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6評論

第1章 譯序

電影院里,影片上演前不會先放一段錄音介紹本片內容,評價片中人物。觀眾有足夠的智商,自能看懂內容并對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小說,尤其是名著的讀者,他們的文化修養必定高于一般電影觀眾,似乎更用不著一位研究者、批評家、專業人員出來指導他們應如何閱讀。此類文字,自高身價的稱之為“序”,謙遜一點的名之曰“導言”。除非能提供獨特的見解或新發現的材料,此類文字本不必寫,至少應力求簡明扼要,多少有點新意。本叢書的體例要求每本書的正文前有這樣一篇東西,于是不得已而為之,遵例亦稱為“序”。

《巴黎圣母院》作于一八三一年,以一四八二年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國為背景,自然可以視作一部歷史小說。作者雨果(一八〇二—一八八五)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浪漫主義巨匠出手寫小說,與英國小說家、歷史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奠基人司各脫的路子便有所不同,更多一點華采,幾分恢宏,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皆被放大了若干倍。

中國的歷史小說往往“七真三假”,主要人物必須實有其人,主要情節必須確有其事。西洋的歷史小說相反,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往往是虛構的,倒是次要人物和次要情節有所依據,以便渲染歷史氛圍,營造一種“可信性”。司各脫如此,雨果亦復如此。《巴黎圣母院》中,吉卜賽舞女愛斯美拉達和駝背敲鐘人卡西莫多是完全虛構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確有其人,但實無其事。次要人物,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在圣母院廣場上圍觀棄嬰的四名修女,其姓名都有出處可查。雖然作者幾乎做到無一人無來歷,他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歷史材料的同時,為了小說結構和藝術的需要,也不惜“修改”歷史。書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圣跡劇作者詩人格蘭古瓦名載史冊,不過他生于一四七五年,一四八二年時還是個毛孩子。他成為圣跡劇作者是后來的事,雨果讓他提前出生了二十年。

在他本國,雨果的詩名大于他作為小說家的名望。詩人寫小說,免不了筆端詩情洋溢。第三卷第二章《巴黎鳥瞰》的最后一節對日出時分巴黎萬鐘齊鳴的贊頌,是雨果自詡的史詩手筆,亦為論者和選家普遍推崇。然而全書的基調陰沉悲慘,命運似圣母院鐘樓的巨大陰影籠罩各卷,以狂風疾雨之力把主人公推向注定的結局。因此筆者更欣賞第二卷第七章《新婚之夜》開頭,寫到格蘭古瓦端詳愛斯美拉達時,作家插入一段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把吉卜賽姑娘比做飛無定向、身影綽約、翩然掠過樹梢的藍蜻蜓。只有這一段文字,這一首天真爛漫的抒情短詩,是陰影中的亮點,暴風雨前片刻的寧靜。

雨果亦以劇作家聞名。這部小說更多地帶上了他作為劇作家的印記。在這以前,他寫過兩部劇本:《瑪麗蓉·德·洛爾墨》和《艾那尼》。他如展開劇情一樣展開他的小說。全書的時間跨度僅為六個月,自一四八二年一月至七月,而其中主要情節又集中發生在幾天之內。第一、二卷寫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一天內發生的事情:詩人格蘭古瓦的道德劇演出失敗,誤入“奇跡大院”,差點未被吊死,最后因禍得福,與吉卜賽舞女愛斯美拉達摔罐成親。這兩卷,相當于劇本的“交代”。

第三卷游離情節之外,專門描寫圣母院和巴黎城。

第四卷回到本題,追述克洛德副主教與敲鐘人卡西莫多的關系,是“補充交代”。

第五卷又脫離情節。路易十一國王在這里出現并無必要,只是為了引出克洛德關于“這個將要殺死那個”的議論。

從第六卷起,又接上情節。讀者從坐關婆的悲慘身世,已能猜出愛斯美拉達和卡西莫多的來歷。第七卷用五章篇幅寫三月二十九日夜里發生的事情:腓比斯赴約與愛斯美拉達幽會,克洛德透過門縫偷窺,不由妒火中燒,捅了腓比斯一刀后溜走,反誣愛斯美拉達為兇手。

第八卷,一個月之后,愛斯美拉達的案件開審。這以后,情節急轉直下,波瀾迭起,直至第十一卷大結局:愛斯美拉達被絞死,克洛德被卡西莫多從鐘樓頂上摔下來,卡西莫多到墓穴中與愛斯美拉達永久相伴。

