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仁德政治陽謀陰謀·以臣代君 (1)

【引言】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樣的俗語,具有很強的革命性,它打破了人們思想中“君權神授”的迷信觀念。皇帝有什么了不起,沒有萬年不變的江山。周朝再長也不過七百年,中間還有一多半是有名無實的空架子,天子跟著諸侯的屁股轉。至于別的朝代,就更不用說了,有的甚至幾十年一換,十幾年一換,走馬燈一般,簡直令人眼花繚亂。天地玄黃,周而復始,這皇帝大運說不定哪天就會轉到我家,別看今天我家寒族微賤,祖墳上連青草都不長,說不定哪天時來運轉,就冒出一個文臣武將,乃至開國皇帝。

如果睜開眼看看歷史,實在令那些想做皇帝的人心灰意冷,且不說幾千年的中國古代史并無多少朝代,就是改朝換代,也多發生在封建貴族內部。以平民出身靠武裝起義而做皇帝的人,屈指算來,也只有那么幾個。看來,皇帝夢是無法圓的,也只是借此過過口頭上的癮,像魯迅小說里的阿Q那樣,大喊“老子先前比你闊多了”,兒子將來也比人家闊多了,來嚇唬一下老爺、太太或是王胡、小D們,過一把精神勝利的癮而已。而實際上呢,現實的當權者似乎并不為這空洞的恫嚇所嚇倒,也不考慮那么長遠,并不想為自己的子孫留條后路,還是一如既往地壓迫百姓。百姓的口頭癮顯得多么軟弱無力啊!

不過,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樣的俗語是勞動人民對歷史的總結也好,說是他們的革命理想也好,說表現了他們的反抗意識也好,或是說反映了小農意識中的平均主義幻想也好,總而言之,中國歷史變動無方的朝代更迭,多少為這一說法提供了歷史依據,皇帝不多,官僚卻是不少,因此,“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不是一種幻想,很多人都有實現的機會。皇帝當不上,退而求其次也滿可以了。

在這里,我們的目的不是想探討誰由平民當上了皇帝,當上了文臣武將,或是怎樣當上了皇帝、文臣武將,以此去鼓動那些妄想狂們干蠢事,我們只想看看一些著名的由臣子取代君王的歷史事件,從中總結一些歷史的經驗教訓。

【事典】

在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以臣代君的歷史事件有三個:一是魯國的“三分公室”,一是晉國的三家分晉,一是齊國的田氏代齊。

魯國是孔子的故鄉,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生活的這七十多年間,正是春秋的晚期,也是魯國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分公室”的時代。孔子的一生正與這一歷史時期有關,所以孔子才會發出“禮崩樂壞”的慨嘆,才會提出“悠悠萬世,唯此為大,克己復禮”的理想。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桓”的出現,有一個相當復雜的歷史過程。魯桓公有許多兒子,他死后由兒子魯莊公繼位。公元前662年,做了三十多年國君的魯莊公病危,他的許多兄弟都想爭位,尤其是異母弟慶父,蓄謀已久,這次更認為良機已到。他私藏兵器,遍結死黨,本打算刺殺莊公,可正趕上莊公病危,也就暫緩行動了。慶父派他的死黨、胞弟叔牙先到莊公那里,假意探視病情,實是偵察情況。莊公也知道他并非只為探病而來,就故意問他說:“我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我死之后,由誰來繼承君位呢?”叔牙竟毫不避諱地說:“兄死弟及,自古如此。慶父是你弟弟,才德兼備,是最合適的繼承人,你還猶豫什么呢?”

莊公敏銳地覺察到他的篡權陰謀,便立即召見了他的另一個弟弟季友商量。季友對莊公十分忠誠,一聽莊公介紹完情況,馬上就說:“沒有什么可猶豫的了,他對你說這樣的話,就是公然地挑釁,他們馬上就要動手作亂了,若不及時處置,后果不堪設想。”莊公全權委托季友辦理,季友立刻逮捕了叔牙,將其斬首。但由于宗法觀念太重,顧及所謂的親情,明知叔牙為慶父所指使,竟未追查,也由此種下了禍根。

魯莊公死后,季友立莊公的兒子公子般繼位。不到兩個月,慶父居然急不可耐,指使一名馬夫刺殺了公子般,然后又嫁禍于這名馬夫,將其殺死滅口。隨后,慶父與莊公的夫人哀姜合謀,立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開為國君。季友在公子般被刺殺時看到無法再在魯國待下去,就逃到了陳國。公子開繼位后,國內的局勢只過了一年多,竟又被急于做國君的慶父派人殺死了。

