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248)
- 北緯三十度游記
- 張弘
- 4986字
- 2010-07-13 11:21:42
第六部第十章
第三節(jié)(248)
撫今追昔沙漠猛于虎
展望未來滄海變桑田
科考隊員們離開埃及首都開羅,一路西行,鋪天蓋地,滿眼皆是一望無垠的大荒漠,此時的撒哈拉沙漠,正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真實寫照。恰又是流金似火的炎炎夏日,按北緯三十度線西行,就得毫不猶豫的鉆進大沙漠,經(jīng)受炙熱的烘烤。有詩為證:
“萬頃大漠萬里沙,濁浪洶涌自天涯;
黑風(fēng)怒吼狂飆急,紫煙飛騰映晚霞。
自古沙暴猛于虎,嗟嘆水荒枉摩挲;
不是尋蹤法艾東,焉能強行撒哈拉?”
總部指示科考團,就此北上到地中海沿岸,經(jīng)埃及北部的馬特魯再西行,由拜爾迪耶進入利比亞。沿海公路可直抵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然后繼續(xù)沿公路西行,出利比亞的祖瓦拉,進入突尼斯境內(nèi),在此可以休整一段時間,值當(dāng)防暑躲避幾天,緩進撒哈拉大沙漠。他們用了兩天時間,西行近兩千公里,雖然是盛夏時節(jié),但這里是地中海式氣候,他們還沒嘗到大沙漠酷熱難耐的滋味。兩天來,他們在行駛的車上談?wù)摰闹饕掝}是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堪稱世界第一的大沙漠,除了南極州外,是世界最大的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氣候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域之一。阿拉伯語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以南,座落在北緯14度~35度之間。西起大西洋海岸,東到紅海之濱,橫貫非洲大陸北部,東西長達5600公里,南北寬約1600公里,面積約9065000平方公里。約占非洲總面積的32%,甚至大得可以將整個美國本土裝進去。
地球上沙漠總面積約1535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地的13%。縱觀地球沙漠面積如此廣大,且大都分布在北緯15度~30度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強占了最有利于萬物生長的大片土地,這不能不引起科學(xué)家及世人的思索。
大沙漠就意味著荒蕪和極少有生命,尤其撒哈拉大沙漠,橫亙在非洲北部一片全球聞名而浩瀚的沙漠。這里有一條條平行排列的沙壟,它們高100多米,延伸達幾百公里;這里有一座座高大的沙山,像金字塔一樣巍然聳立,最高達230米;這里還有令人生畏的大沙海,縱橫千里幾乎成了生命的禁區(qū)。在這里,如果有一個人在沒有任何避護情況下掉隊,必將因中暑和脫水而在48小時內(nèi)死亡。
撒哈拉的氣候嚴酷之極,往往幾年滴雨不下;白天在烈日照灼下,氣溫驟升,如臨火海,沙丘上的溫度最高可超過攝氏70度,雞蛋放在沙面上,不到一小時即可烤熟;而一到夜晚,溫度驟降到零下15度。在溫差巨變的氣候下,巖石的熱脹冷縮,使夜間到處可以聽到巖石爆裂和墜落的聲響。更令人驚心的是,沙丘由于急劇脹縮,大堆的沙粒脫落下滑,就像雪崩似的從高坡上滾落下來,那悶雷般的隆隆巨響,在空曠的沙漠上空經(jīng)久不息。用當(dāng)?shù)剞r(nóng)牧民的話說,“沙漠幽靈勞爾又敲起了它那死亡之鼓了。”
一些科學(xué)家認為,沙漠根本不適合人類生活,在那兒曬熱的沙子和熱風(fēng)讓人體吸收過多的熱量,引起中署的后果又十分嚴重。夏季中午,沙石都熱到可以燙傷手;即使在冬天陽光也會灼傷皮膚。不少在撒哈拉惡劣環(huán)境下生活一輩子的部落土人,畢生也未曾見過一次下雨。因此,撒哈拉地區(qū)地廣人稀,平均人口每平方公里還不足百分之一。
