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方士
魏武帝好養(yǎng)性法,亦解方藥。招引四方之術士,如左元放,華佗之徒,無不畢至。
魏王所集方士名
上黨王真,隴西封君達,甘陵甘始,魯女生,譙國華佗字元化,東郭延年,唐霅,冷壽光,河南卜式,張貂,薊子訓,汝南費長房,鮮奴辜,魏國軍吏河南趙圣卿,陽城郄儉字孟節(jié),盧江左慈字元放。右十六人,魏文帝,東阿,王仲長統(tǒng)所說,皆能斷谷不食,分形隱沒,出入不由門戶。左慈能變形,幻人視聽,厭勝鬼魅,皆此類也。《周禮》所謂怪民,《王制》稱挾左道者也。
魏時方士,甘陵甘始,盧江有左慈,陽城有郄儉。始能行氣導引,慈曉房中之術,善辟谷不食,悉號二百歲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甘始老而少容,曹子建密問其所行,始言本師姓韓,字世雄,嘗與師于南海作金,投數(shù)萬斤于海,又取鯉一雙,一鯉傅藥游釜中,若處淵;其無藥者,巳熟而食。言此藥去此逾遠萬里,巳不可行,人不能得也。
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達,其與養(yǎng)性法,皆可仿用。
大略云:體欲常少,勞無過虛,食去肥濃,節(jié)酸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春夏泄瀉,秋冬閉藏。詳別篇。武帝行之有效。
文帝《典論》曰:陳思王曹植《辯道論》云,世有方士,悉招至之,甘陵有甘始,盧江有左慈,陽城有郄儉。始能行氣,儉善辟谷,悉號二百歲人。自王與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為調笑,不全信之。然嘗試郄儉辟谷百日,同與寢處,行步起居自若也。
夫人不食七日則死,而儉乃能如是。左慈修房中之術,可以善終命,然非有至情,莫能行也。甘始老而少容。自諸術士,咸共歸之,王使郄孟節(jié)主領諸人。
近魏明帝時,河東有焦生者,裸而不衣,處火不燋,入水不凍。杜恕為太守,親所聞見,皆有實事。
潁川陳元方,韓元長,時之通才也。所以并信有仙者,其兒時所傳聞,河南密縣有成公,其人出行,不知所至,復來還,語其家云:“我得仙。”因與家人辭訣而去,其步漸高,良久乃沒而不見。至今密縣傳其仙去。二君并信有仙,蓋由此也。
桓譚《新論》說:方士有董仲君,罪系獄,佯死,臭自戶出,既而復生。
黃帝問天老曰:“天地所生,豈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陽之草,名曰黃精,餌而食之,可以長生。太陰之草,名曰鉤吻,不可食,入口立死。人信鉤吻之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不亦惑乎!”
