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父輩的旗幟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助理 鄧地博士

老韓讓我給這本新書寫個序。我眼前很自然地浮現出一幕不常想起的往事。

十多年前,我和記者朋友去拜訪珠三角的一家民營企業。企業上上下下都很熱情。臨別,總經理親自把我們送到門口。突然,廠區里傳來劇烈的發動機的轟鳴和輪胎摩擦地面的刺耳噪聲。原來是董事長兩個十幾歲的孩子開著一臺奔馳轎跑在廠區開闊的路面上玩漂移。這時,出身外省貧寒家庭、與董事長一手一腳打下江山的總經理皺了皺眉,用他半咸不淡的粵語嘟囔了一句:“二世祖啊,都是慣的!”

十多年過去了,“二世祖”們如今應該都長大了。他們還會在廠區里玩漂移嗎?總經理還在那個公司嗎?企業的發展勢頭還像當年那么蓬勃嗎?老韓打算用他親手采集的15個案例來回答這些問題。

關于家族企業

我們中國人好像天生喜歡宏大敘事。升斗小民天天關心王石的董事長位子保不保得住、馬爸爸在達沃斯如何舌燦蓮花、“賈布斯”的幾百億究竟去了哪兒……可是我們常常漠視身邊一個沉默而龐大的群體:中國85%的民營企業屬于泛家族企業。其實美國的數字也差不多。歐洲德、法兩國上市公司當中家族企業也占了將近2/3。無數名不見經傳、由某個家庭的父母兄弟胼手胝足打造出來的家族企業,常常是一個經濟體喧囂表象背后的靜水深流。

然而,無論對于商業媒體的記者們還是商學院的學者們,有關家族企業的觀察和探討都不算熱門的主題。原因可能起碼有這幾點:第一,家族企業多數不是上市公司,關于它們的數據和事實難以獲得。第二,家族企業中小公司居多。而且在中國,它們通常不屬于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或者風口浪尖的高科技行業,所以常常被認為“缺乏影響力”。換句話說:它們不算成功。第三,家族企業的管理常常與封閉保守劃上等號,甚至被認為代表了落后的生產組織形式。我們這個“家文化”綿延千載的國度,一旦服膺了現代科技與制度,反思的意味尤其濃烈。

第一個挑戰無疑一直是客觀存在的。也正因為它們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對“沉默”,所以這本書里15個有血有肉的案例才顯得彌足珍貴。但是,后面的兩條理由真的站得住腳嗎?

企業成功的標準是什么?任正非的答案是“經歷九死一生仍然活著就是成功”。他老說“華為最大的使命就是活下去”。誰活得更長呢?麥肯錫的統計:美國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4年。而一般跨國公司的壽命只有10~12年。中國的民營企業,平均壽命有的說2.9年,有的說3.7年,總之它們當中的大部分沒有機會經歷兩屆以上的奧運會舉辦。而本書里的這些公司既然都已經在談論第二代接班的問題,它們的平均年齡至少已經超過15歲了吧。相比之下,這些家族企業是何等的成功!

至于封閉保守的判斷,我們只需要看一大一小兩個例子。大的是美的。2012年,何享健將自己一手打造的千億帝國托付給一個“外人”方洪波。小的例子是海底撈。為了企業的發展,當初四個股東開的小店,張勇先讓自己的太太回了家,然后是朋友施永宏的太太回家,再然后是跟自己平起平坐的股東、20多年忠心耿耿的死黨施永宏本人也下崗。在這本書里,作者也觀察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家族公司有了這樣的胸懷。家族企業不再等于夫妻店,也可以是海納百川的世界500強。

關于傳承

傳承是家族企業獨特的關鍵詞。因為只有把企業當“兒子”養而不是當“豬”養的創業者才有機會談傳承。你很少會看到哪個家族企業的老板從創業開始就忙活著一輪又一輪的融資,然后盤算著啥時候把企業賣個好價錢。家族企業引入職業經理人、上市的過程中,也許表面上“家人”的角色淡了,但是家族企業重情、守信、謀求永續發展的精神內核反而更加光彩照人。

兩位加拿大學者Miller和Breton在21世紀初發表過一組重要的學術文章,研究家族企業的所謂“stewardship”。個人覺得,如果“entrepreneurship”翻譯成“創業精神”的話,“stewardship”這個詞大概可以翻譯成“持家精神”。他們發現,家族企業的當家人,無論對于產品和品牌、對于員工和社區,還是對于客戶,都有著比非家族企業領導者更堅韌的承諾。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個生動的例子。比如第三次回歸的章家大小姐有一句話:“如果我不是老板的女兒,我可能會選擇放棄。但我不能那樣做,那樣會被人看不起。”

