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245)

  • 北緯三十度游記
  • 張弘
  • 5873字
  • 2010-06-08 17:15:02

第五部第九章

第五節(245)

南下蘇伊士灣遇蝗島船毀人亡

北上尼羅河口觀燈塔干云蔽日

耶路撒冷雖然是三大教的圣地,但這里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宗教糾葛,盤根錯節,歷史積淵,源遠流長,這些無不充分體現出動蕩的西亞,戰亂的中東。

科學考察隊員們也覺得這里確實堪稱為是非之地。經過請示,決定分為兩個考察隊,按南北兩個路線進入非洲文明古國埃及。一分隊由張翰東、布特率領艾利克斯、萊.讓、白敬文、愛麗絲、趙曉敏、艾晶八人,從這里南下至亞喀巴灣,進入紅海再繞過西奈半島最南端的沙姆沙伊赫,進入蘇伊士灣,抵達蘇伊士城,直抵塞得港,最后到達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再與二分隊會合;二分隊由伊頓、王自治率領于渙生、藤仁新野、李大剛、辛哈、秦乃正、吳昊八人,從這里北上至以色列的古老港口雅法,再乘游船沿岸直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與一分隊會合。

張翰東一行來到亞喀巴后,布特主張乘游船,他說:“走埃及的西奈半島路難走,不如乘船順當。”大家一致擁護這個建議。

在亞喀巴灣,法國地理學家萊.讓說:“亞喀巴灣是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由于其灣口狹窄,灣內多有島嶼、珊瑚礁等,故航行困難。”目前,游船已開始進入紅海的北端,萊.讓又對大家說:“在西北面還有條灣,即蘇伊士灣,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隊員們的話匣子也隨之打開了。艾晶首先問到:“布特教授,三天前我們就是從紅海乘船去的約旦。但當時沒有導游,您能給詳細介紹一下紅海嗎?”

布特說:“你們知道紅海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嗎?據說在一年中有幾個短暫時間,這里的海藻生長旺盛,把平常淡藍的海水染成不折不扣的紅棕色,因而得名。其實大漠上太陽西下,海中倒映出泛著紅光的山巒,海面波平如鏡,這才是紅海這個名稱更有詩情畫意的解釋呢。”趙曉敏說:“我從沒到過這里,您還得再詳細地介紹一下。”

布特說:“俗語講‘三句話不離本行’,我研究了大半輩子地質,到此地也不能例外。從地質上看紅海尚屬年輕,大約在四千萬年前開始形成,它們之間的地殼下陷。隨著板塊的運動持續不斷,紅海兩岸每年以十公里的速度背向移動。至今也沒有跡象顯示運動會停止,據估計不用兩億年,紅海可能與大西洋大小看齊。1981年前蘇聯科學家乘‘派西斯11號’潛水裝置下潛到紅海海底,探索紅海為什么不斷擴大呢?在水下約1700米深處,他們親眼目睹了頗為壯觀的奇跡:灼熱的巖漿正從海底山脊上約2米寬的裂縫中溢出,巖漿流出的同時,推向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北部的是結晶巖石。”

愛麗絲打斷他的講話:“您不能只是講地質,說點別的行嗎?”艾晶說:“能講點兒故事也行啊。”布特做了一個表示抱歉的動作,又接著說:“目前,紅海最豐富的寶藏是這里蘊藏的海洋生物。由于這里海水較暖,在陡峭狹長的海岸邊,聚集著世界上最壯觀的珊瑚礁。如今辨別出一百七十七種珊瑚,同時也為上千種魚提供了棲息的家園。如五彩繽紛的鸚嘴魚、海星在珊瑚礁表面爬行、隆頭魚在珊瑚崖較深的水域游弋,覓食軟體動物和海膽;五花八門的熱帶魚……。總之,這里的海底世界豐富多彩,爭奇斗艷,與沿岸的荒漠形成鮮明的對比。”