服食
左元放荒年法:擇大豆粗細調勻,必煮熟,按之令有光焰,氣徹豆心內。先不食一日,以冷水頓服訖,其魚肉菜杲不得復經(jīng)口,渴即飲水,慎不可暖飲。初小困十數(shù)日,后體力壯健,不復思食。
一法:服三升為劑,亦當隨人,先食多少,增損之。豐年欲復食者,煮葵子及脂蘇服肉羹,漸漸飲之,須豆下乃可食。
豆未盡而以實物塞腸,則殺人矣。此未試,或可以然。
《孔子家語》曰:“食水者乃耐寒而善浮,食土者無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不治,食石者肥澤而不老,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緒而蛾,食肉者勇毅而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仙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鐘焉。”
西域有蒲萄酒,積年不敗,彼俗云可十年,飲之,醉彌月乃解。所食逾少,心逾開;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損焉。
辨方士
漢淮南王謀反被誅,亦云得道輕舉。
鉤弋夫人被殺于云陽,而言尸解柩空。
文帝《典論》云:議郎李覃學郄儉辟谷,服茯苓,飲水,中寒泄痢,殆至殞命。軍祭酒弘農董芬學甘始鴟視狼顧,呼吸吐納,為之過差,氣閉不通,良久乃蘇。寺人嚴峻就左慈學補導之術,閹豎真無事于斯,而逐聲若此。
又云:王仲統(tǒng)云,甘始,左元放,東郭延年,行容成御婦人法,并為丞相所錄,間行其術,亦得其驗。降就道士劉景受云母九子,元方年三百歲,莫知所在。武帝恒御此藥,亦云有驗。劉德治淮南王獄,得《枕中鳩寶秘書》。及子向緘而奇之,信黃白之術可成,謂神仙之道可致,卒亦無驗,乃以罹罪也。
劉根不覺**,或謂能忍盈虛。王仲都當盛夏之月,十爐火炙之不熱,當嚴冬之時,裸之而不寒。恒山君以為性耐寒暑,恒山以為無仙道,好奇者為之。前者已述焉。
司馬遷云,無堯以天下讓許由事。揚雄亦云夸大者為之。揚雄又云無仙道,桓譚亦同。
卷六
人名考
昔彼高陽,是生伯鯀,職典水土,取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殷三仁:微子,箕子,比干。
文王四友:南宮括,散宜生,閎天,太顛。
仲尼四友:顏淵,子貢,子路,子張。
曹參字敬伯。
蔡伯喈母,袁公妹,曜卿姑也。
古之善射者甘蠅,蠅之弟子曰飛衛(wèi)。
平原管輅善卜筮,解鳥語。
蔡邕有書萬卷,漢末年載數(shù)車與王粲。粲亡后,相國掾魏諷謀反,粲子與焉。既被誅,邕所與粲書悉入粲族子葉,字長緒,即正宗父,正宗即輔嗣兄也。初,粲與族兄凱避地荊州,依劉表。表有女。表愛粲才,欲以妻之,嫌其形陋,乃謂之曰:“君才過人而體陋,非女婿才也。”凱有風貌,乃妻凱,生葉,即女所生。
太丘長陳寔,寔子鴻臚卿紀,紀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于漢魏二朝有重名,而其德漸少減,故時人為之語曰:“公慚卿,卿慚長。”
文籍考
圣人制作曰經(jīng),賢者著述曰傳。鄭玄注《毛詩》曰箋,不解此意,或云毛公嘗為北氦守,玄是此郡,人故以為敬。
何休注《公羊傳》,云何氏學有不能解者。或答云:“休謙詞。受學于師,乃宣此義不出于已。”此言為允。
太古書今見存有《神農經(jīng)》,《山海經(jīng)》。或云大禹作《周易》。蔡邕云《禮記?月令》,周公作。
《謚法》,《司馬法》,周公所作。
余友下邳陳德龍謂余言曰:“《靈光殿賦》傳為宜城王子山所作。子山嘗之泰山,從鮑子真學算,過魯國,見都殿賦之。還歸本州,溺死湘水,時年二十余也。”
地理考
周自后稷至于文武,皆都關中,號為宗周。秦為阿房殿,在長安西南二十里,殿東西千步,南北三百步,上可以坐萬人,庭中受十萬人。二世為趙高所殺于宜春宮,在杜城南三里,葬于旁。
周時德澤盛,蒿大以為宮柱,名曰蒿宮。
姜嫄祠在雍城,長安西南三十里。
盜跖冢在太陽縣西。
趙鞅冢在臨水縣西。
始皇陵在驪山之北,高數(shù)十丈,周回六七里,今在陰盤縣界北。陵雖高大,不足以銷六十萬人積年之功,其功力或隱不見,如驪山水泉本北流,障使東西流;又此土無石,于渭北諸山運取大石,故歌曰:“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唱,萬人鉤,今陵余石大如覆土屋。”其余功力皆如此類。
