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盲流不是流氓
- 無鉆王老五
- 一塊白抹布
- 1005字
- 2013-03-01 10:04:54
一陣刺耳的電鈴聲突然響起,南北兩側的教室門幾乎同時打開。同學們都飛奔出教室,三五成群地說笑著、追逐打鬧著,給原本寂靜的操場掀起一次次“浪潮”。
一個孤單的身影順著學校的圍墻,平行地移動著。他的右胳膊輕微的抬著,右手像是黏在了墻上一般。不!他是在用右手的食指不斷地戳著圍墻,動作的頻率與腳步相呼應著。有一個略高點的男孩在他肩上拍了一下,說了句什么便跑開了。他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步朝學校大門口走去。
太陽疲憊地朝西山滑去,它慵懶地伸了一小下腰身。忽有一道余光,照射到了這個男孩的臉龐上。——哦,真是讓人有些人認不出了。王貝芬現在已是個大孩模樣了。他長著濃黑的眉毛,單眼皮的下面是一雙深邃的雙眸;挺拔的鼻梁,不厚不薄的嘴唇時而微微抖動著,寥寥無幾的胡須也隨之微微顫抖。
他馬上就要小學畢業了。這個年齡孩子應有的“稚氣”,在他臉上卻蕩然無存。多的是,與這個年齡不相符的沉著與穩健。
在歸家的公路上,王老七猛瞪著倒騎驢(前面雙輪導向,后輪驅動的三輪車)。他黑黝黝的臉上,露出了難以掩蓋的笑容。這緣于他早上碰到了謝三,得道了他等了很久的“好消息”。李桂花在后面緊緊地追隨著。
王老七來到“放羊村”,已經有五個年頭了。“放羊村”位于“江城”西邊區域,是一個靠近城市的郊區。前幾年還想更名為“西城”,但村民和當地人已叫慣了,提“新名稱”大家都“不知所云”,后來便不了了之了。這兒的村民幾乎是“清一色”的“根”——大都是“梁虎縣”的祖籍,不知何種原因,在“解放前”就遷移到這里。現已是一千多人的山莊,裙帶關系錯綜復雜。
“放羊村”在江城周邊是出了名的團結,對“外來戶”比較排斥,對其稱——“盲流子”(無當地戶口)。在社會中也有大大小小的團體,在團體中又有著各種各樣關系。親屬、同學、戰友、老鄉、老朋友、老同事,人們因這種關系而得到了益處,所津津樂道;反之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才去唾罵、痛恨這種風氣的“根深蒂固”!——“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
王貝芬一家就是“盲流”中的一員。此時的王老七,已不在謝三那打工了。謝三的小作坊,早在兩年前就關了門。市場經濟的大潮無情地吞噬了他,“大魚吃小魚”的生物鏈在重復地上演著,“情節”是一樣的“雷同”,不同的——是“姓氏”的更迭。
由于他們沒有當地戶口,王老七還是“無土地”的農民。他只在東邊的小土山上開墾片了荒山地,種點日常吃的農作物。他平時和李桂花,做起了賣鞋子的小生意。夫妻倆在周圍鄉村到處趕集市,還算能勉強養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