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被少數幾條原理統治著。
——黑格爾
人應該按照原則行事,而不是權力,金錢,他人的看法。
——斯蒂芬·科維
凡是可以歸納成若干條簡明條款的思想都會變得流行起來,我們也不妨在正文展開之前,先將各類書籍和材料中流傳的價值投資的基本觀念作一個不那么系統化的歸納,大致可以得出價值投資的八大原則。
市場無效原則
市場專利原則
安全邊際原則
能力范圍原則
回歸價值原則
坦誠管理原則
集中投資原則
持有公司原則
市場無效原則:價值投資的一個前提就是市場在短期內不能正確地評估公司的價值,所以使得價格經常遠離價值,這就為價值投資者獲利提供了機會。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差異越大,則此時進行的投資越安全。市場總是無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場是由非理性的人組成的,而人群比個體更為非理性,所以價格經常偏離價值做兩極化的運動。格雷厄姆將市場導致市場無效的運動看做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年輕人,他要么將現狀和前景看得極度樂觀,要么則看得極度悲觀。正是由于市場如此的非理性和無效,才使得價值投資者可以戰勝市場的平均收益率。巴菲特曾經在哥倫比亞大學格雷厄姆著作的周年慶典上批評那些固守市場有效理論的金融理論家,他認為如此多的價值投資者獲得了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水平,這本身就證明了市場至少在短期內是無效的和非理性的。
市場專利原則:經濟有通脹的時候,也有蕭條的時候,只有那些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企業才具有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那些競爭激烈的行業不會誕生出具有持久競爭優勢的企業。所有市場性專利就是企業具有一種持久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不是來自于技術創新,通常也不會來自低價競爭戰略。日用消費品中具有品牌價值的企業通常是這類企業,比如寶潔和可口可樂,以及綠箭公司。巴菲特將這類企業稱為具有較高“經濟商譽”的公司,有人翻譯為具有“特許經營權”或者“消費者獨占特性”,香港的價值投資之父林森池則稱做“市場專利”。簡而言之,就是持久的競爭優勢。
安全邊際原則:價值投資者其實就是博取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差值,那些技術類交易者則是博取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差值。但是,即使是價值交易也存在不確定的情況,所以為了避免估值錯誤,投資者在價值和價格差值越大時介入越安全。安全邊際又稱為安全空間,這個空間就是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差值,該差值越大,則投資的保險系數越高。
能力范圍原則:投資者在進行投資的時候總是會受到情緒,技能,經驗,知識等方面的限制,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應該清楚自己能力的局限性。如果對于一家公司的某一關鍵問題不清楚,那么就應該避免介入這家公司。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這樣才能很好地進行投資。通過排除那些處在能力范圍之外的公司,投資者可以集中精力于少數自己熟悉的公司。明晰自己的能力范圍,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絕大部分投資者根本沒有能力范圍這個概念,通常都不會界定自己的投資對象,凡是覺得好的公司和股票都會參與,根本不管自己是否了解這家公司。
回歸價值原則:無論是格雷厄姆還是巴菲特,彼得·林奇,乃至于索羅斯都認為價格具有向價值或者類似中樞回歸的特性,這種回歸在長期內最為有效。價值投資者必會去預測回歸什么時候發生,但是會在價格大幅度低于價值的時候買入。
坦誠管理原則:費雪認為管理者對于股東的誠實程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巴菲特和林奇從費雪那里獲得了這一見解后都積極地運用于投資實踐。管理者一定要有清白的誠信記錄,那些曾經有過欺騙表現的管理者是不值得信任的,擁有這樣管理者的公司也是不值得擁有的。