舊洛陽字作水邊各,火行也,忌水,故去水而加佳。又魏于行次為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復去佳加水,變雒為洛焉。
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又《荊州圖經(jīng)》曰,湘君所游,故曰君山。
《南荊賦》,江陵有臺甚大而有一柱,眾木皆拱之。
典禮考
三讓:一曰禮辭,二曰固辭,三曰終辭。
漢承秦,群臣上書,皆曰“昧死言。”
王葬盜位,慕古法,昧死曰稽首,光武因而不改。
肉刑,明王之制,荀卿每論之。至漢文帝,感太倉公女之言而廢之。班固著論宜復。迄漢末魏初,陳紀又論宜申古制,孔融亦云可復,欲申之。鐘繇,王朗不同,遂寢。夏侯玄,李勝,曹義,丁謐建私議,各有彼此,多云時未可復,故遂寢焉。
上公備物九錫:一,大輅各一,玄牡二駟;二,袞冕之服,赤舄副之;三,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四,朱戶以居;五,納陛以登;六,虎賁之士三百人;七,鐵鉞各一;八,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九,秬鬯一,鹵珪瓚副之。
樂考
漢末喪亂,無金石之樂。魏武帝至漢中,得杜夔舊法,始復設軒懸鐘磬,至于今用之,依夔也。
服飾考
漢末喪亂,絕無玉佩,始復作之。今之玉佩,受于王粲。
古者男子皆絲衣,有故乃素服。又有冠無幘,故雖兇事皆著冠也。
漢中興,士人皆冠葛巾。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于是遂廢,唯二學書生猶著也。
器名考
寶劍名純鉤,湛盧,豪曾,魚腸,巨闕五劍,皆歐冶子所作。龍泉,太阿,工市三劍,皆楚王所問者。
風胡子因吳請干將,歐冶子作。干將,陽龍文;莫邪,陰漫理。此二劍,吳王使干將作;莫邪,干將妻作也(夫妻甚喜作劍也).
赤刀周之寶器也。
物名考
古駿馬有飛兔,腰褭。
周穆王八駿:赤驥,飛黃,白蟻,華騮,騄耳,騧騟,渠黃,盜驪。
唐公有骕骦.
項羽有騅。
周穆王有犬名毛白。
晉靈公有畜犬名獒。
韓國有黑犬名盧。
宋有駿犬曰。
犬四尺為獒。
張騫使西域還,乃得胡桃種。徐州人謂塵土為蓬塊,吳人謂跋跌。
卷七
異聞
昔夏禹觀河,見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豈河伯耶馮夷,華陰潼鄉(xiāng)人也。得仙道,化為河伯,豈道同哉!
仙夷乘龍虎,水神乘魚龍,其行恍惚,萬里如室。
夏桀之時,為長夜宮于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宮谷。又為石室瑤臺關,龍逄諫桀言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則亡。”以龍逄為妖言而殺之。其后復于山谷下作宮,在上耆老相與諫,桀又以為妖言而殺之。
夏桀之時,費昌之河上,見二日,在東者爛爛將起,在西者沈沈將滅,若疾雷之聲。昌問于馮夷曰:“何者為殷何者為夏”馮夷曰:“西夏東殷。”于是費昌徙族歸殷。
武王伐紂,至盟津渡河,大風波。武王操戈秉麾麾之,風波立霽。
魯陽公與韓戰(zhàn)酣而日暮,援戈麾之,日返三舍。
太公為灌壇令。武王夢婦人當?shù)酪箍蓿瑔栔唬骸拔崾菛|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今灌壇令當?shù)溃瑥U我行。我行必有大風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雨過,以毀君德。”武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風暴雨從太公邑外過。
晉文公出,大蛇當?shù)廊绻啊N墓葱薜拢估羰厣摺@魤籼鞖⑸撸唬骸昂喂十斒ゾ溃 庇X而視蛇,則自死也。
齊景公伐宋,過泰山,夢二人怒。公謂太公之神,晏子謂宋祖湯與伊尹也。為言其狀,湯皙容多發(fā),伊尹黑而短,即所夢也。景公進軍,不聽,軍鼓毀乃散師,不果伐。
徐偃,《王志》云:徐君,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獨孤母有犬,名鵠蒼,獵于水濱,得所棄卵,銜以東歸。獨狐母以為異,覆暖之,遂沸成兒。生時正偃,故以為名徐君。宮中聞之,乃更錄取。長而仁智,襲君徐國。后鵠蒼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偃王乃葬之徐界中,今見云狗壟。
