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就這樣在各方勢力的追趕爭搶中即位了,兩派為了控制這個奇貨可居的少年天子幾乎大打出手。在爭搶朱由校的武斗中東林黨搶了個頭籌,遙遙領先,占據了主動,這令浙黨大為不滿,雙方都不會善罷甘休。
朱由校即位后改明年為天啟元年,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天啟帝。此時的天啟帝已經十六歲了,在古代早已到了結婚的年齡。皇帝結婚和凡夫俗子結婚那可大不一樣,這在當時可是國朝盛典,自然不能馬虎。
事實上在天啟即位之初,主持朝政的各派勢力就已經開始謀劃這件事了,這也是向皇帝表忠心最好的途經。
卯時剛過,大明門緩緩推開,當值太監嚴肅地報時:“閣議會推時辰到——”。
等候閣議會推的官員開始有序進宮。
閣臣劉一燝和禮部尚書孫如游邊走邊竊竊私語,從他們身邊經過的浙黨官員紛紛投去異樣的目光。
劉一燝瞟了他們一眼,對孫如游說:“景文兄,今天的閣議會推浙黨那幫人一定會在皇上大婚問題上做文章,我們不可掉以輕心。”
孫如游也深有同感:“閣老所言極是,浙黨在擁立新君一事上吃了大虧,他們不會善罷甘休的,我看今天的閣議他們肯定有大動作。”
劉一燝哼了一聲:“我倒要看看他們能掀起什么大浪來。”
內閣簽押房。方從哲、劉一燝、李汝華、孫如游和周嘉謨等人紛紛落座。這次會議主題是討論皇帝大婚的相關事宜,因此參加會議的主要是內閣、禮部、宗人府以及司禮監等衙門堂官。
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是最后一個到場的,他一進門就陪笑道:“讓諸位大人久等了,咱家這廂有禮了。”
眾人紛紛起身道:“王公公客氣啦。”
眾人落座后,王安首先做了開場白:“諸位大人,皇上大婚乃國朝盛典,一定要辦好,彰顯皇家威儀,天朝氣度。司禮監的意思呢,是先由禮部會同宗人府下發公函,征集適齡良家女子到京城甄別遴選,再由順天府組織二次遴選,最后呢請劉昭妃和李選侍兩位娘娘會商定奪,諸位看有沒有補充的。”
方從哲點頭道:“如此甚好,有兩位娘娘主持,我等也就放心了。不過皇上大婚乃盛典,千頭萬緒,所需籌備甚為繁瑣,依老夫之見還得循序而進,不可操之過急,一定要為皇上選出稱心如意的皇后。”
劉一燝是個急性子,針鋒相對:“公公,皇上早已到了婚配年齡,卻因先朝種種變故而一拖再拖,坊間早已流言蜚語不絕,此事不可拖延,得抓緊嘍。”
李汝華插話:“朝廷剛剛籌辦三場國喪,所耗甚巨,一時難以周轉,不如……”
“如此說來,皇上大婚難道要再拖上幾年嗎!”東林黨里的“急先鋒”周嘉謨咄咄逼人。
李汝華反駁道:“李某何曾說再拖幾年?李某的意思是此事需考慮周全,大婚所需的開支龐大,戶部和司禮監還要協調。三場國喪,國庫早已入不敷出,遼東軍餉還拖欠甚多,周大人不當戶部的家,哪里知道這柴米油鹽貴!”
