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1章 附錄二:齊白石簡要年表
- 第10章 附錄一: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
- 第9章 避世時期(一九三七—一九四八)
- 第8章 定居北京(一九一七—一九三六)
- 第7章 五出五歸(一九〇二—一九一六)
- 第6章 詩畫篆刻漸漸成名(一八九〇—一九〇一)
第1章 寫在前面
一般人都知道齊白石是一位大畫家,其實,細分起來,他還是書法家、篆刻家和詩人,他真正做到了中國古時候對一流藝術家的要求:詩、書、畫、印均有極高造詣。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生于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名純芝、璜,小名阿芝,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并有齊大、木人、木居士、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三百石印富翁等多種筆名。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63年又被該理事會公推為當年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齊白石71歲時,曾請江蘇吳江學者金松岑為他作傳。為此,他口述生平往事,由門人張次溪筆錄后寄給金松岑,作為傳記的素材。但當時(1930年代到1940年代末)的中國,戰亂頻仍,因而齊白石的口述時作時輟,屢續屢斷。1947年,金松岑去世,傳記未成。齊白石的口述則止于1948年,那年他88歲了。1962年,齊白石的口述記錄稿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名為《白石老人自述》;1967年臺灣版面世;1986年岳麓書社將其收入“鳳凰叢書”;2001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了此書的“插圖珍藏本”。此次新版是在以上幾種版本的基礎上重新編輯的。
《白石老人自述》出版后,各界評價甚高,究其原因,正像原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所說:“這是一篇很好的自傳,很好的理由是樸實無華,而且充滿了作者的鄉土氣味。”比如開頭那句“我們家,窮得很哪!”,一下子就將讀者帶入到畫家對辛酸而溫情的往事回憶里,沒有絲毫文字的障礙。自述中,齊白石將與親人師友的生活往來與自己從藝路上的反復求索穿插交織。他畫的,大都是老百姓再熟悉不過的尋常景物;他講的,也不外乎普通人都會遭遇的人情世態,但是對祖輩、父母、妻兒、師友、故鄉、自然萬物的篤情厚意卻時時盈溢紙間,對自己如何從木匠開始,逐步習畫、學詩、刻印的經歷敘述也充滿感情色彩,寓至深的情理于至淺的文字中,于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我常覺得最動人的文學是最真誠的文學。不掩飾、不玩弄筆調,以誠摯的心情,說質樸的事實,哪能不使人感動?”這正是本書獨具魅力的地方,也是最值得讀者參悟的地方。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編輯部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