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悅來客棧的小院子里是三間正房,六間廂房,秦爺爺和秦奶奶、邱氏祖孫三個都住進了正房堂屋兩邊的睡房,秦大叔一家分開兩伙兒,各住一間廂房,原來二牛想自己占一間,到了真正要上炕睡覺的時候他跑到了大虎房里。
這一夜過得有點長,因為大家第二天都起晚了,最早的秦爺爺都是辰時過才起來的。沒有辦法,突然這一進城又住進了這樣的地方,大家不興奮是不可能的。
吃過早飯,一行人才悠閑的出了客棧。由于今年的正月十一燈會是商南縣商會主辦的,所以空前的熱鬧,除去極少數商家還沒有開張迎客,大多數的鋪面都已經裝扮一新開始新的一年的忙碌。
這次進城,秦大叔和勤勤是帶著任務來的,他們要到縣衙的置種司去看種子,大盛朝所有的農用種苗都是由朝庭戶部所屬的農耕司專營,這種情況和鹽的管理方法相似。
在農耕司購買種子或種苗是要憑地契和佃地契約的,至于朝庭為何要這樣管理種子勤勤不關心,她關心的是這樣的種子好不好,數量足不足
縣衙通常是正月十六開衙動印,但是今年不知是啥情況提早開了衙,勤勤和秦大叔之所以這會冒著蒙過來,是想在周圍打聽一下關于甜瓜種子的事兒,不想過去了,卻看見衙門開了,這可是無心插柳之事。
不過在商南縣的農耕司,勤勤和秦大叔沒有選到很滿意的甜瓜種子。農耕司的人也說,因為商南縣大部分農家是以小麥種植為主,所以這些水果之類的種子和果苗都很少,若是需要,可以去南陽或洛陽看一看,特別是洛陽,那里的種子果苗很齊全。
秦大叔和勤勤商量了一下,覺得時日尚早,他們完全可以在正式播種之前去一趟洛陽,往返不過三、兩天的功夫。
雖然是在正月十五進城,大家都是奔著花燈來的,但是奔著花燈來的也有各有目的,有的人是為了猜花燈上燈謎湊個風雅,有的享受一下過節的氣氛湊個熱鬧,可是大巴村里出來的這兩家人,是為了燈會上那些賣好吃食好玩意的而來。
一群來自山野鄉村的純樸百姓,眼睛里除了能看到吃的就是能看到穿的,誰要問他們今年的燈會好不好啊?那一準告訴你,好得不得了,好吃的東西太多了,吃不過來啊。
在城里留戀了兩天,正月十七兩家人往家回時,大包小包里,除了吃食,還是吃食。
正月里不瞧病,農家都有這個講究,為的是圖個吉利,所以這次商南行勤勤沒有帶祖母去得仁堂。
經過四十多天好吃好喝的補養,邱氏和樹的身子用普通人的眼睛看都覺得有了很大的起色,邱氏甚至都胖了許多,臉面上的萎黃之色已經完全看不到了,只是白凈的膚色上少了許血色,顯得有些蒼白。但是總比先前那種萎黃暗黑的臉面要強上百倍。
還有十多天樹就要周歲了,小家伙完全看不出以前那種總是讓人覺得他要馬上沒命了的樣子,身子骨硬實了不說精神特別飽滿,有了他這個年紀的孩子該有的活潑可愛。
家里自從多了三朵花,樹的生活就多了許多樂趣,他和三朵花在炕上摸爬滾打,這也使得樹的小胳膊小腿比以往強健了許多。三朵花長得的比較快,來到萬俟半個月的功夫,身子就長了寸許,那一身身的漆黑皮毛在陽光下能泛出七彩的光。
三朵花是很聰明的狗,勤勤對于它們的基本生活習慣的馴化三只小東西接受的特別快,因著它們現在還太小,無法從炕上自己跳到地上,可是不管是大解小解,它們都會站在炕沿上對著地“嗚、嗚”上兩聲,這時不管是勤勤還是邱氏就會把它們放到地上,一落它們立馬跑到后院茅房里的一個特定的盆子里去解決。
三朵花還有一個特別讓勤勤滿意的地方,就是除了勤勤,其他人不管是誰,哪怕是邱氏,給它們喂食它們都不會理,寧可餓得爬不起來也不會吃別人給的東西。
家里的大紅棗是個挺讓勤勤意外的存在,這家伙有時比三朵花通人性,就拿它可以獨自一人去鎮上的屠戶家給三朵花買下水這件事來說吧,就是勤勤從來都沒有想過的。
這事情發生在正月初六那天早起,勤勤那會兒正忙活著拔院子外頭的毛竹,連著忙了幾天這一天終于看到勝利的曙光了。可是就在給大家準備伙食時,勤勤突然發現三朵花的吃食沒有了。