適者生存。有泉水既有生命,有生命既有綠洲,綠洲是人類在沙漠中的生存基地。全世界沙漠居民超過1000萬,撒哈拉現(xiàn)在還有大約250萬人生活在撒哈拉范圍內(nèi),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等地。在點點綠洲居住約200萬人口,按職業(yè)分類:游牧為主的阿拉伯“駱駝居民”;定居務(wù)農(nóng)的黑人“椰叢居民”;在沙漠腹地游牧部落圖布人,經(jīng)過世代磨練,有驚人的忍饑耐熱抗旱能力。在沙漠背蔭處高溫仍達45度,而圖布人卻能在沙石荒漠上一天行走90公里,連考察隊的汽車也跟不上他們。
經(jīng)過體檢,圖布人步行40公里停下來稍憩,心律沒有多大變化,而坐車的人卻已經(jīng)熱得昏然欲倒了。圖布人清晨喝一點沙漠草泡的濃茶,中午吃幾顆椰棗,晚上吃一把抹上棕櫚油的玉米或搗碎的菜根,一日三餐,長年如此,根本不知道動物蛋白為何物,但他們的壽命很長,一般能活到70歲,牙齒齊全到老而不松動脫落。
在生物難以存活的撒哈拉沙漠中心,不久前發(fā)現(xiàn)一個35人的原始部落,人的膚色與沙漠相同。他們一絲不掛,能耐50度的高溫,從來不會中暑。他們白天住在沙底下1.5米~2米深的洞穴里;晚上出穴狩獵,用箭射穿駱駝的眼睛,再捕來殺之。非洲蘇丹沙漠部落還巧妙地利用活樹儲水。那里的沙漠有一種叫“太白爾迪”的大肚子樹,干季如同枯死,雨季抽芽,樹干胖如大水缸,僅一棵樹可裝水4500多升。哈姆人將樹干挖空,下雨時拼命往里灌水,裝滿后堵死封口,不用多久該樹的傷口愈合,空心樹照樣枝葉繁茂,腹中的水不會變質(zhì),存放一兩年后依然清冽可口。
據(jù)測量沙漠仍在移動,撒哈拉大沙漠正在以每個月0.8公里的平均速度向南移動。某些地帶移動的速度相當(dāng)于平均速度4倍。關(guān)于大沙漠的成因,主要是兩極的極地旋風(fēng)不斷擴展,把干燥的空氣帶向赤道,直接影響著世界氣候,這是撒哈拉地區(qū)異常干燥的原因;再是大洋水流隨著地球的轉(zhuǎn)動而流動,這也是大沙漠成因之一;另外,人類對土地的使用不當(dāng),也使得沙漠不斷向外延伸;無限制的放牧,加快了草原縮小的過程。傾盆大雨驟然而下,把上層僅存的泥土刮走,利少弊多。還有無節(jié)制的胡亂灌溉,使得鹽分浮到表面,結(jié)果使土地變成不毛之地。中東一些國家的政府逐漸懂得了這個道理,同時,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有趣的是,世界本來有足夠的水以滿足人類的需求。海洋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貯藏了26000萬噸的水。問題是人們還得把這些水中的鹽濾掉,使之變成可以飲用的水。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多種,如化學(xué)法、蒸餾法和冰凍法等等。過去,科威特人曾經(jīng)在屋頂上建蓄水池收集不多的雨水,或靠帆船從伊拉克運來補充用水。科威特這個十分富有的石油國,現(xiàn)在已有能力從波斯灣每日蒸餾數(shù)千萬升淡水,并用現(xiàn)代化的運水車隊運送。同時,他們還能借此吃上大棚里生長的新鮮蔬菜,如三個月可采摘西紅柿、四個星期可采摘黃瓜……。
沙漠是干旱氣候的產(chǎn)物。撒哈拉大沙漠70%的地方,年降水量還不到20毫米,尤其是利比亞沙漠僅3毫米。在撒哈拉大沙漠極個別的地方,年降水量僅0.5毫米,甚至個別地區(qū)竟連續(xù)幾百年滴雨未下。即使這么一點點雨,連土地都濕潤不透,能有什么用呢?那么地球上除了冰川和南極洲之外,再也沒有一個地方的生存環(huán)境,比撒哈拉大沙漠更惡劣的了嗎?
