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254)
- 北緯三十度游記
- 張弘
- 6507字
- 2010-09-04 09:40:09
第七部第十一章
第四節(254)
搭乘飛碟回眸小行星作祟
終結啞謎再現大西洲遺址
科考隊員們關于百慕大的討論仍在繼續。張翰東說:“世界無數科學家憑著濃厚的興趣去探索百慕大之謎,他們不畏艱難險阻,甚至冒著犧牲生命的危險,來到實地進行考察研究,陸續發表了上萬篇文章和專著,想方設法找出此地神秘失蹤之謎。各種解釋或假說,多是從自然的、科學的原因去分析考量。從剛才例舉的事實證明,遠非這么簡單。
這種‘死而復活’的現象,比天方夜譚還要離奇得多。亞歷克西斯.卡雷爾博士有一句名言,‘科學的責任不是回避事實,不管這些事實是明擺著的,還是無法解釋的。’所以,我們面對這些客觀存在的現象,是否應該換一個思路,例如外星人的介入?還是飛碟的‘惡作劇’?”
愛麗絲說:“根據來自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目擊飛碟的報道,人們不難發現,這類事件發生在美國的比較多,約有幾千件。其中以佛羅里達研究室記載的,巴哈馬地區目擊到的記錄為最多,也就是百慕大三角海區。難道它同百慕大神秘事件是偶然的巧合嗎?所以,美國著名天文學家M.K.杰塞普曾提出:‘在百慕大三角區失蹤的東西和人都是飛碟干的。’我覺得很有道理。”
趙曉敏問:“您是國家的外星人協會秘書長,最好能舉幾個實例讓我們聽聽。”
艾利克斯搶著說:“這樣的例子多得是。1948年1月7日,美國一架‘野馬式’戰斗機在諾克斯堡追蹤一個低空飛行的飛碟時,突然不明不白地解體粉碎了,碎片還沒有拳頭大。據說,在飛碟周圍有陰極射線,由于飛機離它太近而掉進電離場解體的。”他接著說:
“再如1971年10月,美國的一架‘星座號’飛機,航行在巴哈馬群島附近,同一個飛碟相遇,也遭到了同樣的結果。當時發出了一聲巨響,并有極亮的閃光出現,把半邊天都照亮了。還有美國‘雙子座’4號、‘雙子座’7號的宇航員在太空中航行時,均曾發現過飛碟在跟蹤著他們。‘阿波羅’12號飛船在飛到離地球二十萬公里的高空時,有兩個飛碟一前一后地跟蹤著。宇航員戈登說:‘它們非常亮,好像在給我們發信號。’這都是關于飛碟的蛛絲馬跡。”
伊頓說:“1963年,在波多黎各東南部的海面下,發現了一個不明真相的怪東西,時速每小時280公里。美國海軍派了一艘驅逐艦和一艘潛艇去追蹤,一直追了四天也沒有追上,因為它有時可以鉆到水下八千米深處,人們根本無法觀察到它的真面目,只是看到他有一個螺旋槳。如果它們真是飛碟在作怪,那它們是從空中鉆入海底暫時棲息隱蔽的飛碟呢?還是屬于海底存在智能生物或有飛碟的發射基地呢?”
張翰東說:“這個問題要想得以回答……。”他正要回答,突然意念電腦的蜂鳴器在呼叫,顯然是誰發來了信息,趙曉敏等人也發現他佩掛的‘護身符’在閃閃放射著紅光,張翰東說:“請稍等片刻。”邊說邊打開了電腦。原來是大壯發來的信息:
“張翰東先生您好:
知您帶科考團不辭辛苦地如期而至,深感欣慰。今天主要是想見個面,請過來做個客;再是瀏覽一下我們水下的飛碟起降基地。順便想回答你們爭論的幾個焦點問題。有時間嗎?”
科考隊員們一看,頓時興奮起來。張翰東當即回答:“求之不得!”