“你——”周嘉謨氣壞了。
王安打斷二人的爭論:“二位都消消氣兒,皇上大婚是拖不起的,朝廷有難處,咱家何嘗不知道,可再難不能難皇上,這是咱們做臣子的職責。咱家看吶,大婚之事還是由禮部和戶部協同辦理吧,禮部先列個單子出來,所需開支勞煩戶部處理。”
事已至此,李汝華也只能接過這個苦差事。但這場爭斗進一步加劇了兩派的對立情緒,暗流涌動,彼此各懷鬼胎。
禮部的公函很快下發各地,如此大事各地當然不敢怠慢,很快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千名十三歲到十六歲的少女便匯聚京城參加這一國朝盛典。遴選工作由司禮監和禮部負責,順天府則負責安排這五千人的生活起居。
經過海選、初選、細選、精選、宮選和妃選六個環節后,五千人已經只剩下五十人了。這五十人將被送進宮中,接受劉昭妃和李選侍的篩查挑選,稱為“推選”。最后選出三人送交天啟欽定,也就是最后一環節“欽選”。
天剛蒙蒙亮,五十個秀女便在當值太監帶領下列隊進宮,在慈慶宮接受兩位嬪妃挑選。這位劉昭妃是神宗萬歷皇帝的妃子,為人和藹賢惠,在后宮里德高望重,在皇后缺位時一直是由她負責后宮事務。而李選侍前面已經說過了,她就是朱由檢的養母,光宗泰昌皇帝的妃子。兩位未亡人深居后宮,平日里經常在一起拉家常,彼此關系都很默契,這次接到遴選皇后的差事后都欣然接受。
畢竟能夠參與遴選皇后,那可是一輩子都不一定能遇到的喜事。
五十位秀女在慈慶宮門口列隊等候,逐個進殿接受兩位妃子甄別。劉昭妃和李選侍通過觀察、問話,了解秀女的情況,時不時還會小聲議論,交換意見。
就這樣從早晨一直忙到下午,從五十位秀女里挑選出三個令二位妃子非常滿意的秀女,尤其是來自河南開封府祥符縣十五歲的的張嫣更是令劉昭妃贊不絕口,二位妃子交換了一下意見,一致通過。
張嫣生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河南祥符縣張國紀之女。此時的張嫣虛歲雖然只有十五歲,但生的純潔嫻靜,窈窕端麗,笑不露齒,真是絕世無雙的一代美女,這才得以過五關斬六將,從五千美女中脫穎而出,一路沖到了最后。
落選的秀女被太監帶著領賞去了,張嫣等三人則留下叩謝。
劉昭妃笑呵呵地說:“姑娘們快起來吧,你們呀真是上輩子積了大德,才有今天的恩典呀。你們就不必出宮了,這幾日留在本宮這里學習一些宮廷禮儀,等吉時一到便請皇上親自過目,你們一定要好好表現呀。”
李選侍也說道:“是呀,還是姐姐考慮的周全,你們三個一定要用心學,不要令我們失望呀。”
張嫣等人叩謝:“謹遵娘娘教誨。”
“欽選”大禮定在了半月后,乾清宮被裝飾一新,天啟第二次裝著全套禮服坐在龍椅上。他顯然很不習慣這種莊重的場合,不停地東張西望,旁邊的王安小聲提醒道:
“皇上,三位秀女馬上就到了。”
天啟這才極不情愿的努力裝出一幅嚴肅的樣子,眼珠卻滴溜溜轉來轉去。
當值太監高喊:“吉時到——”
殿外鼓樂齊鳴,長號聲、鼓聲交織在一起,整座大殿沉浸在一片喜慶中。
三位盛裝裝扮的秀女在宮女的簇擁下從殿外緩緩拾級而上。
當值太監的聲音:“秀女覲見——”
殿內的群臣都順著聲音望去,只見三人緩步進殿,在太監的指令下叩頭。
“賜座——”當值太監又是一嗓子。
三人落座后,天啟也來了精神,他瞪大了眼向下張望,第一眼就看到了坐在第一位的張嫣,平日里頑劣不恭的天啟此時竟然怦然心動,有一種莫名的激動。
待三人一一稟報身份后,劉昭妃對天啟說道:“皇上,您就最后定奪吧。”可天啟似乎沒聽見,無動于衷。劉昭妃又叫了一聲,天啟還是沒反應。御座邊的王安這才提醒道:
“皇上——”
天啟猛地回過神來,顯然有點恍惚。
劉昭妃笑道:“皇上,該您定奪了。”
天啟這才站起身走下臺階,小太監端來一個盤子,里面放了一柄玉如意和一些金子。王安接過盤子,緊隨天啟下殿。天啟走到三人面前毫不猶豫地拿起玉如意塞到了張嫣的手里,將金子給了另兩名秀女。
群臣立即叩頭賀喜:“皇上萬福——”
至此皇后人選終于敲定,接下來的就是進入大婚環節了。皇帝結婚的規矩非常繁瑣,但基本也是遵照《周禮》的規定,分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欽迎六個環節。既然是結婚嘛,老丈人那一關是必須過的,當然這種事根本不需要天啟操心,司禮監和內閣那幫人全包了。
內閣和司禮監商議后,以德高望重的勛臣英國公張惟賢為大婚正天使,禮部尚書孫如游為副使,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地從皇宮出發。而此時張國紀因為女兒的緣故已經飛黃騰達,受封太康伯,在京城剛剛安了家。
提親隊伍綿延幾里地,龐大的規模轟動京城,以致萬人空巷爭相一睹當今天子大婚盛況。沿途的街道早已清掃干凈,太康伯府上更是張燈結彩,一大早就開始忙碌。
府門口進進出出的家丁,一派忙碌景象。身著吉服的張國紀步出府門,望著老街口,問管家:“天使幾時到?”