其實不然。沙漠用水不靠天不,更不依賴天上降雨,主要靠地下水滋潤。所謂綠洲,就是地下水露頭的地方,土壤含有一定水分的植物,才能長得起來。地下水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古水”,即遠古儲存于地下的水,但此類死水,采一點少一點,沒有補充;二是“活水”,高地的降水和雪山冰川的融水,滲入地下,匯聚到沙漠底下,可供循環(huán)利用。
隨著科學(xué)的發(fā)展,宇宙飛船從太空拍攝了撒哈拉大沙漠的照片,針對蓄水集中的地帶制成了雷達圖像。這里的地下水處于4000米深處,用現(xiàn)代化的鉆井技術(shù),讓地下水噴發(fā)出來已獲得成功。撒哈拉大沙漠地下儲水約60萬億立方米,若平鋪于地面,可形成一個13米深的大海。當(dāng)然還有距地表淺些的,如阿爾及利亞揭開沙層1300米的地下,有一個80萬平方公里的“海”,儲水量淡水約1.2萬億立方米,相當(dāng)于10個ZJ省面積大小的“海”,足以把阿爾及利亞荒瘠的國土變成為花果園。
撒哈拉沙漠中最缺水的利比亞沙漠,占撒哈拉所在國浩旱之首,面向地中海而沒有水喝。近年來正在實施“沙漠運河”計劃,在西部沙漠的費贊發(fā)現(xiàn)一個地下湖,面積達72平方公里,水量不少于尼羅河的流量。工程完工后,淡水將從地下抽出,通過直徑4米的管道,流向沿海人口稠密區(qū)。除供應(yīng)沿海城市外,還可灌溉270萬畝新耕地。實踐證明,沙漠有水需要人去開發(fā),水不會自動流到人的口里。就地解決沙漠之渴,也顯示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功力。
目前,地球人耗費那么大的精力去爭服月球、火星,冀求在缺少氧氣和水分的星球上建立領(lǐng)地,為什么不稍稍關(guān)心些自己腳底下的沙漠,開發(fā)這些足有一個半歐洲之大的陸地呢?沙漠有大氣、陽光、礦產(chǎn)還有數(shù)量有限的水分、動物、植物,應(yīng)該說撒哈拉單調(diào)而多姿,貧瘠而富有,荒蕪而充滿生命活力。開發(fā)沙漠的前景確實誘人,今天,不但引起了各國科學(xué)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時也激起了地球人們的共同關(guān)注。總有一天廣袤的沙漠必定會成為人類生活的樂園。
一些沙漠國家早已開創(chuàng)了先例:到20世紀未,大型的拖船能會往來于南極,被用來拖拉長達11公里的冰山,用以澆灌撒哈拉的綠色田野。世界總淡水量的四分之三蘊藏于北極和南極的冰帽中,這些冰帽是由長達5萬年甚至更長歲月的積雪形成的。因此,它們不像海中的冰塊那樣含有鹽份。
如在北大西洋大約有16000座冰山,其中多數(shù)從格陵蘭島沿岸的巨大冰山上崩塌下來的。它們慢慢地漂浮著,運用目前技術(shù)去拖這樣11公里長、2.4公里寬的大型的冰山,每天運行32公里的速度,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一旦大冰山抵達目的地,將它簡單地留在岸邊并在海水中融化,不需要昂貴的停泊裝置。因為淡水的密度(比重)低于海水,融化的冰山將不受到污染地位于海水的表層上。這座冰山的水包含了多達71億立方米,等于尼亞加拉大瀑布兩個月的流水量,足以使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沙漠變成富饒的耕地。
