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梁惠王(上) (1)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1 ]。王曰:“叟[2 ]!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3 ]!何必曰‘利’?亦[4 ]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5 ]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6 ]利而國危矣。萬乘[7 ]之國,弒[8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9 ]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10 ]。未有‘仁’而遺[11 ]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1]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前319年),于前369年繼位為魏國國君。他在位時,在與秦國的戰(zhàn)爭中屢次落敗,不得已將魏國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因此魏國又被稱為“梁”;前344年,他自稱為王,史稱“梁惠王”。據(jù)史料記載,前335年,為謀富國強(qiáng)兵,梁惠王以重金招募賢士,于是,“孟子適梁,禮請孟子,見之”。

[2]叟:古代對長老的尊稱,這里是梁惠王對孟子的尊稱。當(dāng)時,孟子已經(jīng)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另外,叟也指老人,如《愚公移山》里的智叟。

[3]王:指梁惠王。孟子將梁惠王簡稱為王。

[4]亦:只。

[5]庶人:即百姓。

[6]交征:互相爭奪。征,求取。

[7]萬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當(dāng)時以擁有兵車的數(shù)量來衡量諸侯國的大小強(qiáng)弱,一般而言,一乘兵車配甲士三名,步兵72人。萬乘之國就是很大的國家了,其次是千乘之國等。據(jù)《戰(zhàn)國策》記載,戰(zhàn)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燕、齊、楚、秦等國,千乘之國有宋、衛(wèi)、中山等國。而文中提到的千乘、百乘之家,指的是公卿大夫封邑的大小強(qiáng)弱。

[8]弒:臣子殺國君。此外,下級殺上司、地位卑微的人殺地位尊貴的人也稱弒。

[9]茍:如果。

[10]饜:滿足。

[11]遺:遺棄,拋棄。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問道:“老先生,你不遠(yuǎn)千里來到我的國家,一定有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為什么一定要說到利呢?只要說仁義就夠了。大王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百姓說‘怎樣有利于我自己’?就會造成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的局面,國家就危險了。

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就擁有一千輛兵車,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他們就擁有一百輛兵車,這其實也不算多。可是,如果輕仁義而重利益,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永遠(yuǎn)不會得到滿足的。相反,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拋棄父母的情況,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侵犯國君的情況。所以,大王只要講仁義就夠了,又何必說利呢?”

【闡釋】

這是《孟子》一書的第一章。之所以把這一章作為全書的開篇首章,是因為孟子在這一章里提出的仁義思想是儒家學(xué)說的核心。

從孔子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起,儒家就認(rèn)為“圣王之道唯有堯、舜、禹、湯、文、武”,而這些“圣王之道”又以仁義為首,因此,仁義思想是儒家學(xué)說必然要涉及到的內(nèi)容。

孟子身處的亂世是現(xiàn)實的功利思想大行其道的社會,針對當(dāng)時的這種社會風(fēng)氣,作為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揚(yáng)仁義之說,希望以一己之力改變這種狀況。因此,他以“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為己任。由此可見,孟子的這些做法是以現(xiàn)實社會為基礎(chǔ)的,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強(qiáng)烈的責(zé)任感。

當(dāng)時,諸侯們追求功利的手段已經(jīng)達(dá)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而作為一位大國之君的梁惠王之所以能見到孟子,根本原因也是為了能在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中取得優(yōu)勢。在剛剛見到孟子時,梁惠王對孟子了解不足,錯把孟子當(dāng)成是蘇秦、張儀等崇尚“詐力”的縱橫家之流,因此剛一答話便問“有以利吾國”,而心懷仁義思想的孟子也不客氣,觀點鮮明地回敬道“亦有仁義而已矣”,從而揭開了向全社會提倡和宣揚(yáng)仁義思想的大幕。

當(dāng)然,盡管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義,但他也不是始終都不想利、不講利,他只是不唯利是圖而已。根據(jù)《孟子》一書的記載,孟子關(guān)于利的觀點有“魚,我所欲也”、“修天爵、仁義忠信,樂善不倦,而人爵”等。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孟子仁義思想的重要方面——保民之說——其實講的也是利。可見,孟子是并不排斥利,只不過利不是他的主要思想。

孟子講的利,與其他人追求的利有很大的區(qū)別。首先,孟子反對人們不講社會公義、只講一己私利的做法;其次,當(dāng)社會公義與私利發(fā)生沖突時,孟子主張把社會公義放在首要位置考慮,等等。只有知道了這些,才能對儒家思想和《孟子》全書有更深的了解。

現(xiàn)在的君子不僅不羞于言利了,而且已經(jīng)是“義利齊飛”,達(dá)到了孔子所謂的“見利思義”的地步。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1 ]上,顧[2 ]鴻雁麋鹿,曰:“賢者[3 ]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4 ]云:‘經(jīng)始靈臺[5 ],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6 ]之,不日[7 ]成之;經(jīng)史勿亟[8 ],庶民子來。王在靈囿[9 ],麀鹿[10 ]攸伏,麀鹿濯濯[11 ],白鳥鶴鶴[12 ]。王在靈沼[13 ],于[14 ]軔[15 ]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16 ]曰:‘時日害喪,予及女[17 ]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1]沼:水池、池塘。沼上就是指池塘邊。

[2]顧:看、觀察。這里可以解釋為專注地看。

[3]賢者:指品德高尚的人。

[4]《詩》:這里特指《詩經(jīng)·大雅·靈臺》篇,這篇詩描寫的是周文王與民同樂的情景。

[5]經(jīng)始靈臺:開始規(guī)劃建造靈臺。

[6]攻:建造。

[7]不日:不久、沒幾天。

[8]亟:急。

[9]囿:古代帝王蓄養(yǎng)禽獸的獵場。

[10]麀鹿:即母鹿。

[11]濯濯:肥胖而光滑的樣子。

[12]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13]靈沼:周文王的水池。

[14]于:語氣助詞,表贊嘆。

[15]軔:滿。

[16]《湯誓》:《尚書》中的篇章,主要記載的是商湯討伐夏桀時的誓師宣言。

[17]女:同“汝”,即你。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邊專注地看著嬉戲的鴻雁麋鹿,一邊問孟子道:“品德高尚的人對此也感受到快樂了嗎?”