偃王既主其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三國,乃通溝陳蔡之間,得朱弓矢,以已得天瑞,遂因名為弓,自稱徐偃王。江淮諸侯皆服從偃,從者三十六國。周王聞之,遣使乘驛,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斗害其民,為楚所敗,逃走彭城武原縣東山下,百姓隨之者以萬數(shù),后遂名其山為徐山,山上立石室,有神靈,民人祈禱。今皆見存。
昔夸父與日相逐走,渴飲于河謂,不足,北飲大澤。未至,渴而死,棄其策杖化為鄧林。
澹臺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河伯欲之。至中流,陽侯波起,兩蛟挾船。子羽左操璧,右操劍擊蛟,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伯,河伯躍而歸之,子羽毀而去。
荊軻字次非。渡河,蛟夾船,次非不走,斷其頭而風波靜。除。
東阿王勇士有蕃丘,過神淵,使飲馬。馬沈,朝服拔劍入水二日一夜,殺二蛟一龍而出,雷隨擊之,七日夜眇其左目。
漢滕公薨,出葬東都門外。公聊送喪,駟馬不行,跼地悲鳴。跑蹄下地,得后室,有銘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遂葬焉。
衛(wèi)靈公葬,得石郭,銘曰:“不逢箕子,靈公奪我里。”漢西都時,南宮寢殿內有醇儒王史威長,死,葬銘曰:“明明哲士,知存知亡,崇隴高原,非寧非康,不封不樹,作靈乘光,厥銘何依,王史威長。”
元始元年,中謁者沛郡史岑上書,訟王宏奪董賢墮綬之功。
靈帝和光元年,遼西太守黃翻上言:海邊有流尸,露冠絳衣,體貌完全。后翻感夢云,我伯夷之弟孤竹君也,海水壞吾棺郭,求見掩藏。民有襁褓視者,無疾而卒。
漢末關中大亂,有發(fā)前漢時冢者,宮人猶活,既出,平復如舊。魏郭后愛念之,錄著宮內,常置左右。問漢時宮中事,說之了了,皆有次序。后崩,哭泣過禮,遂死焉。(見述異說)漢末發(fā)范明友冢,奴猶活。朋友,霍光女聓,說光家事,廢立之際,多與《漢書》相似。此奴常游走于民間,無止住處,不知所在,或云尚在。余聞之于人,可信而目不可見也。
大司馬曹休所統(tǒng)中郎謝璋部曲義兵奚儂息女,年四歲病疫故,埋葬,五日復生。太和三年,詔令休使父母同時送女來視。其年四月三日復病死,四日埋葬,至八日向墟邑采桑,聞兒生活,今能飲食如常。
京兆都張潛客居遼東還,后為駙馬都尉關內侯,表言:故為諸生,太學時,聞故太尉常山張顥為梁相,天新雨后,有鳥如山,飛翔近地。市人擲之,稍下墮。民爭取之,即為一員石,言縣府。顥令槌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表上之,藏于官庫。后議郎汝南樊行夷校書東觀,表上言,堯舜之時,舊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復置。
孝武建元四年,天雨粟。孝元竟寧元年,南陽郡中雨谷,小者如黍粟,而青黑味苦;大者如大豆,赤黃,味如麥。下三日,生根葉,狀如大豆初生時也。
代城始筑,立板干,一旦亡西南四五十板于澤中,自立結草為外門,因就營筑焉,故其城直周三十七里為九門,故城處為東城。
卷八
史補
黃帝登仙,其臣左徹者削木象黃帝,帥諸侯以朝之。七年不還,左徹乃立顓頊,左徹亦仙去也。
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處士東鬼槐責禹亂天下事,禹退,作三章,強者攻,弱者守,攻城圍郭,蓋禹始也。
太姒夢見商之庭產,乃小子,發(fā)取周庭梓樹樹之于
闕間,梓化為松柏棫柞。覺,驚以告文王。文王曰:慎勿言。
冬日之陽,夏日之陰,不召而萬物自來。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潦東流。天不享于殷,自發(fā)之生于今十年,夷羊在牧,水潦東流,天下飛蝗滿野,命之在周,其信然乎。武王伐殷,舍于畿,逢大雨焉。革輿三百乘,甲三千,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戰(zhàn)于牧野。