管家道:“還有半個時辰。”
張國紀:“趕緊準備,馬上讓全家老小到這里迎接天使。”
管家:“是”
迎親隊伍一路吹吹打打出了棋盤街,直奔太康伯府。沿途都是看熱鬧的百姓,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一路不絕。隊伍拐過老街口后,太康伯府已經近在眼前了,鼓樂聲頓時大作。
此時張國紀早已經帶著全家老小在門口迎接了。
張惟賢快步上前滿臉堆笑道:“恭喜太康伯,賀喜太康伯,今日真是府上生輝,日月同光呀,咱們老張家這是積了大德啦。”
張國紀笑開了花:“同喜同喜,英國公快請進,府中已備下薄酒,不成敬意。”
張惟賢擺擺手:“那可不敢獨享,皇上還在宮里等著皇后呢,老夫可耽擱不起呀,改日一定不醉不歸。”
兩人說著大笑起來。
迎親隊伍將皇后禮輿、龍亭,抬入前院,再由太監抬到后院的“繡樓”前,按欽天監官員指定的“吉利方位”停放。然后一群婢女將身著皇后禮服,頭戴鳳冠霞帔的張嫣扶出繡樓,來到大堂里跪受皇后金冊、金寶,等待吉時登轎。
一切準備就緒后,隨行的欽天監官員高聲宣布:“吉時到——”
婢女攙扶張嫣上轎升輿啟駕,迎親隊伍再次吹吹打打出發,大隊人馬離開張府后,經棋盤街、前門、御街,到達皇宮。此時的皇宮已經張燈結彩,一派節日盛裝。
為了迎接皇后,大明門正門隆重開啟,張嫣將從這里走進那座皇城。之所以說隆重是因為大明門一共有三門,左右側門分別為文武官員通道,中間的正門是皇帝專用通道。除了皇帝本人外,只有兩個人一輩子可以從這里走一次,一個是皇后大婚時,另一個就是新科狀元。
張嫣在當值太監的引導下,緩緩走向氣勢恢宏的大明門,身后禮炮齊鳴……
長長的隊伍穿過大明門、承天門(天安門)、端門,來到午門前,城樓上鐘鼓齊鳴,大開中門迎接皇后鳳駕。
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已經在這里等候多時了,見皇后鳳駕遠遠走了過來,急忙命令太監們打起精神,號角聲大作。在禮官的引導下,鳳駕進入午門,經皇極門、乾清門,到達乾清宮丹陛前,一身新郎裝束的天啟就在這里迎接他的皇后。
迎親正使英國公張惟賢上前交還金節復命,禮部尚書孫如游也將皇后金冊、金寶呈送禮官存于交泰殿。隨后皇后鳳駕在誥命夫人、女官、宮女的護從下前往坤寧宮,那里是皇后的寢宮,在那里將舉行最后的完婚大禮。
整個大婚典禮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皇宮里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到處都是歡聲笑語,爆竹聲聲,禮花滿天,整個京城都能看到皇宮上空絢麗多彩的禮花,伴隨著是一城的喧囂……
京城好多年沒有這么熱鬧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