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我的移民路 (7)
書名: 就這樣,我去了海外生活作者名: 徐昌文本章字數: 4760字更新時間: 2013-08-03 02:52:21
現在想嫁到國外的女人很多,所以搞國際婚姻的中介也比較多,形成了一種市場,老婆也是這樣介紹過來的。說真話,我也通過中介介紹過,只是沒有找到滿意的,不是因為對方不漂亮、不年輕,相反幾乎個個年輕漂亮,許多女人看重的是你國外的身份,愛情不愛情好像也不太關心。
戰曙:那你后來是怎么找的?
孟浩波:回山東老家找的,我相信她比較愛我,也就將就了。
葉永林:我不太同意孟先生開始說的話,說這位女作者嚴格說起來不叫移民。那她為什么不勸這位瑞士人加入中國籍,與其他人不同的只是,她沒有“預謀”,是很自然而已。她也許一開始的一個目標就定了,要找一位有錢人——老板、高管,過好日子,這不就是人們為什么移民國外的原因?她與你、與我移民的目的不都一樣?如果你我都能找到一個好老婆,我們也就未必移民了。
當然,憑借著她的能力,她不依靠這位瑞士人,一樣能移民國外。我這樣說,只是針對大多數嫁到國外的中國女人,她們沒有什么特長,自己沒有能力移民,就只能借助婚姻,她們也認為依靠男人在許多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甚至我認為,她們還不如那些假結婚移民國外的,后者只是想通過一個假結婚,如同偷渡一樣使自己有移民國外的機會,但人格上,她們是獨立的。
戰曙:我認為誰依靠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愛。瑞士女人,對了,也像日本女人一樣,許多人一旦結婚了就不再工作,就在家里忙家務事,這些事也是需要人干的,如果說男人也依靠了她們,也說得過去。
葉永林:那為什么往往是女人嫁過去,很少是男人嫁過去?
戰曙:這就是男女不平等的問題了,不知道你注意到一個離奇的現象沒有,特別是在網上,一個中國男人娶了一個外國女人,雖然罵的人很多,但夸贊的人似乎也不少。要是一個中國女人嫁給一個外國人,那往往是要遭到咒罵的。這是什么心理,你給我分析一下?
孟浩波:編者請我談論的好像不是婚姻移民的價格問題,主要是談這種移民方式的過程,一種現象。不過,這也沒有什么好談的,主要是中介介紹,還有外國人在中國留學、旅游、工作認識的。還有就是回國找老婆的海外華人。我到國外已經20多年了,也算海外華人了。
戰曙:從我個人的感覺上看,婚姻移民比其他移民要難得多,人活一世,要找到一個真正愛自己,而自己也愛的人不容易,要是把范圍控制在外國人那里可能就更難了,所以就存在這樣一系列的問題,首先要有個渠道認識外國人,其次,相互之間還要有愛情。許多婚姻只是說相互不討厭對方而已,在國際婚姻中這種“愛情”更多一些。
不過,我想在國內,真正想嫁到國外的女人也不是像一些人說的那樣多,特別是在知識女性上,所以早期嫁到日本的中國女性往往來自于中國農村,因為她們生活得不是太好。
移民的方式還有許多,通過留學的方式移民,占移民量的比例比較大,只是留學與移民隔著一道墻,并不直接,甚至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通過留學移民是非法的,即在留學之前,如果有移民傾向,留學生簽證往往會被拒簽。所以,留學移民本身不是一種手段,甚至根本沒有這種說法,但它畢竟是一種存在。
留學移民——留學美國,最終選擇移民:鼉[tuó]:就是鱷魚中的一種,也叫“揚子鱷”,取這樣一個名字就是為了人們不認識我。其實我就一個普通人,不過,像鱷魚一樣皮厚,我臉皮也厚,嘴尖、牙利,看上去兇殘、冷血。
我是2000年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的,留學前就打定要移民美國,我一開始就在作這方面的努力。
