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革新
- 大明龍興
- 浪子逐雪
- 1637字
- 2014-05-27 18:40:04
各地的達官貴人紛紛譴人往敦煌求購這些珍品,于是朱文龍見時機成熟,成立了一個專門負責經營這些珍品的機構,名為“藏珍局”,所有帳目不經他人之手,由他府中總管負責,具體當家人當然是交給了娜仁公主。
這里面有多少利潤,沒有人知道,不過一件原價只有幾百兩銀子的珍品,賣到中原利潤幾十倍,朱文龍成立藏珍局的目的,這個時候誰也想不到,因為他誰也沒說。
與諸王爺攀上關系后,還有更大的收獲,可以說,這個收獲直接讓他解決了軍餉危機,那就是食鹽的經營權。
以秦以來,中原的統治都都以“鹽鐵專賣“為國策,因為這二物乃百姓生活不可缺少之物,利潤之高實難想像,不過這都是統治者獨享,所以私自販賣被察處的后果是很嚴重,等同于謀反。
可如今天下大亂,皇帝已經不能控制全國的局勢,而這些坐擁一方的王爺們,勢力就代表了王法,他們趁機控制了鹽鐵的銷售,朱文龍所控制的原土默特部地區,也就是青海一線,盛產食鹽,還有葉爾羌部,都是產鹽的地區,販鹽所產生的利潤,可以影響國家的財政,由此可見利潤之大。
于是很快朱文龍就與王爺們達到了協議,湖北,四川,陜西,漢中,西川,貴州一帶,由王爺們給發放朝庭“鹽引”,也就是售鹽憑證,不過這只是種形勢,其實一萬石的“鹽引“往往運出的是幾萬石,朱文龍派人負責送鹽至王爺們指定的倉儲,由與王爺相關的鹽商運走販賣,利潤三七分成,雖然說只有三成利潤,可那也比朱文龍的購鹽價漲了四五十倍,一個月都有近三四十萬之巨資,看著這些帳目,任誰都興奮。
而甘州,敦煌一帶,鐵礦的含量極為豐富,除了生產必要的農用具,朱文龍成立了一個個頗具規模的鐵器制造局,最大規模的制造局里,有工人近千人,吸取了洋人的作法,分工大規模制作,生產出了大量的兵器盔甲,一部分裝備自已的部隊,另一部分通過黑市,流向了關外或者中原各地,帶來的利潤超過了火器。
有了錢,什么事都好辦,朱文龍于是擴大的火器生產的規模,暗地里也開始大規模擴軍,從太學院歸來后,他發現了知識的重要性,從財政中拔出很大一筆資金,在轄地內開設了多種學院,學習的內容除了中原傳統的四書五經及六藝外,新增設了很多課目,主要題材還是選自宋應星《天工開物》,李時珍《本家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以及從西洋流傳過來的機械學等,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選修不同的學目,其中以敦煌書院為主。
同時也設有專門的軍事學府,分軍事理論,戰術指揮,火器運用等課目,以孫子兵法,武穆遺書為主,招收不同的學員,學院建在興定州,取名興武學堂。
這些舉動在當時此起了轟動,一些老學究甚至向朱文龍發難,說他是破壞祖宗法制,不尊孔孟,離經叛道,歪理邪說,更有甚者,當街攔住朱文龍,破口大罵,朱文龍一笑視之,并沒有與這些酸儒計較。
倒是一些書生,早已被難念又毫無用處的八股文給弄得焦頭爛額,這下子可好了,有自已興趣的,紛紛報名上書院學習,當中也有懷疑的,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因為書院是免費開放的,結果一進書院,這些學生才明白什么叫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朱文龍請來的那些洋老師,傳授給他們的是想都沒有想過的東西,一傳十,十傳百,學子們都蜂涌而致,使得學院變得異常擁緊,無奈之下,只得再新擴建書院,同時收取少量的費用,以限止人流!
興武學堂也是熱鬧非凡,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在興武堂的大廳里,朱文龍讓你擺上了一系列的火器,從火箭,火銃到大炮,應有盡有,同時還將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將能臣勇英事跡,讓敦煌的畫師精心繪制在院墻上,供學子瞻仰,以培養他們忠勇愛國的情操。
二座學院的建立,為朱文龍提供了不少的人才,這也讓西北落后的民風思想,漸漸的轉變,其中的阻力可想而之,為了讓大家相信,放心,朱文龍在建院之初,幾乎是天天呆在學院,住天學院,同時還把各衛的將領都分批次請到學院進行學習,讓這些大老粗們也開始了舞文弄墨,不過最后總算是達到了他當初的設想。
一千多年前,一位叫衛鞅的人,經過變法,使老秦從一個貧窮落后的野蠻之國一躍成為強大繁榮富強的霸主,而今天,朱文龍也在走著先人走過的路,與西北這塊土地,再次更新換面,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