萊.讓說:“提起紅海中的生物,我也想起一件事。大約20多年前,我實習時曾來到紅海考察水溫的變化。有一天,伊朗的3個漁民,駕著一艘小船在紅海打漁,按他們打漁的經驗,海鷗盤旋的水面,總會有獵物出現,于是,他們決定追蹤海鷗前去看個究竟。將漁船劃到海鷗盤旋的近處一看,在飛翔的鳥群下面,果然有一條巨大的大王烏賊:只見它那綠色的軀體半沉半浮地在水面上隨波逐流,仿佛正在享受著日光浴。幾位漁民先是一怔,接著一想,船上只有一把大砍刀,手中又缺乏合適的武器,這哪能斗過大王烏賊?隨之更加大吃一驚不知所措。待他們仔細一看,大王烏賊顯得病怏怏的。平時,大王烏賊的肉作魚餌,眼前這幾百公斤重的肉餌豈能白白地放過?為此,他們勇氣大增,決定避開正面,把漁船迂回到大王烏賊的側后方,悄悄地逼近獵物。一個漁民猛地抓住大王烏賊的一條腕,另一個漁民當即手起刀落將其砍下。然后,迅速地退到安全的地方。”

“遭到襲擊的大王烏賊發起狂來,用腕猛擊海水,不但沒有反攻,反而一味地退卻,一會便消失在大海之中。失望的漁民,又看到海鷗指示出大王烏賊的方位,仍像上次那樣砍下了大王烏賊另一條腕。就這樣重復了好幾遍,大王烏賊終于精疲力竭,只能用砍短的腕,機械地拍打海水。這時的大王烏賊使出了最后絕招:施放‘墨汁’,妄圖借‘煙霧彈’逃遁。漁民們豈能容它,便向大王烏賊發起了總攻。接連不斷地揮起了大砍刀,向它身上砍去。最后終于砍下了大王烏賊的腦袋,獲勝而歸。”

艾晶問:“大王烏賊到底能有多大呢?”萊.讓說:“據測量它的最長腕能有10米長,大王烏賊的眼睛直徑為38厘米,頭部約重40公斤。真正大西洋的大王烏賊要比它大得多,而且英勇頑強好斗,游泳速度一小時可達36公里,最大的抹香鯨也不敢與它戀戰。可不像紅海這個獵物,它是生病了,所以無力還擊。有幸我們到大西洋可以見到真正的大王烏賊。”

這時的游船已繞過埃及西奈半島南端的沙漠城市,世界著名的旅游圣地——沙伊沙姆赫。有人提議到這人間天堂瀏覽一下,哪怕潛游也算來過這里。張翰東堅決不讓,為了節省時間,游船又繼續拐往蘇伊士灣,直駛蘇伊士城。

蘇伊士城是紅海的最北端,是蘇伊士運河的起點。站在蘇伊士運河南端的陶菲格港,南面是煙波浩渺的紅海,北面是大、小苦河能直奔地中海而去的蘇伊士運河。只見一艘艘過往的船舶如穿梭般駛過,一群群海鷗追逐著駛過的船只在作上下翻飛。對岸的西奈半島,在藍天下和運河之間展示著無際的荒漠。張翰東決定北進苦湖,穿過蘇伊士運河,經過伊斯梅利亞市的蘇伊士運河控制中心,直抵蘇伊士運河最北端的塞得港。

蘇伊士運河全長195公里,水深20米。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在蘇伊士地峽上開挖了航道,后來拿破侖發現了古航道,幻想回復通航以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聯系。1859年法國的外交家、政治家雷塞,發起了開鑿蘇伊士運河的工程。

先是在塞得港建造了人工港為基礎,引來尼羅河淡水,供20000名工人飲用,挖一條9米深的航道,穿過提姆薩湖、大苦湖、小苦湖等湖泊,直通南部紅海蘇伊士灣的陶菲克港。其中,動用3000頭駱駝穿過沙漠為工人運水;當地漁民以每天3皮阿斯特(約合6美分)的報酬,被征募來挖通曼宰萊湖。高峰時雇傭的農民多達80000人,工程整整用了十年,1869年8月竣工,11月17日通航。

累計完成土方7400萬立方米,運河貫穿21個湖,工程耗資10500萬美元。但這個數目與運河對貿易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提供了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的土地的最近航線,其航程比好望角縮短5500~8000公里,成為世界上使用最繁忙的航線之一。1956年埃及宣布運河收歸國有,1980年12月蘇伊士運河完成一期工程后,運河全長195公里,復線68公里,可通航滿載15萬噸油輪,是世界上溝通海洋的重要運河之一。

科考隊員們無不向往到蘇伊士運河中徜徉一番,游船離開紅海進入到蘇伊士運河之中。這里常年是高溫少雨的熱帶沙漠氣候,旅游船行駛的目標是正北方的出海口塞得港,這個航道是借用古時南北垂直的古河道,相對比較好航行。但到了小苦湖彎道多了,水面也淺了,速度相對就慢了起來。再說,現在是7月份,艷陽高照,天氣悶熱。船長告訴大家,堅持一下,再往前航行進入大苦湖就天高水闊,舒服多了。