情急之下她就對著大紅棗抱怨,說它要是能自己跑一趟那該多好,誰成想大紅棗立馬就跑到了大門前用立起兩前蹄開始敲門板,勤勤一開始沒有鬧明白它是要干嘛,后來試探著問了幾遍后才確定,人家這是要自己去干一番事業的。
大紅棗認路的本事勤勤是清楚的,所以不怕它走丟,大不了它無功而返,到時候給三朵花殺只養了快一個月的野雞。所以,勤勤就把竹籃給大紅棗背好,把正好的銅板放進一個小口袋里掛到它的脖子上,開了大門放人家出去。
就是從那次開始,勤勤開始把大紅棗當成家里的一個真正的勞動力看待了,這家伙太用能耐了。
家里的每個成員都過得很好,這讓勤勤不再為生計而憂心,現在她的心里曾經的,總是一閃而過的想法開始清晰起來,為了她的理想,勤勤需要積攢更多的銀兩在手里。目前可以預見的收成就是田地和山林,而她在把地里的事情全部安排妥當之前是沒有大把的功夫進山的。
所以,清明前的這段日子,勤勤必須把全部精力放到家里,為春耕作好一切準備。
上元節從商南回到大巴村,秦家和萬俟家就先其他村民一步開始了春耕前的忙碌。
勤勤把搭建水車修建水渠的備料事情全部交給了秦大叔,她自己和秦爺爺則要把自家起圍墻的事情安排起來。
首先是石料,為了長久計,墻基定是要用最好的花崗石,這樣即便是以后要把土坯做的墻體換成青磚的墻也是不用再動墻基了。
其次是土坯,由于勤勤要求的厚度和結實程度,秦爺爺特意在村里找了幾個人在勤勤家這邊的空地上夯制,單是夯這些土坯,就用了六天的功夫。
為了搶在搭建水車前把萬俟家的圍墻壘起來,秦爺爺發動了全村所有的壯勞力(大巴村現在不到三十戶人家,全部壯勞力也沒有多少人),萬俟家也給出了每日三十五文的高額工錢。
萬俟家這次壘院墻,是要把包括原來的院子一起重新來過,五畝半的地圍在一處,縱使是土坯圍墻,那也是相當有看頭的。
大巴村占地雖大,但是人口卻少,整個村子不到三十戶人家也就不足二百口人。萬俟家這邊大興土木起圍墻,秦家那邊興師動眾挖水渠備木材和竹子,兩處總體動用人五、六十人,自家村民不夠還從鄰近的村子招來許多壯勞力。
一下子,大巴村就象是一鍋已經燒滾了的油里倒進了一盆冰涼的水,炸得那叫一個熱鬧。
村子里說什么的都有,有說這兩家不知天高地厚的,有說這兩家有銀子吃飽了沒事兒干撐得,還有人說這兩家日子得越來越糊涂,更有甚者說萬俟家的祖孫三人兒子死了媳婦走了就沒個知事的被秦家人算計了的。總之好話一句沒有,風言風語滿村都是。
晚上歇下來時兩家對于現在村里的情況也討論了一下,秦爺爺說了一句話,大家都覺得有道理,秦爺爺是這樣說的:“現在村里沒人看好咱們,對于咱們是好事,就怕他們覺察到朝政要變了也跟著咱們學,那個時候咱們就不安生了,就讓他們說,咱們手上的活都加點碼兒,越早干完越好。”
大巴村的風言風語并沒持續到二月初二以后,因為二月初一,商南縣縣衙的縣丞跟著丹江鎮鎮長還帶著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來到了大巴村。
大巴村的村中央有一塊村民用來晾曬糧食用的打揚場,平時村里有個什么大事小情要集中起來說道的時候就選這個地方。縣丞來到大巴村也把所有的村民叫到了這里來。
縣丞先是把關于耕地要如何重新劃分等級的章程給說了,然后又把關于惠農暢農的朝庭新政詳細的解說了一遍。
縣丞說完了,鎮長接著說了兩件事兒,第一件事兒是取消前朝有功名在身之人免農耕稅的律例;取消商人購買田地需要繳納購置稅;
第二件事是,大巴村是全縣現有人口最少的村,而大巴村的戶籍額定數遠遠大于它的實際居住數,所以,縣里和鎮上決定把一部分逃荒的流民和解甲歸田的兵士安置到大巴落戶。
然后縣丞又說了兩件事兒,一是大巴村所有現住村民要重新登記戶籍,以后但凡戶籍變動都要以這次登記的為準;二件事是為了貫徹好朝庭的新政,管理好入住的新村民,大巴村的村長從今后就由這位名叫董賢的人擔任。以后大巴村還要增設里正一人、保甲一人,和董村長共同管理大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