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8評論第1章 痛苦的序言
這不是一本講我自己的書。但因為它的主題是“自我控制”,那如果我說在寫作過程中沒有思考過下面這個問題,可就顯得有些虛偽了:
憑什么由我來寫這樣一本書?
我的故事對主題并不重要,不過還是在這里簡單講講吧,也算給大家提供一個背景。在我短短的人生歷程中,那些充滿抱負、成功或失敗的時刻,都曾與“自我”為伴。一次一次,循環往復。
十九歲那年,感知到身邊的機遇可能改變生命的軌跡,我便毅然從大學肄業了。得遇良師競相拋出橄欖枝,并視我為門徒般照顧。人人都覺得我大有前途,視我為天之驕子。成功也很快叩響了大門。
成為比弗利山莊經紀公司最年輕的經理人后,我協力簽下了數支著名搖滾樂團,和他們的合作也非常愉快。我參與策劃的幾本書,后來都達成百萬級銷量,甚至還帶起一股文壇風潮。二十一歲時,我成為服裝品牌AA(American Apparel)的戰略決策人員,當時,AA正是全球最火的時尚品牌之一。很快,我便出任了該品牌的營銷總監。
二十五歲時,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封面上就是我的大幅照片——這本書上市后立刻大賣,同時也引發不少爭議。某家工作室競得授權,將我的故事制作成了電視節目。之后的幾年里,我心甘情愿地邁進成功的“圈套”:出了書,掙了錢,有了些影響力,擁有自己的平臺和資源,甚至還鬧出點負面新聞。隨后,借著東風,我成立了一家頗為成功的企業,與享有盛名又出手闊綽的客戶合作,還受邀在隆重的會議和活動上發表講話。
人成功了,就老琢磨著給自己編故事,刪掉幸運的成分,再多添幾分神話色彩,恨不能讓所有成就聽上去都變成自己的功勞。你懂的,大家都想把成功史演繹成濃墨重彩的赫拉克勒斯式傳奇:睡在冷冰冰的地板上,被親生父母拋棄,在不得志的命運中苦苦掙扎。這種類型的故事里,主人公最終得以靠天賦獲得地位,靠成就贏得財富。
但這樣的勵志故事通常都是假的,對別人也沒什么幫助。其實,我剛才在講自己的故事時,跳過了很多內容。為了圖省事,這一路以來經歷的壓力、面對的誘惑、從高峰急墜和犯下的錯誤——而且是屢屢犯錯,為了不遮擋成功的光環,我都給輕描淡寫地剪輯掉了:有一次,我在公開場合被敬仰已久的偶像狠狠羞辱,打擊太大,直接被送到了醫院的急診室。還有一次,腦子一熱推開老板辦公室的門,跟他說自己再也忍不下去了,想辭職重新回去上學——當時我心里真就是這樣想的!剛才所說的暢銷書,只暢銷了一個禮拜。新書簽售會也只有一人到場。創辦的公司破產了兩次,又重組過兩次。這些見不得人的真相,早被妥帖地從我的履歷里刪掉了。
即使畫面拼湊得完整了些,也不過只勾勒出生活的一小部分。好在它彈出了一些生活的主旋律——至少是這本書所強調的:關于野心、成就和逆境。
有人說,瞬間的靈光能改變人的一生。我對這種說法并不買賬。沒有任何一個孤零零的時刻能使人改頭換面,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是許多關鍵時刻的共同作用。2014年,有六個月的時間,這樣的時刻在我生命中連續發生了。
先是我為之效力最久的AA公司欠下幾億美元的債款,財務縮水徒留一具空殼,險步于破產邊緣。我從年輕起就非常崇拜的偶像,AA的創始人,被他親自組建的董事會趕下臺,淪落到寄宿在朋友家的沙發上。而讓我揚名立萬的那家經紀公司也沒有好到哪去,欠了客戶巨額債款,被一紙訴狀告上法庭。我的另一個人生導師也在此時瀕于崩潰,隨之一起崩潰的,還有我們多年的友誼。
這些人在我的世界中占據著中心位置。我敬仰他們,受教于他們。我從不懷疑他們堅定的品質——無論是經濟、情感或心理上,我的存在和價值都是圍繞這些品質建立起來的。就是這樣一群人,在我面前轟然倒下,一個接一個。
所謂高峰時期的墜落,大概就是這樣了。那些曾經做夢都想變成的人,忽然淪落于一種避之不及的命運;當你意識到這點時,就像憑空挨了一記鞭笞,被殺得猝不及防。
我免不了也受波及,只是所幸還能勉強負擔。然而就在這時,一些曾經被我忽視的問題卻紛紛浮現出來。
不管取得過多少成就,我還是回到了那座起先奮斗過的城市。只不過這一次的我滿身疲憊,壓力重重;因為無法抗拒金錢的誘惑,不敢承受危機帶來的損失,只能把辛苦得來的自由拱手讓出。我的神經緊繃,受不了哪怕一丁點的風吹草動。此前能輕松處理的工作現在也變成沉重的負荷。我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已經分崩離析,更談不上維持生活的質量了。
記得有次結束了數周奔波回到家里,卻意外發現連不上無線網。那一刻,我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腦子里嗡嗡響著一個聲音:要是發不出郵件,要是發不出郵件,要是發不出郵件……
也許你和當時的我一樣,堅信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應該的。而社會也因此給予了足夠的獎賞。直到有一天,你眼睜睜地看著未來的妻子奪門而出,永遠離開了這個不再像你的你。
為什么會這樣?前一天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轉瞬就要掙扎著從一片廢墟里重新站起,如此落差你承擔得起嗎?