大壯說:“既然如此,請選出三名代表,我們已在‘哥倫布’號船的甲板上等候。其余的科考隊員可乘船先到巴哈馬群島等候你們的回來。”
大家一看甲板上不知什么時候,穩穩地停了一架飛碟。趙曉敏三人一見,就說這是大壯乘坐的飛行器。已經選好了三個人,在甲板上張翰東走在最前邊,緊跟著的是伊頓,最后是王自治。他們靜悄悄地走到飛碟旁,如同趙曉敏她們三人第一次見大壯時一樣。飛碟自動打開了下艙蓋,一道垂梯下來,兩只尖腳十分靈敏地走下懸梯,伸出雙手做出歡迎的姿勢說:“大壯請你們蹬上飛行器。”三個人走上懸梯,大壯迎了上來。
入鄉隨俗,大壯依然按照地球人的禮節與三人握手、擁抱,張翰東抱住外星人大壯,凝視著他的臉龐,說:“聽小溪說您現在165歲了?您這樣年輕,根本不像這么大?”大壯說:“絕無戲言。快請進客廳里說話。”三位專家環顧四周,大壯開門見山地說:“我知道各位專家有很多話要問我,不著急,今天就是先見個面認識一下,請坐,喝杯茶,先看一點兒資料。”
在飛碟的客廳里,自上而下垂著塊大銀屏,配有音響的畫面,把時間拉回到距今一萬一千年前。只見阿多尼斯星組,是一組沿著極不正圓的軌道,危險地繞著太陽運轉的星團。這個星團中有一顆小行星A突然脫離星團,它像一枚巨型火箭,以雷霆萬鈞之勢,從西北方向撲向地球。
根據波多黎各地溝的大小,估計這顆魔鬼般的小行星A直徑大約有10公里。當小行星A到達距地球400多公里的高空時,星球上燃燒著的氫氣開始放射出通紅的火光,后面拖著300~400公里長的氫氣尾巴。不到兩分鐘時間,它進入了地球大氣層。霹靂一聲巨響,小行星A爆炸成許多碎片,其中的兩大塊,每塊重達成千上萬億噸,墜入大西洋,撞出兩個窟窿,形成今天波多黎各地溝;那些較小的碎塊落在卡羅來納州的地面上,撞出了一個個洞穴;另外兩顆巨大碎片,恰巧擊中大西洋海脊的一個敏感地帶,于是,排列得像鎖鏈一般的火山群一股腦爆發出來,地殼撕裂了。
真是一場慘不忍睹的大劫難呀!巨大的地震搖撼著亞特蘭蒂斯島。島上建筑物紛紛倒塌,滿目一片殘垣瓦礫,整個海島浸在一片火海之中,灼熱的巖漿從火山口猛烈地噴射出來流入亞特蘭蒂斯島周圍的海里,海水像開了鍋似地翻滾著,太空中涌起一朵朵蘑菇云,直沖九霄云外。剎時間,亞特蘭蒂斯島滿目瘡痍,到處是焦土和塵埃。巖漿不停地噴發和劇烈的地震,使這部分地殼已承受不了整個亞特蘭蒂斯島的重量,于是它陷落了,被拋進萬丈深淵。24小時后,海島消失了,海面上僅僅剩下隱約可見的九個熔巖覆蓋的火山錐,這些火山錐就成了如今的亞速爾群島。
小行星A的墜毀給地球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地震幾乎折磨著每塊大陸,到處黑煙滾滾,四處毒氣彌漫,隨著狂風肆虐飄蕩,吹到哪里哪里就人畜窒息而死亡;由于小行星A與地球相撞,使地球的極地發生偏移,于是,全球氣候發生了突變,出現了世界性的滔滔洪水。《圣經》中的“諾亞方舟”就是對那次傳說中的大洪水的描述。
大壯說:“以上就是亞特蘭蒂斯島在一晝夜之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后,又被大海吞沒的主要原因。這些資料是我們根據一萬多年前的現場錄像資料攝制的,我們早就知道,總有一天地球人想知道這些災難情況,總算等到這一天了。”
張翰東問:“此話怎么講?”大壯說:“因為地球人類通過這次大災難,大約3000年后,才能從小行星A所造成的這場浩劫中恢復過來。到公元4000年左右,當人類重建文明的時候,柏拉圖粗略地記載了亞特蘭蒂斯島,已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名字,于是亞特蘭蒂斯島便成了一個啞謎。”大壯為客人續上茶,繼續說道:
“地球人類的發展,社會科學的進步,勢必有些科學家探究這個啞謎。所以,我們把亞特蘭蒂斯島的答案錄制出來。按理說地球人類還需要6000年的時間,才能積累起探索海洋深處和發現天體中出軌的行星所依據的科學知識,真正揭開亞特蘭蒂斯島之謎。想不到地球人類的發展速度快得如此驚人,真的讓我們不得小盱呀!”
王自治說:“尊敬的大壯,既然從您這個錄像的畫面上,讓我們看到了大西洲一天一夜沉沒的原因,能否讓再我們瀏覽一下大西國的遺址呢?”
