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2章 后記 我錯過很多愛情,卻沒錯過你
- 第31章 縱使青春留不住(7)
- 第30章 縱使青春留不住(6)
- 第29章 縱使青春留不住(5)
- 第28章 縱使青春留不住(4)
- 第27章 縱使青春留不住(3)
第1章 推薦序
為了那雙發現美的眼睛
我認識蘇小昨的時候,是在北京的一家飯店。剛聽她名字,以為和我一樣,是一個青年作家。見面后,才知道是全職媽媽。
曾經看過一本理查德·道金斯寫的《自私的基因》,里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觀點,就是人都是自私的,從骨子里,都是自私的。直到我遇到蘇小昨。
我看過她的文字,很細膩,非常適合女孩子去讀。我問她,你天天照顧老公、孩子,怎么還有時間去琢磨這些事情,把生活看得這么明白?
她笑著說,反正有了別人沒有的大把時間,何不去琢磨一些事情,然后動筆寫一下呢。
在此之前,我也認識了很多全職媽媽,她們的生活圈子很小,除了孩子就是老公,最多串門的親戚能讓她們念叨很久。那天,她請我們去KTV唱歌,我問她:你寫作多久了?
她說:很久了。
我說:平時都用什么時間寫呢?
她說:等孩子睡著了,我就開始動筆,有時候看著她會對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
和她溝通的那一個晚上,蘇小昨沒有抱怨她的勞累,雖然我能看到她眼睛里的血絲。她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主婦的堅強和當女人滄桑背后的執著。
后來,我聽了她給我講的故事,跟我聊的愛情,忽然覺得,那些甜蜜單純的故事背后,有著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
這些時間我在全國各地巡講,像上了發條一樣,除了上課、巡講就是在路上,實在沒有時間去寫文章。那天在路上,蘇小昨說自己要出第一本書了,問我能不能幫忙寫序。
我說,雖然時間緊張,但我在路上幫你寫吧,為了你,為了那些默默為家庭付出的媽媽,為了那雙可以發現生活中美的眼睛。
她的書我會推薦,另外,預祝新書大賣。
青年導演、青年作家 李尚龍
因為夢想有光亮
作為一個只出過一本書的業余作者,受邀給別人的新書寫序,心中不免幾分忐忑。不為別的,只因我深知第一本作品集對一個作者以及他的人生意味著什么。
去年,被幾個公眾號轉發過幾篇文章后,我被拖進了一個作者微信群。其實我是個很少在微信上閑聊的人,看了一下群成員,幾乎全都是有代表作的年輕作者。
小昨第一個加了我的微信。我對小昨的印象,是因為那篇被競相轉發的《親愛的,下一個不見得會更好》。同為山東人,相遇格外親切。
小昨的文章,沒有太多華麗的鋪排,幾乎全是身邊人的故事:家中長輩,相熟親戚,多年閨密,親密同事,像一頓清淡可口的家常飯,看似尋常,品咂出來的,卻是最接地氣的煙火味道。你的一個片段,或許就發生在昨晚我的飯桌前。她的某句話語,或許就出現在你今天的枕頭邊。
后來我才知道,小昨曾是個地道的文藝女青年,從少女時代便愛好寫作,一路跟著愛情引吭高歌,直到為了孩子,做了全職媽媽。只有走過的人,才懂得從文藝少女到全職媽媽這條路,走得何等艱難,像上了岸的美人魚的雙腳,步步血刃,才有迤邐。我不是全職媽媽,也同樣經歷了初為人母時一段極為艱難的時光。在走過這段低谷后,我才敢回頭,去審視那個手忙腳亂、抑郁又焦慮的自己,才敢一點點用文字去記錄那段坎坷心境。
而小昨比我勇敢得多,她邊帶孩子邊做兼職,仍堅持寫作,寫育兒心得,寫情感故事,寫勵志雞湯。我深深懂得,那是一個全職媽媽在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是一個在人生角色重大轉折過程中的女性,在奶粉、尿片的瑣碎日子里,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光。
我很佩服小昨。
對于我們這種人,文字是生命的一個出口。我和小昨一樣,從少女時代就寫些小女生的碎碎念,發到四處的投稿郵箱,期盼有一天,能在某個刊物上看到載著自己名字的一個小小版塊。所以至今,我們特別慶幸能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多元、多樣、充滿機會、相信努力的時代。微信、微博、各路專欄、各種APP,給了我們這些非專業作者前所未有的機遇,讓我們在經歷了悲喜離愁、塵世風雨之后,一點點實現白衣少年的夢想。
人到中年,常常恥于談夢想。可生活浮沉,時光倏忽,總得時不時給自己打打強心針。哪怕煩惱接踵而來,孤獨如影相隨,好在有文字,能讓我們在熙熙攘攘、柴米油鹽里,留出一點時間,給自己堅守多年的初心。
夢想一直有光亮,照著每一個心懷遠方的人,從此無懼暗夜。