或許整件事的好處是可以使我被迫接受一個事實:我是個工作狂。這“狂”的程度并不是“唉,他總是在工作”或“休息一下,玩一會兒吧”,而是“如果不讓他立刻去開會把問題搞定,恐怕他就活不長了”。讓人年紀輕輕就大獲成功的動力與野心必定附了昂貴的價簽——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倒不是說工作有多繁重,只是它在我這種活法里占據了過于重要的地位。如此一來,便因此作繭自縛,淪為自己的奴隸。沒完沒了的痛苦和壓抑感迎面撲來,為了不想陷入跟那些前輩同樣悲慘的境地,我必須停下來,好好想一想。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作為學者和作家,我研究了諸多歷史和商業文獻。就像其他與人相關的學科那樣,當你把它放在歷史的節點,綜合前后來思考時,許多普世問題就會浮現出來。其中有些是我一直以來就頗為感興趣的話題,最重要的一個便是自我。
我對自我和它所帶來的影響并不陌生。事實上,在那一連串悲劇事件發生前的一年里,我已經開始為這本書搜集素材了。巧的是,連續六個月的痛苦經歷讓我對這個主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這在之前是絕不可能做到的。
終于,自我帶來的負面效應漸漸清晰起來。不僅發生在我自己身上,也不只是滲透了歷史書的每一頁,我們的朋友、客戶或同事也都不能幸免,哪怕其中一些人身處所在行業的頂點。自我讓這些了不起的大人物損失了不計其數的財富。像受到懲戒把石頭一遍遍推向山頂的西西弗斯,他們的生活一夕落敗,只好重新實現那些已經成就過的目標。好在現在的我可以越過山頂,看向這種輪回以外的東西了。
幾個月的自我認識后,我把“自我即仇敵”幾個字刺到了右臂上。這句話大概是很久之前從哪里讀到的吧,出處雖不能確定,但它卻能給我帶來最直接的安慰和方向感。左手臂上刺了一句相似的話,“困境即出路”。我現在天天看著這兩句話,做每個決定前都要好好思索一番。不管在游泳、冥想、寫作或是晨起沐浴后,這幾個字都會跳到我的眼睛里,告誡我不管身處何處,永遠都要選擇正確的方向。
為什么寫這本書呢?并不是因為我發現了一個自認為有資格說教的道理,而是我個人希望在走到人生如此關鍵的轉折點時,或是像其他人一樣需要回答生命中最關鍵的幾個問題時,可以有這樣一本書作為指導。這些重大問題包括: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應該選擇怎樣的道路?
人生的問題似乎永不過時,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怕是都有人正在思索。我試圖借哲學或歷史上的各種經驗教訓來分析,而不執著于我的個人經驗。
歷史的長書中記載了各種各樣執著而有遠見的天才,他們以純粹甚至瘋狂的意念重塑了這個世界。可如果再細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同一部歷史里也不乏一些樸實無華的人,在每個命運轉折點與自我抗爭,逃避聚光燈的追捕,擁有比得到他人認可更崇高的目標。試圖重述并切身感受這些人的生活,也就成了我領悟、學習他們的方式。
這本書和我的其他作品無異,都深受斯多葛學派和其他偉大思想家的影響。我的文字乃至人生,都從他們身上借鑒了許多。如果你能從本書中得到些許幫助,那么這份功勞也該歸于他們。
偉大的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曾經說過,美德起源于理解,實現于勇氣。是時候開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了。走出這一步也許很艱難,但請奮力拼搏,只為變得不同凡響,并且保持與眾不同。我并不想要求你摧毀、粉碎生命中所有的自我意識——做到這一點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別人的故事即便再深刻也不過起到提點的作用,以激發我們更高尚的追求。
亞里士多德在那本大名鼎鼎的《倫理學》中,將人類天性比作一段彎曲了的木料。老到的木工為了讓木材恢復平整,慢慢將它往相反的方向彎折,最終掰直。兩千多年后,康德對這個論點嗤之以鼻,“這塊彎彎曲曲的人性之木,怕是沒有人能把它掰直了”。的確,我們也許不能擁有筆直的天性,但起碼可以不斷改進吧。
與眾不同,充滿力量,受到鼓舞——這些感覺總歸是好的。但本書的目的并不在此。相反,我試圖循循善誘,讓讀者在合上書頁的時候能體會到我在完成寫作那一刻的感受:更加看輕自我。不要再執迷于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了,試著把牢“我”的韁繩,更加自由地為了初心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