不僅小說情節的開展類似戲劇,小說中人物的關系,也襲用了雨果喜愛的戲劇模式:三個男子共戀一女子。在《艾那尼》中,唐·哥梅茨、國王和艾那尼爭奪唐娜·莎爾。在《巴黎圣母院》中,弗洛羅、卡西莫多、格蘭古瓦圍著愛斯美拉達轉。(模式允許一定程度的變異。確切說,格蘭古瓦并不熱戀愛斯美拉達。他比他尊之為老師的克洛德要理智、冷靜得多,不允許自己作無回報的投入。若用圖形來表示,他們的關系似一個等腰三角形,弗洛羅與卡西莫多為兩條長的側邊,格蘭古瓦為短的底邊,愛斯美拉達自然是三角形的中心。至于腓比斯,他根本不愛愛斯美拉達,因此不存在一個四邊形的四條邊與其中心的關系。)雨果一八三三年寫的劇本《呂意·布拉斯》又重復這一模式:三個男子,一個粗野似卡西莫多,一個惡毒如克洛德·弗洛羅,一個耽于幻想若格蘭古瓦,共戀西班牙王后。

上面說過,第三、第五卷游離于情節之外,性急的讀者完全可以跳開這兩章不讀,對抽象思考缺乏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略過不讀,如同對待《戰爭與和平》最后一部中長篇大論的歷史哲學。作者之所以插入這兩卷“閑文”,是因為他不滿足于講故事、編戲,他愿兼做建筑史家和思想家。他要闡述一個思想,一個學理:如同哥特式建筑取代了羅曼式建筑,民主將取代神權,印刷術將取代建筑術,印在紙上的思想將取代刻在石頭上的思想,“這個將要殺死那個”;在谷登堡發明印刷術之前,人類的思想主要體現為石頭建筑,一旦書籍成為思想更輕便、更易于普及的載體,建筑藝術便無用武之地了。

這是詩人的結論,類比和推理多于實證。事實上,印刷術發明之后,被“殺死”的不是建筑藝術,只是哥特式建筑,而且“兇手”也不是谷登堡,至少不是他一個人。這里有復雜的社會、經濟原因。十五世紀以后的歐洲,建筑藝術并未衰落、消亡,人類的部分思想依舊記錄在石頭上,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建筑風格相繼而起。直至十九世紀初,拿破侖的凱旋門仍是石頭建筑,雖說他也熔化繳獲的大炮,鑄造、建立了旺多姆銅柱。石頭建筑到十九世紀末才壽終正寢。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革命使鋼筋水泥的摩天樓成為現代工業文明的標志,全部鋼鐵結構的埃菲爾鐵塔在塞納河畔高聳入云,俯視圣母院和凱旋門。而在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里,笨重的鋼筋水泥越來越為合金材料和玻璃幕墻所取代。就在歷代法國國王的住所羅浮宮的院子里,貝聿銘明快的金字塔與陰沉晦暗、歷盡滄桑的石頭宮殿相映成趣。

同在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里,印刷品、書籍作為思想主要載體的地位遭到音像制品越來越猛烈的沖擊,就差一位作家,一位思想家出來大喝一聲:“這個將要殺死那個!廣播、電影、電視將要殺死書籍!”

其實,這個不會殺死那個,這一個和那一個有時甚至會相互促進。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觀眾的數目必定是讀者的幾十倍、幾百倍。意猶未足的觀眾回過頭來又會去讀小說。世人知有《巴黎圣母院》這部小說,知有雨果這位作家,往往是因為他們看過同名的電影。扮演愛斯美拉達的意大利影星琪娜·洛洛布里琪達為雨果立下的功績,超過加在一起的幾十部文學史教科書和幾百位文學教授。

圣母院教堂本身或許是最大的受益者,觀光巴黎的游客每年數以百萬計,他們首先想看的是這座哥特式主教堂,因為他們讀過小說《巴黎圣母院》或者看過電影。人們不再建造哥特式教堂,但是人們知道保存杰出的文化和歷史遺跡。

一座教堂和一本書,長存于天地之間。

施康強

附注:本文部分內容參考了M.-F.基亞爾為“加尼埃古典名著”叢書《巴黎圣母院》撰寫的導言。

品牌:譯林出版社
譯者:施康強 張新木
上架時間:2017-08-08 17:12:5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譯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业县| 北京市| 青州市| 岗巴县| 裕民县| 巴里| 贵溪市| 扶沟县| 中卫市| 铜陵市| 封丘县| 石首市| 韶山市| 集安市| 碌曲县| 徐汇区| 阿拉尔市| 阳春市| 巩留县| 鄂托克旗| 酉阳| 江达县| 庆云县| 高雄县| 汝阳县| 冕宁县| 改则县| 澎湖县| 砀山县| 湄潭县| 济南市| 湛江市| 彝良县| 秦皇岛市| 八宿县| 塔城市| 墨玉县| 大宁县| 柳河县| 静安区|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