我來自中國的一個地方,太小了,寫出來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就不寫了。爹娘只是一個小生意人,原來讀書少,雖然掙得了三文兩文,社會地位也不高,開始起家,或者說創業時是靠推小車賣鹵豆腐、鹵洋芋……就是被城管整天驅趕著,推著小車亂跑的那種。他們把所有的賭注壓在我的身上,從小,他們是用棍子逼迫著我學習的。我就是這樣一路被他們打著、趕著上了大學,他們也是被城管趕著最后有了自己的酒樓。
隨著父母的生意做大,我也有可能去美國留學了——我選擇了馬薩諸塞州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商學院,在美國大學綜合排名30位左右。該大學似乎是為猶太人辦的,60%以上是猶太學生。
留學期間,我也打工為自己多掙點零用錢,在這一過程中,也感覺到父母的辛勞了。我用掙來的錢給爹媽買了幾件衣服回去,我媽激動得眼淚都快下來了。
我第一次打工是給一家漢堡快餐店做收銀員,開始還認為工作不錯,輕松,比洗碗強多了,有點白領的味道。可是站了一個小時后,我兩腳打戰,恨不得一屁股坐在那個同樣讓我受不了的課椅上。正好經理從我收銀的臺子前經過,我忍不住告訴他,我不行了。他有些憐憫地問我站了多長時間了。我說一小時。他笑了笑,什么話都不說就走了。我想,我如果再對他說這話,他一定會告訴我回家去坐吧,不要再來了。之后,我幾乎天天一站就六小時。
之后,我打過許多工,還是餐館的活兒干得最多,這是留學生們最常見的工作,地球人都知道。
雖然,大多數國家沒有留學移民這一說,但大多數國家都給予留學生更多的優惠條件。美國當然也不例外,美國EB-2技術移民就仿佛是給留學生設的,移民申請人需提供在美國工作的證明,或者提供移民后繼續從事專長職業的證據。
相應的,持有F-1簽證的留學生,畢業后可以實習身份在與所學專業有關的企業、機構工作一年。實習期滿后,還可以申請H-1B簽證(臨時工作簽證),可以工作幾年,持有這種簽證的美國雇主所提供的職位還必須被美國法律認可為“特殊專業性工作”,這類簽證在美國以外的外國人是不容易取得的,因為需要美國較大企業邀請,所以難度甚至與直接移民相差不大。但作為留學生,得到這個簽證不是很難,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之前。
所以,至少對于我,最后在H-1B簽證過期之前找到一個美國雇主,并取得擔保,獲得美國綠卡,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至少不需要像少數留學生一樣,等H-1B簽證過期后,沒有找到擔保人就黑了下來,賴著不走,再想方設法通過別的方式移民。
也到應該娶老婆的時候了,在美國還沒有遇到一個合適的,過些時候,回國去找,再把她移民美國,也是幫助中國政府解決一個就業崗位。過幾年加入美國國籍后,也有資格把我老父母也移民美國,省得他們在中國領取養老金。他們為我付出太多了,可是他們似乎不太愿意來美國,就如我留學移民美國,他們過多的是圖一個名,給他們掙一個面子。
任我評說:彼此彼此:我與他的經歷差不多,僅僅是細節上的差異,大多數留學生也是這樣留下來的。
我只是在想,當初申請F-1簽證面試時,美國簽證官為什么那么在乎移民傾向,不僅僅準備材料,面試時還要一再說明,讓美國人相信。我一個同學去面試時,簽證官根本沒有看他精心準備的材料,問了幾個問題就拒簽了。
我想說的是,就如青鼉所說的,實際上,美國人給留學生移民的機會要遠高于其他,有的技術移民類需要美國工作經歷,不僅僅美國如此,大多數國家都很在乎移民申請者的本國工作、學習經歷,通常是要加分的。這不鼓勵留學生移民嗎?既然如此,那為什么一開始就在意留學生的移民傾向呢?
而且,對于許多留學生來說,一開始并不準備移民的。憑良心說,我之前就沒有決定一定要移民美國。可是幾年下來,對美國熟悉了、習慣了,相反,對中國卻逐漸陌生(我指的是工作環境),最后就決定移民了。
仔細想來,美國移民法,就像是對申請留學的學生這樣說:留學生是不能移民的,我一開始就對你說了,那么,到你畢業的時候我趕走你,是理所當然的,你可不要有意見,不要哭。不過,你只要有本事,找到雇主(通常是大公司)雇用你,說明你有本事,那我為什么要拒絕你移民呢?
