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城畸人Winesburg, Ohio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簡介
歐文豪
初次邂逅《小城畸人》時,我一定不過十五六歲。舍伍德·安德森筆下小鎮“畸人”的故事及其描繪的場景深深吸引著我,讓我體會到了更深的生活層次,領略了我年輕時不曾見過的另一面人生。我是一個生活在紐約的城市孩子,不曾見過莊稼生長,也不曾造訪過美國那些散落四處的小鎮,卻徹底被安德森筆下溫斯堡那虛擲光陰、揮霍愛情的場景所折服——難道那才是“真正的”美國嗎?當時,能與之媲美的另一部具有如此強烈啟示意義的作品,便是托馬斯·哈代的《無名的裘德》。
幾年后,在即將隨部隊前往海外的那個周末,我去了俄亥俄州的克萊德,溫斯堡的原型有一部分便是來自這個小鎮。我在那兒開啟了一次有些瘋狂的旅程。我認為,克萊德看起來和美國大多數小鎮并無太大不同。當我試著和少數居民談論安德森時,他們都不是很感興趣。想必安德森對于這種漠然是見怪不怪的,而讀過本書的人對此,也同樣不覺驚訝。
退伍后,我就立即開始撰寫文學評論,并在1851年出版了《安德森評傳》。在這前不久,萊昂內爾·特里林發表了具有影響力的文章抨擊安德森,令安德森再也難以恢復往昔的名譽。特里林認為,安德森沉溺在一種過度的多愁善感情緒中,其創作的故事也總是彌漫著晦澀的情感,作品缺乏堅實的社會基礎,或者說,缺乏精神支柱。特里林的評論不無道理,至少就安德森繼《小城畸人》之后的大部分較為劣質的作品來說,的確如此。在我的書中,我依舊懷著對安德森的最佳作品的那種強烈情感,將特里林的幾種看法進行了大致的匯總。至此,我已拜讀過許多更為飽滿豐富、更為出色的作品,但安德森娓娓道來的那些故事始終深植于我的腦海中。而我所寫的書,也許是對他帶給我的啟迪之光——黑暗中那束光——的致敬。
幾十年過去了,我早已不再讀安德森的作品,也許是害怕自己沉溺在對青春的緬懷中吧。(有的作家,我們決不會回頭讀他們的作品。)但如今,年歲漸長,當被要求為安德森及其作品寫幾句簡介時,我再次被《小城畸人》的魅力所折服,再次與那些欲說還休的渴望,以及書中點點跳動的欲望之火產生共鳴。當然,我心底的共鳴也有了些改變:當年讓我著迷的那些故事,如今已無法再令我魂牽夢縈。但那章我多年前認為是失敗之作的長篇《虔誠》,現在再看,卻發現其巧妙地反映出了美國人對宗教的狂熱迷戀,以及對物質的貪戀,這兩者相互交織的狀態。
舍伍德·安德森于1876年生于俄亥俄州,童年期和青年期則在克萊德度過??巳R德是一個大約有3000人口,飽受貧窮之苦的小鎮。雖然如此,安德森依舊能夠感受到工業化之前的美國生活的樂趣。后來,小鎮經歷了他日后所說的“從舊手工業化社會邁向機器現代化社會突然而至的并且幾乎是全方位的轉變”。克萊德依舊惦記著邊沿地區的人,并且正如美國自身的特色一樣,這里的居民既有已被世俗化化的加爾文教[1]教徒,也有“進步教”的虔誠信徒。少年舍伍德是有名的“工作狂”——隨時都準備投入工作——他表現出一種受克萊德居民敬佩的企業家精神,人們希望他成為積極能干的人。而有那么一段時期,他確實都是如此。安德森在二十出頭時去了芝加哥。在一家廣告社里,他表現出了撰寫文案的才能?!皼]有創作,只是在瞎吹,瞎吹而已?!彼睦镫m然這么想,卻也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嘗試寫些小故事。
安德森于1904年結婚,三年后遷往克利夫蘭[2]以西四十英里的城鎮伊利里亞[3],并在那兒成立了一家油漆銷售公司?!拔乙蔀橛绣X人了……明年買間大房子,也許日后還能到鄉下買一個莊園?!彼嗄旰笤f起在伊利里亞那幾年的生活,“我當時非常巴比特[4],但絕對不算一個徹底的巴比特?!蹦撤N東西在驅使他寫作,也許是一種莫名的渴望——是表達自我的需求?抑或渴望尋求更為真實的閱歷?——反正這些都成為他小說中反復出現的主題。