大壯說:“如果你們有時間看,我們已經有這個準備了。請稍等。”
眨眼功夫,在水下的飛碟已行駛到北美大西洋沿岸,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州查理斯頓市附近的海岸。這里酷似一個彈痕累累的戰場,海底也是斑斑點點,布滿了大約3000個圓形和橢圓形的洞口,它們很像是來自西方上空的許多巨礫襲擊的結果。轉瞬間,飛碟又行駛到波多黎各島附近,有兩個深達9000多米,方圓70多萬平方公里的凹陷地帶,地理上稱它為波多黎各地溝。大壯說:“如果把海底的海溝和數以千計的凹陷,與柏拉圖的記載聯系起來,你們就能合理地解釋亞特蘭蒂斯島沉沒的秘密了。”
他們搭乘的飛碟,從巴哈馬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島直到比米尼島附近的洋底,進行了盤旋式的實地瀏覽。在巴哈馬群島所屬的北彼密尼島附近的海底,發現了長達450米的丁字形結構石墻,這道巨大的石墻是由每塊超過1立方米的石塊砌成。又來到了大礁帶,這里的水并不太深,水面出奇的平靜,水是那么清、那么藍,簡直像最明亮的玻璃。這時伊頓突然喊了起來:“看!海底下有一條大道!”大家朝著他指的方向一看,果然是一條長方形和多邊形平面石頭鋪設的廣闊的路面。
這些石塊輪廓鮮明,排列整齊,準確地堆成了一座令人驚嘆的人造工程。這條石路是筆直的,大路的終端呈弧形,原來是一道30厘米厚的墻,周圍擠滿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筑物的基地。后來人們給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筑物起了個名字叫“比米尼大墻”,地球人發表文章稱贊:“這座大墻的正面十分挺拔,墻上的平面石塊砌得非常平整,使整個建筑物牢固平穩。”
但畢竟是千百年來大西洋海底景物,幾經大風大浪的洗禮,早已是面目全非,很難辨別真偽。伊頓請大壯幫忙講解,大壯很痛快地答應了,也是為了節省時間,讓科學家們快速瀏覽解讀這些遺址,針對不同的畫面,他做了快速地播放和講解。
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墻腳下開了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是由6公分的水泥澆砌于第一層巖石下。然而人類使用水泥的歷史才有多少年?可見,探測者堅定不移地相信這里是人類的建筑物。也就是說可能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會留下的遺跡。
1968年以來,人們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筑群靜臥在大洋底下。有的像街道、有的像碼頭,倒塌的城墻,還有門洞……。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建筑的模樣,與秘魯共和國的史前遺跡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石城墻十分相像,而且秘魯史前的蒂林特巨石城本身還是一個謎。根據建筑物上紅樹根的化石,表明它們至少已經有12000年的歷史。這些建筑物結構嚴謹,氣勢雄偉,石砌的街道寬闊平坦,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
1967年美國的“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里達、佐治亞、南卡羅來納群島沿岸執行任務時,曾發現一條海底馬路,“阿呂米諾”號裝上兩個特殊的輪子之后,就能像汽車奔駛在馬路上一樣前進。1974年一艘原蘇聯的“勇士號”科學考察船在大西洋底成功地拍攝了一些照片,上面清楚地看出有海底山脈、古代城堡的墻壁和石頭階梯……。這些照片足以說明這里曾經是陸地,并且有人居住過。
特別是美、法科學家在百慕大三角的西部海域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據測量,它的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古老。蹊蹺的是,這座金字塔的塔身上有兩個巨大的洞,水流穿過大洞其速度快得驚人。因此,這一帶終日云霧繚繞,波濤洶涌。所有這一切均表明,曾經有過一個古代大陸以及一個文明社會被埋葬在大洋底下,雖然人們至今仍難以探討這個‘地球黑洞’的底細,但它不是自然形成,而的確是人造工程,這一點毋庸置疑。
三位科學家同大壯展開了廣泛的討論,王自治首先發問:“亞特蘭蒂斯島的沉沒這個啞謎現在已經清楚了,我們的歷史也需要重寫。那么,亞特蘭蒂斯人到底是法艾東人,還是海底人呢?”
大壯說:“法艾東人就是外星人,但外星人不一定都是法艾東人;亞特蘭蒂斯人確實是法艾東人,即外星人,這件事還得從頭說起:距今五萬年前,一批法艾東人來到地球,他們選擇亞特蘭蒂斯島上智力較高的雌猿,與太空人的基因進行雜交,從而產生了亞特蘭蒂斯人。著名的美國預言家凱西,曾說‘亞特蘭蒂斯文明開始發達是在西元前5萬年,以及這種文明是在瞬間發達起來的。’他說‘亞特蘭蒂斯人比較接近神’。”大壯接著說:“亞特蘭蒂斯人所崇拜的海神波塞冬,就是外星人的代表。可以肯定地說,以海神波塞冬為代表的外星民族,當時不僅在陸地上創造了亞特蘭蒂斯文明,而且經常出沒于大海,在海底創造了更為先進的文明。”
伊頓說:“美國海軍把這艘神秘莫測的潛艇稱為‘幽靈潛艇’,自上個世紀的二戰期間,在地球的各海域先后都經常遇到這種‘幽靈潛艇’,時常還有飛碟配合行動,它就是海底的亞特蘭蒂斯島人建造的嗎?”