這些移民目的地國都很狡猾,讓你們自費留學,花上百萬元,就算你在我的國家打工掙錢彌補,干的也是本國人不愿意干的活。我們(指移民目的地國)付出了什么?就像是讓你們自己拿著自己的錢,在美國來試學、試工,合格了,就留下,否則趕你走沒有商量。
他們就是這樣吞食著別國的人才的,事前什么也不需要付出。
我們再看一下另一個留學移民故事,如果與上面的一個有什么區別的話,那就是輕松,且是連續移民了兩個國家。這又說明什么呢?就如前面說到的技術移民(上下兩個所謂的留學移民故事實際上都是通過技術移民實現的,并非獨立的一種方式),只要自己的條件正好是他國所需要的,移民就不是難事,反之,就很難。
留學移民——留學新加坡,輕松獲得新加坡、加拿大綠卡:我原來在大學是學中文的,畢業以后在中學當語言老師,生活顯得平淡,我想移民,但我的專業大多數國家并不缺乏,我只能選擇其他途徑,似乎也只能留學,再學其他專業,最后留下來。2004年我考了托福,準備留學美國。但是,有在新加坡的朋友告訴我,去新加坡留學,費用低,且移民更有把握。
我報考了新加坡的企業管理,為了掙錢,學習之余也少不了打工。但大可不必像到歐美的留學生一樣“刷盤子”,這幾乎是他們的一堂必修課。但是,在新加坡,很容易就找到教漢語的家教兼職。
新加坡80%以上的人是華人,漢語水平,特別是普通話水平普遍不高。新加坡政府雖然1979年就開始推廣普通話,許多家庭在家中講普通話,但書寫和口語都不太流利。所以,當漢語家教就成了熱門,留學最后一年,我甚至找到了一個人家除了支付我每個月的薪金以外,還提供給我免費食宿,讓我與他們一家吃住在一起,不僅教授他們孩子的漢語,也迅速提高他們一家的普通話口語水平。
2008年,我畢業的那一年,運氣更好,漢語在新加坡的重要程度更是上了一個臺階。由于遭受全球金融危機打擊,新加坡與中國的關系成為了“戰略重點合作伙伴”,漢語普通話將成為該國的“主導”性語言。新加坡前國務資政李光耀甚至說,兩代人之后,普通話就會成為該國的母語。所以漢語老師更是需要。
我也不去搞什么管理了,又回到本行,教中文。我參加了新加坡教育部的一個公開招聘,很幸運地通過了,就職于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新加坡女子中學),是新加坡著名的女子中學。2009年11月13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還參觀了我們中學,贈送了漢語字典。
我畢業后的第一年就輕松取得了新加坡的永久居留權,第二年與一位新加坡當地華人也戀愛上了,兩人同歲,都27歲。
不過,第三年,也就是2011年,我們準備結婚前卻有變了,不是說婚變,我也許已經養成了跳槽的毛病,或者是對當老師不滿意,他也被我感染了,我們都看上了同屬英聯邦的加拿大,為什么要去那里?如果非得找理由的話,那就是加拿大是一個福利國家,今后的養老金高。
由于有了新加坡的永久居留權,移民加拿大就很容易了,就是填一些表格,簡單地分別進行了一次面試和筆試,加拿大簽證就到手了。
我們如期在加拿大登陸,每月還領到了加拿大的語言補貼,我們先到加拿大四處走走,下半年,才慢慢找工作,工作雖然找到了,卻不是很滿意,加上人生地不熟的;加拿大的冬天也異常寒冷,我們開始動搖了。不過,聽說新移民的心態都不穩定,我們決定堅持一年,如果感覺不太好,就回到新加坡,甚至回中國去試一試。
一別中國七八年,也經常回國去看望家人,中國就已經變得陌生了,一是因為離開的時間長了,二是因為中國的變化太快了。2010年回家,我家在武漢長江邊上住的那幢七八層樓,才住了十多年就被拆遷了,要修50多層的房子。可我回到中國,還能干什么呢?
不過,我很自由,持有中國護照,又有新加坡和加拿大綠卡,但是也很彷徨,人有時候選擇多反而是壞事,弄得自己無所適從的。
任我評說:是英語走遍天下:新加坡以華人占絕對多數,80%,但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馬來族、印度人等,文化多元,相互間的融洽度在世界上可能高于其他移民國家,包括美國、澳大利亞等。所以移民新加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況且,華人在此不是少數民族。
雖然新加坡華人多,但大多數漢語水平都不好,只能進行簡單的對話,更看不懂中文,越來越多的華人,包括政府都看到這一點,加強母語教育也被重視了。這給中國人移民新加坡提供了很多工作機會,以及移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