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趕快存錢,理財趁早--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 財迷心經:幫你打理口袋里的錢
- 付娜
- 4080字
- 2013-08-02 19:07:41
剛出校門的年輕人,無論事業還是經濟狀況,都處在打基礎的階段。此時可以說是站在起跑線上,和自己的同齡人都是一樣的。在我們生活的城市里,有這么一群年輕人:他們擁有較高的學歷,擁有一份不菲的收入,他們熱衷時尚,注重品牌;他們追求生活質量,對未來充滿自信;他們并不窘迫,卻打出“貧困”的旗號,因為他們沒有或者少有積蓄。他們的名字就叫“零儲蓄族”。27歲的小海,花起錢來十分瀟灑,貸款買了房子和車子,穿的衣服也都是名牌,還花幾千元辦了健身卡,在別人眼中好像頗有積蓄,但實際上,他就是眾多“把明天掙的錢今天花”的“零儲蓄族”中的一員。他認為,錢不是靠攢的,而是靠掙的,況且現在銀行的利率很低,所以不值得儲蓄,還不如用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會花錢的人才會賺錢。小海認為“享受歸享受,但作為一個男人是不會忽視自己的事業的,目前的一些消費有些也是為了以后發展事業做鋪墊。除了資金的積累,人際關系的拓展也必不可少,所以花些錢用來人際交往,覺得還是很重要的。
”號脈問診像小海這樣的“零儲蓄族”一般都比較樂觀、自信,對未來充滿信心,目前沒什么家庭負擔,他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態度密切相關。他們思想前衛,追求情調,處處講究。從職業來看,他們多為外企白領,收入高,掙錢容易,所以花起來無所顧忌。對癥下藥“零儲蓄族”是什么?就是一批賺多少花多少甚至借錢消費的年輕人。他們給人留下的第一個印象是消費,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消費。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著自信,認為自己還年輕,有能力,與其守著一堆錢毫無樂趣地老去,還不如趁著年輕多花些錢品嘗人生的快樂?!芭Φ貟?,開心地花”,這或許是這個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賦予他們的自信。其實,人生充滿著變數,全球經濟的衰退連美國的大富豪們都開始講究節儉,所以對于我國新出現的“零儲蓄族”,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是非常必要的。理財之要,一是開源,二是節流,對“零儲蓄族”來說開源似乎不成問題,需要在節流上下工夫。從這次領薪水到下次領薪水,從一個取款機到另一個取款機,你的錢包總是太快地變空了。
在上一次漲工資時,你是怎樣承諾要把它們直接用于投資的?現在它們去了哪兒?沒想出來是嗎?是該找個方法控制的時候了。如果你僅僅是因為愛花錢而難于開始存錢的話,你可以把存錢看成是一個游戲,利用以下幾種方法,你就會贏得游戲的勝利。1滴水穿石:從小起步(1)定期從你的工資賬戶上取出10元、20元或是50元,總之不用太多,存入你新開立的存款賬戶中。給自己一段過渡的時間去適應這種手中可支配現金比以往減少了的生活,看看你有什么改變。2~3個月之后,增加每次從工資賬戶中取出的金額。(2)建議你積蓄收入的10%,這是個不錯的目標,不要認為你可能做不到就放棄。培養一個良好的儲蓄習慣和堅持存錢的效果要遠遠好于你只是偶爾一次存入一大筆錢。(3)每天從錢包里拿出5元或10元錢,放進一個信封。每月把信封里積攢到一定數目的錢存入你在銀行的存款賬戶中,記住聚沙成塔的道理。
假定你每天存10元,每月就是300元,一年就是3600元!2目不斜視:盯住一個目標存錢是為了實現你的目標,你是想換一所大點兒的房子?買一輛車?為了你的寶寶?還是打算讀書深造?或去投資?總之,把目標統統寫下來,然后貼在冰箱上、廚房門上、餐桌上等任何你會經常看到的地方,提醒你時常想起你的目標。搞清“擁有一個家”、“為高等教育籌措資金”、“開始你自己的生意”中,哪一個是你最想要完成的,它將激發你找到一個方法來完成它。確定目標幫助你經歷一個必要的思考過程:投資需要事前的認真考慮,不是事后產生的想法。確定目標就是擁有夢想,但做個小夢是容易的,空著的錢包該怎么辦?通過理財就可以改變。需要注意的是,存錢并不是最終目的,葛朗臺式的人物誰都不會有興趣?,F在就開始關注你存錢的目的是什么,要知道,你現在花掉的錢與你以后要花的錢有著本質的區別,后者常被稱做是儲蓄。這些寫在紙上的目標會增加你存錢的動力。3誠實守信:擺脫高額債務制定你資金花費項目的記錄,你的房屋抵押金除外。如果你只是看這些數字,會覺得它們看上去并不多。
但如果你有債務,那么你最主要的目標是還清它們,這就意味著應將還債款列入你預算中的固定支出類,這里面還應該包括教育貸款。一旦你不再透支,把資金投入到你的目標上將會變得非常容易。核查信用卡的對賬單,看看你每周使用信用卡支付了多少錢。如果有可能,減少你每月從信用卡中支出的金額,也就是說,手緊一些。每到月末,將省下的錢存入存款賬戶中。4量入為出:做理智的消費者預算是在你花錢之前制定的,這對你的消費具有強有力的約束效果。許多人的消費屬于無意識的沖動行為,或者是出于習慣購買他們每天買的東西,或是憑一時興起購物。但是,這樣無目的的購物將使你的錢夾很快變空。保存你的固定開銷和每天購物的記錄,每星期的詳細記錄將記錄你消費中的失誤,并幫助你制訂現實的預算基準。利用這一新準則來劃分消費次序:把錢用在重要的地方,在不重要的方面削減開支。5亡羊補牢:評價你的記錄如果你發現固定的開支(租金、保險、交通)幾乎消耗了你所有的收入,那你就需要考慮調整你的生活方式了,例如:換一所便宜一點的房子居住,買便宜的汽車,打電話時盡量縮短談話時間等。