1912年,安德森的生活出現了重大轉折。簡單來說,他患了神經衰弱癥。雖然他在自傳里,將此描述為放棄在商界無果的打拼,轉而在文學界一展拳腳的徹底解放時刻,但我相信,這對安德森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自欺,因為神經衰弱著實讓他痛苦,也讓他的生活發生了徹底的改變。36歲那年,他拋下生意,前往芝加哥,成為叛逆作家和放蕩文人中的一員。這些人當時被稱作“芝加哥文藝復興者”。安德森隨即便選定了精神獨立自由的立場,和當時的許多作家一樣,稱自己為美國地方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諷刺評論家。正是因為這座城市的自由,以及對一切非正常生活形態的接納,令安德森倍受鼓舞,開始講述美國的小鎮,并抒發其對小鎮的喜愛之情。絕對的個人自由這一夢想,就像朦朧的美版烏托邦,依舊是安德森工作和生活的核心。那是鼓舞人心的力量,也是最虛妄的幻想。
在1916年和1917年,安德森分別發表了兩部小說《饒舌的麥克佛遜的兒子》和《前進的人民》,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在伊利里亞完成的。這兩部小說雖然不乏閃光之處,但思想粗糙、語言不連貫。所有讀過這兩部小說的讀者都不會想到,幾年之后,安德森將創作出《小城畸人》這樣的佳作。在作家的創作生涯中,偶爾會突然出現莫名的文思枯竭期。這無法解釋,也無需解釋。
1915年至1916年間,安德森開始寫作生涯。1919年,他發表了由一系列情節獨立的故事組成的小說《小城畸人》,立即獲得廣泛好評,隨即躋身重要文學作家之列。1921年,著名文學雜志《日晷》授予安德森年度文學獎第一名的榮譽及2000美元的獎金。該獎項的重要意義這么說比較好理解:當時屈居第二的是T.S.艾略特。然而安德森的輝煌是短暫的,只有區區十年。而且悲哀的是,在后來直至他于1940年去世的那些年里,他的文學創作水平直線下滑。雖然偶爾出現了像《林中之死》這樣深入人心的作品,但他始終無法重現或超越早期的輝煌。但《小城畸人》以及《雞蛋》《變成女人的男人》這些小短篇,仍舊是幾乎沒有爭議的好作品。
《小城畸人》剛面世不久,就被貼上了許多重要的標簽:反鄉村傳統敘事法、擁護性自由、深化美國現實主義。這些標簽曾一度有其道理,但現在看來卻顯得迂腐陳舊?!胺脆l村傳統敘事法”(對此,安德森往往舉棋不定)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擁護性自由”很快就被其他作家所表現出的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勢遠遠地拋在了身后;至于所謂安德里努力將該書套入美國現實主義的傳統中這一觀點,現在看來,似乎值得質疑。唯一值得提及的是安德森所寫故事的社會逼真性,或者說對熟悉場景的“拍攝式”描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德萊塞[5]和劉易斯[6]小說的特點。但安德森偶爾會以一種輕松的態度,試著完善他想象中小鎮的社會制度——而事實上,小說中的故事被設定在像溫斯堡這樣的美國中部地區,這構建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我們也許會稍稍夸張地說,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所創作的故事是“反現實的”。與其說該作品因對確切地點和社會細節的刻畫引人注目,倒不如說呈現了美國生活一個極為私人化甚至可以說是怪異的版本。局促、緊張、近乎幽閉的氣氛,這一切造就了一本關于極致的生存狀態和心理崩潰之人的書。這些人的精神不堪重負,彷徨、忍耐、被逼至極限,退回到其所屬小群體的邊緣。把該書看作“典型小鎮”(無論何種小鎮)社會寫照的觀點完全是謬論,雖然迄今尚未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安德森為讀者描繪了一幅陰郁的景象:沒有靈魂的人四處游蕩,在暗夜樹樁的魅影下忽閃而過。這一景象確有其真實性,而且如果從狹隘一點的角度來看,或許故事是真實的,但也是可怕的。絕望配以作者的口吻和創作模式,形成了書中無聲的暗號。像帕茲瓦醫生、凱特·斯威夫特和沃什·威廉斯本不應如此,與我們在現實主義作品中看到“極為飽滿的”角色完全不一樣。他們是生活的碎片、一瞥的瞬間、苦難的沙堆。他們在一個又一個故事中出現,無論性格畏縮或言論虛偽,都試著尋找伴侶和愛。而在嘗試與他人建立關系時,又幾乎被逼瘋。在溫斯堡的經濟結構中,畸人們的自身權益并不及其作為對某種意義“不可名狀的渴求”的象征或媒介重要,而該意義也是安德森致力于尋找的。
