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南懷瑾一起讀《論語》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序言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離我們有多遠?兩千多年的歷史寶藏,其實一直近在咫尺。“半部《論語》治天下”,薄薄一冊書卻積淀了幾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蘊與人生智慧,讓孔子這位行走在人世間的千古圣人滿面含笑地向我們走來,用他的一雙慧眼打量眾生,用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溫暖世人。他不因我們的美譽而面露喜色,也不因我們的毀謗而心生怨懟,他親賢卻容眾,這就是圣人的胸懷。
孔子生于兩千多年前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生前所授弟子三千之眾,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位賢人,在當時的“國際”上有極高的威望與影響力。后世弟子因敬其人格修養,感念其恩澤四海,遂作《論語》一書。其后,經過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論語》成為儒學經典,也成為封建統治正統思想,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與社會倫理秩序。不僅如此,它甚至影響了兩千年的政治思想。北宋宰相趙普曾說自己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將《論語》的地位推到了一個無與倫比的高度,孔子更成為惠澤眾生的“至圣先師”。
但是有稱贊就會有毀謗,正如孔子自己在《春秋》中所言: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這位不遺余力弘揚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布道者,仿佛能預知后世之人對他的評價。他說“與我心心相印”的人是因為《春秋》而了解我,而批判我的人也是因為《春秋》。我們在這里不妨將《春秋》的內涵做一個外延,它應當涵蓋孔子的所有著作、思想、學說。
正如孔子所料,在“五四運動”中,一批高舉新文化大旗的戰將高呼“打倒孔家店”,孔子苦心經營的、延續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呼叫聲中轟然倒塌。我們的文化由此開始出現了斷層、斷裂的情形,開始找不到自己的根。每個人的內心開始惶恐不安,但是表面上卻還是堅持自己沒有打錯。
國學大師南懷瑾認為這完全是“冤枉的一打”。孔子的孔家店并沒有錯,錯的是后來宋儒們的解讀,也就是孔家店的店員們自己搞錯了。南老把儒家思想親切地稱為“中國人的糧食店”,不能打。自己砸了自己的飯碗,燒毀了自己的糧倉,怎么能不挨餓呢?
文化的斷層帶來人們內心的不安與彷徨,人像無根的浮萍,在社會的大潮中再也抓不住任何東西,只好隨波逐流。我們在人世之中碰壁了,才想起了圣人之言,如同一個淘氣的孩子,只有自己吃虧的時候才會意識到“大人之言”的深刻性。孔子的思想在經歷了被奉上神壇又被打倒在地之后,我們自身也經過了幾十年的反思,終于明白了傳統文化之于我們每個人心靈的重要,而作為傳統文化的優秀典范,《論語》終于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今天人們重新呼喚傳統文化歸位,重拾大統,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它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回歸問題,它的重點在于重建,在于對現實的撥亂反正。這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它已經被破壞得千瘡百孔。
有人說《論語》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或許這正是它之所以被稱為“東方圣經”的緣故。如今,在西方世界有大批的學者在研究儒學,他們還建立了孔子學院。孔子之于東方猶如蘇格拉底之于西方。西方世界把《論語》奉為解救全人類靈魂的精神食糧,但緣何在生養它的故土卻一度遭受冷遇呢?這種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現象,真令我們為自己捏一把冷汗。該是我們向《論語》借智慧的時候了,也是我們重新認識孔子的時候了。
孔子的思想一直都十分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只不過在傳統意識中,人們對《論語》的“高山仰止”,將孔子的思想推向了常人不愿觸及的高處。在古代儒家學者的講解注釋中,孔子常讓人產生敬畏,似乎已經成為人們心中威嚴不可侵犯的思想圖騰,令人不敢親近。其實,孔子只是一位智慧的長者,渾身散發著人性的光輝,循循善誘,字字珠璣。人們以前閱讀的《論語》大多是朱熹的注釋版本,在他的解釋下,孔子的思想貼近了他的時代,卻偏離了孔子的原意。 然而,要真正解讀《論語》是有一定難度的,它那深奧晦澀的語言以及深邃的哲理是我們普通大眾理解它的障礙,因此我們需要借助一個通往圣殿的橋梁。
南懷瑾大師博古通今,他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將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西方哲學與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深入淺出,化深奧晦澀為平易曉暢,向讀者講述人生大得大失間的成敗智慧。大師之言,字字珠璣;大師之語,意蘊無窮。平實的話語揮灑如詩,智慧的箴言豁達飄逸,深受人們追捧。
本書將對原文的串講撮編為一個個故事,蘊意深邃而妙趣橫生。作者的講述深入淺出,既貫通包括佛教、道教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又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實際,引導人積極思考,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提高生命智慧,實現人生價值。
琢磨人生,“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本書在此能夠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