如果你的固定開支已被控制住了,再來評價你的個人消費,如你的娛樂資金有點兒奢侈嗎?那么試著縮減你的奢侈娛樂花費和各式購物消費吧。這種類型的削減能為你的目標節省出大量的資金。理財直通車不存錢的人自古就有之,但像“零儲蓄族”這么一種社會現象的大規模存在,卻是近幾年冒出來的新鮮事。如今都市里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屬于“零儲蓄族”,而且在一定的社交圈子里,“零儲蓄族”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領頭人的帶領下,這個“雪球”越滾越大,越來越吸引社會關注的目光。令人不解的是,在“零儲蓄族”中,年輕女性占到很大的比例,而且在對待“零儲蓄”的態度上比男性要更徹底,更灑脫。以上海為例,根據某廣告公司調查表明,上海年輕女性消費指數居于全國之冠,如果標準指數是100%的話,上海女性則高達106%。在這些年輕女性中,不少人就是“零儲蓄族”。1“零儲蓄族之一”--錢是掙來的,不是省下來的“有的人拿到錢后,看也不看就直接塞進了口袋,一般來說這種人的錢不會留得太久。”趙博過去就是這樣的一個人。26歲的趙博畢業于復旦大學,現為上海某報記者。
趙博談起他的一件尷尬往事:工作后,當他拿到第一筆薪水后,既沒有買禮品送家人,也沒有叫上幾個朋友撮一頓,更沒有把錢拿到銀行存起來,而是急匆匆地趕著去還債。因為在要離開大學的那段時間里,趙博出去旅游了一番,結果欠了朋友一筆錢。債務還清以后,趙博便開始等著下一個月發工資。等發工資對那時的趙博來說,似乎是家常便飯。趙博坦言:“當時沒考慮過買房、結婚,也沒什么家庭負擔,所以也就無所謂,手頭的錢夠花就行?!逼鋵嵰在w博的收入,當時他完全可以留下一部分積蓄的。但趙博喜歡自由、寬松的生活,不愿為了錢而壓抑生活,所以他基本上沒能留下積蓄。在注重生活品質的人眼里,錢永遠排不到第一位。趙博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錢是掙來的,不是省來的,能花才會掙。過去,他很少在理財上面費心思,花錢永遠跟著感覺走。樂觀自信的趙博認為,生活的意義在于真實地做一些事情,即使有時候身無分文也沒關系。2“零儲蓄族之二”--花錢釋放工作壓力沙沙是某全球著名廣告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一名AE。在廣告界有這么一句名言:“不做總統,就去做廣告人。”可見廣告業所具有的挑戰性和吸引力是多么的巨大。
沙沙所在的公司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繁重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9∶30開始上班,至于什么時候能下班那只有天知道了。沙沙說:“工作占據了我大部分時間,我現在感覺好累,唯一想的就是去度假?!鄙成硴碛幸环萘钊肆w慕的收入,可她覺得錢似乎永遠不夠花。她上個月剛拿了8000元,到了月底,錢又是所剩不多了。沙沙認為:“自己掙錢掙得那么辛苦,當然要花得開心點了!”從來沒有儲蓄習慣的沙沙最近卻開始計劃存錢,不過她存錢的目的不是想積攢什么積蓄,而是因為她近期想去歐洲度假。3“零儲蓄族之三”--就是不想存錢林琳是某中學的英文教師。雖然大學畢業已經快兩年了,但林琳仍然習慣于校園無拘無束的生活。林琳說,當初她選擇做一名教師就有這方面的因素。對于理財和積蓄,林琳承認,自己不大懂,也不大在乎。
她認為“我現在不需要什么積蓄,只要有錢養活自己,有錢買買衣服和化妝品也就可以了?!笨雌饋砹至諏δ壳暗纳顮顩r還是比較滿意。4“零儲蓄族”的特質--花光最后一分錢“零儲蓄族”之所以沒有積蓄,除了收入永遠沒有期望的那么高外,更主要的恐怕是他們花得太厲害。石小磊基本收入是3500~4000元/月。石小磊所能算出的基本消費狀況如下:租房1000元/月,通訊700元/月,書刊200元/月。除了吃喝和交通外,其他的錢就花得莫名其妙了。大概是泡吧了,或者是聚會了,或者是買什么東西了。盡管如此,石小磊仍有一部分錢余了下來。別以為他會把這些錢送到銀行存下來,他只是把錢拿來買摩托車而已。到去年年底為止,石小磊已經換了四五輛摩托車了。
“零儲蓄族”觀念前衛,懂得消費,既提高了自身的生活質量,也為我國經濟發展拉動內需做出了貢獻,可謂是一舉兩得。然而,凡事過猶不及。一個人,不管他的收入有多高,家底有多豐厚,都難保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學歷高的打工皇帝也存在失業的危機,有錢的生意人也會遇到經濟不景氣、經營不善或是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身體再結實的人也會有生病的時候,不存點錢怎么行?“零儲蓄族”們,還是趕緊放棄瀟灑的觀念,及早加入理財的隊伍中來吧!理財專家如是說:極少數“零儲蓄族”亂花錢是想通過花錢的快感,來彌補生活和工作的缺憾和壓抑。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消費心理。而這種不留一分積蓄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將自己陷于尷尬境地,長久下去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責任心和對人生的計劃性。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勤儉節約,量入而出,略有節余,這種思想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在現實生活中也確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