雖然傳承是全世界家族企業的共同話題,但是在今天的中國,討論家族企業的傳承無疑有特殊的文化與時代背景。

一方面,家庭在中國的傳統中幾乎是一種信仰。其意義比個人主義底色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突出得多。1998年,費孝通和臺灣學者李亦園教授有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對話。費孝通說:“中國文化的活力我想就在世代之間。一個人不覺得自己多么重要,要緊的是光宗耀祖……養育出色的孩子。把這樣的社會事實充分地調查清楚,研究透徹,并且用現在的話講出來,這是我們的責任。”

另一方面,我們這些年高歌猛進、大起大伏的經濟發展歷程全世界幾乎沒有先例。大家常常說,中國人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兩三百年才走完的發展道路。這也就意味著許多工業產業在中國的生命周期是別的國家不曾有的“快進模式”。站在企業的微觀視角來看,很可能它所從事的那個產業從大幕開啟到意興闌珊甚至曲終人散的全過程,就在創業者一代人的腳下走完了。也就是說,第一代企業家可能就面臨轉型、升級的考驗,企業甚至熬不到第一次接班。比如說當年的VCD、DVD、MP3、U盤(盡是些暴露年齡的縮寫名詞啊),又比如本書中提到的制衣、制鞋等低端的代工產業……即使企業能熬到接班,后繼者要想簡單重復創業者的成功也已經沒有條件,所以他們根本已經談不上接過父輩的產業,那他們還接什么班呢?

他們能接過來的,只有父輩的旗幟。

這本書里有許多“創二代”的故事:做電商“異軍突起”的郭家小弟;成功試水新媒體的暨大MBA師弟江同學;一起開拓節能LED市場、青出于藍的小丁和老丁……就像作者自己總結的那樣,無形資產的繼承、在父輩事業基石上的創新,真正讓人看到中國“創二代”們的充滿想象空間的未來。

關于老韓

最后說說這本書的作者吧。

有一個關于MBA的段子:在商學院的走廊里,你碰到那些長得像學生的人,很可能是老師;長得像老師的,多半都是學生。老韓就是這樣一個長得像老師的MBA學生。

老韓待人接物沉著、周到,幾近細膩;侃大山的時候卻又有些憤世嫉俗,偶爾會在Q群、微信里開開玩笑。他是北方人,在大國企待過,后來又在東莞做了多年外貿,典型的珠三角經理人加創業者的背景。印象中他好像從未有過搖筆桿子的經歷。所以當他說MBA畢業后準備做點研究、寫本書,我完全當是他心血來潮。直到老韓成為校友之后的某一天,他回到學校找我,問我能不能開一張介紹信,讓他去采訪的時候不至于被拒門外,而且還能侃侃而談國內幾位著名學者關于家族企業研究的路徑、觀點,我才突然意識到——這哥們是來真的!

老韓研究家族企業這個事讓我想起一本書。德魯克一輩子寫了許多名動天下的煌煌大作,但是他自己最鐘愛的是他青少年時代的自傳,叫做《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大家都知道德魯克平生從事過許多不同的職業:記者、證券分析師、教授、咨詢師……但他覺得歸根到底自己在這世界上的角色是個“旁觀者”。在那樣一個風云激蕩的大時代,不愿意放棄獨立思考,也不愿意走入舞臺的中央,于是他選擇做一個旁觀者——一個最終影響了世界的旁觀者。

我希望老韓的旁觀也越來越精彩。

2017年盛夏暨南園

品牌:大呂文化
上架時間:2017-09-27 14:34:18
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大呂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句容市| 安义县| 舞钢市| 什邡市| 辉县市| 巫山县| 武宣县| 灌阳县| 林芝县| 布拖县| 徐闻县| 滕州市| 津南区| 封丘县| 泰来县| 德格县| 乐山市| 务川| 图们市| 周至县| 德化县| 龙门县| 江永县| 施甸县| 潼南县| 云梦县| 宁波市| 洪泽县| 建瓯市| 庆安县| 隆安县| 邵武市| 伽师县| 寿光市| 克山县| 潍坊市| 汉阴县| 福海县| 西青区| 葫芦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