的思想的。因為歷來儒家的思想占了優勝,所以《墨子》這部書,就久被人所擯棄了。二千年來去注意它的人很少,所以其中遂致有許多殘缺訛誤之處。全書最值得注意的,是《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六篇,這六篇記載著當時墨子學派的各種科學理論,一向因為沒有人看得懂,注意的人就更少了。到了乾隆時代,才有人稍為看得懂,也才知道其中有須橫看的。及至清末中西文化溝通后,中國人從西方學得了幾何學、光學、力學之學,后來又有人懂得了論理學、知識論等,到了這個時候,把《墨子》的書打開來看,才駭然驚喜,原來在《墨子》里有許多地方是可以用這些新知識來解釋的。不過,在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為什么以前的人對于《墨子》一書能夠了解的是這么少,到了后來能了解的人反而這么增多呢?我們的知識越多,我們了解《墨子》也越多。這就是“致其知而后讀”的道理。所以從以上的論據看來,可以使我們明白,凡是知道的事物越多,知識就越廣,知識越廣,就越容易做學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荣县| 邢台市| 重庆市| 巴青县| 余江县| 高台县| 伊通| 四川省| 天气| 大洼县| 宁远县| 商都县| 高淳县| 扶沟县| 芦山县| 定西市| 河北省| 海城市| 靖宇县| 化德县| 四子王旗| 如东县| 阿城市| 香港| 岳普湖县| 肃南| 达孜县| 怀远县| 大庆市| 高雄市| 永顺县| 临汾市| 威信县| 陆川县| 山阴县| 巴南区| 绥滨县| 马尔康县| 高淳县| 佛教|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