孟子回答道:“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感受到這種快樂,換了別人,即使擁有了這些,也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詩經(jīng)》上說:‘周文王開始規(guī)劃建造靈臺,仔細(xì)營造,巧妙安排。百姓們都高興地來為他勞作,結(jié)果沒幾天就建造好了。建造靈臺本來是不必著急的,但百姓們卻自愿加快進(jìn)程。周文王到靈囿游覽,母鹿悠閑地臥在草叢里。母鹿身子肥大,毛色光亮,白鳥也閃動著美麗的羽毛。周文王到靈沼游覽,滿池的魚兒都?xì)g快地跳躍。’

雖然周文王依靠民力才建造了高臺深池,可是百姓們卻非常高興,把那個高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水池叫做‘靈沼’,并為周文王能享有麋鹿魚鱉而快樂。古代的國君與民同樂,所以得到了真正的快樂。相反,《湯誓》里說:‘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才毀滅啊?我們寧愿與你同歸于盡!’百姓恨不得與他同歸于盡的國君,即使擁有高臺深池和珍禽異獸,還能獨自享受到快樂嗎?”

【闡釋】

在這一章里,梁惠王劈頭蓋臉就以奚落的口氣問孟子道:“你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家伙,覺得我的園林怎樣啊?你能感受到快樂嗎?”精明的孟子自然不會上他的當(dāng),只見他“將話就話”,接過話題,假裝一本正經(jīng)地又論述了自己的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認(rèn)為,只有仁慈的國君因為能與民同樂,所以享受到了真正的快樂。孟子的這一思想就像是一個預(yù)言一樣,在以后的歷代國君身上不斷得到驗證。

與民同樂的思想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關(guān)于與民同樂的話題孟子論述的已經(jīng)很透徹了,現(xiàn)在我們來說說由與民同樂延伸出的話題——與人同樂。曾經(jīng)有人提出,只要稍加替換,與民同樂就可以變成“與人同樂”。當(dāng)今社會,有錢人越來越多,但是他們真的獲得了快樂嗎?其實不然,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晚景凄涼,沒有至親與他一起分享有錢的快樂,自然會覺得人生了無生趣,沒有什么快樂可言。相反,一些并沒有多少錢的人,卻享受著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獲得了人生真正的快樂。這就是與人同樂的道理。

自古以來,快樂與否一直就是一個精神層面的問題,雖然物質(zhì)生活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生活,但起決定因素的卻是精神生活。因此,追求和保持精神生活的富裕,才是獲得真正的快樂的根本。那么,怎么樣追求和保持精神生活的富裕呢?這就回到了孟子的觀點上:有了快樂要與別人分享,不要“獨樂樂”。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1 ]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2 ]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3 ],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4 ]少,寡人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5 ]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6 ]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7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8 ]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9 ],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10 ]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11 ],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12 ]之教,申[13 ]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14 ]不負(fù)戴[15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16 ],途有餓莩[17 ]而不知發(fā)[18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19 ],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釋】

[1]寡人:封建時代帝王的自稱。

[2]河內(nèi):即今河南省的黃河以北一帶。

[3]河?xùn)|:即今山西省的黃河以東地區(qū)。

[4]加:增加或減少。

[5]好:喜歡。

[6]填:軍隊交戰(zhàn)時,戰(zhàn)鼓發(fā)出的聲音。

[7]走:跑,逃跑。

[8]直:僅僅,只是。

[9]洿池:地面低洼處形成的水池,這里指養(yǎng)魚的池塘。

[10]斧斤:泛指斧頭等伐木、砍柴的工具。

[11]畜:家畜。

[12]庠序:商朝把鄉(xiāng)村的學(xué)校稱之為“序”,到了周朝又稱之為“庠”,都指的是鄉(xiāng)村的學(xué)校和小私塾等。

[13]申:反復(fù)告誡。

[14]頒白者:指頭發(fā)花白的老人。

[15]負(fù)戴:肩扛頭頂。

[16]檢:收斂、約束。

[17]餓莩:即餓殍,指因饑餓而死的人。

[18]發(fā):指發(fā)放糧倉里的糧食救濟(jì)災(zāi)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山市| 海兴县| 屯门区| 永寿县| 鄂托克前旗| 南靖县| 鱼台县| 苏尼特右旗| 通山县| 庆城县| 大方县| 扬中市| 汉沽区| 孟津县| 收藏| 宝坻区| 永吉县| 杭锦旗| 临清市| 双牌县| 衡阳县| 江达县| 北川| 大埔区| 区。| 天长市| 通州区| 合山市| 固阳县| 改则县| 宝坻区| 平江县| 克拉玛依市| 温宿县| 久治县| 太湖县| 翁牛特旗| 鹿泉市| 大宁县| 苏州市|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