成王冠,周公使祝雍曰:“辭達而勿多也。”祝雍曰:“近于民,遠于佞;近于義,嗇于時;惠于財,任賢使能。”
陛下離顯,先帝光耀,以奉皇天之嘉祿,欽順仲夏之吉日。遵并大道,郊域康阜,萬國之休靈,始加元服。推遠童稚之幼志,弘積文武之寵德,肅勤高祖之清廟。六合之內,靡不蒙德,歲歲與天無極。右孝昭周成王冠辭。
止雨祝曰:天生五谷以養(yǎng)人民。今天雨不止,用傷五谷,如何,如何。靈而不幸,殺牲以賽神靈。雨則不止,鳴鼓攻之,朱綠繩縈而脅之。
請雨曰:皇皇上天,照臨下土。集地之靈,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
《禮記》曰:孔子少孤,不知其父墓。母亡,問于鄒曼父之母,乃合葬于防。防墓又崩,門人后至,孔子問來何遲,門人實對,孔子不應。如是者三,乃潸然流涕而止曰,古不修墓,將濟。何晏,夏侯玄,王肅皆云無此事,注記者謬。時賢咸從之。
孔子東游,見二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小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小兒曰:“我以日出時遠而日中時近。”一小兒曰:“日初出時大如車蓋,及日中時,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小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兩小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亦出《列子》。子路與子貢過鄭,神社社樹有鳥神牽率子路,子貢說之乃止。
《春秋》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公羊傳》曰:有以告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
《左傳》曰: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
燕太子丹質于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思欲歸,請于秦王,王不聽。謬言曰:“令烏頭白,馬生角,乃可。”丹仰而嘆,烏即頭白,俯而嗟,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fā)之橋,欲陷丹,丹驅馳過之,而橋不發(fā)。遁到關,關門不開,丹為雞鳴,于是眾雞悉鳴,遂歸。
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條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于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申,竿不撓。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旨,于一日遂辭歸。秦青乃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返,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而去,余響繞梁三日不絕,左右嘆其神妙。去過逆旅,凡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喜歡忭舞,弗能自禁,乃厚賂而遣之,故雍門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遺聲也。
趙襄子率徒十萬狩于中山,籍艿燔林,燀赫百里。有人從石壁中出,隨煙上下,若無所經(jīng)涉者。襄子以為鬼物,徐察之,乃人也。問其奚道而處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為石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所人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魏文侯聞之,問于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聞于夫子。和者同于物,物無得而傷閡者,游金石之間,及蹈于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能也。雖然,試語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為之”子夏曰:“夫子能而不為之也。”文侯大悅。