小昨的這本書,不止寫愛情,更是一個日漸成熟后的女性的人生態度。關于情愛的百轉千回,關于生活的點滴感悟,撫過人心,如春風化雨。
愿你亦能感受這溫潤與光亮。
情感作家 李愛玲
一個有故事的女同學
2004年的深秋,陳奕迅的《十年》紅遍大江南北。
那一年的初冬,我在老舍先生筆下溫暖晴朗的濟南,認識了一個愛唱歌、愛講故事、笑起來有兩個甜甜小酒窩的可愛姑娘。
我和小昨相識在美術考前集訓班里,那時他們學校把整個美術培訓機構都包了下來,而我就是為數不多的“散客”。
十七歲的我,還是個不善言辭的內向姑娘,因為害羞,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也沒有多少朋友。
小昨是美術班里第一個主動過來和我講話的姑娘。她雖然和我一樣性格內向,一旦熟起來,卻是剎不住閘的“話匣子”。或許是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我倆很快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畫畫的時候總是很枯燥很無聊,很多人戴著耳機聽聽廣播聽聽音樂,而我只要坐在小昨旁邊就可以了。小昨會聲情并茂地給我表述她聽來或者看來的愛情故事。對于我們兩個這種發育遲緩、身材平板、不會打扮的姑娘來說,在愛情光顧我們之前,小昨口中那些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滿足了我們對愛情的所有幻想。
高考之后,我和小昨一度失去了聯系。沒想到有一天我居然收到了她的來信。聰明的她,把我的名字輸入百度,居然搜到了我所在的學校和班級。我驚奇地發現她的文筆竟然非常優美,而此時,我也是一個愛好寫詩的文藝女青年。
大學期間,雖然我倆并不是經常見面,但我們會通過寫信、打電話和上網聊QQ來了解彼此的情況。
小昨是一個對感情非常認真的人。讀書期間,勤奮好學的她從來沒有談過戀愛。她固執地等待那個能夠觸動她心弦的人。那個人可以沒錢,但一定要懂她。
2011年,小昨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王同學。說實話,我剛開始和她的大多數親朋好友一樣,非常不看好她和王同學。因為他倆的性格迥異,成長環境不同,而且王同學是一個脾氣暴躁又非常能折騰的窮小子。
小昨就這樣一直跟著他東奔西走、顛沛流離。她放棄了在山東老家穩定的工作,跟著王同學先去了濟南,然后又去了北京。
在她生完孩子十天后,王同學得到了一個去珠海創業的機會,我們心疼她剛生完孩子非常需要照顧,都不同意他們去珠海。
在北京她還有我們這幫好朋友,去了珠海可真的就舉目無親了,一想到她瘦弱的身軀,抱著孩子,穿梭在陌生的城市,就覺得好心疼。
跟著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如此奔波,換作任何一個姑娘肯定都受不了,可小昨依然笑嘻嘻地夫唱婦隨,隨時準備著換工作去適應新的環境。最最關鍵的是這個姑娘還無比賢惠,燒得一手好菜。所以我想王同學前世應該是拯救了銀河系,今生才遇到小昨這樣的女孩。
我有的時候在想,身邊這么多的好姑娘,對待愛情如此專注,這般執著,真正是因為那個人多么優秀、魅力多么大嗎?其實未必吧,或許僅僅因為在我們幻想愛情的年紀,恰好你干干凈凈地出現了,你不一定是我幻想的樣子,但是只要你對我好,我就不再幻想別的了。
除了對愛情執著外,小昨也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夢想。早在中學時,小昨就寫各種小說,最開始是一些純文學類的農村題材小說,后來認識王同學后,小昨便開始寫一些情感類的故事。雖然她的感情經歷并不多,但她是一個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的好姑娘。
在全職帶孩子期間,小昨一直堅持寫作,這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作為一個農村走出來的姑娘,她比同齡人吃過更多的苦。她曾在北京住過地下室,做過銷售、化妝師、彩妝督導、策劃、編輯等工作。
這讓我想起孔子那句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說,我之所以現在懂得很多學問,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很貧苦,做過很多別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這個姑娘就是這樣,她在這些經歷中認識了很多人,遇到了很多故事,她把這些故事寫下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這本書。
感謝一直以來給我溫暖的這個姑娘,感謝我遇見的愛情,也感謝我遇見的你。
孫冰穎
2016年4月寫于北京