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5評論

第1章 赫爾曼·黑塞創作道路初探(代序)

1946年,二戰的慘景還歷歷在目,戰敗的德國正處于人們憎恨和譴責的怒潮中。然而,這年11月,德語作家赫爾曼·黑塞卻成了戰后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20世紀60年代中期,黑塞小說再次風靡世界各地,作品被譯成50多種文字。據稱,黑塞是當今世界被閱讀最多的現代德語作家,研究論述也多達數千種,且觀點各異:有人認為他是德國“浪漫派的最后騎士”,其作品是“浪漫派的田園綠洲”;有人則稱他為“進步的現實主義作家”;還有人認為他的作品只是在戰時盛行……趁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悅經典”系列之黑塞作品即將面世之時,本人就黑塞作品及其創作道路作些粗淺的探討。

1877年7月2日,黑塞誕生在德國西南部的小鎮卡爾夫,父母和外祖父都是虔誠的新教徒,晚年的黑塞對自己的宗教世家有過深情的回憶。卡爾夫地處德國西南部山區,尚未被姍姍來遲的工業化浪潮吞噬,一切還散發著原始純樸的大自然氣息。父母的慈愛、大自然的陶冶使少年黑塞自由浪漫,無拘無束;然而同樣原因,這里的制度卻仍然保留著殘存的封建專制和宗教教條,窒息著人們的精神,壓制新思想的發展。

1891年,14歲的黑塞以優異成績考入神學院,但不到半年就逃離了學校,原因是學校發生的一些事“使我喪失了對一切師道尊嚴的敬仰”。其“大逆不道”的反抗行為招致親戚的蔑視、朋友的疏遠,這使涉世未深的青年黑塞陷入了極度的孤獨和苦悶,幾乎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所幸新思想的浪潮已向這個偏僻小鎮襲來,“我讀海涅的詩,我要成為社會民主黨人,我要學習海涅”——海涅那高亢的詩句,給了黑塞以奮進的力量。

1895年,黑塞去一家書店當學徒,由此潛入了更加廣闊的書海。他總是利用繁重工作外的時間攻讀國內外大師的作品,歌德成了他最崇拜的人,1899年,他又去往瑞士巴塞爾。黑塞曾在信中說:“我在圖賓根受的是文藝復興的熏陶,在巴塞爾則受到古羅馬文化的影響。浪漫主義過去了。”這里所說的浪漫主義,主要是指《浪漫之歌》。在這部自費出版的處女作詩集中,青年黑塞的才華初見端倪,但并未得到文學界的認可。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浪漫主義的衰落、批判現實主義的興起、古羅馬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資本主義矛盾的尖銳化使黑塞逐步將目光投向現實。1903年的一封約稿函使他那橫溢的才華、智慧的靈感宛如開閘的涌流,噴射而出。《彼得·卡門青》只用了幾個月就得以脫稿發表。對大自然優美動人的描述,青年對人生道路的探索以及富有韻律的語言使其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黑塞在文學上名聲大振,從此開始了作家生涯。這本書與《在輪下》(1906年)是黑塞從少年浪漫走向社會、接觸人生的標志,他從中“找到了一條紅線”,“這條紅線貫串了我的全部作品……我從未回避時代的問題,但最關心的一直是每個人,是個性,是不符合社會通常標準的個人”。這里黑塞明確地回答了兩個問題:第一,他既不是懷古遁世、重視童話和傳奇的早期浪漫派,也不是采集民歌、發掘文化遺產的晚期浪漫派;第二,他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批判現實主義者。他所走的是一條獨創的道路: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主題是人的命運,描寫的是人處在時代危機中的種種內心矛盾。他要探索一條達到完美境界的人生道路。

1914年,一戰的槍聲響起,殘酷的現實震撼了人道主義者黑塞的良心。他挺身而出,發表文章反抗德國軍國主義,結果招致各種誹謗攻擊,出版社也不再約稿。災難迫使他思考,痛苦引導他去探索,《德米安》(1919年)就是黑塞在戰火中探索的產物。托馬斯·曼評價道:“該書的激奮效果令人難以忘懷,準確無誤地擊中了時代的神經和富有狂想的青年一代,從他們中間誕生了痛苦生活的代言人。”