更羸謂魏王曰:“臣能射,為虛發(fā)而下鳥。”王曰:“然,可試于此乎”適聞有鳥從東來,羸虛發(fā)而下之也。
澹臺子羽子溺水死,欲葬之。滅明曰:“此命也。與螻蟻何親,與魚鱉何仇”遂使勿葬。
《列傳》云:聶政刺韓相,白虹為之貫日。要離刺慶忌,彗星襲月。專諸刺吳王僚,鷹擊殿上。
齊桓公出,因與管仲故道,自敦煌西涉流沙往外國。沙石千余里,中無水,時則有沃流處,人莫能知。皆乘駱駝,駱駝知水脈,遇其處輒停,不肯行,以足蹋地,人于其蹋處掘之,輒得水。
楚熊渠子夜行,射寢石以為虎伏,矢為沒羽。
漢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澤以求神仙之道。時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當來,乃供帳九華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車而至于殿西,南面東向,頭上太華髻,青氣郁郁如云。有三青鳥如鳥大,立侍母旁。時設九微燈。帝東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彈丸,以五枚與,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輒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將何為!”帝曰:“此桃甘美,欲種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唯帝與母對坐,其從者皆不得進。時東方朔竊從殿南廂朱鳥牖中窺母,母顧之,謂帝曰:“此窺牖小兒嘗三來盜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謂方朔神仙也。
君山有道與吳包山潛通,上有美酒數(shù)斗,得飲者不死。漢武帝齋七日,遣男女數(shù)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飲之,東方朔曰:“臣識此酒,請視之。”因一飲至盡。帝欲殺之,朔乃曰:“殺朔若死,此為不驗。以其有驗,殺亦不死。”乃赦之。
卷九
雜說上
老子云:萬民皆付西王母,唯王者,圣人,真人,仙人,道人之命上屬九天君耳。
黃帝治天下,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以其數(shù)百年,故曰黃帝三百年。
上古男子三十而妻,女二十而嫁。曾子曰:“弟子不學古知之矣。貧者不勝其憂,富者不勝其樂。”
昔西夏仁而去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唐伐之,西夏亡。昔者玄都賢鬼神道,廢人事,其謀臣不用,龜策是從,忠臣無祿,神巫用國。
榆炯氏之君孤而無徒,曲沃進伐之,以亡。
昔有巢氏有臣而貴,任之,專國主斷。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氏以亡。昔者清陽強力,貴美女不治國而亡。昔有洛氏宮室無常,囿池廣大,人民因匱。商伐之,有洛以亡。
《神仙傳》曰:說上據(jù)箕尾為宿,歲星降為東方朔。傳說死后有此宿,東方生,無歲星。
曾子曰:好吾者知吾美矣,惡我者知吾惡矣。
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跡,伊尹生乎空桑。
箕子居朝鮮,其后伐燕,復之朝鮮,亡入海,為鮮國。師兩妻黑色洱兩青蛇,蓋勾芒也。
漢興多瑞應,至武帝之世特甚,麟鳳數(shù)見。王莽時,郡國多稱瑞應,歲歲相尋,皆由順時之欲,承旨求媚,多無實應,乃使人猜疑。
子胥伐楚,燔其府庫,破其九龍之鐘。
蓍一千歲而三百莖,其本以老,故知吉兇。蓍末大于本為上吉。筮必沐浴,齋潔焚香,每月望浴蓍,必五浴之,浴龜亦然。明夷曰,昔夏后筮,乘飛龍而登于天,而使華陶占之,陶曰:“吉”.昔夏啟筮,徙九鼎,啟果徙之。