大苦湖終于映入眼簾。大苦湖寬約9公里,長約17公里,且都是自然水道,足使眾多船只暢行。原來這里的水是每年的11月~翌年4月往北流;每年的6月~10月往南流。隊員們泛舟于十分平穩的運河水面上,享受著蒼天賜予的陽光浴,心中感覺格外愜意。

忽然,船頭有人喊叫著:“快看那,水中有座荒島,像是朝我們漂來!”這一聲喊叫,喚起了全船一百多位游客,陸續登上船頭甲板,爭先恐后地想看個究竟。最想了解前面發生情況的還是船長、大副及瞭望人員們。他們通過望遠鏡瞭望和憑多年經驗,這里水深湖闊,按運河航道圖上根本不該有島嶼。但前方確實出現了高出水面約一米的陸地,土黃略泛綠色,與蘇伊士運河兩岸的荒漠景色非常一致。

船長指令兩名水手駕一只舢板前去探查。待他們靠前一看,個個嚇得目瞪口呆。原來是一片由蝗蟲堆起的“島嶼”!無數的蝗蟲在蠕動著,底層的估計早已被淹死,中間的有氣無力,上層的在拼命跳躍,有的在低空飛翔,零散的被浪花沖得七零八落。蝗蟲發現了舢板,便紛紛振翅飛來,舢板沒命地往回跑,急忙向船長報告。

此時,船長心里最明白,從北非至阿拉伯半島荒漠,是蝗蟲的聚居區。蝗蟲經常越紅海遷徙,有時也飛越地中海到南歐,或跨大西洋到加那利、佛得角等群島。據上個世紀末統計,紅海水域發生過上百起蝗蟲落船‘休息’事件。像‘蝗島’案例,一個‘蝗島’的數量多達上億只。因為成群的蝗蟲遠飛時遇不到大陸,又找不到來往船只而精疲力竭,第一批下水的便成了墊尸;上面層層疊上去,終成浮嶼。另據史載,這里的蝗蟲群最大面積可達810萬平方米,全群數量2500億只,總量55萬噸。因此,在水上積為“蝗島”或小群在船舶上休息,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說時遲,那時快。船長還沒來得及下令處置,只見蝗蟲包圍上來,四面黑壓壓鋪天蓋地而來,其聲音勢如暴風驟雨。蝗蟲一落船上,張口便啃木板、船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全體船員抄起家伙揮舞摔打,一棒下去死幾十只,一腳踩下去死上百只。在船上工作人員幫助下,一百多位游客蒙裹全身,只露出一對眼睛,并迅速鉆進船艙。科考隊員們見船員們這樣零打碎敲不頂事,要想給予毀滅性打擊,立即將所有艙面封嚴,抄起水泵抽著運河水噴射蝗蟲。

這時的天空像沙塵暴揚來的沙子,黑云遮天,是真正的飛蝗;連人的脖頸、褲管都鉆進了蝗蟲,正是蝗害如潮,無隙不鉆,甚至爬滿了舷窗、瞭望臺,就連大副工作臺前的擋風玻璃都爬滿了一層又一層蝗蟲,擋住了前方的視線。大副暗暗叫苦不迭,便緊急制動剎車,但輪船的慣力仍驅動著緩緩前進。一個彈跳傳來撕心裂肺的破裂聲,將船上水手等眾人震得東倒西歪。游船撞上了暗礁,船底爆裂,運河水洶涌入艙,由于船的裂口過大,不一會就沉入河底消失了。

好在船剎閘同時,船長就發出遇難警報和求救信號。落水的人們幾乎在出水的同時,看到了眾多搜救人員在忙碌著。待張翰東與艾利克斯出水后,只見一道白光自天上鉆入水下,兩人相對一怔,仿佛預知大壯可能來救援了。他們在埃及搜救人員的幫助下上了船,經過清點人數,游客尚缺12人,科考隊有趙曉敏、艾晶、愛麗絲3人下落不明。經查明,被救到水面上來的人們已脫離了生命危險,多是撞傷或擦皮傷。但還有15人沒救上來,必須在第一時間予以搶救。

坐臥不安的張翰東,打開意念電腦,直接詢問起大壯來。大壯的確仍在水下的潛水艙里,便發回了消息:

“張翰東隊長,很對不起,讓你們受驚了。說起來你們地球人真幸運,天災人禍剛剛發生,就有這么多的親人來相救,幾乎趕到了我們的前面。關于你們三位女科考隊員,現已在我們的潛水艙里休息,目前已經脫離了危險。現在水面上人太多,不適合與他人見面。我想讓她們身體回復后,在這里或飛碟上參觀幾天,以加深對我們的了解。合適的時候我會‘完璧歸趙’的。望加強聯系,祝你們好運,大壯。”

張翰東看完大壯發來的信息,心花怒放。他高興的不僅是趙曉敏等3人找到了,更高興的是考察隊員們終于能夠接觸到外星人了,而且這次相遇外星人既不是它們的綁架,又不是解剖地球人,而是作為客人身份,更確切地說是考察隊員上天難找、入地難尋的好機會。趙曉敏、艾晶還是大筆桿子;愛麗絲又是美國外星人協會秘書長,她們肯定會把大壯的真實工作生活情況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想到這里,他迅速地把大壯的信息遞給隊員們傳看。

埃及救護中心仍在做最后的努力,一心要把十幾名游客全部搭救上來。為安撫好落水游客,他們把科考隊員們連同游船上的游客,用大客車送到開羅中心醫院進行全面身體檢查,和繕后處理。

再說二分隊7月15日在耶路撒冷與張翰東分隊分手后,乘車來到地中海古老的濱城市雅法。從這里南下,沿地中海岸直抵蘇伊士運河最北部出口塞得港,估計一分隊還得幾日能到達這里,便又泛舟地中海,直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才是他們此行的目的地。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地跨亞、非兩州,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的西南角。北瀕地中海,東臨紅海,地處亞、非、歐三洲交通要沖。埃及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古國,公元前3200年出現奴隸制時統一的國家。亞歷山大是埃及和非洲第二大城市,也是埃及和東地中海最大港口。該城建于公元前332年,因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占領埃及而得名,是古代和中世紀名城,曾是地中海沿海政治、經濟、文化和東西方貿易中心。亞歷山大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是埃及的“夏都”和避暑圣地。這里有諸多的名勝古跡,最為著名的就是卡特巴城堡。

卡特巴城堡前身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燈塔建于公元前280年,塔高約135米,歷經數次地震,于1435年完全毀壞。1480年用其石塊在原址修筑城堡,以國王卡特巴的名字命名。1966年改為埃及航海博物館,陳列自一萬年前從草船開始的埃及造船和航海史。其中還展出模型、壁畫、油畫等等。這座城堡與開羅城堡并稱為埃及兩大中世紀古城堡。

考察隊員們在亞歷山大燈塔遺址附近的城堡內,看到了特意建造的古代燈塔模型,以供游人參觀。因燈塔建在城外地中海的法羅斯島上,所以也叫法羅斯燈塔。該燈塔共分四層,底座呈方形,高69米上面有38米高的八角形墻,頂層是圓塔,高9米,頂端是信號燈。該塔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基礎加塞玻璃,以防海水腐蝕,石縫間用熔鉛彌合,使之更加堅固。頂層有大火爐,并用鏡子把火光反射到遠方。昔日,在月暗星稀的夜晚,沖天的火光使周圍形同白晝。據羅馬時期的文件中記載,法羅斯燈塔發出的光可為6.5萬米以內的航船導航。日日夜夜、不眠不休的燈塔,就像又一顆明月,照徹地中海的天空和海面。因這座燈塔是世界上最早的燈塔,故以此成名為古代七大世界奇跡之一。

二分隊抵達亞歷山大城游覽一番后,開始聯系一分隊。從電話中獲知他們乘坐的船在蘇伊士運河遭遇蝗島而罹難,死了9名游客,還有3名科考隊員下落不明。張翰東還告訴他們一個好消息,失蹤的3名科考隊員,被外星人大壯搭救出水,現在正在大壯的飛行器中考察呢。二分隊全體人員實在呆不住了,企盼著迅速趕到埃及首都——開羅。

(第五部第九章第五節結束待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安溪县| 广灵县| 肇源县| 高台县| 开化县| 贵定县| 孙吴县| 孝昌县| 岳普湖县| 偃师市| 泽普县| 襄汾县| 许昌市| 建始县| 承德市| 开化县| 兴和县| 兰坪| 安康市| 宽甸| 元氏县| 保德县| 寻甸| 江达县| 高雄县| 紫云| 洛川县| 尼木县| 桃江县| 长子县| 大邑县| 洪雅县| 仙游县| 阿勒泰市| 新安县| 伊宁市| 蒙城县| 扬中市| 雷山县|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