沖突接二連三地發生,在大街上,在田野里,經過一個又一個人的身旁。他們能看見那些人,能聽見他們的聲音,但沒有用——他們是被隔絕的,心靈是空虛的。這得歸咎于安德森所見的世紀轉折中美國小鎮的特殊環境嗎?還是他感覺自己在描繪一種能令我們所有人承受寂寞重負的無可逃脫的人類生存狀態?在故事《冒險》中,愛麗絲·辛德曼把臉轉向墻壁,努力“讓自己面對一個事實:即便在溫斯堡,許多人也必須獨自生活、獨自死去?!被蛘哒f,尤其是在溫斯堡?在安德森唯一成功的小說《窮苦的白人》中,對這一情緒有了更多筆墨的渲染:
“所有人都躲在他們自己筑起的隔閡之墻背后,大多人在墻背后默默地死去,沒有人注意到他們。偶爾有那么一個人,因為怪異的性格而被人群鼓勵,繼而沉浸在其自認為有意義、美好的世界里。有關其行為的流言則傳至墻的另一面。”
隔閡之“墻”極少因生理畸形(《手》中的飛翅比德爾·鮑姆)或備受壓迫的社會地位(《教師》中的凱特·斯威夫特)而筑。在安德森看來,誤解、孤獨、無力表達情緒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內心深藏的某種特質。不能簡單地同情或忽略這些人,這些畸人,在他們生命中的某個時刻,也曾有過渴望;也曾宏圖大志,期望得到友情;也曾經甜美過,“就像長在溫斯堡果園里那些歪頭歪腦的小蘋果一樣”。如今卻殘敗不堪,隨波逐流,死守著某個信念,死守著一個終被貼上偏執標簽的真理,最后只剩下無助的呢喃,絕望卻無力的呼喊。就像保拉·??怂乖浾f過,“穿過文字這張網,一切事實全被篩去。”但除了文字,我們還有什么?
溫斯堡的這些畸人想要卸下心防,釋放埋藏已久、漸漸腐爛的情緒。沃什·威廉斯想解釋他的怪癖,卻無能為力;路易斯·本特利“試著與人交談,卻什么也說不出”;伊諾克·羅賓森躲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創造了“他能夠真正自如交談的人群,可以向他們解釋那些無法向現實中的人解釋的事。”
安德森用他獨有的憂傷基調,令該書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尤其是美國中西部文學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話語權而為了抗爭,這代表著對自我的追尋。因為。根據該書的情節發展,發生在溫斯堡小鎮的核心故事應該是“紙團”。故事中的里弗醫生坐在“他空蕩蕩的辦公室里,一旁緊閉的窗戶結滿了蜘蛛網”,在一張張小紙條上寫下靈光閃現的想法(他將其稱之為“真理之塔”),然后把紙條塞進口袋,待它們“成了一團硬邦邦的圓球時”,就馬上丟棄。沒有人知道里弗醫生的所謂“真理”是什么。安德森只是讓我們相信,對于這個孤獨的老人來說,這些都是極為珍貴的,因此難以言表,成為了一種隱晦的道德標志。
心細的讀者會慢慢發現,在這些故事中,某類主題或者說事件反復出現:畸人們鼓起一點點勇氣,常常在深夜里,大膽地邁向溫斯堡的大街。在那兒,他們嘗試與喬治·威拉德建立最初的聯系。這位年輕的記者,在小鎮居住的時間還不太長,不足以讓他成為畸人。他們猶豫、恐懼、憤怒卻又語無倫次地結巴著靠近了他,乞求他聆聽他們的故事,期待在他那年輕的嗓音里,找尋重生的力量。他們將內心的欲望和挫敗感都傾注到了這個敏感脆弱的男孩身上。帕西沃醫生希望喬治能夠“寫一本我可能永遠都無法完成的書”;至于伊諾克·羅賓森,男孩說是“年輕的悲傷,年輕男人的悲傷,一個成長在村里的男孩年末的悲傷,(這也可能打開)老男人的嘴。”
畸人真正需要的是彼此,然而他們之間又極為疏遠,以至于無法建立起直接的聯系——只能期望通過喬治·威拉德取得聯系。此地給予男孩的負擔已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他專心地聆聽,對他們的抱怨心懷憐憫,但終究過于沉浸在屬于他自己的夢中?;思南M谒?,是因為他看起來“不一樣”——更為年輕,思想更為開放,心還沒有變得冷漠——也正是這種“不一樣”,令他能夠始終給予他們想要的熱切回應。男孩沒有任何不妥,事情的本質卻又顯而易見。對喬治而言,畸人是對他教養的考驗;而對畸人而言,與喬治的相遇正是他們無助的象征。
