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孩子,讓你們以對孩子們的愛來控制你們自己吧,而且要記住,盡管你們用鞭打來教育他們時,他們還小,還沒有自衛能力,但他們長大以后,你們就得不到他們的歡樂和愛了,因為你們用體罰和過分的嚴厲傷害了他們的心靈。
——捷爾任斯基
一次也不要打他們,因為孩子的智慧和心里是多么容易留下痕跡。如果有時候由于自己控制不住,急躁了,由于要為這么多孩子操心或由于生氣,你處罰了他們,打罵了他們,你一定要在事后向他們道歉,愛撫他們。
——捷爾任斯基
在孩子們痛苦與羞愧時要給以安慰,以便消除你發脾氣時在他們心中留下的一切痕跡。母親要培育自己幼小孩子的心靈,而不是相反。因此,你要記住,他們還是孩子,他們是無法了解你的,所以,無論如何不要在他們面前發火。
——捷爾任斯基
我多想自己的兒子心中充滿自由和獨立的精神??!皮鞭的教育只會使心靈更加怯懦,或越發促其堅持邪惡。我看不出其他效果。
——蒙田
在培育嬌嫩心靈的方面,我譴責一切體罰。塑造心靈為的是榮譽與自由。強迫與壓抑有著說不出的奴性味兒。我想憑理性、智慧、靈巧都做不到的事情,借武力也不會有更大的效果。人家就是這樣培養我的。
——蒙田
不管誰教養孩子,孩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體會最深切,感覺最靈敏的,莫過于遭受虐待這回事。
——狄更斯
受罰最重的孩子,長大了很少成為最優秀的人。源于他們的心態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容易振作起來,很難做什么事業。
——洛克
子女有被撫愛和受教育的權利,其費用由家庭共同財產來負擔。父母要求子女為自己服務的權力僅以一般性的照顧家庭為基礎,并以此為限,與此類似,父母左右兒女意愿的權力也是由懲戒與教育子女這一目的所規定的。懲戒子女的目的不是為了公正本身,而是帶有主觀的、道德的性質,壓抑還在受著本性迷亂的自由傾向,激發孩子們的集體意識和意志。
——黑格爾
就孩子與家庭而言,對孩子施教的積極目的在于灌輸倫理原則。它以立竿見影的感受的形式輸入,孩子們的心里由此具備了倫理生活的基礎,即能夠在愛、信任和服從中度過幼年。
——黑格爾
因材施教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丘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禮記·學記》
因而智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
——蔡元培
每一個解放了的兒童,他懂得自己照顧自己,他不用別人的幫助,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
——蒙臺梭利
在管教方面具有主要價值的并不是體驗家長的贊許或斥責,而是體驗那些在沒有家長的意見或干預下他自己行為最終引起的結果。
注入式教學,就是不跟孩子商量,強迫孩子接受,把孩子已經知道了的東西,也照著書去灌輸;不管孩子聽不聽,是照樣念下去,這是片面的東西,是封建式的教學方式。
——徐特立
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退步。
——斯賓塞
在發展的每個階段,兒童都有他自己的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獨特方式。給任何特定年齡的兒童教某門學科,其任務就是按照這個年齡兒童觀察事物的方式去闡述那門學科的結構。
——布魯納
人若旨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人惰于進道,無自得達,自非成德君子必勤勉,至從心所欲不逾距方可放下,德薄者終學不成也。
——張載
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
——洛克
教育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種各樣的習慣,而僅僅在于形成良好的習慣,即傳統上作為美德來分析的東西。
——艾德勒
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丘
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誘導孩子學習好的榜樣,鼓勵效仿一切好的行為,那么,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地、不知不覺地逐漸消失。
——蘇霍姆林斯基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丘
青年人應當小心地防備一切腐敗的根源,例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談話、沒有價值的書籍之類。
——夸美紐斯
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斷鞏固和發展他們身上所有的好東西。
——蘇霍姆林斯基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孟軻
發展個性
個性的發展,在孤獨和隔絕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兒童集體內容豐富而形式多樣的生活中才有可能;集體生活要具有應有的思想方向性,而同時也要反映出學生的動因、愿望和意向。
——贊科夫
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所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生都是一個悲劇。
——陶行知
在品格以及整個人的教育領域內只有一條途徑可接近孩子:就是他的信任。
——布貝爾
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來得好,但是鼓勵法也不可用得太濫,一濫恐失其效用;刺激法若用得其當,也是很好的,不過只可偶一為之而已。
——陳鶴琴
所謂一般發展,就是不僅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發展情感、意志品質、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
——贊科夫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知。
——王充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
——顏之推
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東西,而是要讓他頭腦中獲得完全正確和清楚的觀念。
——盧梭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程頤
人各有所長,就其所長而成就之,亦是一事。
——陸九淵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墨子·修身》
少年之日,先要識得人之賢否,事之善惡,言之是非,則心術能正。
——張履祥
不要對你的孩子進行任何種類的口頭教訓,應該從他們的經驗中取得教訓。
——盧梭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盧梭
觀察是智慧的能源
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對它有所感受。
——盧梭
對于兒童的教學,真正感覺的觀察比之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
——赫爾巴特
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一個有觀察力的學生,絕不會是學習成績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陸九淵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朱熹
發展思考能力,反對死記硬背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關于激勵、喚醒、鼓舞。
——第思多惠
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
——夸美紐斯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
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撼晒Φ臍g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蘇霍姆林斯基
凡是沒有被悟性徹底領會的事項,都不可用熟記的方法去學習。
——夸美紐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丘
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程頤
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
——朱熹
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能不到乎?
——朱熹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軻
學問從致知得者較淺,從力行得者較深,所躬行心得也。
——陸世儀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王夫之
給予孩子自由的時間,保證孩子課外學習。
——第斯多惠
學生必須毫無例外地用自己的話口述一切所領會的東西。
——第斯多惠
自由時間是豐富學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條件。我們要使學生的生活中不單單只有學習,因此要使學習富有成效,也要給學生自由的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
給孩子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是培養意志的必要條件,而意志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如果一個家長或老師總是牽著孩子走路,那他就失去了意志力形成的先決條件和源泉。
——贊科夫
在學校不能單靠課本和教習,課堂功課固然要緊;自動自習,隨時注意自己發現求學的門徑和學問的興趣,更為要緊。
——蔡元培
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科的,偏看看科學書。
——魯迅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況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荀況
美育能磨煉人性、陶冶性情
只要有熱心和才能,就能養成一種審美的能力;有了審美的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
——盧梭
我們發展學生在藝術創作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樂或繪畫作為他們未來的職業。我們的職責是:全面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現他的稟賦,形成對藝術創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種多方面的完滿的精神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孔丘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孔丘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王國維
美育者,與智育相輔相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元培
從前將美育包在德育里的。為什么審查教育會,要把它分出來呢?因為教育人士把美育忽略了。按我國古時的禮樂二藝,有嚴肅與優美的好處。西洋教育,亦很注重美感的。為要特別警醒社會起見,所以把美育特提出來,與體智德并為四育。
——蔡元培
樂者,圣人之所樂業,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荀況
藝術不僅作用于學生的理智,而且影響到他的情感,因此,藝術有助于培養信念。越是依靠情感為基礎,信念就越是堅定。所以藝術在道德教育中才起著這么巨大的作用。
——贊科夫
美能磨煉人性。一個人如果從童年時期就受到美的教育,如果他能善于感受并高度贊賞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很難想象,他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卑鄙庸俗、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藝術珍品,能培養細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細致,人對世界的認識越敏銳,從而對世界的貢獻也就越多。
——蘇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