對魏瑪共和國失望的黑塞1923年移籍瑞士,但這并不意味著作家在逃避現實,離開前的黑塞發表了《悉達多》(1922年),記述了一名青年的求道過程。長篇小說《荒原狼》(1927年)則一反以往對資本主義的憐愛和幻想,用“荒原狼”的目光看穿時代:追名逐利的忙忙碌碌、傲慢的虛榮、淺薄的宗教。主人公是一位中產知識分子,身上有著狼性和良心的對立,孤獨彷徨,只能在歌女處尋求安慰,看魔術劇以發泄不滿,頗像魯迅《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他最后還是從歌德和莫扎特那里學會了幽默。故事先以“出版前言”概述主人公的外貌和性格,再以手記的形式來描述他在某城市的經歷和心理活動,最后以魔術劇來演示當時的社會動亂、人生的混亂和主人公的理想。《荒原狼》因其深刻的心理分析、廣博的思想內容、奇特的情節、高超的藝術結構,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起文學界的激烈爭論。40年后的“黑塞熱”也正是以這部著作為開端——各國在二戰后經歷了復蘇和“繁榮”,資本主義的固有病態又蔓延開來,其價值觀點、沒有靈魂的物質文明再次受到懷疑。生活在經濟、社會、信仰三重危機中的青年發現,黑塞的作品可以提供生活的信念,給以心理的滿足。

1930年,被譽為“黑塞最成功的史詩小說”《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發表。然而作者本人更看好《荒原狼》,認為“主題更為鮮明,它的藝術結構很像一首奏鳴曲”。的確,《荒原狼》以深沉而尖銳的筆調揭露了資本家的戰爭狂熱和中產階級的虛偽,反映了資本主義在精神、道德上的崩潰與文化上的墮落。

黑塞一直對法西斯統治下的受迫害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作品也非常不受法西斯分子歡迎。最后一部長篇《玻璃球游戲》(1943年)最終在瑞士出版,進入德國境內的少數幾本被視為珍品爭相傳閱。關于本書,黑塞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要操起所有藝術家的自衛手段開始創作,我要建立一種精神空間,以抵御世界上的一切瘴氣,同時表示智慧對殘暴勢力的反抗,并盡可能支持德國朋友們的反抗與斗爭。”

1945年,信函如潮水般自恢復通郵的德國涌來,年近古稀的黑塞感到有義務關心祖國的命運,他發表公開信強烈譴責法西斯的罪行。他又一次受到了反動報刊的中傷,但是德國幾經巨變,人民已經覺醒,“那些在深重罪孽之后要求鏟除法西斯主義、尋求人道的非法西斯文學的人們,把他的晚期作品當作新藝術充滿希望的開端而接受了”。

晚年的黑塞獲獎諸多,但很少離開在瑞士南部的住所,只專心于編輯、出版自己以往的作品。這并非隱居——他憑借信件與世界聯系,是20世紀寫信最多的作家之一。來訪的客人之多,也使老人不得不在門前掛上免訪牌。

1962年8月8日,85歲的黑塞在聽完一首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后,與世長辭。

赫爾曼·黑塞一生經歷了巨大的時代變遷:出生的時候,德國才統一,工業化浪潮方興未艾;逝世的時候,德國又已分裂,衛星已可遨游太空。他目睹了幾代的強權政治、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資本主義的危機和復蘇、德國的戰敗和分裂。

黑塞在漫長的生活和創作道路上表現了始終如一的執著追求和頑強奮進的精神。種種動亂與苦難、個人命運的坎坷,引起了他對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懷疑和對宗教虔誠的動搖,導致了他與社會的異化和對立。從少年時反抗制度而受到蔑視、處罰,到因反對戰爭屢遭攻擊,黑塞和當時社會始終存在著矛盾。從卡門青到荒原狼,黑塞筆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都是這種異化和對立的產物。他們思想上的積極性在當時的社會里找不到出路,他們的反抗有著強烈的個人主義性質,表現為追求個人的權利、自由與幸福,以及在追求途中的痛苦與掙扎。