乍看之下,安德森敘述這些故事所用的文體似乎很簡單:句子短小,用詞單一,沒有復雜的句型。事實上,安德森繼馬克·吐溫之后海明威以前,創造了一種以美國口語為基礎,韻律緊湊的藝術文體。其簡潔的用語和看似無形的結構,即便在日常用語或口頭敘述中也極為罕見。安德森創作的是獨樹一幟的美國語言,時而高登大雅之堂,時而忸怩拘謹,但《小城畸人》確實是一代佳作,安德森在該作中采用的文體風格如輕柔的樂器,能奏出他所欽佩的類似屠格涅夫小說的那種“親民好曲子”。
一位作家所遭受的最為不幸的命運莫過于自我模仿:安德森在晚年常常感到絕望,努力想要抓住年輕時的輝煌。這在安德森后期的作品中能夠感受到。大多數評論家和讀者都對其后期的作品感到厭倦,例如其1927年和1928年的作品。他們認為,安德森一直在重復著情緒化的“探索”——他在《小城畸人》中稱之為刺痛人們心靈的“不可名狀的渴望”。自此,將安德森的“探索”視為“延后的青春的標志”,視為“一個作家成長的失敗”成為了一種批評風潮。一次,他寫了一封冷酷的回信給批評者:“我認為,所有這些對一個男人的稱謂,“糊涂人”“探索者”等等,一點兒也不重要……說出這些話的那個男人,在他心里,其實也筑起了一道墻?!边@段評論似乎捍衛了自我尊嚴,并且鏗鏘有力。但必須承認,那些對于他晚年作品的負面評論不無道理。與其說這些作品最大的特點是繼續“探索”,倒不如說是對早期“探索”的一再復制。一個不斷倒退的作家,再如何自嘲也回天乏術了。
無論如何,《小城畸人》依舊是一部杰出的佳作,新穎、真實。書中大多數故事都以一種低調、隱忍的哀婉基調進行敘述——這種哀婉表現了安德森的性格及天賦。(他認為自己是“低調的作家”)。但在一些故事中,他卻表達了一種遠超于哀婉,甚至悲劇的情緒。我認為,在《小城畸人》的最佳單篇《難言之謊》中,抉擇的急迫性成為了人類社會悲劇元素的外在表現。而在安德森繼《小城畸人》出版幾年后創作的最佳獨立故事《雞蛋》中,他成功地將外表荒唐的鬧劇與內在潛藏的悲劇結合起來?!峨u蛋》是一部杰出的美國文學作品。
安德森的作品影響了在他之后無數的美國作家,尤其是短篇作家。海明威和福克納都稱贊他是一位為美國短篇小說注入令人激動的新血液、注入全新自省精神的作家。正如??思{所說,安德森是“在尋求精準之路上摸爬滾打,秉承對精簡用語近乎神圣的膜拜之情,控制甚至是抑制對詞語的選擇,力求在有限的范圍內挑出最為精準的詞語……表達最為深刻的思想?!痹S多年輕作家甚至意識不到安德森對他們的影響,但在他們作品的字里行間,卻能感受到安德森的溫度,耳邊卻能回響起他的嗓音。
在討論伊麗莎白時代的劇作家約翰·福特時,詩人斯恩伯恩·阿杰諾曾經這么說過:“只要他讓你的心顫動了一下,那么他就能完全俘獲你的心,而他一直都具有這種能力。他的作品將永遠成為你思想的一部分,成為你靈魂的一部分。”對于我和許多其他人來說,舍伍德·安德森也是如此。
注釋:
[1]基督教新教中由加爾文提出和發展的神學。(譯注)
[2]美國俄亥俄州東北部城市。(譯注)
[3]美國俄亥俄州北部,克里夫蘭西南偏西一城市。(譯注)
[4]巴比特式的人物:中產階級成員,對自己的職責和社會理想過于依戀而使之成為思想狹窄和自滿的典型。(譯注)
[5]美國小說家。作品有:《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美國悲劇》(1925),三部曲《金融家》(1912)、《巨人》(1914)和《斯多葛》(1947)、《天才》(1915)及續集《堡壘》(1946)。(譯注)
[6]美國小說家和社會評論家。1920年出版的小說《大街》使他一舉成名。193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個獲此獎項的美國人。作品有:《阿羅史密斯》(1925)、《埃爾默·甘特利》(1927)、《多茲沃思》(1929)、《卡斯·廷伯蘭》(1945)。(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