慶父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殺死了兩位國君,弄得朝野上下烏煙瘴氣,民怨沸騰。當時人們就喊出了這樣的口號:“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看到人心已失,再留在魯國就會死無葬身之地,就慌忙逃到了莒國。季友聯合魯國的其他大夫立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申為國君,是為魯僖公。季友為了索回慶父,平息魯國人的怨憤,給莒國國君送了許多禮物,要莒國交出慶父。慶父還幻想像當年一樣得到寬恕,利用宗法的名義向季友求情,要求逃到別的國家去。他實際上是想窺伺時機,卷土重來。季友看破了這一陰謀,堅決拒絕。慶父最后只好自殺。

季友平定了慶父之亂,魯僖公對他大加封賞,但季友的宗法觀念太重,他對僖公說:“被殺掉的叔牙、慶父跟我一樣都是先君桓公的兒子,按照古禮,應該封他們倆的后代。”于是,魯僖公立公孫敖繼承慶父的地位,稱孟孫氏,立公孫茲繼承叔牙的地位,稱叔孫氏,季友稱為季孫氏。這是三家大夫立足之始,因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又被稱為“三桓”。

這三家大夫與魯僖公的公室不同,他們知道自己的地位來之不易,而且很不穩固,要想使自己的子孫長享爵祿,只靠國家是無法保證的,只有壯大自己的勢力,方可免于爭權奪利帶來的滅頂之災。于是,他們采取了許多在當時看來能夠籠絡人心的措施。尤其是慶父的后代,更為突出,季文子死時,人們稱贊他“妾不衣帛,馬不食栗”、“相三君而不私積”。他們這種十分節儉樸素的生活,與當時的魯國公室和其他大夫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贏得了人心。尤為重要的是,他們十分注意結納人才,在選賢任能方面,比起魯國公室來,顯得更為自由和充分。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曾說過,季文子能散財濟貧,收攬人心,將來必會大有作為。看來,這三家新興勢力的興起,既與他們相對沒有魯國公室那樣多的傳統束縛有關,也是他們自己勵精圖治、奮發努力的結果。

三家發展自己勢力的重要措施是增加人口和田地。他們收留了從各方逃奔的饑民、難民及慕名而來的人,把國君的公田一步步地化為私田。到了春秋末期,他們三家的勢力都得到了壯大,僅季氏就有私家武裝七千人,其軍事力量已超過了國君。

魯國的公室當然不能忍受公田大量變成私田,因為這樣國家的收入就會急劇減少。所以,他們就索性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但有一點,就是公田和私田一樣交稅。這實際上是增加了公室的財政收入,剝奪了私田的特殊權益,把公田和私田等同起來。這樣,三家和公室的斗爭也就更為尖銳激烈了。

三家自強不息,經過三十多年的積累和努力,他們不僅有了足以和國君匹敵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還在公室里把持了一定的權力。公元前562年,季武子將魯國的上、下二軍改為上、中、下三軍,三家各得一軍,各征其土地賦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分公室”。從此以后,三家的勢力更是格外強盛了。

為了適應當時的形勢,季孫氏采用了新的剝削方式,即把土地租給別人耕種,規定稅收的數額;孟孫氏采用舊的奴隸制;叔孫氏則新舊各半。實行的結果,新的征稅制極大地調動了生產積極性,使季孫氏不僅在經濟實力上,而且在軍事力量上都比其他兩家更加強大。公元前537年,廢掉了原來的三軍,仍恢復原來的二軍,再把二軍平分為四份,進行“四分公室”,季孫氏一家就占了其中的兩份,并完全占有了公室的軍賦。就這樣,三家把魯國分了個干凈,百姓向三家交納賦稅,再由三家轉交國君。這時,魯國國君只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君主。

三家在代替國君而行使政權的過程中,曾和公室發生過多次軍事沖突,每次均以三家勝利告終。最后,魯昭公逃出魯國,本想到晉國避難,但晉國不準其入國都,只準他住在乾侯。魯昭公最后死在那里。魯國史官評論說:“魯國君主世世代代不能很好地治理國家,季氏世世代代能夠勤政愛民,老百姓早把魯君忘掉了,他死在國外,又有誰會可憐他呢?”

魯國是由王室的本族“三桓”取而代之的,可以說是分封造成的后果,但晉國呢?它的情況恰好相反,卻也被分裂成韓、趙、魏三國,這又是因為什么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州市| 集安市| 象山县| 精河县| 陇川县| 平和县| 汉川市| 平乡县| 乐亭县| 平潭县| 郯城县| 麻栗坡县| 突泉县| 彭州市| 崇左市| 兴海县| 静海县| 米易县| 莒南县| 泽库县| 丹凤县| 乐业县| 巴林右旗| 临江市| 平乡县| 宜川县| 皮山县| 木兰县| 青河县| 淮阳县| 陇南市| 云浮市| 航空| 英山县| 大兴区| 井研县| 临朐县| 额尔古纳市| 宣恩县| 天气|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