集中投資原則:費雪和巴菲特都主張要將資金投資在較少的股票上,要對投資對象進行精挑細選,將資金配置在收益率最高的資產上。而格雷厄姆則主張進行分散投資。在后面的章節我們將會看到,兩種主張都具有一定的前提。
持有公司原則:每個價值投資者都認為股票投資并不關乎股票,而是關系到公司。巴菲特強調股票買賣,其實是買賣一家公司。通過站在一個企業購買者和所有者的角度可以進行更為理性的投資決策。巴菲特一直聲稱自己是個商業分析家,而非證券分析家。
如果證券分析可以看作一個職業,那么這個職業只有一個教頭,那就是格雷厄姆。
——亞當·斯密斯
遇到格雷厄姆這樣的良師,是我一生最幸運的事情。
——沃倫.巴菲特
格雷厄姆建構了一個框架,讓投資者能夠理解財務數字的意義。
——威廉·拉恩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1934年底完成他醞釀已久的《有價證券分析》這部劃時代的著作。
今天,即使在哥倫比亞大學,許多人也不記得格雷厄姆的全名了,他們只記得這個人是“巴菲特的老師”。但是,巴菲特和他的老師實在不怎么像。巴菲特的數學水平很差,他的老師卻精通數學;巴菲特幾乎不懂金融衍生品,他的老師卻比較喜歡金融衍生品;巴菲特善于分析現金流,他的老師卻喜歡分析資產。1984年在慶祝格雷厄姆與多德合著的《證券分析》發行50周年大會上,巴菲特——這位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投資課上唯一給了“A+”的最優秀的學生進行了一次題為《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的演講,在他演講中回顧了50年來格雷厄姆的追隨者們采用價值投資策略持續戰勝市場的無可爭議的事實,總結歸納出價值投資策略的精髓,在投資界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讓我們就來一起傾聽世界股王巴菲特對他老師的評價吧,下面是翻譯過來的《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演講中的:
偉大的證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與多德追求“價值遠超過價格的安全邊際空間”,這種證券分析方法是否變得過時?目前許多撰寫金融和投資教科書的教授認為如此。這些理論權威認為,股票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換句話說就是一支股票的價格已經充分地反映了一家公司一切已知的事實以及整體經濟情況:這些理論家認為,市場上沒有價格偏低的股票,因為聰明的證券分析師將運用全部的既有資訊,以確保適當的價格。所謂的投資者能經年累月地擊敗市場,純粹是運氣好罷了!“如果價格完全反應已有的各類信息和數據,則這類投資策略的超額將不存在。”一位著名的金融教科書的撰寫者在書中這樣宣稱。
未來可能會像他說的那樣。但是,我要提供一組投資者的收益情況供各位參考,他們長期的收益情況總是超越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他們的收益情況即使純屬巧合,這項假說至少也值得我們加以審查。審查的關鍵事實是,我個人很早就認識了這些股市大贏家,而且很久以來便將他們看做超級投資者,即使認識最晚的也有十五年了。缺少這項條件,也就是說,倘若我最近才從成千上萬的記錄中挑選幾個名字,并且在今天早上提供給各位,我建議各位立即停止閱讀本文。我必須說明,所有的這些記錄都是經過核實的。我必須再次強調,我個人認識許多上述經理人的客戶,他們長年以來所收取的收益確實符合現存的投資記錄。
首先,我要在座的各位設想一場全國性的擲硬幣大賽。讓我們假定,全美國2.25億的人口在明天早晨起床時都擲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幣。早晨太陽升起時,他們都走到門外擲硬幣,并猜銅板出現的正面或反面。如果猜對了,他們將從猜錯者的手中贏得一美元。每天都有輸家遭到淘汰,獎金則不斷地累積。經過十個早晨的十次投擲之后,全美國約有2.2萬人連續十次猜對擲硬幣的結果。每人所贏得的資金約超過1000美元。
此時,這群賺錢的人可能會開始炫耀自己的戰績,這就是人的天性。他們可能保持謙虛的態度,但在酒會中,他們偶爾會以此技巧吸引異性的注意,并炫耀其投擲硬幣的超常洞察力。
假設擲硬幣的贏家都可以從輸家手中得到適當的獎金,再經過十天,約有215個人連續二十次猜對擲銅板的結果,每個人并贏得大約100萬美元的獎金。輸家總共付出2.25億美元,贏家則得到2.2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