大壯說:“眼下,百慕大三角區出現的飛碟實在太頻繁,以致生活在周圍廣大地區的居民都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其原因就是我們的飛碟基地設在百慕大海底,‘幽靈潛艇’當然也包含在內是亞特蘭蒂斯人建造的。如果說占地球面積三分之二的海洋深處,建立外星人在地球上理想的基地的話,那么,百慕大三角區就是外星人在地球上活動的海洋基地的總部所在地。”
張翰東問:“這么說你們在地球上的飛碟基地就在百慕大,能否順便領我們去瀏覽見識一下呢?”
大壯遲疑一下,然后說:“千百年來,我們的基地從來沒對地球人開放過。今天把你們請來,就是要一反常態,把拒絕接觸地球人改為廣泛接觸,并大力宣傳;把嚴格保密改為陸續開放。其原則就是有利于宇宙聯盟,共同完成我們的使命。”
說著,大壯按動機關,飛碟像潛水艇那樣一下子鉆入茫茫深海之中。飛碟里仍是燈火通明,大壯又講起飛碟基地來,張翰東問:“外星人為什么要選擇在深海里作飛碟基地呢?”他說:“我們在地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根本目的是對地球的一切進行全面的考察和采集標本。我們常常對地球人是主動回避的,更不想與地球人公開交往。因此,我們在占地球面積百分之七十的廣袤水域里建立基地,是最理想不過的地方。”
黑暗的大洋底下,忽然出現一片白光,遠處矗立著一座座如金字塔狀的高塔,大壯介紹說,這是飛碟起降站發電用的電磁網絡。又見一座園體的大建筑物,它透明發亮,并從里面游出一個前半部像人,后半部似魚的怪物。科考隊員們唏噓著,大壯立即解釋說:“它們就是比地球人還早得多的地球人類。這個古老的飛碟起降站,是它們往來于大洋或出沒于宇宙的一個必經之路。”
海底又出現了一排停放在那里的潛水艇,大壯好像故意靠近些似的,伊頓眼尖,仿佛清晰地看到一艘是美國海軍的“打谷機”號和“長尾鯊”號潛水艇,他想起來這是1963年和1970年先后失蹤的潛水艇,是在海底跟蹤外星人的“幽靈潛艇”時失蹤的;旁邊還放著前蘇聯的三艘核潛艇,也是在搜尋“幽靈潛艇”中失蹤;還有北約集團的潛水艇,都是在圍攻“幽靈潛艇”時失蹤的。當時盡管深水炸彈如雨點般攻擊目標,結果卻一無所獲,所有軍艦上的無線電通訊、雷達、聲納儀器等系統全部失靈,潛水艇卻無聲息地失蹤了。
伊頓問:“這些地球人的潛水艇失蹤半個多世紀了,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呢?”
大壯回答:“這如同一架美國二戰時期的重型轟炸機,被我們劫持到月球后,至今停放在月球的火山口處,展示在那里以警后人。待到五、六千年以后,地球人積累起足夠的探索海洋深處的知識,潛水艇時速可超過每小時數百公里以上,就會明白為什么你們圍攻‘幽靈潛艇’時,我們既不還手,又不支持和鼓勵任何一方的道理。到那時,你們的后代就更加理解宇宙法則了!”
大壯將飛碟拐回頭來,又進入一片黑暗的海水之中。張翰東問:“為什么要返航呢?”大壯說:“沒看夠吧?如再往前走就是亞特蘭蒂斯人的起居地和生活海區了,就像我們長期對于你們一樣,無緣無故還是少去干擾他們的正常生活為好。”
王自治也問:“它們長期在水下是怎么呼吸和生活的呢?”
大壯回答:“您是研究歷史的,請您不要忘記地球人類起源于海洋。《圣經》中提到‘上帝’在造人之初,也就是外星人在選配人種時,就參照了海猿和非洲古猿的基因。亞特蘭蒂斯人就是具備了這些潛能。所以它們既能在‘空氣的海洋’里生活;又能在‘海洋的空氣’中生存。所以,現代人許多習慣及身體器官明顯地保留著這方面的痕跡。如喜歡食用海水中的鹽、像海豚那樣身表無毛、會游泳、海生胎記及愛吃魚腥等等,這些都是陸上哺乳動物所不具備的。所以,亞特蘭蒂斯島人也是地球人類的水下分支,也是更早地棲身于水下,更講求道德文明、更高超的科技水平和更特異的外星人而已。”
科考隊員們聽到大壯的回答后,不約而同地鼓掌歡迎起來。其理由不僅是瀏覽了外星人的海洋基地,而且還目睹了‘海底人’,這對于地球人類倒是一件好事,起碼我們不是孤獨地生活在地球這個宇宙的孤島上。
(第七部第十一章第四節結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