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 禪行天下
- 禪行天下
- 1621字
- 2012-08-13 11:18:29
二十一
人由于專心地做一件事情時會產生某種噪音,周圍的人會感覺到心煩意亂,而制造噪音者往往渾然不覺,因為太專一了就會忘記外在的環境因素。所謂噪音對人的危害因人而異,其本質是心理的變化引起的生理上的變化,因為人的心理控制著人的生理。你不把環境因素放在心上,就不會引起它的傷害。
二十三
人總是有拿自己跟別人相類比的習慣,因而扭曲了事物本身的真實性。那是一種錯覺罷了,不要躺在錯覺之中自我安慰。
同樣是敗退的逃兵,五十步的卻要向人夸耀自己的“勇敢”。同樣是踐踏生命,四十歲的先五十歲的夭折,五十歲的卻妄稱自己是“壽星”。多么迷惑啊!這就如同螞蟻跟跳蚤比起來稱自己是“巨人”是一樣的道理。
二十四
知識,是一種相對存在的東西,猶如這山望向那山。它推動著人類艱難地前行,但卻并非一成不變,如同你去環游世界要經過陸路、水路,抑或是航空。
超越了知識,你會發現宇宙的高級存在,你會感受到大自然的律動和呼吸。當你的呼吸融入了大自然的呼吸,你會獲得“天人合一”的巨大力量。
可以利用它,但是不可執著它,那樣它反過來又會成為你的絆腳石,遮擋住未來的視線,或者毒害了你的身心,讓你的心田長滿荒草和荊棘。
更不要用“已知”去衡量“未知”,很可能會把湖泊說成大海,或者把“太陽系”當成“河外星系”。
無論你有多高的才學,記住一定要保持一個“空”的狀態,會不斷的去發現真理,每一天身心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二十五
勞動可以使人身心獲得安樂,因為勞動可以平息大腦中的雜念,培養出一種專一,有了這種“專一”,以后做任何事情便都有了成功的保證。
智者不會輕視它,不會嫌棄它,除非庸人,除非游手好閑者。可知人類的文明和智慧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是在勞動實踐中不斷升華的結晶。
它不僅創造著璀璨,同時也改造了人類自身。
二十六
莊子《庖丁解牛》所說為養生,但是它不是一般的養生,而是一部絕妙的“練功圖”。
“庖丁”解牛時手腳、肩膝接觸牛的各個部位所發出的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和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即有舞蹈的節奏又有音樂的節拍,而這恰恰是“動功”修煉的靈魂,其在身體放松的前提下使得外在的運動和內在的氣血“合拍”,從而產生“共振”,這種“動”可以稱之為“靈動”,它所產生的力是凝重和沉實的。
所謂解牛不過是一種憑借,是“以牛入道”,是這種“靈動”使得“解牛”的工作變得妙趣橫生。剛開始“牛人”尚有牛的概念,后來眼之所見已非全牛,只以“神遇”不以“目視”。這是一種什么境界?天人合一嘛!正如武術、書法、繪畫、音樂的修煉,已然到了“化境”,取得了最高成就。
二十七
人的是非好壞大都是以“我”為中心的。用這種人為的情感去衡量事物,就會扭曲事物本身的真實性;用這種情感去“助人”,反而會遭致別人的反感;用這種情感去行事,往往遭到失敗。所以,讓自我的毒瘤在心中消亡,才會順應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可利于不敗之地。
二十八
人類一邊經受著疾病和衰老的折磨,一邊在對真理的否定上顯得過于理直氣壯。
什么是“真理”?既然你已經擁有了“真理”,卻為何又被病魔所糾纏,活的如此沮喪而毫無樂趣?!
真理不是僵死的文字,不是文字與文字之間的比較和推理,不是用“有限”去衡量“無限”,更不是用舌頭去征服對方。擁有真理的人必然是健康的、幸福的、積極的、愉快的、向上的、向善的,它就像那無邊無際的天空,雖然空空如也卻包含了光明,包含了雨水,包含了美麗的晚霞。這樣一種境界豈是有限的文字所能說清楚的!
二十九
我喜歡疲憊,喜歡憂愁,喜歡希望的破滅,喜歡痛苦與磨難,喜歡聽不到人們的贊許。
所有這些只能增加我快樂的深度。我懷著一種神圣的激情去挖掘一個人類永恒的水源……
三十
酒后無德者,酒前豈有“德”?只不過在酒后,內在的全都變成了外在的。假如酒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那么正人君子在一個時辰之內就會變成厚臉皮的無賴,行為端正者一轉眼就會去偷雞摸狗。
一些不法之徒想要干他們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經常以酒為保護傘,過后又把酒當成了遮羞布,豈非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