昔舜筮登天為神,占之有黃龍神,曰不吉。武王伐殷而占于蓍老,蓍老曰吉。桀筮伐唐而占于熒惑,曰不吉。昔鯀筮注洪水,而占于大明,曰不吉,有初無后。
蓍末大于本,為上吉,次蒿,次荊,皆如是。龜蓍,皆月望浴之。
水之怪為龍罔象,木石之怪為躨魍魎,土之怪為墳羊,火之怪為宋無忌。
斗戰(zhàn)死亡之處,其人馬血積年化為燐。燐著地及草木如露,略不可見。行人或有觸者,著人體便有光,拂拭便分散無數(shù)。愈甚,有細咤聲如炒豆,唯靜住良久乃滅。后其人忽忽如失魂,經(jīng)日乃差。今人梳頭著髻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咤聲。
風山之首方高三百里,風穴如電,突深三十里,春風自此而出也。何以知還風也假令東風,云反從西來,詵詵而疾,此不旋踵,立西風矣。所以然者,諸風皆從上而下,或薄于云,云行疾下,雖有微風不能勝上,上風來則反矣。
春秋書鼷鼠食郊牛,牛死,鼷鼠類最小者,食物當時不覺痛。世傳云,亦食人項肥厚皮處,亦不覺。或名甘鼠。俗人諱此所嚙,衰病之征。
鼠食巴豆,三年重三十斤。
卷十
雜說下
婦人妊娠未滿三月,著婿衣冠,平旦,左繞井三匝,朠祥影而去。勿反顧,勿令人知見,必生男。
婦人妊身,不欲令見丑惡物,異類鳥獸,食當避其異常味。
不欲今見熊羆虎豹并及射鳥,射雉,食牛心白犬肉,鯉魚頭。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聽誦詩書諷詠之音,不聽**,不視邪色。以此產子,必賢明端正壽考,所謂父母胎教之法。故古者婦人妊娠,必慎所感,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矣。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見兔,令兒唇缺。又不可啖生姜,令兒多指。
《異說》云:瞽瞍夫婦兇頑而生舜,叔梁紇淫夫也,征在失行也,加又野合,而生仲尼焉。安在有胎教也。
豫章郡衣冠人有數(shù)婦暴面于道,尋道爭分銖以給其夫輿馬衣資。及舉孝廉,更取富者一切皆給先者。雖有數(shù)年之勤,婦子滿堂室,猶放黜以避后人。
諸遠方山郡幽僻處,出蜜蠟,人往往以桶聚蜂,每年一取。
遠方諸山蜜蠟處,以木為器,中開小孔,以蜜蠟涂器內外令遍。春月蜂將生育時,捕取三兩頭著器中,蜂飛去尋將伴來,經(jīng)日漸益,遂持器歸。
人藉帶眠者則夢蛇。
鳥銜人之發(fā)夢飛。
王爾,張衡,馬均皆冒重霧行,一人無恙,一人病,一人死。問其故,無恙人曰:“我飲酒,病者食,死者空腹。”
人以冷水自漬至膝,可頓啖數(shù)十枚瓜;漬至腰,啖轉多;至頸,可啖百余枚。所漬水皆作瓜氣味。此事未試。人中酒不解,治之以湯自漬即愈,湯亦作酒氣味也。
昔劉玄石于中山酒家沽酒,酒家與千日酒,忘言其節(jié)度。歸至家當醉,而家人不知,以為死也。權葬之,酒家計千日滿,乃憶玄石前來酤酒,醉當醒耳。往視之,云玄石亡來三年,已葬。于是開棺。醉始醒。俗云:“玄石飲酒,一醉千日。”
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濱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槎上,多赍糧,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
人有山行墮深澗者,無出路,饑餓欲死。左右見龜蛇甚多,朝暮引頸向東方,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饑,體殊輕便,能登巖岸。經(jīng)數(shù)年后,竦身舉臂,遂超出澗上,即得還家。顏色悅懌,頗更黠慧勝故。還食谷,啖滋味,百余日中復本質。
天門郡有幽山峻谷,而其土人有從下經(jīng)過者,忽然踴出林表,狀如飛仙,遂絕跡谷中。如此甚數(shù),遂名此處為仙谷。有樂道好事者入此谷中洗沐,以求飛仙,往往得去。有長生意思人,疑恐是妖怪,乃以大石自墜,牽一犬入谷中,犬復飛去。
其人還告鄉(xiāng)里,募數(shù)十人執(zhí)杖揭山草伐木至山頂觀之,遙見一物長數(shù)十丈,其高隱人,耳如簸箕。格肘刺殺之,所吞人骨積此左右已成封。其蟒開口廣丈余,前后夫人皆此蟒氣所噏上,于是此地遂安穩(wěn)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