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上海卷
- 繁花:十年高考滿分作文精選
- 李蘭瑛
- 2103字
- 2013-08-02 13:31:01
[命題作文]他們
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文章。(70分)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指點迷津]
這一題目,對現在自我意識相對較強的獨生子女而言,有一定的引導性,作文的同時,更有對自身為人處世態(tài)度的思考。“他們”首先是某一類群體,有某種共同的遭遇,共同的鮮明特征。可從身邊的事件、人物尋找共同特性作為切入點,結合平日較為關注的項目、思考較多的問題作論議。
[經典范文]
他們
在城市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qū),有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讓我怎樣稱呼他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民子弟?亦或是農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這些冰冷的名字稱呼他們,我多想叫著他們帶著泥土氣的乳名,拉著他們的小手,走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xiāng)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里抽穗拔節(jié)。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生計,為了未來,他們跟從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扎下了根。于是習慣了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繁華的現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他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卻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戶口與暫住證的區(qū)別。他們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啊!卻過早地承擔了不屬于這個年齡的負擔。
放學回家,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里的星空沒有家鄉(xiāng)的明亮;悄悄許愿,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們日益長高的身體上,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記得一位記者問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學成后是否會回到家鄉(xiāng)時,小姑娘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點落下淚來,為他們的成長。
記得那年春晚他們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成績不差”“我們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們的2008!”他們逐漸成熟,告別昨天的羞怯,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雖然,他們還在為不多的學費而苦惱;雖然,學校還是交不上水電費;雖然,還有好多體制還不夠完善……雖然有好多個“雖然”,但是,只有一個“但是”就足夠了,已經有好多視線轉向他們,他們正在茁壯地成長。
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
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
[亮點透析]
文章立意非常討巧,選擇城市農民工這一群體,自然有文可作。難得考生對農民工的生活工作有如此細膩的觀察,也因為這些細節(jié)的描摹使文中情感的流露不至于太虛假。
他們
現在的人們愛說“我們”,愛看“我們”,卻很少起碼瞄“他們”一眼。這是個講求合作與個人主義并重的時代。“他們”既非敵,又非友,自然受輕視。“我們”是用來加強的,“你們”是用來打敗的,“他們”……是用來干什么的?
古人云:以人為鑒。司馬光寫《資治通鑒》也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這里的“前世”便是指歷史上的“他們”,司馬光認為研究“他們”是可以為“我們”提供指導的。
“他們”是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的靈魂。別人的行為,其成功或失敗,也許都曾在你的身上發(fā)生過或即將發(fā)生。通過“他們”這面鏡子,我們能吸取他人的教訓,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克勞塞維茨寫《戰(zhàn)爭論》是通過分析大革命時期法國領袖的戰(zhàn)例,探討其得失,我國古代的唐太宗,也是從臣子身上觀察自己的功過。由此可見,他們是用來反思“我們”的。
上面是功利性的反思,而他人給人的最大的反思是道德上的。時代大步前進,成功的道理隨之改變,生存的方式也在改變,唯有道德是不變的。比如今年的四川大地震,“他們”——最初是災民,然后是部隊——給予了電視機前的“我們”極大的思考,思考眼前的一切美好生活的意義,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對生活的態(tài)度。“他們”帶來的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無數的志愿者,無數的捐獻物資。“他們”甚至使得“我們”也成了“他們”,成了更多人道德反思的來源。“他們”可以不是具體的人,比如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甚至可以不是狹義上的“人”:從小學時,我們就被教導要思考螞蟻的勤勞、小狗的忠誠等等等等。“他們”給人的反思,給“我們”的指導,實在是全面而重要。
我們要如何從“他們”身上得到反思,從而獲得助益?先想想我們被競爭社會促長而成的個人主義。它主張發(fā)揚個性,但不完全的人格并不能稱之為個性。因此,放下虛高的架子,去靜靜地觀察那些與你不相干的人吧!在回家的車上,請注意那些熱心的讓座者的行為;在書店里,傾心欣賞那位讀書人輕輕整理書架的動作……我相信,你會有很多思想。
那么,請你,從今天起,開始關注那無所不在又被人忽視的一個“他們”吧!
[亮點透析]
以“他們”反思我們,立意比較新,正文先從歷史的淵源上反思中外前輩也曾注意對“他們”的反思,但這一反思留給后人的多是從功利出發(fā),結尾處作者亮出了自己的思考:道德的反思。從生活細節(jié)、實際行為中知微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