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公元前720年:天再旦04
書名: 千年色作者名: 晃晃ice本章字數: 1923字更新時間: 2013-04-28 10:10:55
第二日,鄭王寤生親自探望公子逢,聊表對宋公逝去的哀痛,許諾會給庇護,將他視如自己親子。逢感恩不已,掙扎著起來叩拜,被鄭王勸住。
接著又接見俞兒。
被宮女精致梳妝后的俞兒有如清水芙蓉般動人,氣質高貴如空谷幽蘭,不可侵犯。鄭王見此女不是凡女子,見過大世面,對其禮數有加。
鄭王問她的家世,她說出身孤兒,無父無母。
又問她的家鄉,俞兒回答來自北方草原,夫家在朝歌,丈夫剛死。
鄭王暗想她是衛國哪個權貴的妻子,就問她的丈夫是誰,俞兒回答一介平民。
此時,衛國與鄭國正交惡,年年交戰。而宋國新任國君與衛國交好,不與鄭國同謀,鄭王即要防范衛,又要防范宋。所以昨日的謀臣擔憂俞兒與逢不吉,也是對的。
只是這鄭王寤生卻是個敢容人的大氣霸主。
他逆生而出,得名“寤生”。其母生他受了苦,遂厭惡他,只愛他弟弟。寤生登基后,其母密謀十幾年,一心要推翻他。
什么樣的仇惡,會讓一個母親一心想弄死自己的孩子呢?
他默而不語。滿足母親和弟弟的所有要求,任由他們日漸膨脹。
您想要什么都可以,只要是您愿意的。
您想怎么傷害我都可以,只要這是最后一次。
然而,只有被拔去毒牙的毒蛇才會不傷害人。
終有一天,鄭王寤生一個反擊斬下他們的利爪,拔去他們的毒牙。母親和弟弟根本無力反抗,他們只被滋養出不自量力的猖狂,并沒有實力。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史料中留下了鄭王寤生這句無情的誓言。
那女人愣住了。
她那么厭惡這個孩子,而如今這個孩子也厭惡自己的時候,為什么心會痛呢?
事后,鄭王寤生后悔了。他退讓幾十年,盡全忠孝,最后落下個不仁不義的話柄。不可以這樣,這是兩空。
經一良臣出謀劃策,他命人掘地見泉,在那里與母親相見。既遵守自己的誓約,又履行了孝義。那女人仿佛重生了一次,母愛激發,沖上去攬住鄭王寤生,寤生卻僵硬地將她推開。
所幸他沒再說什么,史料最終記下這被人稱頌的“掘地見母”一幕。
退讓與霸權,忠孝與殘忍,他全能做到。
什么是親近,什么又是疏遠,天下的人情都是一樣的,唯有權勢最真實。人生第一個敵人就是自己母親的鄭王寤生這樣想。
而當下的逢與俞兒,更是不足為患。如若宋國易主,逢極有可能繼位。那他就得個順水推舟的人情,逢必會服順他。至于俞兒,一個弱女子,留著并不成患,況且她還有那本“坐擁天下”卷軸。
鄭王寤生一族世代主管周王室的祭奠,鄭國也因此別名“奠國”。寤生的爺爺從九鼎上看出周王室已經沒了氣數,想遠離周王室,兩次遷都,最終定都新鄭。
九鼎,那個時代永恒的話題。而鄭王寤生的祖輩們卻更惦念另外一件寶物,就是四本卷軸——
相傳半神世代,有四本卷軸,它凝聚了半神們從參宿星上帶來的可以開天辟地的力量。
擁有王權卷軸可以操控天下蒼生和局勢,坐擁天下,高枕無憂。
擁有智力卷軸可以通曉一切,轉化萬物。
擁有精神卷軸能夠脫掉凡胎俗骨,升華超脫。
擁有力量卷軸能獲得強大的力量,抗衡自然。
昆侖地圣戰后,黃帝之子得到了精神卷軸,現在供奉在天竺。炎帝獲得了另外三本卷軸,由后來的炎商王朝世代傳承,炎商王朝覆滅后,三本卷軸不知所蹤。
人間萬物都由這四本卷軸變化而來,據說大禹讀懂了幾句,遂鑄造九鼎,鼎定九州。
世人只知道九鼎,卻不知這卷軸。眾諸侯都垂涎天下,而幾度問鼎,鄭王寤生卻更惦念那承載了半神力量的卷軸。
今天一個女人帶著一本卷軸來到他的身邊,他隱隱覺得就是其中一本。
鄭王讓俞兒平身,并賜座。
“逢是我故人托付之子,我將他當做我的兒子看待,你既然是逢的義妹,那你也就是我的女兒。你就在新鄭居住吧,和我的兒女們一同生活,不必拘謹,有事可以親自面見我?!编嵧踹@番話猶如慈父。
俞兒從未感受過親人的愛,幾天之內,得到一名仁兄,又得一名慈父,不由恍惚了。她抬起頭,觀看這位年近四十的男子,額頭寬厚,國字臉型,四方嘴威嚴又不失仁愛,下巴敦厚有肉。
愣了好大一會兒,她才想起來拜謝,盈盈叩拜。
“俞兒謝義父?!?
鄭王親自下來扶起她。從此俞兒就居住在新鄭,同鄭王寤生的兒女一起生活。
那一整年,民間都盡相傳述妖魔如何吞吃太陽,他們又如何將妖魔驅趕。各諸侯國的史官也記錄下這一天的天再旦。
而在南方隨國,有一件奇事。一名6歲的男童稱天乍昏的那個早上,牛棚中一頭老黃牛開口,對他說:“你們本是神。”
天亮后,他跑去和家中的大人說。大人們又去和街坊說。
人們先為老牛開口而震驚,又為這句話的意思而惶恐。
我們本是神的奴仆,怎么會是神呢?如果我們是神,那我們該有多么強大啊,我們真的有那么強大嗎?
這個小孩子叫季梁,后來成為隨國重臣,他提出的“民為神主”的思想,在當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極少數人開始思考“我們是什么”,“神又是什么”。
如果我們是神的奴仆,即可。
如果我們不是,那我們是什么呢?
難道我們真的是神嗎?
魔王的一個疏漏,又讓大勢王得了逞。一股精神河流悄悄地注入這片炎夏子孫生活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