美國的一支探索隊提出一個土地被沙化的理論,他們認為撒哈拉沙漠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泥土本身。住在沙漠部落的牧民,世代牧養(yǎng)的山羊破壞了該地區(qū)的葉狀植物,使得田野直接受到泥土的侵蝕。樹木的缺少,意味著沒有綠蔭可以防止陽光燒灼表面的水分。地面越來越干,而稀少的有生命植物也相繼死亡。隨著地面本身變得愈來愈熱,較少的雨水幾乎無用地落進土地,并帶走了土地肥沃的鹽分和微量元素,直到僅遺留下的巖石和沙土。沙土逐漸變得如此之熱,以致許多從云朵中落下的雨還未到達地面,就在下落的過程中被蒸發(fā)掉了。
另外,導(dǎo)致撒哈拉大沙漠問題的太陽,是世界上能源最充足的源泉。但一天又一天,它無益地灼燒著900多萬平方公里的撒哈拉,使之溫度高達攝氏70多度,把這令人敬畏的能量聚焦成更高的溫度,可能是改善沙漠條件的最佳方法。當(dāng)前科學(xué)家已經(jīng)在撒哈拉利用陽光大規(guī)模地發(fā)電。電能可以驅(qū)動水泵和機器來發(fā)掘滲到沙子下面的豐富的儲存水。好多世紀以來,在干旱表明的上千米深處,已形成了巨大的天然水庫。在撒哈拉中心的干焦區(qū),一口口超過1.6公里深的鉆井,以每秒303升的速度噴出了純凈冰涼的泉水。
來自太陽能爐的能量,也可以用于固定空氣中的氮氣,從而產(chǎn)生大量的以氮為基本原料的肥料。這樣,養(yǎng)料又可反過來滋養(yǎng)沙土。在短期內(nèi)可以更多地利用來之太陽的紫外線。例如,紫外線可被用于精煉重油,使之變?yōu)楦呒壢剂稀2⑶遥鼈兡芗铀俎r(nóng)藥的生產(chǎn),而成本非常低廉。另外,陽光最大利用是用其刺激藻類的生長。這種簡單微小的植物可以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這種藻類,是生活在干焦的沙漠中,人和動物的一種充足的食物來源。這樣,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nèi),若給予大沙漠以化學(xué)肥料、水和能量,人們就能夠重新造就一個已消失了幾千年的肥沃土地。
首先,人們可在干燥的沙土上鋪設(shè)一層類似于地毯的,由瀝青、焦油、細石子構(gòu)成的混合層,并在上面覆蓋一層易吸收水的物質(zhì),又在這一層的上面加上厚厚的一層人工土壤,這層土壤所含的礦物質(zhì)和元素按沃土的比例精確配制。實踐的結(jié)果是令人驚奇的,充足的水分和陽光使撒哈拉和內(nèi)蓋夫(以色列)等沙漠邊緣的實驗農(nóng)場,所種的谷物、小麥、蠶豆、豌豆、大麥、玉米、洋蔥等都獲得了一個好收成。
當(dāng)然,這種類型的耕作無論怎樣鼓舞人心,也僅僅是一個暫時的勝利。只有當(dāng)樹木能夠在沙漠中成功地生長時,沙漠才會出現(xiàn)全新的面貌。誠然,現(xiàn)在除了綠洲外,在沙漠中還沒有樹木能夠生長到成熟;然而,研究者們至今仍對撒哈拉地區(qū)植樹滿懷希望。若在沙漠中大規(guī)模地建立果園,將提供沙漠迫切需要的綠蔭和果實。那時,地面的溫度將開始下降,雨水將到達地面做有益的事,樹木將日益增多,而沙漠將逐漸變冷和較為肥沃。隨著沃土的擴展,沙漠的無用面積將逐漸縮小。
直到有朝一日,整個撒哈拉沙漠變?yōu)楦火埛饰值膮^(qū)域。人類就可以向宇宙莊嚴宣布,地球人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實現(xiàn)了讓沙漠變綠洲,讓滄海變桑田的美好愿望。
(第六部第十章第三節(jié)結(jié)束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