詩人海涅說過,“德國創造出來最輝煌、最神圣的東西,是那人道主義,那種普遍博愛的精神”。黑塞的思想繼承了這種精神,他終生不渝地反對和抨擊那些虛偽地打著愛國名號的戰爭支持者。應特別指出的是,歷史上的德國盛行狹隘的愛國主義,看重對領袖的效忠,很多進步人士都支持帝國主義戰爭,被海涅批判為“就像大戶人家赤膽忠心的老家仆”。黑塞孤身堅守著人道主義,挺身而出反對戰爭,反對資本主義的殘酷現金交易。為了追求美好的人道世界,他迷信過宿命哲學,信奉過儒、道思想,崇拜黑格爾辯證法,然而人道主義的局限又使他陷入了無法解脫的矛盾。他憎恨資本主義不人道,但又把革命和暴力混為一談:“從人的角度出發,我反對以任何暴力改變世界的行動。我不支持這些行動,即使看起來是受歡迎的社會主義暴力。”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只有對人道主義理想的追求,而非對革命的呼喚,對舊制度只停留在道義的譴責,而缺乏改造社會的行動。

黑塞多以心理分析方法來塑造人物,這有別于浪漫主義的熱情、幻想和夸張,也不同于現實主義的白描。作品情節一般并不復雜,往往更著力于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抒情、哲理、內心的演變代替對事件的正常描寫。哲思的語言并未使作品滯重化,相反,內心世界的巨大振蕩、思想的洶涌波濤推動著情節發展,深化意境。情感和理智、理想和現實的沖突,把資本主義社會的時代病癥和精神危機暴露得淋漓盡致,令人感傷而沮喪,同時也發人深省,振人心弦。黑塞作品也不乏表現主義的痕跡,時明時暗的田園風光隨著復雜的人物內心活動,既有撫今追昔的自省,又有預示未來的啟迪,對大自然的歌頌和對城市文明的詛咒隨處可見,形成了大自然的美、崇高與城市文明的丑惡、卑下間的鮮明對比。

他有時也用浪漫主義的瑰麗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主觀地表達對理想世界的追求,然而這并未“伴隨著浪漫主義的琴音和鐘聲蕩漾越去越遠,終于消失在我們的體內,雖然外界早已寂靜無聲”。他反而總注視著時代的病癥,將美妙的形象用現實的污斑抹臟。他的作品從不是逃向浪漫派文學綠洲上的落葉后裔,也并非想用遙遠的天國使讀者忘卻人間煙火,相反,黑塞最怕讀者抽著煙斗沉浸于故事而忘掉現實生活。他的作品敢于面對殘酷的現實,正視坎坷的人生,鼓勵人們在彷徨和苦悶中治愈內心的創傷,勇敢地承受生活的壓力和社會的墮落,努力追求美好的世界。——作者本人的一生也正是這樣度過的。

托馬斯·曼在黑塞七十壽辰時寫道:“他的作品純潔、勇敢、富有夢想和智慧,充滿傳統、歷史回顧和鄉情,他把溫情脈脈提高到革命的境界——這是靈魂意義上的革命,崇高而忠實,高瞻遠矚而預感敏銳。”一個偉大作家的作品,能夠不限時代、階級地被推崇、贊譽,也許就因為作品本身具有深刻、廣博的內涵與豐富多彩的藝術美,使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黑塞作品之為經典,流行東西方經久不衰,其緣故或許也正如此。

李世隆

2015年1月

譯者:李世隆
上架時間:2016-10-31 16:09:13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皋兰县| 长沙市| 陆良县| 呼伦贝尔市| 沙坪坝区| 泸西县| 大竹县| 达孜县| 习水县| 兰考县| 维西| 益阳市| 台东县| 荥经县| 辽中县| 西青区| 浦江县| 巧家县| 鄂伦春自治旗| 电白县| 五寨县| 庆云县| 类乌齐县| 清流县| 迁西县| 大邑县| 民县| 玉溪市| 博罗县| 彰武县| 舟曲县| 斗六市| 栾川县| 高淳县| 文昌市| 伊宁市| 南阳市| 岚皋县| 神木县| 梧州市|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